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冲破禁锢人性的樊笼
冲破禁锢人性的樊笼作者:王惠民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4期摘要:崔莺莺是著名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
人们常从社会角度,高度赞誉崔莺莺反封建礼教的勇敢行为。
本文拟从人性角度,剖析崔莺莺心灵的变化,揭示崔莺莺人性压抑、复苏、反抗的痛苦经历,从而真正认识封建社会里崔莺莺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王惠民,男,1951年10月,陕西洛南人,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东区)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关键词:崔莺莺人性压抑人性复苏人性反抗人性张扬【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39-02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呕心沥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崔莺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斗争,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成为千百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楷模。
人性是社会人的本质属性,是天生的自然属性,是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
只是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人们美好善良的本性,才沾染上了社会性。
对爱情婚姻的追求,是人性最美好的本能追求。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却深深地烙上了社会性、阶级性。
封建礼教像一条条僵硬的绳索,紧紧地束缚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教规,置青年男女于婚姻痛苦之中,扼杀了他们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
崔莺莺迈入青春后,容貌如花似玉,青春激情在胸中涌动,十分迫切地渴望爱情的滋润浇灌。
这是她人性本能的追求,但却遭到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
为了获得爱情幸福,争取婚姻自由,崔莺莺进行了大胆的反抗,殊死的斗争,最终获得了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
元代的爱情剧大多同一个题材
一。
剧情简介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
元代著名戏剧家,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真定人白朴创作的一部婚姻爱情剧。
这部杂剧题材源于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1]剧整理白朴一反这首乐府诗“止淫奔”[1]的主题,代之以对人性自由和美好爱情的嘉许与褒扬。
作为一部杰出的喜剧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整理精心地安排情节结构,还在于整理充分调动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出传统女性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也体现了整理对封建礼教扼杀人的生命本能的理性思考。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二主要人物形象李千金———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幸福,敢于与封建家长的假道学进行斗争的女性。
(一)大胆追求爱情李千金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她向往自由、真挚、美好的爱情。
未与裴少俊相遇时,她就说:“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
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2]见到裴少俊后马上感叹说:“一个好秀才也,”[2]她处处采取主动地态度,毫不掩饰自己对裴舍人的爱慕之情:“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2]并认为二人的幽会是“天若知道和天也害”。
[2]面对嬷嬷给出的两条路:一是教裴少俊求得功名后来接她;二是放他两个私奔。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晚私奔,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说:“哪里有女孩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女孩儿是你十五岁寄居的堂上客。
”由此人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勇敢追求自主婚姻的叛逆女性,看到了一个倔强、泼辣、真率和爽快,具有独特思想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可爱女性。
(二)勇于反抗封建家长李千金这样大胆追求爱情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排挤和打击,而裴尚书正是这样封建势力的典型代表。
李千金在裴家后花园藏匿七年,生得一儿一女,被发现后,做出了强烈而激愤的抗争。
异曲同工之情 各领风骚之戏
异曲同工之情各领风骚之戏作者:冯艳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6期摘要:元杂剧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空前盛况在当时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其中的元代四大爱情戏更是元杂剧当中的四朵奇葩。
对四大爱情戏共同的主题与各异的艺术手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元四大爱情戏;主题;艺术手法一、概说元代四大爱情戏(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在元杂剧当中独树一帜,七百年来,一直备受青睐。
这主要是因为其共同的爱情主题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带给人们的共鸣性与审美性所致。
当然,这“同”中自有其“异”处,“独特”之中亦有其“相似”之点。
二、背景1.四位剧作家都生活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比较突出的元代社会科举制度停止了数十年,除了少数幸运儿之外,广大汉族士子中的大多数人只好流落于民间,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壮大了宋代以来的书会组织,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产生。
2.元代文化土壤对爱情戏繁荣的促进作用元代统治者有着与汉民族大不相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封建礼教并不重视。
再加上语言文字的差异,使他们看不懂古代典籍,却能看懂杂剧中的社会生活、爱情婚姻等许多情节,这无形中也促进了爱情戏的繁荣。
