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1. 土壤圈是处于地球多圈层的界面,是地球多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2. 施用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增加作物产量。

2:改善作物品质;3.提高土壤肥力;4.增强作物抗性3.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

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肥力指土壤不断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4. 土壤具有肥力就成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任何物质实体的本质特征5.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三相多孔体;土壤固,液,气三相是构成土壤肥力的基础6.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为肥力: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创造出来的肥力7. 我国在土壤肥料科学发展上的贡献:(1):查清了全国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土壤资源综合考察和全国性大规模土壤普查(2):在全国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利用(3):大面积治理盐渍化土壤(4):解放后先后进行了二次全国范围的化学肥效试验(5):各种肥料应用的研究(6):大力开展有机肥8. 土壤肥料在实现现代化中的主要任务:(1):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2):加强土壤质量与土壤环境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4):提高化肥利用率,实行优化配方施肥措1.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三相多孔体2.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材料。

3.成土矿物氧、硅、铁、钙、钠、钾、镁4.原生矿物;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其化学成分,矿物的晶格、结构未变。

仅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破碎而残留下来的原始成土矿物;常见的原生矿物:硅酸盐类(云母、辉石、角闪石、长石、橄榄石)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化物类。

5.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风化后的产物或由原生矿物彻底风化的产物重新合成的新的矿物6.白云母风化后形成水云母或高岭石等次生矿物并释放出钾,为土壤中钾素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肥料则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手段。

了解土壤肥料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土壤肥料学的关键知识点:一、土壤的组成和性质1、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如石英、长石等,经过风化作用会逐渐转化为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等。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3、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不同类型的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有效性不同,合理的土壤水分管理对于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4、土壤空气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其组成和含量与大气有所不同。

良好的土壤通气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生长。

5、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合比例,通常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肥力特征,如砂土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

6、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方式,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团粒结构是理想的土壤结构,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二、土壤肥力1、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持续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是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人工肥力则是通过人类的农业活动如施肥、灌溉等形成的。

2、土壤肥力的因素土壤肥力受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

物理因素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化学因素如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等;生物因素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3、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常用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17种必需营养元素判断依据:必要性,直接性,不可替代性肥料三要素:肥料中的N,P,K 三元素的总称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截获(磷酸根)扩散(钾离子、磷酸根)质流(硝酸盐)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短距离运输:表皮皮层中柱(截面运输过程)长距离运输:周身维管系统(木质部运输、韧皮部运输)养分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横向运输主要指养分由根表皮经皮层、内皮层到中柱层(导管)的运输过程。

质外体和共质体是根部横向运输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通道。

纵向运输纵向运输是指离子在木质部或韧皮部内从根向地上部分或从地上部分向根系的运输。

纵向运输也称为长距离运输。

养分的重新分配:根系所吸收的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植物体内的养分可以重新分配,称养分的再分配。

矿质元素重新分配的难易程度:①再利用程度强的元素指通过韧皮部而运转的离子,元素可由老叶向新叶转移,缺素症由老叶开始。

N P K Mg Cl ②再利用程度较差的元素其缺素症,出现在幼叶上,新生组织上。

S Zn Cu Mn Fe Mo ③难再利用的元素主要在木质部由下往上随蒸腾液流而运输,出现在顶叶和新叶。

Ca B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光照、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酸碱度、离子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

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

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1)基肥:基肥是指播种或移植前施到土壤中去的肥料,其目的是供应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养分。

有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作用。

(2)种肥:种肥是指播种或移植时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使幼苗一生长便可以吸收到养分。

用作种肥的肥料,应当是容易被幼苗吸收的速效肥料。

(3)追肥:追肥是指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对养分的要求,补充因基肥不足而施的肥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土壤学基本知识1、土壤的概念和剖面结构?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是地表植物生长的基础。

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能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条件。

土壤剖面结构由上至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表土层又可分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和淋溶层;心土层可分为淀积层和母质层;底土层可分为风化层和母岩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是什么?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其肥力特征也不同。

自然土壤剖面中,自上而下出现各种不同颜色和不同粒级的矿质颗粒,称为土壤剖面发生层次。

根据这些发生层次可把自然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土类。

按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常见的有暗沃土、棕壤、黄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盐碱土等。

3、什么是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中不同粒级的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

一般把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把直径大于0.002毫米而小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砂粒,把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砾石。

