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

合集下载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巩固和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组织切片:包括正常组织切片和各种病变组织切片,如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2、显微镜:双目显微镜。

3、实验教材和图谱:用于对照和参考。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显微镜下选择低倍镜观察切片的整体结构,了解组织的大致形态和分布。

2、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细胞质的变化。

3、对照实验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识别和分析。

4、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细胞的特征等。

四、实验结果(一)炎症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肉眼观察:阑尾肿胀、充血,表面附有脓性渗出物。

镜下观察: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腔内有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胆囊炎肉眼观察:胆囊壁增厚,粗糙,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

镜下观察: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黏膜上皮化生。

(二)肿瘤1、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肿块呈菜花状,表面粗糙,有溃疡形成。

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巢状排列,细胞间桥明显,角化珠形成,核大、深染,有异形性。

2、腺癌肉眼观察:肿块呈结节状,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

镜下观察:癌细胞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三)心血管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肉眼观察:主动脉内膜可见黄色斑块,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狭窄。

镜下观察: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条纹,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

2、心肌梗死肉眼观察: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颜色淡黄,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梗死灶心肌细胞坏死,细胞核消失,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后期有肉芽组织形成。

五、结果分析(一)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学的实验研究,探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相关机制,进一步加深对疾病机理的理解,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方法2.1. 样本采集从临床患者中收集有关病理诊断所需的组织标本,保证标本的新鲜度和完整性,并在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2. 组织处理将收集到的组织标本按照标准操作进行固定、清洗、切片等处理步骤,确保标本的质量,为后续的病理学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2.3. 病理学分析采用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学染色技术,对组织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寻找病理变化的特征,如细胞结构的异常、病变区域的扩展等。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观察结果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制作图表,以便对病变特征及其相关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病理变化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在某一组织标本中,细胞核大小增大,染色深度增加,细胞核与胞浆的比例失衡,细胞排列紊乱等。

这些病理变化表明该组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3.2. 病变机制的分析根据病理变化的观察结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我们推测该组织的病变可能与细胞DNA损伤、细胞凋亡失控、细胞周期异常等因素有关。

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还需进行,以进一步验证和探究这些病变机制。

4.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病理学分析,我们确认了某一组织样本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细胞的异常功能、受损及恶性生长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揭示这些病理变化的发生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

5. 参考文献[1] 作者1,作者2. 文章标题. 期刊名,年份,卷(期):起始页-终止页.[2] 作者3,作者4. 文章标题. 期刊名,年份,卷(期):起始页-终止页.[3] 作者5,作者6. 文章标题. 期刊名,年份,卷(期):起始页-终止页.(总字数:376个字)。

病理性实验报告

病理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实验目的:1. 了解大鼠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2. 观察肝脏在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学变化。

3.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实验材料:1. 大鼠肝脏标本2. 石蜡3. 刀片4. 剪刀5. 水浴锅6. 洗片机7. 显微镜8. 病理切片染色剂(苏木素、伊红)实验方法:1. 将大鼠肝脏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小时。

2. 将固定好的肝脏组织取出,进行常规石蜡包埋。

3. 切片:将石蜡块放入切片机中,制成5微米厚的切片。

4. 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素溶液中染色5分钟,水洗;再放入伊红溶液中染色2分钟,水洗。

5. 干燥: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入干燥箱中干燥。

6. 脱蜡:将干燥后的切片放入二甲苯中脱蜡,重复三次。

7.复水:将脱蜡后的切片放入梯度酒精中复水,重复三次。

8. 观察显微镜下形态学变化。

实验结果:1. 正常大鼠肝脏组织结构:- 肝小叶:由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构成,呈放射状排列。

- 肝细胞:呈多边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富含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 肝窦:位于肝细胞之间,为血液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 病理性变化:- 肝细胞变性:肝细胞肿胀,细胞质内出现空泡,细胞核位置偏移。

- 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出现溶解、破碎,细胞核消失。

- 肝细胞再生:部分肝细胞出现核分裂象,提示肝细胞再生。

- 肝炎细胞浸润:在肝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 肝纤维化:肝细胞周围出现胶原纤维沉积,肝小叶结构紊乱。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切片,了解了大鼠肝脏在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在病理状态下,肝脏出现了一系列形态学变化,如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炎细胞浸润以及肝纤维化等。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病毒感染、药物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为今后的病理学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护理病理实验报告