3.四位剧作家与当时的女伶都有不同程度的来往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士子在科第路断之后走向勾栏艺人结合道路的典型例子。
由于走向了这条道路,使他们对于那一个圈子中的男男女女的生活、性格以及言语情态,都体会得非常真切。
这样一来,以提出妇女问题、歌颂自由爱情为中心的爱情婚姻剧便在他们的笔下应运而生了。
三、鲜明的主题(一)“大头脑”——爱情与礼教的冲突“大头脑”,这是王骥德首先使用的曲论术语,义近于作品的主题思想。
元代四大爱情戏,充分体现了自由的爱情与禁锢的礼教之冲突。
1.《拜月亭》剧对于那“不顾自家嫌,只要旁人羡”的父母包办婚姻表示出了它的反抗,同时也表达出了“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的美好理想。
浅析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四大传说故事,即:《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分析故事中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一、四位女性都集美丽善良于一身。
织女是天帝之女,其美丽当然毋庸置疑,金代的词人党怀英写的《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中写到:“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
只缘巧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
不应也作可怜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织女一直是我国古代妇女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象征。
关于白娘子的传说,在不断的演绎变化中,变成了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美丽善良的白素贞。
她给民众的感觉是美丽善良、超凡脱俗。
她和许仙的断桥相会,雨中送伞,她的低头浅笑,温柔如水,让许仙瞬间惊诧,过目不忘。
自此之后,一段由断桥相遇开始的爱恋上演在西湖河畔。
身为江南女子的孟姜女,和范喜良走在了一起,但是成婚后不久,范喜良就被抓去服役。
自此之后,孟姜女茶饭不思,日夜思念自己的夫婿,对他牵肠挂肚,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想到自己的丈夫还在修长城,天寒地冻,却没有棉衣服御寒,孟姜女便日夜亲手赶制棉衣,准备到长城去送给范喜良。
漫漫长路的坚持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悲痛的消息,孟姜女瞬间就崩溃了,她痛哭了七天七夜,最后造就了哭倒长城的千古悲歌。
二、四位女性是智慧勇敢的象征四大爱情传说中,唯一一位与男儿一起读书的女性——祝英台,可谓是行为大胆,机敏聪慧。
《梁祝》的故事中祝英台的形象却塑造地颇为突出。
通过描写祝英台的“避婚?求学”、“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吊孝哭灵”、“祭坟”等情节,表现出了祝英台勇敢追求男女平等,抨击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
祝英台勇于打破旧社会给予女性的束缚,女扮男装进入学堂,学习知识,她的这一大胆行为,替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女性大大地吐了一口怨气,也进一步表现出了她强烈的反抗性和极其突出的个性,以及她追求自由生活和反对封建婚姻的英勇性格。
元代_四大爱情剧_男女主人公比较谈_许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传奇到宋元话本,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缀成一条绚丽多姿的画廊。
元代杂剧,尤其是“四大爱情剧”,在历史和社会的画屏上映现出的几对强烈反抗封建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男男女女,更为这画廊增添了浓重、强烈的色彩。
细细品味这浸满中国女性血与泪、苦与甜的篇章,从女主人公与传统的中国闺阁女性性格相吻合的一面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历史及人性的种种不可磨灭的沿袭与再现;从剧中男女主人公所表现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更不难发现元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深深的时代烙印。
如果说在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封建思想的叛逆过程中,女主人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追求理想的力量,是作者现实的理想化形象塑造,那么,相比较而言,男主人公则更多地体现了现实的力量,成为社会与历史的缩影,是作者理想的现实化形象塑造。
男女主人公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撞击构成了这样一组互相反衬与互相补充的形象。
这样,理想与现实的力量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同时存在而又侧重不一,使作品中理想与现实的因素互为依据,互为牵傍,既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又体现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一、理想的叛逆精神与现实的羁绊力量的侧重差异元代四大爱情剧是封建时代一批青年男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权利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进行搏斗,其中充满了曲折,也充满了痛苦、胜利和喜悦的撼人篇章。
剧中主人公都是统治阶级中的青年男女,《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拜月亭》中的王瑞兰,《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都有显赫的出身,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是相国之女;男主人公裴少俊、蒋世隆、王文举、张珙,虽以饱读诗书的白衣秀才身份出现,实际上也都是官宦子弟。
封建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在他们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痕迹。
在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时候,封建传统势力的直接代表者(封建家长)就横加干预,所以,在这四剧中,无论是外在还是自身都体现了两种实际上无法调和的敌对势力,即理想的叛逆精神与现实的羁绊力量的争斗。
崔莺莺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论元杂剧爱情剧的文化三美
元杂剧爱情剧中的文化三美、、爱情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活动之一,也是文学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材之一。
在叙事文学得到飞速发展之后,爱情题材更是得到了作家的广泛关注。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写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代是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爱情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爱情戏不仅数量多,而且佳作如林。
