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本学期的一节重要课程,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相似,对图形的比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理解不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操作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实物模型、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根据对小学数学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知识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概念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层面。
2.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弱。
3. 解题思路不清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容易迷失在具体操作中,导致解题难点。
【教材分析】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以下分析:1. 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教材是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2. 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3. 教材的趣味性:教材中是否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图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为了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操作演示:通过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展示一些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操作的规律和方法。
4. 练习训练:在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后,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注重题目的难度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5. 错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浮现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匡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赋予正确的指导。
6.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量和探索,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第一篇: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定稿)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一)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1)你见过下面的这些现象吗?(2)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补充:把照片未按比例放大的实例。
(二)通过比较,归纳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1)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2)特点:形状不变,大小不同(课件)【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情境,引入新课,力求简洁高效,同时让学生感受物体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二、操作探究,总结方法。
(一)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1.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小组合作探究(1)在小组内说一说2∶1的意义。
(2)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3.反馈交流(1)2:1是指变化后的长度与变化前的长度比,也就是把图形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其介绍思考操作的过程。
(3)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4.归纳总结(课件)(1)方法一看:看原图各边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边长画出新图形。
(2)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边长和周长都扩大到原来的两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二)利用经验,自我探索按一定比例缩小 1.出示要求: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2.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难点一一击破,并观察、归纳、总结。
接下来利用获得经验进行自主探索把图形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画法,显得非常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刘老师的照片,想看一看吗?出示照片师: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照片放大张贴出来,你想替刘老师挑选哪一张?2、师:对这三张放大的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大小改变而形状不变”的放大与缩小中的规律。
(去掉另外两张照片)(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活动2【讲授】二、认识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1、认识放大。
(1)测量并出示数据。
师:要研究这两张照片之间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测量并出示数据。
(2)找关系。
师:观察这两张,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小组之间说一说,指名汇报小结板书:那也就是放大后的每条边是原来的2倍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倍数来说的,还可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小结板书: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八年缄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设计理念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
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
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1、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2、若干种相似图形的硬纸图板;3、两付三角板,若干磁扣。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页“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概念(一)认识放大1.谈话导入师:我们的班级博客中有许多照片,记录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瞬间,看这张长方形的照片(如图1)就是其中一张,能看清吗?(学生:看不清)那把它变大一点。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1)的长边拉长(图2)。
师:现在照片变大了,感觉怎样?如果宽边拉长(图3),那这样变,感觉怎样?那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4)呢?师:三张照片中,只有一张照片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张呢?你为什么选这一张?你感觉这张照片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生: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
(板书:图形的放大)2.形成概念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图1和图4所示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图1长3cm、宽2cm;图4长6cm、宽4cm),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的2倍。
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与第一张照片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哪两条边的比是2:1吗?学生上台指出放大后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照片的长的比是2:1。
师:我们把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叫做一组对应边。
(板书:对应边)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对应边的比是2:1的吗?(引导学生找出放大前后的四组对应边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例放大。
【教学评析】先呈现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利用“倍”或“比”的知识完整地进行表述。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以及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理解不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学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学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材料,如图片、模型等。
2.准备放大与缩小的工具,如尺子、剪刀、胶水等。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房屋、玩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放大或缩小的?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章第1节,主要讲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尺子、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实际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的放大模型、地图的缩小版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图形放大与缩小,以及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3. 课堂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让学生掌握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对给定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衣服、制作地图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放大与缩小1. 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指将一个图形的尺寸变大或变小。
2. 方法: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3. 应用:如何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答案:根据给定的图形,进行适当的放大与缩小。
2. 请思考,如何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简要说明。
答案:可以运用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设计衣服、制作地图等问题。
《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解读(定稿)
《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解读(定稿)第一篇:《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解读(定稿)《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P38~39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例1、例2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把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掌握利用方格纸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这是一张照片你能看清是什么吗?当学生回答看不清后,教师把图片拉长、变形。
这样能看清吗?(2)教师出示放大的图片。
师: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楚了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形需要放大和缩小,比如我们去洗照片的时候有时会放大,在比如你看到的这幅中国地图他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放大和缩小二、联系实际、形成概念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
(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1)课件消失宽度,保留两幅图的长度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
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
(2)课件出现两幅图的宽度,消失长度教师: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
)(3)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如果对应边的比是3:1或4:1,你能想到什么?你是怎样判断是放大的呢?(4)如果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1:2,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缩小都可以)师:你怎么看出它是缩小的呢?2、完成练习九第1题(1)课件出示: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王晓霞【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课时】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图景:“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同学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例将简约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
