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资平身边小说《木马》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资平身边小说《木马》的解读
内容摘要: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

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关键词:张资平《木马》私小说身边小说
私小说在中国的理论发展——身边小说
20世纪的日本在自然主义的影响下,以及独特的岛国文化使它出现了具有民
族特色的“私小说”形态,私小说可以说是自然主义在日本的变种,“据小田切
秀雄考证:‘私小说’这个名称是中村武罗夫和久米争雄在1921年一次《新潮》
杂志举办的座谈会上最初使用的,”[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在日本文坛上占主要
地位,始终是日本纯文学的主体。

在日本私小说的定义难以界定,小林秀雄认为私小说是“描写自己摆脱不幸
的小说”,吉田精一认为“以自己身边的事情为题材的小说”,而久米正雄则认为
私小说是“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

[2]但是在中国私小说被看作是
“身边小说”亦称“自序小说”,其特点有二:一是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琐事为题材,
甚至把自己的身世、经历、情感融入小说,故而使作品带有强烈的自叙色彩。


是创作上以表情为主或独白咏叹或宣泄哭诉,毫无顾忌地袒露自己的心迹。

早期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都进行过创造实践,特别是郁达夫取得很高的成
就,代表作《沉沦》明显的收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张资平与私小说的机缘——留学日本
1912 年,张资平公派官费留学日本。

张资平留学日本的十年期间,日本自
然主义文学已过高潮而接近尾声,但是“私小说”在日本文坛却是风头正健,独
领风骚,日本报纸经常连载深受读者欢迎的田山花袋、岛崎藤村、德田秋声、正
宗白鸟等自然主义作家的小说。

正是这些报纸为张资平提供了接触日本自然主义
文学的平台,他曾经明确提到自己就学于熊本五高时对岛崎藤村、田山花袋等日
本自然主义作家及其作品的热心与迷恋:“我因为要努力于上英文课时的翻译,
便更留心读报章上的日文小说,以便模仿其词句”。

其时五四“文学革命”已经
开始,“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读日本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了。

在《朝日新闻》上面,发现了岛崎藤村的《新生》,在《福冈日报》上看见了田山花袋的《弓子》,都使我读得津津有味”。

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热爱,张资平译介许多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文章和作品,如平林初之辅的《文艺本质新论》、佐藤春夫的《消遣的对话》、金子洋文的《女人》、松田解子的《矿坑姑娘》、藏原伸二的《草丛中》等。

[3]
留日的经历和对私小说的偏爱使张资平以后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品打上深深的自然主义的烙印,在日期间创造的取材于身边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小说《木马》,很好地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和美学主张。

身边小说的创作典范——《木马》
“私小说”的文学样式在五四时期一度受到作家和读者的热捧,私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为身边小说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在理论上主张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悲悯或揭露黑暗现实,通过性苦闷的描写批判现实,但作家感情的流露在张资平笔下却是克制与内敛的,与郁达夫的大胆的心理剖析不同,也与郭沫若的《女神》的呼喊与宣泄的感情不同,张资平的文字有着理性思维的冷静,感情收而不放,倾向于自然主义的科学描写的精神。

正如张资平在《小说研究法》所阐释的“小说为之艺术一种,故亦不能自居例外,即小说之创作条件是表现⑴情绪的;⑵写实的。

”④由此看出张资平的文学创作观,注重小说的科学的态度观察社会和生活,但创作中情绪的流露的克制使他呈现出与郁与郭不同的美学风格和审美方式。

《木马》这部作品堪称实践他美学主张的典范,《木马》创作于1925年东京巢鸭,载《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在这之前还有一篇文章是《她伥望着祖国的田野》,载《创造季刊》的第1卷第1期,描写了混血女孩秋儿姑娘被工场经理奸污后沦为妓女,后与留日学生H产生感情,希望带她回到中国去,但是最终没有实现她的愿望,小说流露着人道主义的同情,语言表达平缓而疏淡。

