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二分册完整版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第三分册会考复习提纲(2014)
第二、三分册知识提纲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5.意义: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4)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文明起源:(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证据(1)文献证据:从文献记载看,夏朝已具备了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启破坏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王位继承。
(2)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社会的分化。
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表明,此时已进入青铜时代。
2、质疑:至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1、商朝的建立;为什么视为“信史”:夏、商、周既是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更替的三个王朝。
上海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二分册考纲
Tan叔资源库高中历史第二分册上海学业水平考考纲注:本文非直接摘录考纲,内容乃摘自课内老师依照考纲内容划书标记。
码字的初衷是为了便于本人在闲暇时翻阅,代替厚重的书本。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文化遗址满天星斗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内外服制夏、商、周,即使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联盟的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
至商朝末年,方国的众叛亲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
*青铜时代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
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和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上海高中历史第2册 1-10课知识点
第2册 1-10课知识点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多重印证C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标志: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意义: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代表文化:姜寨遗址中国原始农耕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2.通过神话传说、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记载、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距今5000-4000年前,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
阶级社会: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传说中的夏:启建夏,“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献中的夏: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考古发掘的夏: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是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索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的存在(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汤商朝存在(信史)的证据:①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②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③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答案上海
第一课一、一万畜牧业炎黄中原C C C 抄5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
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
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
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一、禅让世袭国家二里头文化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一、汤内服外服甲骨文商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
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
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第四课。
城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城邦建国殷人2.礼乐天命3.A4.A5.D6.B二。
拓展练习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
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2)王权(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基础练习1.中央集权大一统秦2.士儒法道3.B4.C5.D6.A7.B二、拓展练习8.A:a、d、f、g B:e C:b D:c、h2-03-08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为了控制大一统局面,秦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
具体措施为:①定皇帝名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建立郡县制④中央、地方各级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修建直道、驰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移民实边修建长城已抵御匈奴的侵扰;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
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其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赋役沉重、刑法残酷)已远超社会承受限度,是秦亡主要原因;秦统治者沿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撤,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秦统治集团内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加速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3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继承秦制但政令宽疏。
汉高祖刘邦错误以为秦乃孤立而亡,故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但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终致“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受到很大打击。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史会考知识点复习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与伊朗高原、西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国家)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
名称由来: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发明时间:公元前31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历史地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作用: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用楔形文字保存下来。
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2、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宗教权: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法律权: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经济权: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军事权:控制着全国的军队。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二分册完整版
第5页共8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四版 2014.11
第 10 课 东汉的兴衰
【A】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采用柔道政策 P39。 东汉的衰败:原因: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影响:威胁中央
【A】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
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相同:中央集权体制:皇帝。
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御大夫、太尉。
地方郡县制 。
损益:政令贾简疏。
吴楚七国之乱
郡国并行。
布衣将相:
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A】五胡十六国 北: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东晋、宋、齐、梁、陈。
第 3 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内外服制
【B】1.信史: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
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商汤 BC1600 建立—纣王商桀 BC1046 年灭亡。
【A】2.方国联: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
第3页共8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四版 2014.11
【B】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集权体制: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开 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评价: (1)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部入侵,维持社会稳定。 (3)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加速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 致秦朝短命而亡。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册
第二册知识点整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3)原始农耕诞生的意义:a.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b.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c.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
(4)姜寨遗址的特征:呈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中华文明的起源(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
其中有关黄帝、炎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备注:P4“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夏朝的历史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希望发现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其中发掘于中原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址很引人注目,而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历史的印证: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南稻北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这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灵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 内外服制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落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园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松散的联盟关系➢ 青铜时代沟通天地 支持政治权利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封分同性诸侯 ★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功臣 ★ 已臣服的殷商后裔➢ 周公“制礼作乐”“德治”“敬天保民”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周 夏 商 西 东 三朝并存大致方位图➢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儒家 道家 法家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完成区域性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统一六国各国政治,经济统一连年战乱的民心安定终灭六国,一匡天下➢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汉统治者施令宽简舒缓郡国并行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清静无为”提倡节俭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决策核心“内朝”或“中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的盛世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上古井田制企图由政府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其结果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官商的营私舞弊“柔道”文教治国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2册 知识点