护理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熟悉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病理切片观察(1)肝细胞脂肪变性(2)肉芽组织(3)淋巴结结核(4)肾小球波变2. 病理实验切片描述(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2)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3)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构不清,可见干酪样坏死,坏死物质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

(4)肾小球波变: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细胞增多,肾小球壁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球内可见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肝小叶结构,注意中央带和中间带的改变。

(2)高倍镜观察:观察肝细胞浆内空泡的大小、数量和分布,注意肝细胞核的位置。

2. 观察肉芽组织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肉芽组织的形态、颜色和结构。

(2)高倍镜观察:观察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炎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3. 观察淋巴结结核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淋巴结肿大、结构不清和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观察:观察坏死物质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4. 观察肾小球波变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增多和肾小球壁增厚。

(2)高倍镜观察: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观察结果:肝小叶中央带和中间带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

3. 熟悉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

2. 实验仪器:切片机、显微镜、染色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支架、剪刀、镊子等。

3. 实验试剂:苏木素、伊红、酒精、蒸馏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处死: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白鼠。

2. 取材:在小白鼠肝脏部位取一小块组织。

3. 固定:将取出的组织放入固定液(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小时。

4. 石蜡包埋:将固定好的组织放入石蜡中,石蜡包埋后取出组织块。

5. 切片:将组织块切成5μm厚的切片。

6. 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素染液中染色,再放入伊红染液中复染。

7. 脱水:将切片放入95%酒精中脱水。

8. 透明:将切片放入无水酒精中透明。

9. 染色:将切片放入二甲苯中染色。

10. 复片:将切片放入载玻片中,用盖玻片覆盖。

11. 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血管、纤维等结构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正常肝脏切片: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血管呈红色,纤维呈蓝色。

2. 病理肝脏切片: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染色浅,血管扩张,纤维增生。

五、实验分析1. 正常肝脏切片中,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细胞核染色质丰富,细胞质染色均匀,组织结构正常。

2. 病理肝脏切片中,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染色浅,说明细胞受到损伤,组织结构异常。

3. 病理肝脏切片中,血管扩张,纤维增生,说明组织受到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熟悉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切片在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轻柔,避免组织损伤。

2. 实验试剂要新鲜,避免污染。

3.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了解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掌握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

(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大体标本观察肝、肾脂肪变性、心肌褐色萎缩、心肌肥大、肾盂积水、骨折愈合、亚急性黄色肝萎缩、脑液化性坏死、下肢干性坏疽、肝水肿、皮肤愈合等大体标本,了解其形态学特点。

(2)观察病理切片观察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病理切片,了解其镜下特点。

(3)绘图绘制肉芽组织切片,要求比例、颜色、病变组织各部分准确。

(4)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对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脂肪变性(1)大体特点:肝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油腻感。

(2)镜下特点:脂肪变的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病理诊断:肝脂肪变。

2. 肉芽组织(1)大体特点: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特点: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病理诊断:肉芽组织。

3. 淋巴结结核(1)大体特点: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呈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

(3)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

4. 肾小球波变(1)大体特点:肾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平整。

(2)镜下特点: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出现新月体。

(3)病理诊断:肾小球波变。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了解了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病理学诊断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病变特点,准确判断病理诊断。

五、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临床病理学实验报告

临床病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常见病理切片的观察和病理诊断技巧,提高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切片架、载玻片等。

3. 实验试剂:HE染色液、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酒精、盐酸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正常组织切片(1)首先观察正常组织切片,了解正常组织的形态结构。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基本结构。

(3)注意细胞排列、细胞间质、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结构。

2. 观察病理组织切片(1)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了解病理变化。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3. HE染色(1)取病理组织切片,放入染色机进行HE染色。

(2)染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

(3)染色完成后,用自来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4.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调整焦距。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5. 病理诊断(1)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

(2)分析病变组织的特点,如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分裂象、肿瘤标志物等。

(3)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组织切片观察正常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清晰可见。