根据砂粒(0.002-2毫米)与粘粒(<0.002毫米)的相对含量,可将土壤质地分为以下几类:(1)砂土:砂粒含量在50%以上;(2)壤土:粘粒在20%以下,砂粒在40%以上;(3)粘壤土:粘粒在20-40%,砂粒在40-60%;(4)粘土:粘粒在40-85%,砂粒在15-50%;(5)泥炭质土:腐殖质层厚度大于30厘米。

4、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有何关系?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水肥供应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质地粘重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强,但通透性差,而质地疏松的砂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弱,但通透性好。

不同质地类型的土壤,其适种作物也有所不同。

二、肥料学基本知识1、什么是肥料?肥料是指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能,施入土壤中或喷洒于植物体表面,能为植物提供养分或为改善植物生育条件而产生效应的一种人工制品。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1.土壤: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4.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作用。

5.物理风化:指岩石、矿物受物理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其特点是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或碎屑,而岩石矿物本身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不变。

6.化学风化:指矿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7.生物风化:指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8.黏化过程: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9.钙化过程: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0.盐化过程:指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过程。

11.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积水,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2、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干湿下,土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13、土壤剖面: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成土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土壤层次,并由上而下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将这种完整的三维垂直土层序列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4、土纲:土纲是最高级的分类单元,是一组共性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5、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反映土壤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个土类都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

16、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封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17、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

18、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规律。

20、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未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21、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22、粒级:根据土粒的当量直径把土粒由粗粒到细粒划分成几组,同组的土粒性质基本相近即为粒组或粒级。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重要概念1、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分、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4、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5、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6、矿物:一类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机械组成,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叫土壤质地8、腐殖质:一类组成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主体是各种腐殖酸及其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它与土壤矿物部分密切结合形成难溶于水的有无机复合体。

◎10、土壤容重: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含土粒及孔隙在内)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11、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13、1:2型矿物:由两层硅氧片中障夹一层水铝片叠合而成的层状硅酸盐矿物(主要是蒙脱石类、蛭石类和水云母类)◎14、阳离子交换量:在PH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15、复混肥料:掻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是的肥料。

16、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17、同晶置换: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相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

18、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19、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纯自由水相比(即以纯水作为标准,假定其势值为零),其自由能的差用势能来表示,称为土水势20、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21、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的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22、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的氧化态物质几还原态特制在氧化还原电极上达到平衡时的电极电位23、植物通过叶片等地上部分吸收养分的方式,称为植物的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24、草木灰是各种作物秸秆、杂草、枯枝落叶及木柴燃烧后的残灰25、根据矿质土粒(单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二,可能选择题或填空题1、成土五要素:时间、地形、生物、母质、气候2、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土壤空气3、腐殖质的划分:黄腐酸(富里酸)、褐腐酸{胡敏酸}、黑腐素(胡敏素),其中主要组成是褐腐酸和黄腐酸,占总量的60%4、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粘土5、卡庆斯基分级中,将的1~0.01mm粒级划为物理性砂粒,小于0.01mm的粒级则划为生理性粘粒6、生物开始参与风化作用也就意味着土壤成土过程的开始7、生物对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是:机械破碎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8、风华作用的类型有:生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9、土壤矿质有:层状硅酸盐的粘土矿物和铁、铝、硅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粘土矿物10、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形成土壤的母质的主要岩石,特性是一般具有成层性,常含有化石)、变质岩(特征是在构造上具有排列性)11、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和有机肥料12、酸性土壤通常用石灰来改良。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第七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的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种类
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在农业利用上指导作用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临界期和最大效应期
施肥的基本理论或者原理
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方式
阴阳离子吸收与土壤pH的关系
根据施肥时期将施肥分成哪几种类型
第九章氮营养与氮肥
第十二章微量元素
几种常见微量元素缺乏症状
第十三张复混肥
复混肥料养分计算方法
复混肥料的配置与施用
氮被称为生命元素
氮肥为什么提倡深施
氮素缺乏出现的部位
第十章磷营养与磷肥
磷肥类型,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肥类型
磷酸退化或异成分溶解
为什么深施与集中施肥
磷肥能否与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第一十章钾营养与钾肥
钾被称为品质元素或抗性元素
土壤中钾形态划分
钾的固定
钾肥高效施用,深施与集中施肥
第十一章钙镁硫营养与相关肥料
元素缺乏症状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土壤结构体中的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其对肥力的调控
第四章
土壤空气
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第五章
田间持水量,长的影响“发小不发老”
电荷产生-永久电荷
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饱和度
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容量指标
酸度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绪论
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生产力与肥力关系
第一章矿物质
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
热区土壤中的次生硅酸盐矿物是有何特征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1、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这部分矿物仅经物理机械作用、破碎变小,保留在土壤中。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无层次和化石。

