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制作人:Lisa
2019年1月16日
本 章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我国学者的心理发展观
2
英国生物学家 查尔斯· 达尔文 “进化论”
物理学家 牛顿 “万有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较
代表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早期行为主义 (华生)
S-R型 (先刺激后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R-S型 (先行为后刺激)
反应类型
强化性质 反应主动性
强化伴随条件刺激; 强化不是奖赏
被动 (应答性行为) 刺激与信号关系
强化伴随着反应; 强化是奖赏
主动 (操作性行为) 特定的反应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 • 环境决定论
<否认人类本能的存在>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 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 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 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 先的职业与种族…”
• 教育万能论 (Watson, 1878—1958) • 刺激-反应(S-R)理论(情绪研究)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S-R)理论
US S R → 无恐惧 → → → 恐惧 恐惧
习得
图1
图2
图1,兔子 + 无刺激 图2:兔子 + 刺激 图3:兔子 + 无刺激
图3
图4
图4:有毛物品
恐惧
泛化
不足
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 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 较机械
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 观察学习理论 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 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 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 为的过程。 •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病态人格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动力
阶段论
• 性心理或社会心理
先天 & 后天 人格 结构
• 早期经验制约后期
发展;社会经验使 内心冲动受到引导 和控制。
Albert Bandura( 1925~ 今)
观察学习理论
注意过程 榜 样 行 为 榜样的特征 观察者特征 保持过程 示范信息 的储存记 忆 动作再 现过程 记忆向 行为转 变 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相 应 的 行 为 反 应
观察榜样
受强化后做出 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Bobo Doll 实验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人格构成理论 •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Sigmund Freud(1856~1939)
人格构成理论
心理或精神活动的“冰山假说”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潜意识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现实环境
自我
享乐原则
协调 协调 对立
超我
人格结构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人格层面 基础 核心 最高层 支配原则 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动力
阶段性
vs.
连续性
关注的 人的发 展方面
遗传(先天)
vs.
环境(后天)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理论 (Psychoanalysis Theory)
来源:病态人格 基本假设:无意识 核心思想:性本能——驱动力(“力比多”[libido])
代表人物:
西格蒙·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埃里克·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发展分阶段完成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 (Behaviourism)
• • • • 意识→行为 内省→客观 行为由环境塑造: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发展连续论
代表人物: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A.榜样示范 B.观察学习 C.行为表现
攻 击 组
正 常 组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性别化 社会化 目标
亲社会 行为
自我 强化
理论评价
贡献
•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 习得问题,提出了观察 学习的概念。
不足
• 根本是行为主义,没有 对认知因素充分、科学 探讨,缺乏实验依据。
行为矫正
育婴箱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Skinner (1904-1990)
强化理论
行为(R)由跟随其后的刺激(S)控制
饥饿的白鼠放入箱中: 按压杠杆时 (行为反应R)
→获得食物
(给予刺激S)
强化
→建立认知、动机(内部机制O)
→按压杠杆
(行为反应R)
建立 (给予刺激S)
操作性条件反射
→获得食物
……
R-S-O-R-S过程
• 个人、行为、环境的交
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 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 相互关系。
• 行为实验争议:否定儿
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 妥当;实验室情景下的 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 一样。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动力
连续论
• 习得情绪行为的数
强调后天/环境
量随年龄增加,不
存在质变。
行为 发展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 社会观察学习 发展
不足
• 潜意识决定论 • 性本能决定论/泛性论 • 早期经验决定论
展,推动心理动力学。
二、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精神分析主义)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心理社会发展有8个阶段 •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发 展任务 • 发展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Erik Erikson(1902 –1994)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②把富有经验的训练者给予的指导纳入到
自我指导中。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动力
连续论
• 儿童通过与社会上
更有能力成员相互
作用,思维和行为 逐步变化。
文化 相符 发展
先天 & 后天
• 成熟 • 更有能力社会成 员相互作用
本我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0-1岁
阶段 性感带
1-3岁
肛门区
肛门
3-6岁
性器期
性器官
6-12岁
潜伏期
性抑制期
12-20岁
生殖期
性唤醒期
口唇期
嘴
特点
吃喝
排泄 如厕训练
恋母/恋父 性别认同
社会关系 指向外界
爱情 异性关系
人格发展
本我
自我
超我
早期经验
理论评价
贡献
• 扩大心理学研究范围( 潜意识); • 强调早期经验有一定的 意义; • 建立于病态人格——科 • 人格结构划分和动态发 学与推广性?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39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心理发展实质 •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Vygotsgy (1896-1934)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 区分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 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 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内化观 思维、智力发展是「由外到内」,而非「由内到外」 。 认知发展透过「内化」(internalization)而产生,即个体
吸收来自社会背景中的讯息,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混沌 复合 前概念 概念
恐惧形成的实验
恐惧形成
理论评价
贡献
• 确定以行为作为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消除主观 性
不足
•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心 理发展内部机制 • 片面的刺激-反应的公 式
• 客观观察和测量法。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行为主义)
• 心理形成基于刺激-机体-反应
( S-O-R) • 强化理论 • 实践运用
“地心说”vs.“日心说”
个体的发展
什么是理论?