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核增大、深染,细胞质减少,细胞器破坏,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浸润现象。

3. HE染色结果HE染色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病理诊断。

4. 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对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通过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观察和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炎症、肿瘤、变性、坏死等病变切片。

2、显微镜:双目显微镜。

3、绘图工具:铅笔、橡皮、绘图纸等。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领取病理切片后,将其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切片的全貌,找到病变部位。

3、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染色特点等,注意病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

4、对于典型的病变区域,进行绘图记录,并标注出病变的特点和名称。

四、实验结果(一)肝细胞脂肪变性1、低倍镜下观察:肝小叶结构尚清晰,肝细胞索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

2、高倍镜下观察: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空泡边界清晰,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这些空泡即为脂肪滴,经苏丹Ⅲ染色后呈橘红色。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1、低倍镜下观察:肾小球数量减少,部分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

2、高倍镜下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基底膜增厚、皱缩,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部分肾小球内可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水肿、脂肪变性等。

(三)肺结核1、低倍镜下观察:肺组织内可见多个结节状病灶,病灶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区,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2、高倍镜下观察:干酪样坏死区内细胞结构消失,呈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在病灶周围,可见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等结核结节的典型细胞。

(四)子宫颈癌1、低倍镜下观察:子宫颈上皮层内可见癌细胞巢,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

2、高倍镜下观察: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

癌组织内可见角化珠形成。

五、实验讨论(一)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常见于酗酒、肥胖、糖尿病等情况。

病理专业实验报告

病理专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2.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3. 熟悉常见病理切片的病理变化。

二、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与试剂(1)器材:显微镜、切片机、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剪刀、镊子、刀片、切片刀、显微镜镜头、显微镜光源等。

(2)试剂: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盐酸酒精、蒸馏水、乙醇、甲醇、苯、甲醛、蒸馏水、丙酮等。

2. 实验步骤(1)切片制作①取材:选取新鲜或固定好的组织,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切割。

②固定:将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

③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依次放入70%、80%、90%、95%、100%乙醇中脱水。

④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丙酮中透明。

⑤包埋:将透明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包埋。

⑥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放入切片机中切片,厚度约为5μm。

⑦脱蜡:将切片放入100℃酒精中脱蜡。

⑧水化:将脱蜡后的切片依次放入蒸馏水、70%、80%、90%、95%、100%乙醇中水化。

⑨染色:将水化后的切片放入苏木精染液中染色。

⑩返蓝: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入伊红染液中返蓝。

⑪脱水:将返蓝后的切片依次放入95%、100%乙醇中脱水。

⑫透明:将脱水后的切片放入丙酮中透明。

⑬封片:将透明后的切片放入盖玻片中封片。

(2)切片观察①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记录切片的基本特征。

②根据切片的特征,判断切片所属的病理类型。

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切片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切片基本特征:切片表面平整,无皱褶,切片厚度均匀。

(2)病理类型:根据切片特征,判断切片所属的病理类型。

2. 实验分析(1)切片的基本特征表明切片制作成功,无明显的制作缺陷。

(2)根据切片的病理类型,分析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熟悉了常见病理切片的病理变化,提高了我们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切片质量。

常规病理检验实验报告

常规病理检验实验报告

常规病理检验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常规病理检验方法,对组织病变进行形态学观察与病理诊断,以提供准确的临床诊断支持。

2. 实验原理常规病理检验包括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和镜检等步骤。

其中,组织固定是将活体组织转变为适于切片的固定组织,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和乙醇等;切片是将固定组织切成薄片,以便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切片机或手工切片;染色是为了突出组织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切片的组织形态,进行病理诊断。

3. 实验步骤3.1 组织固定取得活体组织标本后,迅速固定并保存在福尔马林中,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

3.2 切片固定后的组织进行脱水、清洁和包埋,在切片机上切成5微米厚度的切片,并将切片分别保存于盛有乙醇的试管中。

3.3 染色将切片从乙醇中取出,经过脱水解毒后,放入染色盒中进行染色。

此次实验采用H&E染色,将切片依次浸入酸性酒红、酸性柠檬黄和显微天蓝等染色剂中。

3.4 镜检染色完成后,将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功能,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

