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病证简述
肝气虚致阴黄证之病机与证治探析_茹清静
A bstrac t: T his tex t synthesize the c lin ica l characteristic, cause o f disease and patho log ica l state o f Syndrom e w ith asthen ia o fH epatic Q i( or Y ang) a t a ll tim es, ana lyse it cause Y in Jaund ice patho logy m echan ism, summ ar ize its dia lect-i ca lm ain po int and trea t pr inc iple and m ethod. It is a k ind of low behav io r of liver function that the d iseases w ith such symptom s w ith asthenia ofH epatic Q i( o r Y ang) , can influence such func tion activ ities as the Q i and B lood, sp irit, d-i gesting, etc. The diseases w ith defic iency o f hepa tic Q ,i then asthen ia o f cho lic Q ,i it is unab le that the b ile is e lim inated, outside overflow ing stagnantly and causing the jaund ice; T he d iseasesw ith de fic iency o f hepatic Q i, then the sp len ic
黄 疸
黄疸【大纲要求】1.熟悉黄疸的概念和病因病机。
2.掌握黄疸的诊断依据,了解黄疸鉴别诊断。
3.掌握黄疸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各型的辨证及治疗。
4.了解黄疸的转归及预后。
【重点及难点提示】重点:明确目黄、身黄、小便黄为黄疸的三大主证。
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
外感源于疫毒侵袭或饮食不节,内伤则由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而内因偏于虚、瘀,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流通,或化源不充、血败不华于色,以致身目俱黄。
其病变部位在脾胃肝胆。
湿邪为病者,若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疫毒所致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
难点:辨证时应首辨阴黄、阳黄、急黄、虚黄之形证,次辨阳黄证的湿热孰重孰轻。
阴黄证属于寒湿或血瘀。
治疗上,初期以实证为主,采用清热利湿,通利二便为主。
阳黄多采用苦寒攻下法,但应中病即止;阴黄应视病机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或化瘀退黄法;急黄则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虚黄的治疗则以健脾生血柔肝为主。
【内容精讲】一、概述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其中以目黄尤为重要。
二、病因病机(一)时邪疫毒,薰蒸肝胆疫毒之邪由表入里,薰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于肌肤,上注于肝窍,下流于膀胱,故身目俱黄。
若疫毒甚者,病势暴急凶险,而见热毒炽盛伤及营血,名曰急黄。
(二)酒食伤脾,化生湿热嗜食膏梁,酗酒过度,伤及脾胃,湿浊内阻,日久湿郁化热,中焦湿热薰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于身目肌肤而发黄;若嗜食寒凉,或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或脾阳素虚,湿从寒化,胆汁为湿所阻,浸渍于肌肤而发黄。
(三)积聚内阻,胆汁失泄积聚日久不消,瘀血或砂石阻塞胆道,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泄,致身目发黄。
(四)化源不充,血不荣色素体脾胃虚弱或肾精不足,以致气血化源不充,肾精难以化生精血,血败而不华色,从而引发黄疸。
综上所述,黄疸的病变脏腑主要为脾胃肝胆,而所病脏腑之间又可相互传变。
黄疸
•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 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 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的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 以目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 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与瘅通, 故其义相同
• 黄疸照片
历史沿革
• 1、黄疸病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 • 2、《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将黄 疸危重证候称为“急黄”。 • 3、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黄疸病分 为阳黄、阴黄。
• 治疗原则 化湿利小便。 《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小便”。
辨证论治
• 1、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 (2)湿重于热 证候: 治法:利湿化浊,泄热除黄。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
• (3)胆道阻滞 证候: 治法:疏肝利胆,泄热散结。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 2、急黄 证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犀角散加味。 或犀角散+清瘟败毒散+茵陈蒿汤
• 3、阴黄 证候: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黄疸规律原则及用药探讨
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关幼波) 1、凉血活血: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 生地的功能是凉血养阴。其中大生地凉血养血,细生地凉 血活血,生地炭可以凉血止血。 • 白茅根凉血活血又可以利湿退黄、清热。 • 小蓟能凉血活血而又止血,且有解毒之功。 • 藕节凉血活血化瘀,能止上焦血,且能开胃行气,是血中 气药。 • 丹皮、赤芍等均为凉血活血之品。该药可清血中瘀热,凉 血而去热邪,使血脉畅利通达,热邪得清,瘀热得散,黄 疸自然消退。
治疗黄疸的常用药物
茵陈
张耀村认为今人误以茵陈为退黄专药,并有“无疸不用 茵陈”之说,实为一流弊,强调“首当辨证”。指出 “茵陈之治黄疸,乃以清热利湿为用,即身目发黄之 属湿热蕴结者,作为主药应用,投之确有疗效。然对 于寒湿郁滞者,则非所宜。若阴黄以茵陈为主药,并 配以山桅等苦寒之剂,则不但无功,反而有害。又若 佐以附子等温热之品,则有抵消附子温热作用之弊”。 在治黄疸过程中,注意调理脾胃,如:“若令胃能纳 谷,脾能健运,则湿浊之根可除,气血生化有源,其 病方有自愈之机"