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操作技能,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老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同学观测。
〔2〕提问:观测这前、后两幅画,你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老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同学观测。
〔2〕提问:这次你又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讨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认真观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同学独立思索,然后组织沟通。
〔3〕老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老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当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1〕出示问题:假如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同学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教案评价标准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引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
在科技领域中,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许多电脑程序和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这使得这个技能不仅仅在科技领域非常重要,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人们需要编写一套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教案,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此的。
【教案评价标准】一.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清晰。
学生应知道他们将要学到什么,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如何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如何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到具体应用程序中,等等。
二. 适当的难度教案的难度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调整。
难度过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难度过小会使学生觉得无趣。
为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制定课程内容和难度。
三. 任务的合理性教案的任务应该具有合理性。
一个合理的任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有足够的具体任务来完成这个目标。
此外,教案的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
四. 测量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测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是否需要再次强调或者调整。
同时,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够为教师提供班级整体水平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
五. 相关资源的利用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和实验设备等,来加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和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
【对学生的启示】一.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学习图形放大和缩小,学生可以认识到,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试错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够掌握知识点和技能。
二. 实践出真知学生应该关注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该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勇敢提问。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说出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教师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根据给出的条件把长方形放大。
接着小组讨论,汇报两幅画之间的关系。
总结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书中的2句话)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板书:按2:1的比放大)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2、讨论辨析出示课件(天安门图)问:哪些图属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放大与缩小,哪些图不是?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理由。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从点、线、面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图形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组成的,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属性。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接着,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即在坐标系中,通过改变比例系数来改变图形的大小。
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系数的变化与图形大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问题,提高其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授课法在讲解图形基本概念和放大缩小原理时,采用课堂授课法,重点突出,注重讲解方法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
2. 实验教学法在放大缩小的方法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用线性尺等工具进行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本概念,阐述几何图形的由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利用视频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示意图讲解放大和缩小的几何原理,让学生理解比例系数与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关系;–介绍放大和缩小的两种方法(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布置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解题,以达到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准确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3.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利用线性尺工具,对具体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放大缩小的步骤,注重思维的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锻炼操作技能,巩固知识点。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7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学情,我的设计思路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师: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课件出示)能看清楚吗?(生:看不清)怎么办?(生答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还可以把它缩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联系生活
师: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课件出示)师: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吗?(生答)
师:看来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课题)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了照片“放大与缩小”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然后出示几种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师:(课件出示)这是一张长方形图片,再看这三张,和原图比,你觉得哪一张没有变形?(生观察得出:图3没有变形,并说理由)
师小结:从视觉上看,图1、图2已经把形状改变,图3从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图形形状,那么,图3和原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见证。
师:大家看,这里是原图和图3,(课件出示)请仔细观察:图3和原图的长分别是多少?
说明: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对应边。
(板书)
问:图3和原图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课件随机出示)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课件出示)图3和原图对应边的比是2:1时,就说图3是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了。
2:1中2、1分别表示什么?(随机出示)
师:这里是把原图怎样放大了?谁来说一说?
师: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该怎么做?
师:来看刚才的这幅图,(课件出示)图1为什么不是他的放大图?图2呢?(生答)
师:这说明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评析: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体会图形的相似。
)
2、类推图形缩小的规律
师:图形有放大,就会有缩小。
如果把这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所得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
师:1:2中的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注意指导语言表述)
师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对比所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交流,再汇报,师板书
3、练一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大显身手吧!(课件出示)
(1)抢答
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放大比,哪些是缩小比?
(2)填一填
(评析:以图形的放大为基础,把图形缩小的方法迁移到图形缩小上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评析: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通过“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几个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遍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同时,结合电脑演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养的目的。
)
三、动手操作巩固深化
师:想尝试在方格纸上放大一个图形吗?(课件出示)
1、要求:按2:1画出下面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
交流:请一个同学交流画法(课件配合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看对应的边是否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师:如果是三角形呢?(课件出示)生试画,师课件配合验证
3、师:刚才的过程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按相同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4、师: 除了刚才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外,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你会把他们按要求放大或缩小吗?(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1)小组交流画法。
(2)试画(3)汇报(师配合课件演示)(评析: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给学生提供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亲历把图形放大的方法。
画图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画法,先画一组邻边,或先确定各顶点。
......这自然的生成,给同伴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带给师生成功的欢乐。
)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
师:正是有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术,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缤纷多彩。
小结:(课件出示)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
(评析:呈现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
这样,使学生能很好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总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别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积极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现实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
整节课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