4. 实验结果经过病理检查,发现实验样本中存在以下病理变化:1. 组织变性:细胞核染色深度增加,细胞间质疏松,细胞形态不规则。

2. 组织坏死:部分细胞核消失,胞浆脱落,组织出现空洞。

3. 组织增生:细胞核增多,排列紧密,形成结构异常的异型增生。

4. 炎症反应:组织中出现炎细胞浸润,伴有纤维组织增生。

5. 肿瘤形成:组织中出现恶性肿瘤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核浆比例增加。

5.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病理学家进行了如下的病理诊断分析:1. 组织变性和坏死的存在表明该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可能由于缺血或外部机械性创伤引起。

2. 组织增生的出现可能表示组织受到了持续的刺激,如慢性炎症或肿瘤的存在。

病理学实验

病理学实验

• 肌肉蜡样坏死——教1207 • 坏死的肌肉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 胞浆均质红染或崩解成颗粒状,胞核消失 。间质水肿增宽,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和 单核细胞、浆细胞等浸润。 • 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教3227 • 病灶处原有的组织结构崩解消失,成为均 质、红染、颗粒状的无结构物质,有的病 灶中心已发生钙化,外周有结缔组织包裹
• 牛耳尾干性坏疽:牛耳、尾的皮肤组 织坏死后,由于水分被蒸发,被毛脱 落变成干固皱缩棕黑色,坏死组织与 周围组织分界明显,以后可因腐离脱 落。 • 肺湿性坏疽:肺坏死处湿润,呈污灰 、灰绿或暗褐色,坏死组织有腐败臭 味。 • 肌肉气性坏疽:此标本取自马恶性水 肿的臀部肌肉。肌肉呈棕黑色,触之 有捻发音。
• 5 实验报告
• 根据病理组织切片慢性肝淤血 (教学片1115),用红蓝铅笔 绘出中央静脉及肝小叶中央区 肝窦扩张淤血,小叶周边区肝 细胞脂肪变性等主要病变。
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细胞肿胀、脂肪 变性、玻璃样变及坏死的眼观变化及镜 下变化,掌握鉴别诊断水泡变性和脂肪 变性的要点;掌握各类变性和坏死的基 本病变特征。
4.1.3 梗死
• 马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呈灰黄或灰 白色,略向表面突起,干燥,质地脆 弱,切面呈锥形,锥尖向肾门部。梗 死区周边有红色充出血反应带。 • 猪脾出血性梗死:脾脏边缘部有高梁 籽至黄豆大小黑红色突起。 • 肝出血性梗死:表面见有大小不等, 形态不规则的暗红色斑块。
• •
4.2 切片标本 慢性肝淤血——教1115
• 出血性淋巴结炎:此标本取自猪瘟 。淋巴结体积显著肿大,表面呈暗 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 外观。 • 出血性肠炎:粘膜肿胀、呈暗紫红 色,有点状或圆形出血斑块。 • 猪出血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弥 漫性出血,粘膜肿胀,呈紫红色。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组织切片观察及病理诊断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掌握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

3. 熟悉常见病理变化,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实验原理:组织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组织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实验材料:1. 组织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变组织切片。

2.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3. 显微镜附件:切片夹、切片盖、光源、载玻片、盖玻片等。

4. 染色剂:苏木精、伊红、碱性品红等。

实验步骤:1. 切片制备:- 将组织块固定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24小时。

- 将组织块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处理。

- 将组织块切成5微米厚的切片。

- 将切片展平,用苏木精染色5分钟,然后用1%盐酸酒精分化,最后用伊红复染。

2. 显微镜观察:- 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切片夹固定。

- 调整显微镜光源,使视野明亮。

- 依次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切片。

3. 病理诊断:- 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如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减少等。

- 分析病变组织的类型,如炎症、肿瘤、坏死等。

实验结果:1. 正常组织切片:- 观察到组织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大小一致,细胞浆丰富,细胞间连接紧密。

- 组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病变组织切片:- 观察到组织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减少。

