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学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 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整个小学时 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知与行为基本 是协调的。小学儿童发展的“关键年龄” 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整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品德得到迅速发展的 时期,青少年初期的伦理道德带有很大的 成熟性。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年 龄,是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变质期。
刚出生的儿童只有一些无条件反射,是没有思维的。
出生后第一年,也还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现了初步的概括,开始有“延
迟模仿”的现象,也开始能使用间接手段达到目
标。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具体开始向抽象化转
2、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言语的发生最早在婴儿期,12个月以前主要是语音 的发展。 1-1.5岁获得第一批词,到3岁能达到1000个左右。 幼儿期是个体言语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词汇数 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在语法上,幼儿主要使用简单句。2岁以后,幼儿 使用复合句的比例逐渐增加。
在小学阶段,幼儿的自尊基本保持稳定,但由小学
转入初中后,自尊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张文新研 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自尊开始出现极为显 著的降低。 3-4岁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5-6岁时,80%-90%的儿童具有一定得自我 控制能力。
(二)情绪的发展和变化
婴儿的情绪是情感和感受通过运动、姿态和面部表 情展示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有痛苦、快乐、恶 习、悲伤、惊讶和愤怒等。 刚开始适应新的环境时,个体呈消极情绪状态较多, 2个月后,积极情绪逐渐增加。 入学后,情绪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情绪的内容不断 丰富;情绪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加。 青少年时期,情绪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并出现心境化 趋势。 人到成年晚期,比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
(四)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 作用
个体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具有关键期。
(3)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
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情绪的发展和变化 (三)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变化
(四)品德的发展
(五)环境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 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 概念、自我评价、自尊自我控制等重要内容。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 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 人分开,从而产生了主体我。 1-2岁开始学会说话,称自己为“我”,这是客体 我产生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发生。 2-3岁后,幼儿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从 而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这时的自我评价很大程 度依赖于成人的评价。
3、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schema),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 “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 有的心理图式,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图式: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或行为动作结构。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
(一)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从出生就开始主动选择和接收外界的刺
激,表现出明显的感知觉偏爱,对某些形
象、声音、气味、味道等产生偏好!
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空间 知觉、运动知觉等。
1、听觉的发生、发展
出生3个月的婴儿有明显的集中听觉,能感受不同
方位发出的声音,并且向声源转头。
从第4个月开始,婴儿能分辨出成人发出的声音。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叫顺应。
平衡:由于同化与顺应而达到的一种暂时的稳定状
态。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
态的。
二、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Galton, F.),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 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 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环境决定论: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
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
悉之感。
1、记忆容量的发展
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
单位或组块。
小学生记忆能力在7—9岁的年龄段是发展迅 速期,岁以后则处于发展平稳期。
2、记忆品质的发展 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出现也较早,新生儿已经明显地出 现了惧怕情绪的记忆。 在个体1岁前,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 忆紧密联系。 幼儿初期的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幼儿晚期儿 童有意识记得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二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引言
依托和阿韦龙野孩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
猪孩的故事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从 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变换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 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 理的发生和发展(林崇德,20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个,训练成为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
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
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 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二因素论
斯滕(Stern, W.)倡导的“辅合论”:核心是人
类心理的发展既非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 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格塞尔(Gesell, A.)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 在位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 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
人的听力发展的最佳年龄是20岁,以后便缓慢下降。
2、视觉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虽然没有完美的视觉,但已能用眼睛 追随视刺激。 婴儿到2个月时才能自己调节焦点,直到4个 月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 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物体。 3个月左右婴儿开始主动地搜寻视觉刺激。 儿童从3、4个月期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四)品德的发展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大的 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性 的、稳固的特性。 2岁左右个体表现出最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2 岁以后品德不断完善,直到3岁前,还只是处在 萌芽和产生时期;4-5岁儿童的品德发展保持了 从他性(判断行为的标准随从成人的赞许或批 评),晚期向自律性转化。
(五)环境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 影响
1、家庭教育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2、学校教育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三)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变化
气质:气质主要受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影响。在人的
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
化最缓慢的。幼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一定得气质特点。
性格: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
的行为方式,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2岁出
现了性格的最初萌芽。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定型的关 键时期。
3、感知障碍
感觉障碍一般有其生理上的不足或缺陷,如
耳聋、失明、色盲。
知觉障碍主要为错觉、幻觉和知觉综合障碍。
(二)记忆的发展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新生儿就表现出一定得记忆能力,对刺激物的习惯
化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出生10天左右,当母亲或其他人把孩子抱在怀里,
新生儿会做出吃奶的反应,似乎对这种姿势有熟
心理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段的;前一
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
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 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但每个阶段占优势 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一、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与语言的发展 (四)认知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作用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发展
1、人类的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
2、人类心理的特点:
有意识的心理; 社会性的心理; 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二)个体心理的发展
1、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 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其中思维的 发展是认知发展的核心环节。 2、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情绪、动 机、兴趣、价值观、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其 中人格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环节。
3、元记忆 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 包括:明确记忆任务、估计任务难度选择 记忆方法、评估自己的记忆能力。 3岁幼儿开始具有自觉完成记忆任务的意识, 并在实践中逐渐运用记忆策略。 18岁到30岁左右,是人记忆的“黄金时 期”,记忆的效率最高。
(三)思维与语言的发展
1、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