我们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
发展的理论
论述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 展机智的理论。其任务是: 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 的发展过程; 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 变化过程;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和机制。
可以被证伪
对科学调查开放
两个核心问题
发展的过程 连续性
阶段性
<死亡> 成年后期
成年中期 成年早期 青少年期 童年期 幼儿期 婴儿后期 婴儿前期 <成功的品质>
阶段8:50岁以后
阶段7:25-50岁 阶段6:18-25岁 阶段5:12-18岁 阶段4:7-12岁 阶段3:4-7岁 阶段2:2-4岁 阶段1:0-2岁
完善感 繁衍感 亲密感 角色同一性 勤奋感 主动感 自主感 信任感
习得内容
强化
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反应(行为产生)的概
率(次数)增加的过程。
如何矫正儿童的
保持和塑造行为有效手段 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 负
不良习惯?
强化(加强行为)
惩罚(减弱行为)
给予愉快刺激
给予厌恶刺激
撤销厌恶刺激
撤销愉快刺激
早期和新行为主义评价
贡献
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 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研 究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
思维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 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 最佳期限
成人引导和鼓励的
社会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对 维 果 茨 基 的 评 价
1. 强调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过程的重要性,提供
了一个新的视角。 2. 儿童心理发展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①在完成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与有能 力的同伴的合作式交谈;
智慧
失望感 停滞感 孤独感 角色混乱 自卑感 内疚感 羞怯感 怀疑感
关心
爱 忠诚 能力 目标
意志
希望
<出生>
<积极面>
VS. <消极面>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对 埃 里 克 森 的 评 价
1. 整体发展(情绪、道德、社会关系),而不 单某个心理过程研究儿童
2. 辩证法看待发展阶段:阶段与危机
3. 重视教育:父母、同伴、教师、社会
4. 发展各阶段社会要求与冲突的普遍意义有待
检验
新旧精神分析比较
弗洛伊德 • 早期经验 • 发展阶段:截止青春期
埃里克森 • 同一性渐成说
• 发展阶段:毕生发展 • 本能+社会文化因素 • 自我主导:积极的发展 力量 • 健康人格
• 性本能
• 本我主导(自我:调节 本我和超我)
制作人:Lisa
2019年1月16日
本 章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我国学者的心理发展观
2
英国生物学家 查尔斯· 达尔文 “进化论”
物理学家 牛顿 “万有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较
代表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早期行为主义 (华生)
S-R型 (先刺激后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R-S型 (先行为后刺激)
反应类型
强化性质 反应主动性
强化伴随条件刺激; 强化不是奖赏
被动 (应答性行为) 刺激与信号关系
强化伴随着反应; 强化是奖赏
主动 (操作性行为) 特定的反应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 • 环境决定论
<否认人类本能的存在>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 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 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 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 先的职业与种族…”
• 教育万能论 (Watson, 1878—1958) • 刺激-反应(S-R)理论(情绪研究)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S-R)理论
US S R → 无恐惧 → → → 恐惧 恐惧
习得
图1
图2
图1,兔子 + 无刺激 图2:兔子 + 刺激 图3:兔子 + 无刺激
图3
图4
图4:有毛物品
恐惧
泛化
不足
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 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 较机械
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 观察学习理论 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 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 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 为的过程。 •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病态人格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动力
阶段论
• 性心理或社会心理
先天 & 后天 人格 结构
• 早期经验制约后期
发展;社会经验使 内心冲动受到引导 和控制。
Albert Bandura( 1925~ 今)
观察学习理论
注意过程 榜 样 行 为 榜样的特征 观察者特征 保持过程 示范信息 的储存记 忆 动作再 现过程 记忆向 行为转 变 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相 应 的 行 为 反 应
观察榜样
受强化后做出 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Bobo Doll 实验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人格构成理论 •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Sigmund Freud(1856~1939)
人格构成理论
心理或精神活动的“冰山假说”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潜意识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现实环境
自我
享乐原则
协调 协调 对立
超我
人格结构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人格层面 基础 核心 最高层 支配原则 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动力
阶段性
vs.
连续性
关注的 人的发 展方面
遗传(先天)
vs.