- 组织结构紊乱,层次不清。

讨论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

2. 我们熟悉了常见病理变化,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正常组织切片和病变组织切片在细胞形态、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1. 组织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组织切片可以判断疾病类型。

2. 熟练掌握组织切片制作技术和显微镜观察方法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病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病理样本的研究分析,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病理标本切片、显微镜、染色剂、草酸柠檬酸缓冲液等。

2. 实验方法:(1) 制备标本切片:采集疾病组织标本,经过固定、脱水、浸渍等处理,制备成切片。

(2) 染色: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染色方法,如血液样本常用的健康染色法、HE染色法等。

(3)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标本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细胞结构、组织形态等细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本实验选取一例肺部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HE染色后,经过显微镜观察,得到以下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组织形态:正常肺组织由多个小叶组成,呈现鱼鳞状排列。

而实验组标本中,肺泡壁变薄,有破坏,不规则的增生,形成结节。

2. 细胞结构:正常肺组织中,细胞结构规整,胞质内有明显的细胞器,如细胞核、内质网等。

而实验组标本中,细胞混乱,胞质内嗜酸性颗粒增多。

3. 炎症反应:实验组标本中出现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炎细胞多以肺泡壁破坏处为中心,堆积形成炎症灶。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标本表现出肺泡壁增生不规则、肺组织结节形成等病理特征,提示病理性肺疾病的存在。

2. 细胞结构混乱、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进一步证明了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明显。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病理切片的制备方法和染色技术,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改变。

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切片制备过程中出现的伤损、染色效果不理想等。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加强技术操作,提高实验水平。

总之,病理实验是了解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家畜病理诊断实验报告(3篇)

家畜病理诊断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家畜病理诊断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兽医病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家畜病理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学习如何采集和分析病理标本。

3. 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技巧。

4. 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病理变化。

实验材料:- 家畜病理标本(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 病理切片机- 病理显微镜- 刀片、镊子、剪刀等解剖工具- 10%福尔马林溶液- 苏木素、伊红等染色剂-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图谱实验步骤:一、标本采集与固定1. 采集家畜的病理标本,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

2.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以防止组织自溶。

二、病理切片制作1. 将固定后的组织块用刀片切成薄片。

2. 将切片放入水中漂洗,去除多余福尔马林。

3. 使用切片机将切片贴附到载玻片上。

4. 将载玻片放入烤箱中烤干。

三、病理切片染色1. 使用苏木素染色,使细胞核着色。

2. 使用伊红染色,使细胞质和细胞间质着色。

3. 使用盐酸酒精分化,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区分更加明显。

4. 使用自来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染料。

四、病理切片观察1. 使用病理显微镜观察切片。

2. 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病理变化,如细胞坏死、纤维化、炎症、肿瘤等。

3. 结合病理学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解释。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肝脏切片观察1. 观察到肝细胞呈弥漫性脂肪变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2. 部分肝细胞发生坏死,细胞核固缩,细胞质空泡化。

3. 肝窦扩张,充血。

分析:肝脏切片显示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提示可能为肥胖或肝脏疾病。

二、肾脏切片观察1. 观察到肾小球波变,部分肾小球纤维化。

2. 肾小管扩张,充满蛋白尿。

分析:肾脏切片显示肾小球波变和肾小管扩张,提示可能为慢性肾炎。

三、心脏切片观察1. 观察到心肌纤维变性,部分心肌细胞坏死。

2. 心肌间质纤维化。

分析:心脏切片显示心肌纤维变性和坏死,提示可能为心肌病。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本次病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炎症、肿瘤、变性、坏死等病理切片。

2、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然后,领取病理切片,将其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和光线,进行观察。

3、观察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认真辨认病理切片中的各种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

4、对于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做好记录和描述,包括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病变分布等方面。

四、实验结果(一)炎症1、急性阑尾炎在切片中,可以看到阑尾壁明显增厚,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阑尾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胆囊炎胆囊壁明显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部分增生,胆囊腔内可见胆色素沉积。

(二)肿瘤1、鳞状细胞癌癌组织呈巢状分布,癌细胞呈多边形,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癌巢中央可见角化珠形成。