常见病症
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
消退后的调治胆。
4、病性:以湿从热化的阳黄居多。
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阳黄日久,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
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表现,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加重,甚至伴喷射样呕吐、肢厥、抽搐等。
为痰湿所蒙,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
头痛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眩晕发作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4、病性:以虚者居多,眩晕实证或本虚标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病:痫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
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胀病鉴别。
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其症状是先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风。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肿中脏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证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
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阴黄辨证施治
阴黄辨证施治
阴黄辨证施治发表者:
黄疸一证,阳黄居多,阴黄较少。
阳黄为主证,阴黄为变证。
其病因本于湿。
若湿从热化,湿热互结则发为阳黄;若湿从寒化,寒湿凝滞则发为阴黄。
阳黄、阴黄可以随着体内体外环境的改变而互相转化。
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寒热属性有别外,尚有共同之处。
阴黄的发生,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患者病前体质尚可,感受寒温之邪,以致寒湿困脾;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患者病前脾阳素虚,感受湿邪后,湿从寒化,困阻中州;
开始为阳黄,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邪正消长或过用苦寒,致使脾阳日衰,湿从寒化,以致寒湿凝滞,瘀阻血脉,痰湿阻络,胆汁不能循其常倒而行,浸渍于肌肤,发为阴黄。
阴黄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泽,身倦怕冷、食纳不香,口谈不渴,喜热饮,腹胀便溏,舌苔薄白,或灰暗,脉沉缓或沉滑等。
在治疗上,以温化凝滞,利湿退黄,活血为法。
经验方药,是以茵陈术附汤加减化裁。
茵陈30克苍白术各10克附子10~15克桂枝3~10克干姜3~5克赤白书各10克泽兰15~30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气虚明显者加生芪、党参;腹部冷痛者,加肉桂。
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
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
汇报人:
2023-12-12
•阴黄证概述
•阴黄证动物模型建立
•阴黄证动物模型应用目录
•阴黄证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与
展望
•参考文献
01
阴黄证概述
阴黄证的定义
定义
阴黄证是中医黄疸的一种证型,以身
黄、小便不利、畏寒怕冷、苔白腻、
脉缓为特征。
命名原因
由于黄色属脾,阴冷属寒,故称阴黄。
阴黄证多因脾虚湿滞,或寒湿内蕴,影响肝胆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溢于皮肤而发黄。
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邪内生,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导致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状。
阴黄证的病因病机
病机
病因
阴黄证以身黄、小便不利、畏寒怕冷、苔白腻、脉缓为诊断要点。
辨证要点
阴黄证需与阳黄证进行鉴别。
阳黄证以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数为主症,与阴黄证有明显的寒热区别。
与其他证型的鉴别
阴黄证的辨证要点。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摘要: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中医在黄疸病的认识上源远流长,阴黄和阳黄是根据阴阳学说把黄疸分为两类的一种划分方法,其中阴黄之病因病机、辩证更为复杂,故其治疗难度亦更大。
只有清楚的认识和区分阴黄,才能有效治疗缠绵难愈之阴黄。
故本文从阴黄的中医理论认识、病因病机、辩证治法作一综述,有其特殊意义。
关键词:阴黄;病因病机;中医辩治;文献综述[Abstract] Jaundic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ndrom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jaundice.Yin and Yang jaundice syndrome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alectical of Yin-Yang are more complex, so the treatment is more difficult. Only whe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distinguish about it, can we effectively treat refractory lingering Yin jaundice syndrome.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from thebasic theor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Yin jaundice syndrome and has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Keywords] Yin jaundice syndrom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eview.[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
什么是阳黄,阴黄?