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先生成的岩石经过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虽占地壳重量的5%,但占大陆面积的75%)。

有层次性,常含有生物化石。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受到由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和热气热液作用,而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

坚硬致密,不易分化。

3、风化作用:地表矿物、岩石由于温度、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

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一方面决定于矿物、岩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4、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成土母质初步具备了提供养分、对水分的通透性和吸持保蓄性、对气热的调节能力。

(残、坡、洪、冲、湖、海、风积物)5、土壤粒级:土粒大小的等级。

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6、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的组合比例,一般以各粒级所占百分比表示。

(又称土壤机械组成)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8、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质地常常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

砂土类: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易释放有效养分;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结、闭气。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四部分组成成分相互混合构成极其复杂的单个土体:矿物质(土壤固相)38%有机质(土壤固相)12%土壤空气(土壤气相)25-30%土壤水(土壤液相)12-25%第一节土壤矿物质1.主体物质——“骨骼”——95%~98%2.土壤母质1经风化成土作用2形成3.对土壤的物理性质3和化学性质4以及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5均有深刻的影响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沉积岩和岩浆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通过母岩的风化、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变质岩和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二)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

可分为:a.物理风化:物理崩解、 T、结冰、水流、风b.化学风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H2O, CO2 ,O2c.生物风化:生物作用+分泌+有机产物物理+化学作用▪1. 物理风化▪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只有物理形状的改变,由大变小,而不会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的改变。

▪ 1) 热力作用受热因昼夜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2) 冰劈作用在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由于体积的膨胀,产生960㎏/cm2的压力,使岩石逐渐崩解为岩屑。

▪ 3) 盐崩作用随着水分的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对周围裂隙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岩石崩裂。

物理风化是机械力作用的结果流水的冲击、风、冰川等自然动力对岩石的磨蚀,树根生长时对岩石造成的挤压作用,均能加速岩石的破碎。

物理风化的结果,产生许多岩石碎屑和细粒,获得了岩石所没有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但由于物理风化只是岩石在机械力作用下的破碎,产生的岩屑一般都大于0.1mm,没有毛管作用,所以对水的保蓄性能很差。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 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 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一、土壤和肥料的概念(一)土壤的概念及特点1、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特点:(1)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不仅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史,而且是一个形态、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剖析的物质实体,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2)具有土壤剖面:土层:指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具有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3)具有物质组成(4)是自然界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以重复利用资源不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发生变化,地力下降,散失可再生性。

因为:地球表面形成的土壤,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破坏土壤只需一瞬间。

(二)、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soil fertility and soil productivity)1、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与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包括土壤肥力、发挥肥力的环境条件及投入成本(三)肥料的概念及分类1、肥料定义(fertilizer):凡是直接提供给作物生产发育所必需养分和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料。

2、可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两大类。

肥料分类可依据:肥料中营养元素种类(氮肥、磷肥、钾肥等)、肥料水溶液pH、肥料对土壤pH影响、肥效快慢(1)生理酸性肥料(physiological acidic fertilizer):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升高的肥料。

(2)生理中性肥料:(physiological neutral fertilizer)(3)生理碱性肥料: (physiological alkaline fertilizer)二、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 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肥料在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 :1、肥料是粮食的粮食 2、培肥土壤 3、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4、补偿耕地不足肥料与环境:1、农田N 、P 与水体富营养化 2、农田N 素向水体迁移和人体健康 3、农田N 素向大气迁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NO3-浓度不断增加NO 3-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和癌症三大温室气体 CO 2、CH 4、N 2O N 2O 的排放与化肥氮的施肥量紧密相关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对大气的影响(1) 破坏臭氧层: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O 2,在平流层参与重要的大气反应而消耗臭氧。

土壤肥料学最齐全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最齐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2.土壤容量: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3.腐植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腐解1年后残留的分数,是微生物生化过程,也不排除纯化学过程,或每斤新鲜有机物加入土壤后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

4.土壤母质:在土壤形成之前,岩石风化的产物。

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土壤同时而又不断的供应和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6.同晶替代:指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和铝,被另一个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格外形不变,只改变化学组成的现象。

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比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称土壤质地。

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CEC)D的百分数。

9.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10.土壤保肥性:土壤胶粒一般带负电荷,所以可以吸附阳离子,这样的阳离子被土壤胶粒吸附,就不容易随水分流失,起到一定的保肥作用。