2、腺癌癌细胞形成腺样结构,排列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明显。

(三)变性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细胞核被挤向一侧。

2、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疏松淡染,细胞核形态正常。

(四)坏死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呈灰白或灰黄色,质地干燥,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楚。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呈液态,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一)炎症的病理变化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

急性炎症以渗出性病变为主,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渗出等。

慢性炎症则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

病理病例分析实验报告(3篇)

病理病例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病例,了解疾病的病理特征,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病理切片:包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慢性肺淤血、混合血栓、肾贫血性梗死、纤维素性心包炎等病理切片。

2. 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 病理学教材、图谱:用于对照学习。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观察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2. 观察肉芽组织切片:观察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3. 观察慢性肺淤血切片: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

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

4. 观察混合血栓切片:观察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

5. 观察肾贫血性梗死切片:观察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

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 观察纤维素性心包炎切片:观察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中可见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这表明患者可能患有脂肪肝。

2. 肉芽组织:切片中可见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病理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掌握病理学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材料,病理标本、显微镜、染色剂、实验记录表等。

实验步骤:
1. 取得病理标本,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固定。

2. 制备病理切片,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

3. 观察病理切片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病理切片的病变类型和特点,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5. 汇总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
1. 病理切片显示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增大、染色深染,细胞核分裂增多,病变类型为恶性肿瘤。

2. 病理切片显示组织结构松弛,细胞核变性,细胞凋亡增多,病变类型为炎症性病变。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病理实验,我们对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病理学实验技能,对疾病的病理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总结,本次病理实验是我们病理学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报告结束。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各种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态学变化以及相应的病理机制,从而巩固和拓展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包括肿瘤切片(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炎症切片(如肺炎、肝炎、肾炎等)、心血管疾病切片(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以及其他常见疾病的切片。

2、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实验教材和图谱:辅助对病理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显微镜下选择低倍镜对病理切片进行初步观察,了解组织的整体结构和病变的大致分布。

2、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间的关系,注意病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

3、对照实验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确定病变的类型、程度和特点。

四、实验结果与观察(一)肺癌切片在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分布,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不清。

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肺泡结构,部分区域可见癌巢形成,并伴有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

(二)乳腺癌切片低倍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正常乳腺组织。

高倍镜下,癌细胞呈腺样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大小不等,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可见部分区域有坏死和出血,周围间质中有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肺炎切片观察到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肺泡间隔增宽,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部分肺泡内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

(四)肝炎切片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可见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和点状坏死。

汇管区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肝小叶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五)冠心病切片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可见粥样斑块形成,斑块内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和纤维组织。

医学临床病理学实验技术

医学临床病理学实验技术

应用领域及前景展望
应用领域
病理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包括肿瘤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感染 病学等。在临床诊断中,病理学实验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术中冰冻切片
诊断、免疫组化染色等。
前景展望
随着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等理念的提出,病理学实验技术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和挑战。未来,病理学实验技术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加综合和全 面的技术体系,为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加精准和有力的支持。同时,新技术的不
临床表现分析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可 能的遗传性疾病类型。
遗传咨询与干预
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 指导,降低遗传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07
CATALOGUE
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实验设备介绍自动化染色机 Nhomakorabea可自动完成组织切片的染色流程,提 高染色质量和效率。
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
实现样本的自动化前处理、制片和存 储,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自动化显微镜
配备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系统 ,可自动获取和分析病理切片图像。
人工智能在病理学实验中应用
图像识别与分析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病理 切片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 分类,辅助医生诊断。
数据挖掘与预测
分析大量病理数据和临床 信息,挖掘潜在关联和规 律,为疾病预测和治疗提 供决策支持。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通过特殊装置使背景变暗,增 加被检物体的亮度和对比度。
相差显微镜检查
利用光的相位差,观察未染色 透明标本的细微结构。
荧光显微镜检查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或组织 中的特定成分,观察其在特定 波长激发光下的荧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肾压迫性萎缩:
发病机制: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
肉眼观: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表面呈细颗粒状,质地变韧。