李长之认为,张资平是开始用流利的国语新小说的人,他的小说的里有活泼的对话,无旧文法,也无太欧化长句。

《木马》以留日学生C的视角反映了日本当时下层生活的艰辛和妇女被侮辱的悲惨的命运,小说以《木马》作为题目是有深刻内涵的,美兰一直想拥有一个
木马的玩具,但贫穷的家庭的却不能满足孩子小小的愿望。

“瑞枝每日在家里替人缝衣裳,大概裁缝就是她的职业了。

”“林翁的职业是纸细工,隔一天就出去领些纸料回来做纸盒儿,听说每日也有四五角的收入。

”“珊枝是到一家银行当司书生,每日上午八点钟至下午四点钟在银行里办事,每月有二十多块的薪俸。

四点钟以后就到一间夜学校上学,要到九点钟才回到家里。

”⑥家里的经济程度和美兰的境遇和命运使她变成一个忧郁寡欢的很暗惨的女孩,在这样贫穷的日子里,灵魂在挤压中残喘。

在小说的开头反映了在日留学生的情况,“还有许多不情愿洗澡的不情愿换衣服的学生,脏的敌不住的时候,便用洗脸盆向厨房要了约一千立方升的密达的开水拿回自己房里,闭着门,由头到胸,由胸到腹,由腹到脚,把一身的泥垢都擦下来。

他们的洗脸帕像饱和着脂肪质黏液,他们的洗脸盆边贮了黑泥浆。

随后他们便把这盆黑泥浆从楼上窗口一泼!坐在楼下窗前用功的日本学生吓一挑,他的书上和脸上溅了几点黑水,气恼不过跑去叫馆主人上楼来干涉。

”通过这些细节,真实反映再现了当时留学生的生活面貌,这些漂泊在异国的留学生,担负这振兴祖国的责任,忍受这艰难的生活,等待学成回国的日子。

通过瑞枝母女的侧面描写了那个始终未出场的“督学官”“教育家”,通过留学生C的口说出“最多伪善的是教育界和宗教界。

”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

[5]
美兰由于去看木马失踪没有回来,瑞枝伤心欲绝,始终没有找到,小说的结尾写到:“瑞枝的心房经两次的痛击,早破碎了!”“C听见瑞枝哭美兰时,便后悔不该没有把那个大木马买给美兰!”[6]小说结尾意味深长。

在当今反思五四文学所取得成就,不应该因人废文,而应该一种历史公允客观的观点分析文本的意义及文学价值,而《木马》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身边小说这类文学样式中首屈一指。

它属于吉田精一认为“以自己身边的事情为题材的小说”所说的私小说一种,这种小说题材明显不同于自然主义作品之处在于,感情表达含蓄却又张力,不大肆宣泄却又意味深长。

小说中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反应了作者内化的中国传统文本的表达方式,关照人物心灵的展现,剥离出自然主义的生物本能的刻画和描写。

结语
运用当代本体论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时间距离”的说法,解释者与解释对象(文本)之间只有保持某种历史距离,对象的真正意义才能充分地凸现出来,进而被客观地认识,换言之,通过“距离时间”,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克服既定的偏见,丰富和发展自己对文本价值的认识。

[7]在这种远距离的观照下,现代文学研究者逐渐摆脱庸俗社会学批判造成的狭隘视角,从文本的美学角度,重新人认识文本,通过远距离的观照文本内涵,由此对比,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凸现出来。

从小说创作总体的美学成就上看,张资平不如郁达夫和郭沫若所取得的文学的声誉,但其凝重的和厚实的美学风格在早期的创造社的成员中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张资平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笔调是冷静和客观写实的,没有感情的渲泄和呼喊,不带夸张的感情的笔触试图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作者情绪的流露是隐秘的,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一股不可名状的烦恼,传达给读者平凡人生的无限的含义,意味悠远绵长。

正是张资平这种写实的风格与郭与郁相得益彰,互有所补,独特的美学价值使他在五四新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66页
[2]魏大海:《私小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窦硕华《论日本的私小说》[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2
[4]鄂基瑞王锦园:张资平——人生的失败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124页,
[5]孙志军:《张姿平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6]朱云才:《如实透视人的生存境遇———论张资平的身边小说》[J],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