11.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土壤类型沿纬度或经度在地球表面上随生物气候带有规律的水平地理分布。

12.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指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或降低,土壤类型相应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分异而呈带状有规律的更替分布规律。

13.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4.团料结构:土粒胶结成长宽高三轴长度相似、土团直径约为0.25—10mm,近似圆球形的结构体。

15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16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土壤养分及其作用1.氮肥氮肥是土壤中养分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氮肥能够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的形成和生长,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氮肥还能够增加作物的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

2.磷肥磷肥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作物的根系生长,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达。

磷肥还能够增加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增加作物的产量。

3.钾肥钾肥是土壤中养分的一种,它能够提高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增加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

4.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土壤中养分的一种,它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中益生菌和微生物的含量,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 基肥基肥是指在作物种植前施用的肥料,用于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养分,一般在春季作物播种时施用。

2. 追肥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按时按季施用的肥料,用于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3. 混施混施是指混合不同种类的肥料一起施用到土壤中,用于为作物提供多种养分,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三、土壤养分失衡对作物的影响1. 氮肥过多氮肥过多会导致作物叶片过于繁茂,抢夺养分和水分,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增加作物的倒伏率。

2. 磷肥不足磷肥不足容易导致作物的根系生长不良,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水分吸收,降低作物的产量。

3. 钾肥不足钾肥不足容易导致作物的干旱抵抗能力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产量。

4. 有机肥料不足有机肥料不足会导致土壤贫瘠,失去肥力,降低作物的产量。

本文总结了土壤肥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土壤养分及其作用、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和土壤养分失衡对作物的影响。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内容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1)成分观点——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不断地、同时以最大量供应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2)生物热力学观点——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这一观点也称之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3)生态学观点——认为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心,土壤肥力应作为土被的重要特性。

因此,必须把土壤肥力概念扩大到生态的肥力,甚至为生物地理群落的肥力。

在系统生态环境中,土壤是基础,植物是对象,这一开放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维持整体功能,才能满足植物生产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供应与交换2、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1)物理风化2)化学风化3)生物风化事实上,这三类风化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常是同时同地发生且相互影响的。

4、简述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 母质:A. 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

B. 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

C. 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

D. 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E. 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

2)气候:A.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B.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B. 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C. 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水势:土壤水分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势能的变化。

2.土壤导热率:指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1℃时,每分钟通过1cm2土壤断面的焦耳数。

3.养分归还学说: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4.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阶段对某种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要求却很迫切,此时如果不能满足作物对该种养分的需求,作物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后期大量补给含有这种养分的肥料,也难以弥补,这个时期称之为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5.复合肥料:同时含有氮、磷、钾三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

6.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7.非必需营养元素:一些特定的元素,对多数植物是不需要的,但对特定的植物是必需的,这些元素为非必需营养元素。

8.报酬递减律:在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的总产量是增加的,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量却是依次递减的。

9.厩肥:是指以家畜粪尿为主,加入作物秸秆、草炭或泥土等垫圈材料集制而成的有机肥料。

10.高温堆肥:是以高纤维的秸秆、杂草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人畜粪尿,堆腐温度较高,时间短,适合集中处理大量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肥。

11.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内土体容积的烘干质量。

12.总孔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总孔隙度。

13.土壤结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各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14.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植物的残体以及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15.人粪尿药物处理:给粪便中加入农药、氨水、尿素、石灰氮、漂白粉等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1.土壤中的铁、锰、铜、锌、硼的有效性随土壤pH升高而降低,而钼的有效性随土壤pH升高而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这部分矿物仅经物理机械作用、破碎变小,保留在土壤中。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无层次和化石。

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先生成的岩石经过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虽占地壳重量的5%,但占大陆面积的75%)。

有层次性,常含有生物化石。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受到由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和热气热液作用,而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

坚硬致密,不易分化。

3、风化作用:地表矿物、岩石由于温度、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

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一方面决定于矿物、岩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4、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成土母质初步具备了提供养分、对水分的通透性和吸持保蓄性、对气热的调节能力。

(残、坡、洪、冲、湖、海、风积物)5、土壤粒级:土粒大小的等级。

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6、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的组合比例,一般以各粒级所占百分比表示。

(又称土壤机械组成)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8、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质地常常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

砂土类: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易释放有效养分;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结、闭气。