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距今1万年前后。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特征:农耕聚落,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3、中华考古遗址的分布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记载中的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传说中的夏: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献中的夏: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2.考古发掘的夏: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索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公元前1600年汤)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因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和文献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青铜器:司母戊鼎(世界最大);特征:①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
②以礼器为主,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甲骨文:是商人在龟甲兽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实施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方国联盟: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方国向背是商朝兴衰的晴雨表。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武王克商),在牧野之战打败商军,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周初的政治:封邦建国制(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① 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 ② 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③ 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 影响: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实质:儒表法里。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的境界。
文景之治: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形成“ 文景之治”。
影响:
利: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弊: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念:“仁”。
孟子 仁政
理念“仁者爱仁”,“克己复礼为仁”。
荀子 礼法合一
孔子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荀子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子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
法家(韩非、李斯):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供“法治”为特色,
第十一课 割据与分裂
【A】三国鼎立: 208 年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220 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29 年,三国鼎立。
第6页共9页
第二分册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A】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 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距今 10000 年前后—距今 7000 年左右) 标志: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意义:①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北粟南稻) ②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④为人们提供了维持供给的粮食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姜寨遗址 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
归附于商。
【A】青铜时代: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特点:工艺成熟、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礼器为主。 代表作:司母戊鼎。
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 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功能:礼器祭器①显示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
②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利。
【A】甲骨文:
【A】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间:最迟至今 5000-4000 年前。 地点:主要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的)。 传播形式:神话传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 有巢氏:教人造房。 伏羲氏:渔网。 神农氏:中药、医学。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文献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
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
第一手资料。
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 【A】西周建立: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 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A】封邦建国制: 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内容:①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②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 功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结果:①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②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A】西汉的建立: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 前 202 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小结: 秦中央政府最高职位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司法)、治粟内史等(财务)…… 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县下设乡、里。乡设三老管教化,吝夫(听讼、收税)。 注:秦朝存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
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帝国。
【B】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集权体制: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定文字等,此外还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
建造驰道与直道(保证政令的畅通);
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
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
天下为公 → 天下为家 选贤与能 → 大人世及以为礼 大同之世 → 小康之世
→ 城郭郭沟池以为固 注:夏朝历史尚不是信史。 《礼记·礼运》中的夏朝前 21 世纪前期。 BC2070( ?)—BC1600 年。
【A】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表现 公有制 → 禅让制 → 原始社会 →
→
私有制 世袭制 阶级社会 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秦的暴政,役重、税重、法酷。
②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并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缺乏统治经验)。
③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
④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内斗)。
⑤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刘邦、项羽)。
⑥陈胜、吴广起义。
第4页共9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
【A】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辅政七年,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礼乐制度。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
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 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 史诗与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把真 理看作是统治者寻“德治”的重要内容。周公认为,殷人耽于逸乐,所以失去天命,周 人勤俭有德,最终获得了天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谱,上天神灵不偏不倚,只佑祝有 德之人,依据人们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 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评价:
①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②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部入侵,维持社会稳定。
③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加速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
致秦朝短命而亡。
【B】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第2页共9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B】社会大变革: 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河南洛阳),后人把迁都后的周朝称为“东 周”。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最 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以富国强 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峰,改革范围扩大到官员、行政、财政、赋税、 户籍、法律等。
【B】百家争鸣: 当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 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思想:百家争鸣,治国救世。
风气:争功逐利。
儒家:
创始人:孔子 。
凸显。
第5页共9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
为到有为: 汉初“无为”。 经济:民生凋弊,百废俱兴。 政治:汉承秦制,与民休息。 思想:黄老思想,清静无为。 (军事)民族关系:妥协和亲,控制无力。
【A】汉武“有为”:(武帝加强皇帝集权)前 140=前 87 年。 政治:①加强皇权,裁抑相劝,以内治外。 ②创设刺史制度,加强监控以小制大。 ③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十二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A】南朝与北朝: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 年统一北方。 南方经济的发展: 表现:①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②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发达。 ③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展。 民族融合: 形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 特点:民族融合是双向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 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 为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 习计划,敬请原谅。2015 年 1 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从列国分争到秦统一:
【A】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韩 魏。
【A】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兼并天下(秦孝公时期)。
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度。
②废除世卿世禄。
③开创奖励农耕。
④郡县制。
⑤什伍连坐。
PS: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改革,但是都“人亡政息”。
目的:使秦由弱变强。
【A】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
第1页共9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汤 BC1600 建立—纣王商桀 BC1046 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