什么是阳黄,阴黄?
什么是阳黄,阴黄?针对什么是阳黄,阴黄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阳黄和阴黄均为中医学名词,阳黄是指急性黄疸型肝炎,阴黄即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肝炎。
祖国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是由湿热邪毒积于肝胆,致肝郁气滞,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以及脾胃虚寒,气滞血淤而成。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是由于湿热邪毒侵袭机体,使体内气机运行不畅,湿热积于脾胃,湿热交蒸于肝胆而发黄。
一般起病较快,有低热或高热、恶寒、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
出现黄疸时皮肤、巩膜黄如桔色,皮肤发痒、口渴,小便短少、色黄褐,肝脏肿大,触痛显著;少数可触及脾脏,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黄。
阴黄则指病人身目俱发黄,但黄色晦暗,属于虚实证。
一般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常伴畏寒、口淡、神疲乏力,有时发热、腹胀、大便偏稀。
若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则易气滞血淤,出现肝脾肿大,质硬难消。
治疗阴黄常用药物有茵陈、附子、白术、干姜、苡仁、茯苓、党参、厚朴。
出现淤血者,可加用丹参、鳖甲、三棱、莪术等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等药物。
中医执业(助理)实践技能常见病证型总结
胜利咨询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附: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
: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
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
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说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说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常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准时发热或准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准时。
4.寒热来往——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常常汗出不只,活动后愈甚者,常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眠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常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可以食,忽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况,不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巧,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语言清楚,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眼光呆板,面色昏暗,神态萎糜,身重愚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彩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昏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挪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可以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向来延长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品或药物,以致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不是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贫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身不由己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阴黄阳黄的名词解释
阴黄阳黄的名词解释阴黄和阳黄是常用的病理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或某些物质的特征。
阴黄指的是肝脏及其功能发生异常导致的黄疸现象,而阳黄则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黄疸现象。
本文将分别从阴黄和阳黄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术语。
阴黄病理机制阴黄是由于肝脏受到慢性损伤而引起的黄疸。
慢性损伤可以是由于长期酗酒、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者患有肝炎等原因导致的。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阻碍了胆汁的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引起黄疸。
阴黄的特征是肝脏功能减退,患者常常会有乏力、纳差、食欲不振等症状。
阳黄病理机制阳黄是由于除肝脏之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常见的原因包括溶血性贫血、肝外胆管阻塞、胆囊炎等。
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肝脏无法处理这么多的胆红素,导致黄疸的发生。
而胆汁阻塞则可能是因为胆石、胆囊结石等造成的。
阳黄所伴随的症状可以因疾病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阴黄与阳黄的临床表现无论是阴黄还是阳黄,其临床表现都以黄疸为特征。
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色,这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沉积所致。
阴黄所伴随的乏力、纳差、食欲不振等症状是由于肝脏受损,肝功能减退而引起的。
阳黄通常伴随着原发病的其他症状,例如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还会有贫血、乏力等症状。
阴黄与阳黄的治疗方法治疗阴黄的关键是治疗肝脏疾病本身。
例如,如果疾病是由于肝炎引起的,那么抗病毒药物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
此外,调整生活方式,限制酒精的摄入,避免某些药物等也可以有助于控制阴黄的发展。
对于阳黄,需要治疗原发病。
例如,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来补充红细胞。
对于胆管阻塞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来解除阻塞。
总结阴黄和阳黄是用来描述黄疸现象的术语。
阴黄常见于肝脏慢性疾病引起的黄疸,而阳黄则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
了解阴黄和阳黄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及医生都很重要,因为对症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黄疽
[黄疽]病历特征:黄疽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
1、辩病辨证依据: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
以湿邪为主。
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是黄疸形成的主要病机。
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
2、西医诊断依据:目黄,身黄、小便黄。
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血清总胆红素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鉴别黄疸类型。
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3、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黄疽)证型:西医诊断:4、鉴别诊断:5、治法:6、方药:(****)分证要点: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证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2. 湿重于热证:证机: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证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证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证机:中阳不振,寒湿困脾。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证证机: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中焦。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证机:气滞血瘀,痰饮徵积。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三、恢复期:1、湿热留恋证:——湿热留恋;余毒未尽。
——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脾不和证:——肝脾不和;运化失司。
——调和肝脾——柴胡疏肝散加减。
3、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徵积不化。
——疏肝活血消徵——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加减。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沈××,男,23岁,职员,2002—04—25初诊。
黄疸
23
6.阴黄、阳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失治误治,脾阳受伤,湿从寒化
阳黄
复感外邪,湿郁化热
阴黄
阴黄与阳黄的 联系与区别? 阳黄与急黄的 联系与区别?