比如说众人有口皆碑的“四大爱情剧”——王实浦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享誉剧坛的传世之作。
当我们仔细阅读元杂剧爱情戏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文化三美,即人物形象美、故事情节美和故事结局美。
一、元杂剧爱情剧的人物形象美。
元杂剧爱情剧中,几乎无一例外都塑造了富有才学,懦弱胆小的书生形象和个性鲜明,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例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和张倩女,《墙头马上》中的裴少俊和李千金,《拜月亭》中的蒋世隆和王瑞兰等等,他们都敢于追求爱情,争取婚姻自由,忠于爱情,富有爱情。
(1)、富有才学,懦弱胆小的书生。
元杂剧中的书生大多是外表俊美,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时女主人公就被其外貌所吸引,但真正能体现书生魅力的却是他们的才学。
剧中对他们才学的描述,如:《西厢记》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墙头马上》裴少俊“三岁能言,五岁识字,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两全”。
女主人公虽爱其貌但更爱其才学。
正是由于书生们极具才华,使其获得了爱情,并在爱情受阻时他们能够用其才华参加科举并且一举得中,从而保障了他们的爱情的最终圆满。
尽管这些书生们饱读诗书,但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阻力虽有一定的抗争,无法避免有所退让和畏惧,完全没有他们所对应的女主人公的行为更加激烈和直接,从而妥协。
这是因为他们饱读诗书深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他们要遵循“三纲五常”,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浅析《西厢记》中莺莺的爱情观
从《听琴》到《酬简》是莺莺冲破阻力,与张生暗中沟通的阶段,这个阶段面对遇到的艰难曲折无不体现出莺莺聪明勇敢叛逆的特点。这是莺莺开始反抗封建礼教的教条,向追求幸福爱情婚姻踏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莺莺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剧烈时期。在封建社会里,婚姻不从属于爱情,崔母的悔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而崔母悔婚理亏在先,又给莺莺提供了一个借口,从而加强了莺莺反抗封建家长的勇气。
3、莺莺酬简
而当她得知由于自己的赖简害的张生的病越来越重,非自己不能治时,她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向张生“自荐枕席”大胆表示自己的爱意。至此她心中代表着礼教一方的莺莺被代表着情欲一方的莺莺打败。在红娘向莺莺道白自己是支持她的时候,莺莺的行动越发胆大起来:(红云)俺姐姐语言虽是强,脚步儿早先行也。[1](P46)在莺莺的内心深处,有着向往爱情、反对包办婚姻的叛逆种子,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 逐渐成长壮大,终于战胜了封建教养,摆脱了种种的思想枷锁,冲破了礼教的罗网,和张生私下结合了。在包办婚姻与自由爱情之间,她勇敢的选择了后者。这就不仅说明了莺莺反抗封建礼教的坚定和大胆,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那夜听琴后莺莺终于抵挡不住对张生的牵挂,央求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莺莺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红娘在帮张生传简帖于莺莺时,莺莺又没有勇气承认,反对红娘装起“正经”来。(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与我?[1](P36)直到红娘“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1](P36)莺莺才赶紧以逗耍的理由推塘过去。一则莺莺之所以闹简正是担忧崔母发觉其私情,那么她所苦苦追求的自由爱情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红娘是崔母派在身边的“卧底”,她不得不始终关注红娘态度的变化,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便使出各种手段来进行掩饰。红娘的话让聪明的莺莺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信件并没有被崔母截获,私情并未泄露。二则莺莺身为相国之女,这种私相授受的行为是严格“非法”的。而红娘是她的奴婢,她也不会完全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于她,还得维持小姐的尊严与矜持。对于生长在封建大家庭的莺莺来说,完全摆脱礼教的束缚是不可能的,长幼尊卑观念是深入她心的。而这就是《闹简》中莺莺的“假意儿”,而在《赖简》中就更加突出了。
异议《墙头马上》之冲破封建礼教
异议《墙头马上》之冲破封建礼教白朴的《墙头马上》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均以歌颂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婚姻爱情为主题。
其中《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更被赞以勇于追求自己婚姻爱情自由、热情奔放、有自己独立个性的形象区别于其余三位女性。
李千金,一上场便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
”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当她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
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
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
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
她甘愿作出牺牲,可谓是“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
后来,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
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
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饮恨回家。
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
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肯。
”只是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李千金被赞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不惜冲破封建礼教的典范。
然而,笔者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
而熟知封建礼教真正为何物?人们印象中对封建礼教的概念是一切成规陋习的象征。