镜下观:肾盂明显扩张变形,内含结石,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肾门处间质脂肪增多
2、心肌肥大
机制:由于血阻力增加等原因,心肌只能以代偿性肥大适应其工作负荷的增加肉眼观:左心室壁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扁平,心腔无明显扩张
镜下观:实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染色加深,细胞核型不规则
3、鳞状上皮化生
机制:上皮在反复受化学性刺激性气体或慢性炎症损害而反复再生时,就有可能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
镜下观:黏膜大部分失去正常纤毛柱状上皮结构,而由复层鳞状上皮取代,可见两种上皮的移行处;管壁增厚,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发病机制:除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细胞膜钠泵受损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外,还可能与细胞膜直接受损所致通透性增高有关
肉眼观: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形态不规则
镜下观:肾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肿胀,细胞之间界限不清,胞浆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狭窄而参差不齐,细胞核模糊不清,少数管腔内有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间质中毛细血管受压,不易见到
5、肝脂肪变性
发病机制:(1)脂质大量输送至肝(2)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3)脂肪酸的氧化障碍
肉眼观:肝脏表面呈黄色,包膜光滑紧张;肝脏肿大,切面可见肝脏呈黄色隆起,边缘外翻,血管略显内陷,质地较软,触之油腻感,为变伴浊肿。

镜下:小叶中央的肝细胞有圆形空泡,肝索明显增粗变宽,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重度脂肪变的肝细胞胞核被脂滴空泡压向一侧而呈半月形,形似脂肪细胞
6、脾细动脉玻璃样变
发病机制:由于高血压病时细动脉持续痉挛,使内膜缺氧,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

同时,内皮细胞分泌的基底膜样物质也有所增多。

镜下:中央小动脉断面数目增多,脾小体体积变小,被膜增厚皱缩,脾小体中央管壁增厚,正常层次不能辨认
肉眼:内膜与基层分界不清,而有物质沉积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脾窦淤血
7、慢性肺淤血
由于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镜下观可见肺间隔增宽,肺毛细血管显著扩张。

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鲜红而非紫红)及心力衰竭细胞(黑)。

8、慢性肝淤血
肝静脉回流受阻造成肝淤血,肝小叶中央淤血呈深红色,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呈黄色。

切面可见暗红色条纹与浅黄色条纹相间,形似槟榔之切面。

9、混合血栓
镜下观可见呈分支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白),边缘附有中性粒细胞(蓝),血小板梁之间为纤维蛋白网及较多的红细胞。

10、肺动脉血栓栓塞
肉眼观:在肺脏的切面上,大的肺动脉内有一红色血栓,表面粗糙,与动脉内膜连结不紧密。

此为血栓栓塞
11、肾贫血性梗死
由于动脉阻塞,侧支循环不丰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镜下观梗死灶内依稀可见模糊的组织轮廓,但细胞有明显的坏死特征。

肾小管细胞数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12、绒毛心
此为发生于浆膜的纤维蛋白性炎,由于心包脏层与壁层相互摩擦,使渗出于心包腔内的纤维素在心包脏层形成无数绒毛状物。

肉眼可见心包膜不光滑,失去正常光泽,有一层灰白色渗出物附着其上,呈绒毛状。

13、急性阑尾炎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阑尾腔内有脓性渗出物,黏膜上皮部分坏死形成缺损,管壁各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14、肝脓肿
脓肿因脓汁流出而呈空腔,脓肿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对脓肿壁。

肝脏多有肿大,多数在肋间承隙相当于脓肿处有局限性水肿及明显压痛。

如有脓肿穿破至胸腔即出现脓胸,肺脓肿或穿破至腹腔发生腹膜炎
15、皮肤乳头状瘤
肿瘤突出于皮肤表面,呈外生乳头状生长,外形似桑葚,肿瘤基底部较狭窄成蒂与正常组织相连,无浸润现象,切面肿物呈乳头状,灰白色,质脆、硬、粗糙,界限清楚,可继发感染、出血等.
16、鳞状细胞癌
癌巢中心可见层状角化珠或珠癌,癌珠周边的细胞与棘细胞相似,可见细胞间桥,鳞状细胞癌中可观察到胞浆角蛋白中间丝,常聚集一起形成张力丝.
17、腺癌
癌细胞呈明显异性性,细胞核大深染,极向紊乱,并可见较多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分瓣状)。

