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 鄂教版

合集下载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1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1

《所见》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

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

(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

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

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2鄂教版word版本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2鄂教版word版本

《舟夜书所见》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经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境界、背诵古诗。

教课要点: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形。

教课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1、今日,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取进步和提升。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

(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逗留。

)3、读了诗题,聪慧的小朋友能不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示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

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指引学生理解。

)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 、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 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常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

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谈论: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谈论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状况,用手势点拨,意会了题意,丰富了语感,从而自主认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从前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掌握)2、那我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3、(出示课件)指名读。

(谈论:感谢学生们地英勇朗读)4、正音:1)见: xian 。

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 )牛羊。

“读字。

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 ying )后鼻音,保( 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

(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学习版.doc

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学习版.doc

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一份优秀的语文教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保障!所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鄂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鄂教版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导学案(无答案) 鄂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导学案(无答案) 鄂教版
◎自学展示二:背诵古诗
展示方式可选用:
①画背诵提示图,看图示试背诵
②做“原文填空”,试着背诵
◎自学展示三: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各组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把舵】
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呢?
2、小组内互查背诵。
【思考与延伸】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②准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人人参与。
评价:正确☆熟练☆超能力☆积极☆
学习过程
动态栏
【起航】
1、读通诗文,自学生字。检测一下吧!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 )浪,散()作满河星。
2、诗文读熟了么?闯过以下四关就算达标:
①不添字②不掉字③不读错④不结巴
3、查字典,给作者的名字注上拼音。
4、再读诗文,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或查找有关书籍自己解决疑难。推荐书目《诗词精品名家编注》
【扬帆】
◎自学展示一:读通诗文,自学生字。
◎以下方式可供选用:
比:比准确、比快速、
读:分读、齐读、表演读、花样读、
讲:解释词语
◎自学展示二: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以下方式可供选用:
比:比准确、比流利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月黑见(),孤光一点()。
微微风( ),散作满河()。
3、摘抄优美诗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所见》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重点: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1、赛诗会。

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小树林。

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

(重点指导:所、蝉)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4、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六朵花)。

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学习第一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

(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②指导朗读。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

书: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3. 将诗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文的内涵。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舟夜书所见”吗?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舟夜书所见》。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如何将《舟夜书所见》的意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教材背景本教案所涉及的古诗《所见》收录于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田间看到了十分美妙的自然景色,并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古诗在小学生诵读学习中,可以阐发他们天真淳朴、热爱大自然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于规范语言使用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所见》,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正确朗读、理解诗歌含义和感受诗歌内涵。

3.学习诗句语言,了解常见诗句表述。

4.养成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感悟的习惯。

教学手段1.听讲教学:教师讲解、示范、点拨2.合作学习:同伴间互动,小组讨论3.组织诵读:朗诵及小组比赛4.多媒体工具:声音、图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大自然景色的短视频或播放相关音频,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引出下面的古诗诵读活动:“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过哪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图画、诗歌?有哪些让你们十分喜欢、难以忘怀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田野之诗。

”第二步:朗读古诗《所见》教师先朗读古诗,并让学生跟读。

在诵读中,老师应格外注意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感受韵律的美妙,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含义。

第三步:诗歌内容理解在学生理解、背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例如:“几度”的意思是“多少次”、“露华”的意思是“晨露”等等。

然后,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通过一天几次的拜访乡村,深深感受到了田野的美好、大自然的神奇。

这种表达自然景色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步:学习诗句语言和搭配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将《所见》中的诗句分为三个层次,逐级讲解,同时注明每个诗句的表达意义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结合所学“修辞设备”之知识来辅助教学和学生认知。

第五步:朗诵比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好诵读和朗诵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并指导学生要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舟夜书所见》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1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吟诵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促、深”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4.学习仄起平收式的吟诵曲调,学习吟唱《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温故引新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

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

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

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背景,研读诗歌1、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见:看见书:写、记录)2、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3、研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a.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b.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c.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d.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e·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谁是客,为什么是客?)f.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

(3)你们都能理解到诗歌所包含的感情了,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根据感情,指导学生用吟诵的语调读课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入声字“叶”和“动”(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散作满河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诗文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转换。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重点词语。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舟夜书所见》。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意境分析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展示:夜晚的江面,渔船上的灯光。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夜晚江面的印象。

3.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3. 学生跟读,体会诗文节奏。

三、背诵诗文(10分钟)1. 学生自主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

3. 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背诵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意境。

2.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教师总结,点拨诗文意境。

三、欣赏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夜晚江面的古诗。

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舟夜书所见》的原文和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舟夜书所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舟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3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3

《所见》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

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二、初读感知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

(注意平舌音)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1、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2、歌声振林樾A、理解“林樾”“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B、给“林”组词“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

林还有什么朋友?C、写“林”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F、开心地背一背3、意欲捕鸣蝉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语文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书∶这里作动 词用,是写、 记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yí ng
没有月亮, 一片漆黑。
月黑见渔灯,
孤光:孤零
零的灯光。
孤光一点萤。
渔灯像萤火虫? 孤零零渔灯像萤火虫的光那样微弱。
枫桥夜泊
[唐]张继Leabharlann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返回
作业:咱们武汉的夜景越来越美了,看
看江滩,看看黄鹤楼等,尝试着去写写武 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 样写一首小诗。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 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 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 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 星。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 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 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 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 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 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 美在你的眼中。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范例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范例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篇一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看图导入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

(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

(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

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二、揭题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

(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

(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板书:渔灯一点萤美妙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五、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板书: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

(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

(重复一遍)(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

(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

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

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舟夜书所见渔灯一点萤美妙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

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作者介绍】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相关图片2.查慎行的诗晓过鸳湖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作者:查慎行 7.0(56人评分)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作者:查慎行 6.7(35人评分)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渡黄河作者:查慎行 8.0(10人评分)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

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

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

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

▼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

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

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

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

三闾祠作者:查慎行 7.2(17人评分)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三闾祠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寒夜次潘岷原韵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寒夜次潘岷原韵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渡百里湖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渡百里湖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早过淇县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早过淇县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雨过桐庐作者:查慎行 (少于10人评分)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

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雨过桐庐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