中医临床辨证之肝阴不足证
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因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引起的中医学证候。
常见于虚劳、胁痛、腰痛、眩晕、头痛、关格、月经先期、闭经、痛经、绿风内障、圆翳内障,以及西医学的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白血病、高血压病、尿毒症、青光眼等疾病。
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在五脏与天干相配关系中,肝为乙,肾为癸)。
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肝肾素亏、老年精血亏损、久病失于调理、房事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均可耗损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证。
温病后期因温热病邪伤津耗液,也常见肝肾阴虚证。
除各种原因直接损伤肝肾两脏之阴外,也有肝阴先虚、病久及肾,使肾阴亦虚或肾水先亏、水不涵木,致肝阴亦亏,最终形成肝肾阴虚者。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胁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
上述临床表现反映了肝肾阴虚,失于濡养,虚热内扰的病机特点。
肝肾阴虚,头目失于阴精的滋养,故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肝脉布于两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故见胁痛;阴虚内热,虚火上扰,故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冲任隶属肝肾,肝肾阴伤,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疗以滋补肝肾为法,可选用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滋水生肝饮等方剂。
肝肾阴虚证可累及其他脏腑而转为其他证。
如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肝阳升发太过形成肝阳上亢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甚则四肢抽搐、震颤,形成肝风内动证;肝肾阴亏,病久及肺,肺阴也亏,肺失清肃,阴虚火旺,灼伤肺络,可见干咳痰少而稠、咳痰带血或咯血、口咽干燥、声音嘶哑;肝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阴亦亏,阴虚内热,心神不宁,出现心烦不寐、多梦健忘、惊惕不安等;肝肾阴虚,阴损及阳,可致肾阳亦虚,形成肾之阴阳两虚证,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酸冷、小便清长等。
老中医: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
定义肝血虚证由于失血过多或久病、热病耗伤肝血,使肝脏血液亏虚,肝失所藏,筋、目、爪甲、肌肤失于肝血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面色无华,两目干涩,爪甲不荣,肌肤麻木等症状。
肝阴虚证多在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肝木,或热邪灼伤肝阴,导致肝阴亏损,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眩晕,目干,烦热,盗汗或筋惕肉等症状。
病因肝血虚证多因产后大量失血,或崩漏日久等各种出血,导致血液大量丢失而营血亏虚。
或因脾胃虚弱,血之化源不足而生成减少,或因肾精不足,精不化血,或因思虑忧郁过度,暗耗阴血,或气郁化火,火灼阴血所致。
肝血虚证在脏腑言,多与脾肾相关,在病邪言,多因热邪耗阴所致,而失血过多,又是肝血虚证的常见病因。
肝阴虚证多在肝血虚证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就病因而言,肝阴虚证包容了肝血虚证的病因,此外,肝火日久多耗伤肝阴;温热病后期,肝阴易损;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使肝阴不足,虚火内生。
在温热病后期,多急性发作,而气郁化火,或肝血不足所致者,均有一个长期的病理发展过程,故为慢性形成。
病机肝血虚证主要表现为血液亏虚,肝失所养的证候。
因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故肝血虚证,常表现为头目、筋脉、爪甲失荣及全身血虚证。
故其病机可简而概之为肝血亏虚,肝失所养,目、筋、爪甲,失于濡润。
胁为肝之分野,肝血亏虚,胁肋失于肝血的濡养,故常可见血虚胁痛,其痛隐隐,喜揉喜按。
足厥阴肝脉上达巅顶,若肝血亏虚,肝经之脉不得滋养或肝血虚损而动风,则易致头痛。
肝为藏血之脏,心为主血之脏,若肝血不足,心失所主,则导致心血亦虚,心失所养,而出现心悸怔忡之病证。
若肝血亏虚,久虚不复,影响他脏,导致全身性的血虚津亏,虚热内生,而出现虚劳证。
若肝血虚竭,血虚不能上荣元神,甚则气随血脱而发生昏厥,概由血虚气脱所致厥证。
若肝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易致虚风内动。
肝阴虚证是在肝血虚证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具备肝血虚证的病机特点和病变趋势,加之阴虚生内热,故有阴虚火旺的表现。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中医诊断疾病,脉象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生能够获取关于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盛衰的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辨证。
对于肝病的诊断,脉象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从容和缓、不浮不沉、节律均匀的。
而当肝脏出现病变时,脉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肝郁气滞的脉象,多表现为弦脉。
弦脉就像是按在琴弦上一样,端直而长,挺然指下。
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当情绪不畅,肝气郁滞时,气血运行受阻,脉气紧张,故而呈现弦脉。
患者可能会有胸胁胀痛、嗳气、善太息等症状。
肝火上炎的脉象,通常是弦数脉。
弦脉如前所述,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一息五至以上。
弦数脉的出现,意味着体内肝火旺盛。
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肝火炽盛,灼伤阴津,气血运行加速,故而脉象弦数。
肝阴不足的脉象,常见为弦细脉。
弦脉依旧,而脉形细小。
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经脉,脉道不充,所以脉象细。
同时,肝失阴柔之性,肝气偏亢,故仍见弦象。
患者常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热等症状。
肝血虚的脉象,多为细脉。
细脉形如丝线,软弱无力。
肝藏血,肝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故而脉象细弱。
此类患者往往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等。
肝风内动时,脉象又有所不同。
若为肝阳化风,脉象多弦劲有力。