环境(后天)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理论 (Psychoanalysis Theory)
来源:病态人格 基本假设:无意识 核心思想:性本能——驱动力(“力比多”[libido])
代表人物:
西格蒙·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埃里克·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发展分阶段完成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 (Behaviourism)
• • • • 意识→行为 内省→客观 行为由环境塑造: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发展连续论
代表人物: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A.榜样示范 B.观察学习 C.行为表现
攻 击 组
正 常 组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性别化 社会化 目标
亲社会 行为
自我 强化
理论评价
贡献
•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 习得问题,提出了观察 学习的概念。
不足
• 根本是行为主义,没有 对认知因素充分、科学 探讨,缺乏实验依据。
行为矫正
育婴箱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Skinner (1904-1990)
强化理论
行为(R)由跟随其后的刺激(S)控制
饥饿的白鼠放入箱中: 按压杠杆时 (行为反应R)
→获得食物
(给予刺激S)
强化
→建立认知、动机(内部机制O)
→按压杠杆
(行为反应R)
建立 (给予刺激S)
操作性条件反射
→获得食物
……
R-S-O-R-S过程
• 个人、行为、环境的交
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 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 相互关系。
• 行为实验争议:否定儿
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 妥当;实验室情景下的 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 一样。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动力
连续论
• 习得情绪行为的数
强调后天/环境
量随年龄增加,不
存在质变。
行为 发展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 社会观察学习 发展
不足
• 潜意识决定论 • 性本能决定论/泛性论 • 早期经验决定论
展,推动心理动力学。
二、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精神分析主义)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心理社会发展有8个阶段 •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发 展任务 • 发展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Erik Erikson(1902 –1994)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②把富有经验的训练者给予的指导纳入到
自我指导中。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动力
连续论
• 儿童通过与社会上
更有能力成员相互
作用,思维和行为 逐步变化。
文化 相符 发展
先天 & 后天
• 成熟 • 更有能力社会成 员相互作用
本我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0-1岁
阶段 性感带
1-3岁
肛门区
肛门
3-6岁
性器期
性器官
6-12岁
潜伏期
性抑制期
12-20岁
生殖期
性唤醒期
口唇期
嘴
特点
吃喝
排泄 如厕训练
恋母/恋父 性别认同
社会关系 指向外界
爱情 异性关系
人格发展
本我
自我
超我
早期经验
理论评价
贡献
• 扩大心理学研究范围( 潜意识); • 强调早期经验有一定的 意义; • 建立于病态人格——科 • 人格结构划分和动态发 学与推广性?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39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心理发展实质 •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Vygotsgy (1896-1934)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 区分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 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 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内化观 思维、智力发展是「由外到内」,而非「由内到外」 。 认知发展透过「内化」(internalization)而产生,即个体
吸收来自社会背景中的讯息,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混沌 复合 前概念 概念
恐惧形成的实验
恐惧形成
理论评价
贡献
• 确定以行为作为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消除主观 性
不足
•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心 理发展内部机制 • 片面的刺激-反应的公 式
• 客观观察和测量法。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行为主义)
• 心理形成基于刺激-机体-反应
( S-O-R) • 强化理论 • 实践运用
“地心说”vs.“日心说”
个体的发展
什么是理论?
我们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
发展的理论
论述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 展机智的理论。其任务是: 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 的发展过程; 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 变化过程;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和机制。
可以被证伪
对科学调查开放
两个核心问题
发展的过程 连续性
阶段性
<死亡> 成年后期
成年中期 成年早期 青少年期 童年期 幼儿期 婴儿后期 婴儿前期 <成功的品质>
阶段8:50岁以后
阶段7:25-50岁 阶段6:18-25岁 阶段5:12-18岁 阶段4:7-12岁 阶段3:4-7岁 阶段2:2-4岁 阶段1:0-2岁
完善感 繁衍感 亲密感 角色同一性 勤奋感 主动感 自主感 信任感
习得内容
强化
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反应(行为产生)的概
率(次数)增加的过程。
如何矫正儿童的
保持和塑造行为有效手段 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 负
不良习惯?
强化(加强行为)
惩罚(减弱行为)
给予愉快刺激
给予厌恶刺激
撤销厌恶刺激
撤销愉快刺激
早期和新行为主义评价
贡献
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 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研 究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
思维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 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 最佳期限
成人引导和鼓励的
社会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对 维 果 茨 基 的 评 价
1. 强调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过程的重要性,提供
了一个新的视角。 2. 儿童心理发展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①在完成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与有能 力的同伴的合作式交谈;
智慧
失望感 停滞感 孤独感 角色混乱 自卑感 内疚感 羞怯感 怀疑感
关心
爱 忠诚 能力 目标
意志
希望
<出生>
<积极面>
VS. <消极面>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对 埃 里 克 森 的 评 价
1. 整体发展(情绪、道德、社会关系),而不 单某个心理过程研究儿童
2. 辩证法看待发展阶段:阶段与危机
3. 重视教育:父母、同伴、教师、社会
4. 发展各阶段社会要求与冲突的普遍意义有待
检验
新旧精神分析比较
弗洛伊德 • 早期经验 • 发展阶段:截止青春期
埃里克森 • 同一性渐成说
• 发展阶段:毕生发展 • 本能+社会文化因素 • 自我主导:积极的发展 力量 • 健康人格
• 性本能
• 本我主导(自我:调节 本我和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