封建礼教对女性来说俨然成了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绳索。
然而封建礼教固然就其本身而言是封建时期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群众的政治思想工具,必然有其对封建社会的先进性与进步性,搁置今日实然有诸多落后性。
试问正处于中国封建时代中期的元代,封建礼教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否就已形成了落后的制度与行为规范?显然这是不成立的。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权威资料]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摘要】诞生于元代社会历史土壤的元杂剧,塑造了很多与传统审美取向截然不同的叛逆女性形象。
其中尤以“元曲四大爱情剧”中的几位女性最具代表性。
李千金作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女主人公,是元剧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其个性火辣热烈、敢做敢为,不仅向往美好的爱情,而且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
她是剧作家白朴倾心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集中反映了白朴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和多元并存的创作特色。
同时,她与元杂剧爱情戏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在争取个人幸福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有的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大胆勇敢的气魄,构成了元代女性特有的精神气质,展现出封建社会女性短暂的觉醒、进步和反抗。
因此,探究其极具代表性的个性特质,也有利于了解元代剧作家群的精神世界和元代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
【关键词】《墙头马上》;李千金;白朴;封建礼教;反抗精神“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i文学艺术源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学样式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心理。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它产生于元代社会历史的土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
流传至今的元杂剧剧本有五百多种,其中很大部分属于婚恋题材。
与其他时代的婚恋作品相比,元杂剧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大胆反叛的年轻女性形象,宣扬了一种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的婚恋观,展示出元代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
其中尤以“元曲四大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最具代表性。
下文即以白朴的《墙头马上》为例,研究李千金形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一、白朴与《墙头马上》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若,元代著名杂剧家、文学家。
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白朴本出生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又得著名诗人元好问悉心教育,由此具备很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曲追求婚姻自由的颂歌:《墙头马上》
一曲追求婚姻自由的颂歌:《墙头马上》作者:幸享华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8年第17期内容简介《墙头马上》是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的元代戏曲家白朴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王季思先生还把它列为我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尚书裴行检的儿子裴少俊,奉唐高宗之命去洛阳买花,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女儿李千金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院内。
李千金回复了该诗,约他当夜花园相见。
裴少俊果然应约从墙头跳入院中,却被李千金的乳母发现,二人悄悄离去。
裴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里。
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儿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
清明节,裴少俊陪母亲外出祭奠,其父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里,碰见了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事情始末。
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裴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要留下两个孩子。
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父母已亡,便在家中守孝。
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住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当初休了自己,执意不肯。
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的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他们订过婚。
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才原谅了他们。
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精彩片段【混江龙】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
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幺篇】你道是情词寄与谁,我道来新诗权做媒。
我映丽日墙头望,他怎肯袖春风马上归。
怕的是外人知,你便叫天叫地,哎!小梅香好不做美。
【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肥。
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
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赚煞】这一堵粉墙儿低,这一带花阴儿密。
与你个在客的刘郎说知:虽无那流出胡麻香饭水,比天台山到径抄直。