这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极化风,气血逆乱所致。
患者可能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若是热极生风,脉象则是弦数有力。
多因邪热炽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
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以及其他的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肝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患者除了脉象表现为弦脉外,还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结合起来就更能明确诊断为肝郁气滞。
此外,脉象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年龄、体质等。
春季时,脉象稍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体质强壮者脉象多有力,体质虚弱者脉象多细软。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胁痛辨证类型及治疗策略研究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胁痛辨证类型及治疗策略研究摘要: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经典理论对于胁痛的辨证分析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探讨胁痛的辨证类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
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总结了胁痛的常见辨证类型,包括类型一、类型二等,并对每种类型的病机和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
在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中医治疗策略。
该研究对于临床中胁痛的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胁痛;中医经典理论;辨证类型;治疗策略引言胁痛是指位于胸腹部、胁肋间的疼痛感,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胁痛被归纳为不同的辨证类型,并且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策略。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胁痛的辨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受到忽视。
因此,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理论对胁痛的辨证类型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结合现代文献和实际病例的分析,探讨胁痛的辨证类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
我们将对各种辨证类型的病机、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以期为胁痛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中医经典理论与胁痛关系的综述胁痛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中医理论认为,胁痛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通过深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我们可以探究胁痛的病机分析和辨证类型分类,为胁痛的辨证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中医理论对胁痛的认识是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胁痛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的[1]。
根据中医理论,胁痛可以归纳为不同的辨证类型,每种类型具有独特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胁痛的病机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气血运行障碍是导致胁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经络阻滞,从而引发胁痛的发生。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一、单选题1.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E.有无自汗乏力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A.肺气虚证B.肾不纳气证C.脾肺气虚证D.心肺气虚证E.肺气阴两虚证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A.肺气虚证B.热邪壅肺证C.风热犯肺证D.上焦病证E.燥邪犯肺证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A.风热犯肺证B.风热表证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A.咳嗽的轻重B. 口渴或不渴C.是否发热恶寒D.是否舌苔薄白E.有汗或无汗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诊断为()A.大肠液亏证B.肠虚滑泻证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A.咳嗽痰稀色白B.形寒肢冷C.发热恶寒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E.胸闷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A.寒滞胃脘证B.寒湿困脾证C.脾阳虚证D.食滞胃脘证E.脾气虚证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E.肠热腑实证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A.急燥易怒B.少腹胀痛C.纳呆便溏D.月经不调E.头晕目眩16.面色淡白,眩晕,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中医肝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
中医肝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一、辨头痛肝病头痛多系内伤,但有虚实之分。
实证头痛,多为情志所伤,肝阳亢盛,风阳痰火上扰头目,清阳失展所致,可见头部筋脉跳动,抽胀痛,面颧红赤,或伴头眩等症。
虚证(或本虚标实)头痛多为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虚阳上扰所致,可见头痛隐隐,缠绵不已,常伴眩晕,目涩畏光,舌红口干等。
二、辨眩晕眩晕与头痛常相兼见。
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眩晕临床应分辨虚实。
属实者,病程短,呈发作性,易因情志过激而诱发。
