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病变部位在肠胃,病因为实热、燥屎、冷积、水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积聚,结滞不通的里实证。由于里实证有热结、寒积、燥结、水结的不同,人体素质有虚实的差异,故有寒Leabharlann Baidu、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治法。
三、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原因];若表邪未解,里实已具者,要配合解表剂运用,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方解〗
方中附子温里祛寒,大黄泻下积滞,二药合用,寒热并行,大热之附子去大黄苦寒之性,泻下冷积而不伤阳,共为君药。佐以细辛除散寒结,宣通阳气。
附子──辛热以温里散寒,治心腹冷痛。
君二药合用则寒积可去,同时元阳又不致随攻下而脱。
大黄──荡涤积结。
臣佐──细辛 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助附子以增强散寒作用。
2.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3.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以及某些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谵语,神昏,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注意事项】1。原方厚朴的用量倍于大黄,但后医家也有用大黄重于厚朴的。痞满燥实俱重者。按原方用量比例;若痞满较轻而重在燥湿,则选用减轻厚朴的用量。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厚朴炒莱菔子各[15g - 30g]枳壳 大黄后下赤芍各[15g]芒硝冲服[9 - 15g]桃仁[9g]
用法:水煎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肠梗阻的解除。
功效: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2.老年、孕妇体质过于虚弱者慎用
〖文献摘要〗《成方便读》:“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以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耳”.
〖病因病机〗本方是阳虚冷积而致。脾阳不足,肠腑通降失调,冷结留滞,大便秘结,阳虚失运,寒凝气滞,脐腹冷痛,手足不温。治疗则泻下与温补并用。
〖方解〗该方是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为君。大黄荡涤积滞为臣。人参、甘草益气补脾为佐使。
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梢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共为佐使,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的排出。四药合用,泻下,软坚,消痞,除满,为峻下热结之至方。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 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中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粪干结,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第八章泻 下 剂
目 的 要 求
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熟悉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了解:大黄附子汤。
概 说
一、概念:根据“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立法。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八法”中的“下法”的范畴。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 四两去皮,清酒洗[12g]甘草 二两炙[6g]芒硝半升[12g]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
〖附方三〗复方大承气汤
君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且能活血行淤,从而有利于推陈致新,方中生用并后下,其气更锐。
臣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
佐、使—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积滞内阻,每致气不行),并助芒硝、大黄加速积滞排泄。
【临床应用】1。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应慎用。
〖配伍特点〗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细辛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协力,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使用本方最为恰当。
〖临床应用〗
1、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本方多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以及寒疝属于阳气不足,寒积内结所致者。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
2。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峻烈,对年老体弱、病后体虚者,即使有可下之征,也应避免使用峻烈的泻下剂;
3。凡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亡血者应慎用;有下窍出血史之人勿用峻泻,即使是润下剂不宜长期服用。
4。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举例]
5。注意饮食,对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早进,以防重伤胃气。
临床报道:将大承气汤改为冲剂,治疗214例肠梗阻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其中粘连性者95例,治愈83.2%;蛔虫性者50例,治愈94%;粪团性者4例,功能性者24例,不明原因者16例,均全部冶愈;但对肠扭转11例,内疝6例,肿瘤所致梗阻8例,则均无效。(中药通报,1984;3;123)。大承气汤加清热利湿之品治疗胆石症261例,结果排石125例(47.9%),排石最多者达339块;治疗急性胰腺炎,证属里热实证者,以本方为主冶疗117例,治愈率达98.6%(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60)
大、小调胃承气汤的比较:大承气汤芒硝、大黄后下,泻下之力峻猛,为治疗阳明热结重证,痞满燥实俱全。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以痞满为主,燥证不甚,为治疗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力量缓和,为治疗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
大黄牡丹皮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皮一两[9g] 桃仁五十个[12g]
【附方一】小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 四两酒洗[12g]厚朴 二两去皮,炙[6g]枳实 三枚大者 炙[9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附方二】调胃承气汤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 承 气 汤《伤寒论》
〖方源〗《伤寒论》
本方主治证候,在《伤寒论》原书中凡十九条,《金匮要略》中一条,适应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
〖释名〗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12g]厚朴八两,去皮、炙 [24g]
2.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等以活血祛瘀。
3.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实热血瘀者,疗效最佳。亦可用于妇科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血分瘀热者。
〖注意事项〗.1.张仲景:“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有脓当下”。脓成未溃或未成脓者,视病情灵活运用;脓成,若体虚不堪攻下,忌用本方;脓已成症属实热者,当速下。
〖组成〗大黄 五两[15g]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各二两[各6g]
干姜 当归 各三两[各9g]
〖用法〗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功效〗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冷积便秘,腹痛,或久痢赤白,手足不温,脉沉弦。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肠胃无热结不宜使用本方。
3.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4.孕妇禁用。
5.煎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是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大 黄 附 子 汤
〖方源〗《金匮要略》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荡涤肠间湿热蕴结之毒
君 两药合用,泻热化瘀解毒
破血散瘀
桃仁
助通下
芒硝寒 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

牡丹──清热凉血散血
佐──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痈
【临床应用】1.本方用于肠痈初起,由湿热血瘀而成者,功效极佳。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均应忌用。对于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亦应禁用。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源〗《备急千金药方》卷十三·心腹痛: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枳实五枚 [12g]芒硝三合 [6g]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胺,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 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组成〗大黄 三两[9g]附子 炮 三枚[9g]细辛 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本方阴寒内凝,脏腑积冷所致。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腹痛或胁下偏痛,手足厥逆;寒积阻于肠间,传化无力,便结不通;积滞留阻,气机郁滞,则发热。
一边煎药
一边煎参汤 以免邪去正失,贼去城空。
一边熬粥

饮食当以 温热 为宜,注意保护胃气,以免食复。
清淡
第一节 寒下剂
寒下剂具有泻除宿食、燥屎、水饮与荡涤实热的作用,适用于无形邪热与有形积滞互结所致的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身热不恶寒,或潮热汗出,舌苔黄腻,脉数而有力之里实证。
方剂常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
〖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
温 下
含义:温下剂是以泻下药与温里药为主组成,功能攻逐冷积,治疗寒冷积滞内结成实之证的一类方剂。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 三合[9g]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
【方解】本方大黄、芒硝苦寒泻下,荡涤肠中湿热瘀结,桃仁、 丹皮破瘀行滞,促其消散;冬瓜仁散结排脓,为治内痈之要药。诸药合用,共奏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