莫疑迟,等的那斗转星移,休教这印苍苔的凌波袜儿湿。
《西厢记》的爱情观念
《西厢记》的爱情观念《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剧种之一的戏曲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它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所创作,描绘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感。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崇尚自由、敢爱敢恨的爱情观念,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西厢记》中,爱情观念体现了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
作品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是一个富有主见和勇气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的态度一直秉持着自由、平等的原则。
在父母的婚姻安排下,她与张生相爱,两人陷入了一段伦理困境。
然而,面对种种阻碍,李香君并不选择屈服,而是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付诸努力和奋斗。
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成功地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与张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通过李香君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理念,并呼吁读者追求真挚的爱情。
此外,《西厢记》中的爱情观念还体现了对婚姻自主权的探索。
在作品中,李香君的母亲是一个开明的女性形象,她不满于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婚姻安排,希望女儿能够自主选择爱情和婚姻。
她认为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应该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并强调了婚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
通过李香君母亲的角色,作者探讨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自主权的问题,向读者传递了追求幸福的积极态度。
此外,爱情观念在《西厢记》中还体现了对责任与家庭的价值观的认同。
尽管李香君和张生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并没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逃避责任。
相反,他们坚守爱情,不顾一切地努力打破种种障碍。
同时,他们也明白家庭的重要性,在曲折的爱情经历中,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他们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家庭,不断努力与付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和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西厢记》中的爱情观念以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主权以及家庭责任为核心。
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王实甫展现了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并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观念提出了思考和质疑。
这些爱情观念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内涵丰富、具有启迪意义的作品。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白朴的《墙头马上》的对比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白朴的《墙头马上》是元代四大爱情剧其中的两部,它们均因过人的艺术特色而成为文学经典,誉满古今中外。
尤其是《西厢记》,关于《西厢记》的研究,已俨然形成了一部“西厢学”。
郭沫若曾说:“《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1《墙头马上》虽略逊于《西厢记》,可也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
它们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恐怕要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其实这两个是一体的,因为这种反叛思想是通过这两位女性来表现的。
关于《西厢记》和《墙头马上》的反封建性,历来都存在争议。
一般认为,这两部杂剧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
2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作品,实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而做的,是“本着当时封建男女人伦的教义,为求室无怨女,婚姻适时”而做的,作者的本意和最终目的都还是维护封建婚姻。
至于剧中人物的反抗行为,那只是“溢出了程朱理学的桎梏”,而程朱理学也非人人遵守,即便是在士大夫中,持理亦彼此异同。
至于作品中流露出的门第观,更证明了它们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产物。
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出发点并不完全一致。
前者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后者是从作者的创作目的出发,再在文本中找出例子用于举证自己的观点。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著者的创作目的究竟为何,但我们不能否认作品本身的反封建性,更不能否认莺莺和千金是极具反封建精神的艺术典型。
当然,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的局限性,这两个人物的反抗并不彻底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可这并不能掩盖她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反封建意识以及超时代的进步性。
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女性来作为反抗礼教地先锋,无论是莺莺还是千金,她们都敢于追求爱情的幸福,敢于追求婚姻的字决。
我认为,《西厢记》和《墙头马上》的最成功处,就在于它们选择了女性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思想。
因为,用女性来表现,远比通过男性形象的塑造来表现,效果要好得多。
试论元杂剧中爱情戏的阴盛阳衰现象——四大爱情剧男女形象分析
(9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姜夔的词风.中华书局. 1979年9月,第l版,第59—60页.