属虚者,病程长,反复持续发作,烦劳加剧,头昏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三、辨痉、抽搐痉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抽搐,亦称瘛,指肢体抽动。
为筋脉拘急,为筋脉弛纵。
抽搐既可单独为病,亦可为痉证症状之一,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辨证需分虚实。
实证多为热动肝风所致,可见高热神昏,颈项强直,肢体抽动,甚则角弓反张,摇头戴眼等。
虚证多为阴虚风动,时时发痉,手足蠕动,或微抽搐,四肢麻木。
四、辨麻木麻指皮肤感觉异常,非痛非痒,如虫蚁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指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
一般而言,麻属气血不运,木为顽痰死血。
若肝血不足,不能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肝风夹痰瘀阻于经脉,则肢体木而不仁。
五、辨昏厥昏厥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辨证应分虚实。
实证多因气血上逆或痰随气升所致,虚证多为气血亏虚不能上承所致。
六、辨黄疸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征,因湿邪阻滞肝胆,胆汁外溢,泛于肌肤所致。
可分为阴黄与阳黄两证。
阳黄湿热证,肤目鲜黄如橘子色,伴小便黄赤,身热,苔黄腻,脉象濡数;阴黄寒湿证,面目肌肤晦黄如烟熏,身热不著,伴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七、辨胁痛两胁为肝之分野,故胁痛多属于肝。
一般偏于实证为多,有气滞、血瘀、肝火等不同;虚证则为肝阴不足。
八、辨癥积、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或胀或痛,固定不移的病证。
病在血分,皆因气滞血瘀所致,辨证又有湿热、寒湿、痰瘀、毒蕴等不同,病久可致气阴两伤、肝肾亏虚及阴阳两虚、脾胃衰败等。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考研中医综合-脏腑辨证(一)
中医综合-脏腑辨证(一)(总分:87.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21,分数:31.50)1.心血虚证与肝血虚证的主要鉴别症状是∙A.面色萎黄∙B.唇睑淡白∙C.月经量少∙D.舌质淡白∙E.脉细无力(分数:1.50)A.B.C. √D.E.解析:[解析] 肝血不足,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其余选项是血虚证的一般特征,心、肝均可见。
2.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胸闷喜太息,苔黄腻,脉弦滑,可诊为∙A.胆郁痰扰∙B.脾胃湿热∙C.肝胆湿热∙D.肝火上炎∙E.心肾不交(分数:1.50)A. √B.C.D.E.解析:[解析] 惊悸不宁、口苦病在胆,烦躁不寐、苔黄腻脉滑为痰热内盛,故为胆郁痰扰。
3.胸背彻痛剧烈,主要是由于∙A.痰浊阻肺∙B.痰热蕴肺∙C.心血不足∙D.心脉闭塞(分数:1.50)A.B.C.D. √解析:[解析]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是心脉痹阻的典型表现。
4.下列证候中,不出现耳鸣的是∙A.肝火炽盛证∙B.寒滞肝脉证∙C.肾精不足证∙D.肝阳上亢证(分数:1.50)A.B. √C.D.解析:[解析] 肝胆火盛循经上攻,或肾精不足耳窍失充,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均可导致耳鸣。
5.形寒肢冷,脘腹冷痛,纳呆呕恶,大便稀溏,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滑,此证属于∙A.脾气虚∙B.脾阳虚∙C.脾肾阳虚∙D.寒湿困脾∙E.寒滞胃肠(分数:1.50)A.B.C. √D.E.解析:[解析] 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为寒象,脘腹冷痛纳呆便溏病在脾胃,浮肿腰膝酸软病位在肾。
6.眩晕与下列哪项并见,对诊断肝血虚证最有意义∙A.面白舌淡∙B.心悸脉细∙C.胁肋隐痛∙D.肢体麻木(分数:1.50)A.B.C.D. √解析:[解析] 肝在体为筋,肝血虚,筋脉失于濡养故见肢体麻木。
7.下列哪项是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同症状∙A.心悸旺忡∙B.畏寒肢冷∙C.心痛入夜加剧∙D.舌淡胖,苔白滑∙E.脉沉迟无力(分数:1.50)A. √B.C.D.E.解析:[解析] 心阳虚是在心气虚基础上出现寒象,其余选项都是阳虚寒象,只有A是两者共有。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 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引言中医经典病例是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对于研究中医诊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介绍20个经典的中医临床病例,展示中医的独特治疗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 风寒感冒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身体疼痛,舌苔白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属于风寒侵袭,治疗方法为辛温解表,理气散寒。
2. 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情绪烦躁、易怒,精神不佳,胃口差,舌苔薄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郁脾虚型失眠,治疗方法为疏肝健脾。
3. 血瘀经闭患者月经不调,经血颜色紫黑,经痛明显,舌质暗有瘀斑。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血瘀经闭,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瘀。
4. 脾胃虚寒型腹泻患者腹泻,大便呈黏稠、不成形,腹胀,舌苔白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胃虚寒型腹泻,治疗方法为温中调阳。
5. 肝阴不足型头痛患者头痛发作,头部胀痛,舌质红少苔。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阴不足型头痛,治疗方法为养肝清热。
6. 肺热咳嗽患者咳嗽,咳痰黄稠,胸闷气短,舌质红苔黄。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肺热咳嗽,治疗方法为清肺泄热。
7. 肝气郁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乳房胀痛,结节明显,舌质紫暗。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气郁结型乳腺增生,治疗方法为疏肝理气。
8. 脾虚湿困型水肿患者浮肿,四肢沉重,舌苔厚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虚湿困型水肿,治疗方法为健脾利湿。
9. 肝阳上亢型失眠患者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舌质红少苔。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阳上亢型失眠,治疗方法为降肝阳。
10. 肺脾两虚型哮喘患者喘息气急,乏力,痰多色白,舌苔厚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肺脾两虚型哮喘,治疗方法为补肺益脾。