腺癌具有高度浸润和破坏性生长特征。

18、子宫平滑肌瘤
机制: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
肉眼观:圆球形或不规则结节状,无包膜灰红色
镜下观:高分化型瘤细胞呈梭型,低分化型瘤细胞呈卵圆形,核染色深,核仁明显
19、主动脉粥样硬化
肉眼观:有指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
镜下观:增厚的肉膜,呈纤维组织增生,玻变,纤维帽深部见大量粉红染,无定型脂质和坏死物,其中有较多针状空隙的胆固醇结晶,底部及周边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浸润,中膜萎缩
2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肉眼观:左冠壮动脉前降至内膜面见灰黄色粥样斑块,横切面斑块呈星月型,冠状动脉呈偏心性狭窄
镜下观:内膜增厚,形成纤维帽,内膜深层有粥样坏死灶,灶内有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有钙化,血管激发血栓形成
21、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血去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肉眼观:左心室靠近心尖处有小片灰白色,形状不规则的梗死灶
镜下观:左心室壁见大片不规则红染颗粒状坏死灶
22、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发病机制:高血压
肉眼观:体积缩小,表面见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突起,皮髓质交界处肾小动脉壁变厚镜下观: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变性消失,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球代偿性肥大和肾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23、风湿性心内膜炎
二尖瓣闭锁缘上有呈串珠状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疣状赘生物直径1到3nm 大小,半透明灰白色,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脱落。

24、风湿小体
中央可见少量纤维素样坏死物,附近有风湿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风湿细胞大,核大,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或纵切面呈毛虫状。

25、小叶性肺炎
肺泡腔内可见炎性渗出物,病灶周围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代偿性肺气肿或肺不张,肺泡结构遭破坏。

26、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
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为纤维素和红细胞,纤维素交织成网,其间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素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网相连接。

27、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质实如肝,颜色灰白,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界限较清楚,切面灰白色,干燥粗糙,病变相应部位的胸膜表面饱满,有少量呈絮状或颗粒状的纤维素渗出。

28、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镜下观肺泡腔内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网眼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肺泡壁变窄,其内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

:风湿性心内膜炎二尖瓣闭锁缘上有呈串珠状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疣状赘生物直径1到3nm大小,半透明灰白色,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脱落。

29、胃溃疡
肉眼观: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小孔,边缘整齐,底部平坦,干净,仅有少量渗出物,溃疡周围粘膜皱襞呈放射状。

30、门脉性肝硬化
肉眼观:肝脏体积变小,表面和切面见弥漫性分布的细结节,结节大小较一致。

肝脏质量减轻,质地变硬。

31、慢性普通型肝炎
镜下观:可见肝细胞明显水肿,发生碎片样坏死和桥接坏死,坏死区和汇管区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及结缔组织增生。

32、门脉性肝硬化
发生机制:病毒性肝炎(主要原因)、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中毒
低倍镜: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高倍镜:肝细胞呈小灶性坏死,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核大深染,双核或多核,排列紊乱。

纤维性膜样间隔内常有增生的小胆管,慢性炎细胞浸润。

3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小甚至闭塞,肾球囊变窄。

34、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月牙形或环形分布的新月体或环形体,新月体一方面和肾小球囊腔粘连,造成囊腔闭塞,另一方面压迫毛细血管丛,造成毛细血管袢萎缩,坏死,出血,结构破坏,同时肾小球上皮细胞变性,整个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35、慢性肾小球肾炎
部分肾小球不同程度纤维化;残存肾小球代偿性肥大,相应肾小管不同程度扩张;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6、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发病机制:为继发性肺结核晚期表现,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一,厚壁可达1cm,其内常悬有血栓形成并已机化闭塞的血管。

镜下观:洞壁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37、肺结核球
发病机制: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球壁上干酪样坏死灶
肉眼观:病灶直径2—5cm,多为单个,一般位于肺上叶,形似洋葱
38、淋巴结结核
发病机制:以颈部淋巴结结核最为常见,淋巴结常成群受累,有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
镜下观: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朗汉斯细胞,周围为上皮细胞,外层为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淋巴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