IGI 认证 /list.php/50013864.html ?(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 国际宝石学院 IGI(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是世界顶
尖的宝石学院,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珠宝首饰鉴定实验室。作为世 界钻石之都最古老的宝石学院,IGI 自 1975 年成立于比利时安特卫普。 广泛的经验、专业的意见以及长期可靠正直之声誉使得 IGI 成为珠宝行 业参照标准的代名词。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实验室,IGI 数十年鉴定中 开发了激光刻字,暗室照片等专利技术并开创推广了 3EX 切工评价体 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宝石学的领先者和规范制定者。
铌酸锂 /list.php/50011400.html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造化合物,没有天然产的矿物,商品名称又
叫“锂铌石”(linobate)。铌酸锂的硬度为摩氏 5.5,与普通玻璃及钢刀相似, 折光串与钻石相近,为 2.21—2.30,色散是钻石的 3 倍。
试论元杂剧中爱情戏的“阴盛阳 衰"现 象
——四大爱情剧男女形象分析 潘高峰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10008)
摘要: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女性在追求平等自 由的爱情婚姻时表现出大胆、果敢的强势倾向;男性在 婚姻爱情问题态度上体现出怯弱、优柔寡断的弱势状 态.两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阴盛阳衰”的现象。本文试 图从四大爱情剧入手。具体分析女强男弱的格局,从审 美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价值。
[元代四大爱情戏剧]关于元代四大爱情故事推荐
[元代四大爱情戏剧]关于元代四大爱情故事推荐元代以戏曲见长,不仅有大名鼎鼎的元曲四大家,还有四大爱情故事。
分别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拜月亭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元·关汉卿作。
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
共四折一楔子。
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
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
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
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
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
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
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
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拜月亭》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共5本21折5楔子。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兴(今定兴县)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墙头马上中国古代经典喜剧漫画本。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
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
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后历经坎坷终于夫妻团圆。
中国元曲四大爱情剧:
中国元曲四大爱情剧:白朴《墙头马上》:墙头马上中国古代经典喜剧漫画本。
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
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后历经坎坷终于夫妻团圆。
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
元·关汉卿《拜月亭》。
共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
元,王实甫《西厢记》: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
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精品文档
“梧桐雨”的意象
•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二、马致远《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末本戏)
• 马致远号东篱,取自“采菊东篱下”,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大都人。《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梦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中 最著名的一种。敷演“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一出以假定历史为 背景的宫廷爱情悲剧。
凛然,震撼人心。
(2)塑造了一系列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
•
如韩厥为取信于程婴当面自杀;程婴献出亲生儿子并抚育孤
儿成人;老臣公孙杵臼舍命相救。他们勇于牺牲、义无反顾的精
神,悲歌慷慨,感人至深。
• (3)戏剧冲突尖锐激烈,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
《赵氏孤儿》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事件发展
•
灵魂出窍: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
•
躯体:是张倩女身心遭受封建礼教禁锢的折磨的
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压抑。
思想意义:
•
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 (一)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
• (二)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 病体恹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摘要】:通过元代四大爱情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王瑞兰,李千金和张倩女渴望爱情和勇敢面对追求幸福过程的各种挑战,提出了与传统道德观念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塑造了富有个性且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女性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斗争精神,深化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关键词】:爱情元代西厢记王实甫
正文:
爱情剧在中国古代戏剧中占很大的比重,居重要地位,而元杂剧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
在元代的四大爱情剧中,女性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个人情爱为中心的爱情和幸福,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爱情观的进步性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先进性。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下,剧中的女主人公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
