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新课程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新课程理念

发表时间:2019-03-18T15:38:31.8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5期作者:王兆莲[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而设计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科学的手段。

王兆莲(白银市白银区第三小学甘肃白银 730900)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3-0037-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而设计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科学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使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求在实践中贯彻和应用。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而且要优化教学设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营造氛围,激趣入境

1.激发学习动机。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善于采用故事、游戏、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宽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我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课始便演示兔妈妈出门踩蘑菇的画面,而且我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导入故事:“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练习跑步。时间过得真快,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子蘑菇回来了,她会把蘑菇奖给谁呢?“饱含情感的语言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深厚兴趣。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它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2.激发求知欲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探理求源,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可借助现代化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教《蝙蝠和雷达》,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画面,认识这两种事物后,学生的疑问随之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并未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他们带着悬念去读书、去探究,以疑激趣。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不仅找到了答案,而且使他们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了主动探究者,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强化初读,感知内容

上好阅读课,初读是关键。为此,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文主要目标,在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停顿适当,读得刘畅。初读,一般做到“四读“:一读:读准字音。教师可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现认读同步,寓识于读。

二读:读通句子。学生可把自己读不通的句子提出来,请老师、同学帮助。我就采用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划意群,互相帮助等形式读好句子。

三读:读得流利。可让学生把自己读得好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老师听,也可以让学生赛读,关键是让学生展示自己,树立读得信心。

四读:感知内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即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或填空或用几句话对课文进行大概了解。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就可为后面读中悟文奠定基础。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书和思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应边读边思、边读边思,边思边读。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思考,指导学生不断进行自读自悟,让学生主动地感悟语言,从而内化积累语言。

一读:谈所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想读了这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告诉你的同伴,把自读自悟中的所得与同学交流。如我在教《葡萄沟》时,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通过读,学生知道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句话是描写葡萄的枝叶繁茂;有些学生还知道这句话用打比方“把茂密的枝叶比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还有些学生在交流时说:“一大串一大串是说明葡萄多,而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说明颜色很多。那么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呢?”通过交流,学生知道用五光十色不仅突出了葡萄颜色多,而且突出了它的色泽光亮。

二读:质疑。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比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队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大明白,提出几个问题:①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②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境中。

三读:解疑。学生再读课文,以读促解。对学生前面提到的问题,不要急于回答,而应引导学生写出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在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特点的基础上,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的。学生经过读书,自己解决了问题,享受了解疑的乐趣。

四读:悟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读进文中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为此这里的读课采取多种形式:自由读、指名读、赛读、轮读、分组读……

四、拓宽途径,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实现语文课与生活的衔接‘同时,还应激发学生从课外汲取知识的热情,使语文学习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阅读积累,所以,我在每教完一篇课文后,都要向学生推荐一篇内容相似或相关的文章。这样,通过一篇课文,学生学到了许许多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这正如叶圣陶讲的“课本只是个例子”,以一篇读多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老师运用教材、又不依赖于教材,就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