急黄
24
7.预后转归
黄疸以速退为顺
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 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 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 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 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 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Biblioteka 皮肤、巩膜黄染17
特征
★ 阻塞性性黄疸
● 血TB ↑ ,CB为主
● ●
尿胆原↓或缺如 粪中粪胆原↓或缺如 粪呈浅灰或陶土色
皮肤、巩膜黄染 瘙痒显著 血TCh、ALP、 r-GT↑ LP-X 阳性
18
肝细胞性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败血症
11
12
13
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分类
★ ★ ★ ★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14
分类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
UCB升高为主
●
● ●
生成过多 摄取障碍 结合障碍
★
CB升高为主
● 肝内胆汁郁积 ● 肝内胆管阻塞 ● 肝外胆管阻塞 ● Dubin-Johnson
Syndrome
46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 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 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 表 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本方温化寒湿,用于寒湿阻滞之阴黄。
四、太阴发黄证
四、太阴发黄证
四、太阴发黄证:
原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提要:寒湿发黄的证治及禁忌。
分析:成因:表证或他病误汗失当。
病位:脾。
病性:虚。
症状:身目为黄——误治伤中,脾虚湿停,寒湿困阻脾胃,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所致。
寒湿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不发热,口不渴或喜热饮,兼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病偏太阴
湿热发黄-黄色鲜明如橘色,伴发热口渴,便秘,头汗出或汗出不彻,舌苔黄腻,脉弦滑-病偏阳明。
辩证要点:身目发黄,黄色晦暗,伴口不渴或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病机:寒湿中阻,脾阳不振,肝胆疏泄失职。
治法: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后世主张用茵陈术附汤类。
禁忌:禁下——下则更伤脾胃,加重病情。
浅谈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脾虚黄疸)
浅谈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脾虚黄疸)冉思邈;李苗;胡振斌;黄珍;黎仲援;蒋琴;周诗澜【摘要】文章通过加味小建中汤在临床对于阴黄证的有效运用,阐释阴黄证的病因病机,进一步说明加味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证的可行性.【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7(019)012【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加味小建中汤;阴黄证【作者】冉思邈;李苗;胡振斌;黄珍;黎仲援;蒋琴;周诗澜【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黄疸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身目尿黄为主要表现,其中目睛黄染是其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又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阴黄病名最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记载。
阴黄起病较缓,病程长,如治疗不当,容易生变证,导致日久不愈,故对阴黄证一定要重视。
有关阴黄证的治疗,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的观点:“阴黄者,茵陈五苓散,如不应,用茵陈姜附汤。
”可以说是一直用来治疗阴黄证的基本方,然而在临床上并非所有的阴黄证都要按照这一方剂来治疗,可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笔者在跟师过程中,遇到一例阴黄的病人,并非用上方治疗,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李某,男,42岁,2016年09月15日初诊。
身目尿黄1月余来门诊就诊,症见:面目及肌肤淡黄,肢软乏力,头昏,心悸时作,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濡细,纳寐一般,大便稀溏,2~3次/天,小便色黄如浓茶色。
既往有“慢乙肝”病史 3年余,未行抗病毒治疗(具体不详),长期大便稀溏。
查血常规:HB:102g/L,余项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TBIL:124.5umol/L,D-BIL:74umol/L,ALT:146U;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检测不到;AFP:5.72ug/;腹部彩超提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黄病证简述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黯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分寒湿阻遏型,肝郁血瘀型,脾虚血亏型。
中医所指的阴黄。
是阴盛寒重,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而致寒湿为患,寒湿阻滞,淤滞肝胆,胆失常道,其临床特点为:黄色晦暗如烟熏;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无发热、口不渴、口淡无味;大便不实或溏,小便色黄不利;舌质淡、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见沉迟、沉迟、弦细。
其病理性质为阴寒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