其中《西厢记》中,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温顺的外表下有着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有胆有识,忠于爱情,在患难及重重阻挠下,突破礼教追求心中的爱情并坚持守候爱人;白朴在《墙头马上》中塑造的李千金是一个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做、率真泼辣,对自己言行充满自信感的叛逆人物形象,她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主动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郑光祖在《倩女离魂》里用超现实的幻想手法描写了张倩女冲破礼教禁锢,大胆追求自主爱情和婚姻。
在渴望和爱人在一起的强烈愿望下,甚至让灵魂摆脱受禁锢的躯壳而自由移动。
这也就意味着,在元代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表达了女性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曲词警人,余香满口”[1]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称赞的《西厢记》,“它所歌颂的是完全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爱情婚姻, 而且是在否定包办婚姻基础上的选择, 其胆识、魄力非他剧可比。
”[2] 在莺莺的眼里男女之间的感情重于门第财产, 在郑恒和张生之间, 她偏偏选择了志趣相投的穷光蛋张生; 在她眼里男女间的感情重于功名利禄, 重于虚誉浮名。
这充分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与那些听从“父母之命”任人摆布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长亭送别”这折“哭宴”中,崔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崔莺莺表明心迹,流露出对爱情的珍惜,对功名的轻视,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男女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表达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然而,反封建只是手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才是目的。
“真正的爱情只有两种类型:要么是一见倾心,要么是两人逐渐地情投意合”[3],元杂剧中多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只有《拜月亭》打破“传统”模式,双方由友谊到爱情的动态发展。
在乱世之中,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表现了王瑞兰反对门第潘篱,追求真爱婚姻。
《墙头马上》是最为普遍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但是戏剧性强,以李千金为主角,以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爱情为主线,分为花园定情、月夜私奔、父逼休妻、寻亲团圆四折戏,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坚决与封建礼教、门第观念抗争的主题。
李千金形象在元代杂剧众多
女子形象中独树一帜,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中反抗性最强的女性,渴望得到爱情,希望婚姻自主,看重人格尊严。
她出身名门,大胆,泼辣,爽朗,在爱情上处处主动。
与裴少俊幽会被人识破后,她并不惊慌,坦率地陈述自己的理由,想尽办法与李嬷嬷周旋。
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
她甘愿做出牺牲,在她看来像卓文君似的私奔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才会在爱上裴少俊后,义无反顾的离家出走。
“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
在一次次的对抗行动中,充分展现了李千金对爱主动、大胆、果决的性格,其蔑视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倩女离魂》通过张倩女与王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及其由此展开的戏剧冲突,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倩女相思成疾而病卧,为伴随爱人左右而魂魄追随的故事情节,这无疑是在反抗封建婚姻信条,歌颂自由幸福生活。
可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试问世上能有几人能够像倩女一般,为挚爱甚至不顾生死而至死相随呢?人生得一爱人,又夫复何求。
这是爱的赞歌,没有人能阻止任何人去追求幸福,就算有再多的艰难险阻,只要有心,只要有爱,什么都不成问题,什么都没有彼此来得可贵。
一个没能自由恋爱的人,又哪来的婚姻自主,又何来的婚姻幸福。
一辈子很短,不要为了封建礼教埋葬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做一个追求自由婚姻的女性。
元代四大爱情剧的女性可以说是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代言人,她们希望找到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同老”的伴侣,渴望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她们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能够选择自己带的另一半,而不是遵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再是只在乎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而不去顾及结婚男女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
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婚姻我来定。
但是,在元代甚至是中国的爱情剧中“理”胜于“情”的主题占主导,比如崔莺莺,表现出的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思想,未能跳出封建礼教的罗网,冲破旧的婚姻观念和制度的束缚,牺牲了“情”,捍卫了吃人的“理”。
[4] 。
在婚姻爱情这些大事上, 则表现为:“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5]由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礼教观念长期束缚, 才使得多少志同道合的热血男女, 以牺牲“情”的代价而换来神圣的“理”的尊严。
在封建社会中,男性是主宰者,女性就像是附属品,在爱情婚姻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女人只能把自己塑造成符合男性标准的“女性”,需要遵从三从四德,甚至为了早逝的丈夫守活寡。
男性在外可以流连花丛,在家可以三妻四妾,然而女性只能从一而终,倘若红杏出墙,不仅被左邻右坊所不齿,而且可能受家规族法惩戒。
无论你是对错,只要丈夫的一纸休书就足以令你声败名裂。
现如今,女性仍被视为弱势群体的一分子,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重男轻女的歧视女性。
可是“女人也是半边天”,这一群体中不乏事业型女性,她们“进得了厨房,入得了厅堂”。
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只是争取平等权益的第一步而已,但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她关乎女性的一生幸福。
元杂剧多以“大团圆”结尾,蕴含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家法、封建伦理道德批判的意向,鼓励女性同封建礼教斗争,勇于追求婚姻自由。
作为女性,难道你还想充当封建礼教的殉葬品?生活在没有爱的牢笼里,为了所谓的门第观念和家族利益,把自己推入一座婚姻的坟墓,一座没有心的空城,在这里独自孤老,为何不放手去追求自由的婚姻,找的你的良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2]张其瑾,中国戏剧史论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P122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P392
[4] 陈爱敏,中西方爱情剧中女性角色塑造意蕴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7 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 1999第4 期,P92
[5] 孟子, 滕文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