粘土类:a 粒间孔隙小,多为极细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通气透水性差,内部排水慢,易受渍害和积累还原性有毒物质,有机质分解慢,不易释放有效养分;b 粘土一般含养分较丰富,特别是钾、钙、镁等含量较多,保肥力强;c 含水量多、热容量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慢;d 粘土干时紧实坚硬,温时泥烂,耕作费力,宜耕期短。

壤土类:这类土壤由于砂粘适中,兼有砂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9、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增施有机肥料b掺砂掺粘、客土调剂c翻淤压沙、翻砂压淤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e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10、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1、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

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

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2、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最终产物为CO2和H2O等,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释放热量,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3、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4、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分解的同时,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彻底矿化;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第二阶段:上述半分解产物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经缩合形成腐殖质的基本单元。

先是多元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原始腐殖质。

5、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形态:来源:1)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 2)土壤中的动物 3)土壤中的微生物 4)施用的有机肥形态:新鲜有机质:指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有机质已被微生物分解,多呈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指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6、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2)土壤水、热状况;3)土壤通气状况;4)土壤酸碱性。

7、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8、如何积累和调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1、凋萎系数:当土壤水分受到的引力超过1.5Mpa时,作物便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2、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3、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4、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5、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农田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旱地作物灌溉水量的上限。

6、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根据土层中毛管水与地下水有无连接,可分为毛管支持水和毛管悬着水。

7、土壤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存在于土壤中的时间短,很快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渗入或流出。

8、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可逆地移到温度和它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

9、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的负压力。

10、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此过程称为土壤呼吸。

11、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土壤导热率: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相差1 ℃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单位: J/(cm·℃·s)13、土壤导温率:又称土壤导热系数或热扩散率。

它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14、土壤水分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土壤吸湿水,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膜状水,膜状水的外层部分对作物的有效性高;土壤毛管水,毛管水在土壤中可上下左右移动,并且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毛管水的数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土壤重力水,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但由于它很快渗漏到根层以下,因此不能持续被作物吸收利用。

15、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的差异: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2)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3)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16、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

17、土壤空气整体交换:也称土壤气体的整体流动,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18、土壤水分的调节措施: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合理翻耕;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改良表土质地和结构;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中耕除草;地面覆盖;免耕与施用保水剂;3)合理灌溉:根据作物及土壤含水量、确定灌溉定额;4)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深耕结合有机肥;5)多余水的排除:地表积水、地下水、上层滞水1、土壤孔性:包括孔隙度和孔隙类型。

2、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单位为g/cm3或t/m3。

3、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

一般是通过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来计算。

土壤孔隙度= [1-(容重)/相对密度]×100%4、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又称无效孔、束缚水孔。

这是土壤中最细微的孔隙,当量孔径一般<0.002mm, 土壤水吸力>1.5×105Pa。

毛管孔隙:当量孔径约为0.02-0.002mm, 土壤水吸力1.5×104Pa-1.5×105Pa,具有毛管作用。

通气孔隙:当量孔径>0.02mm,相应的土壤水吸力<1.5×104Pa,毛管作用明显减弱。

受重力支配而排出,又称空气孔隙。

可分为两种,大孔(>0.2mm)和小孔(0.02-0.2mm)。

5、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力稳性、水稳性及孔隙状况的综合特征。

(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团粒结构)6、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7、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

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以及受其它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8、团粒结构形成的两个阶段是什么?(土粒的粘聚、成型动力)⑴土粒的粘聚:①胶体的凝聚作用:如带负电的粘粒与阳离子因电性中和而凝聚。

②水膜的粘结作用:带电粘粒吸引极性水分子,形成薄层水膜,靠近的粘粒通过水膜联结在一起。

③胶结作用:胶结物质有简单的无机胶体、粘粒、有机物质。

⑵成型动力(一定的作用力才能形成独立结构体):①生物作用:生长的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分割和挤压,死亡根系形成腐殖质,有利于形成团粒结构。

蚯蚓、线虫、昆虫等的作用。

②干湿交替作用:土壤由湿变干时,不同胶体因干缩程度不同而裂开,反之亦然。

③冻融交替作用:孔隙水结冰对土体产生压力而使土块崩解,同时有利于胶体的凝聚作用。

④土壤耕作的作用等:合理耕作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9、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措施:1)农业措施:深耕与施肥:深耕使土松散,变成小土团,施用有机质能增加胶结物质。

正确的土壤耕作:耕、耙镇压等。

合理的轮作制度。

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酸性土施用石灰,碱性土施用石膏。

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2)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改良剂能溶于水,与土壤作用转化为不可溶态,吸附土壤成为水稳性的团粒结构。

10、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