11. 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皮肤黄疸,尿黄,舌苔黄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胆湿热型黄疸,治疗方法为清肝疏胆。
12. 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患者胃脘胀闷,食欲不佳,舌苔白厚。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治疗方法为健脾理气。
13. 肾阳虚型阳痿早泄患者阳痿早泄,减退,舌苔薄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肾阳虚型阳痿早泄,治疗方法为温肾阳。
(中医)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肝与胆病辨证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及多种目疾,如胸胁胀痛、抑郁烦躁、头目眩晕、月经不调、筋脉拘急等。
胆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排泄胆汁功能的障碍,如黄疸、胁痛及口苦等。
1.肝气郁结证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常喜太息,或急躁易怒,胁肋胀痛,或纳呆嗳气,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
舌苔薄白,脉弦,或见腹部癥瘕,舌质紫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其他病邪侵扰使肝失疏泄、条达所致。
辨证要点:以情志抑郁,肝经循行部位胀痛为辨证要点。
2.肝血虚证临床表现:眩晕目眩,面色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昏糊,或夜盲,肢体麻木,手足震颤,或筋脉拘急,爪甲不荣,月经量少或经闭。
舌淡,脉细。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肾精亏虚,精不化血,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重病,失治误治,伤及营血,或失血太过所致。
辨证要点:以筋脉、目睛、爪甲失养伴血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3.肝阴虚证临床表现: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或见手足蠕动,头晕目眩,午后颧红,面部烘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少津,脉弦细而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耗损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亏损,或肝郁化火、火灼阴伤所致。
辨证要点:以头目、筋脉、肝络失润伴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头痛且胀,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
舌质红,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或情志不遂,久郁化火,内耗阴血,或素体阴亏,房劳太过,年高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所致。
辨证要点:以头晕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为辨证要点。
5.肝风内动证肝风内动证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属内风。
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或震颤。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汇报人: 日期:
• 脏腑辨证概述 • 脏腑辨证的核心理论 • 脏腑辨证的临床应用 • 脏腑辨证的现代研究 • 脏腑辨证的未来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的定义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理论为指导,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气 血津液等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
。
脾病辨证
1 2 3
脾胃湿热
患者表现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 苦口粘等症状,临床上常用清热祛湿的药物如黄 连、黄芩来治疗。
脾胃虚寒
患者表现出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症 状,临床上常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干姜、附子来 治疗。
脾气虚
患者表现出腹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 泄等症状,临床上常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 黄芪来治疗。
创新辨证方法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创新脏腑辨证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06
案例分享与讨论
案例一:心脏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结词
中医通过脏腑辨证方法对心脏病患者进 行分型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心脏与心包、心脉和心阳密切 相关,心脏病的发生多与心气虚、心阳虚 、心血虚和心阴虚等有关。通过对患者进 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将心脏病分为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 证、心火亢盛证、痰浊痹阻证、寒凝心脉 证和瘀阻心脉证等类型。
案例二:肝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结词
中医通过脏腑辨证方法对肝病患者进行分型 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藏血,肝病的发病多 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和瘀血阻 络等有关。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 问、切,将肝病分为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 证、肝阴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等类型。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热象心烦,失眠,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澹语、神识不清。
2、实热表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3、辨证依据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十、痰蒙心神证的临床表现1、神昏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