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

合集下载

泻下剂名词解释

泻下剂名词解释

泻下剂名词解释
泻下剂是指一类药物,常用于治疗便秘或帮助排便。

泻下剂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分泌和激活肠道神经元来刺激排便。

常见的泻下剂包括以下几种:
1. 渗透性泻下剂:通过增加水分子数来增加肠道水分,软化粪便,从而刺激肠道蠕动加快排便。

常见的渗透性泻下剂有聚乙二醇和甘露醇。

2. 刺激性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神经元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常见的刺激性泻下剂有芦荟、番泻叶和大黄。

3. 盐类泻下剂:通过增加肠道盐分含量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常见的盐类泻下剂有硫酸镁和磺酸钠。

4. 润滑性泻下剂:通过润滑肠道,减少粪便干燥,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常见的润滑性泻下剂有凡士林和液体石蜡。

需要注意的是,泻下剂的使用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随意滥用,否则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第八章-泻下剂

第八章-泻下剂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 附子 2020/8/11 + 大黄;
·温脾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而迟。
2.临证加减: ·腹中胀痛者+ 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者+ 肉桂、吴茱萸
3.现代运用: 肠梗阻
2020/8/11
·第三节 润下·
1.辨证要点: (1) 临证以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而有“燥
、实、痞、满” 等证候为特征。 本方体现了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法;
(2)热结旁流证 — 体现 “通因通用” 法。
(3)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

2020/8/11
运用-续
·大承气汤 ·
2.随证加减:
气虚+人参 津液不足+玄参、生地
3.现代用治: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2020/8/11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三两
炮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大 黄
2020/8/11




【用法】
·大黄附子汤 ·
原方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或胁下偏痛; 发热; 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 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强, 燥、实并治。
佐:枳实 — 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 — 宽肠下气,消胀除满
* 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 大黄 + 芒硝; · 泻下与行气并用,泻下力强。

简述临床中使用泻下剂的注意事项。

简述临床中使用泻下剂的注意事项。

简述临床中使用泻下剂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中使用泻下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泻下剂使用应遵循适应症,即剂型、剂量和使用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选择。

不宜滥用泻下剂,尤其对于儿童、孕妇、老年患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要慎用。

2. 选择适当的泻下剂。

泻下剂种类繁多,如化学刺激性泻药、渐进性泻药、温和的润肠泻药等。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泻下剂,尽量选择温和的泻下剂,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

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泻下剂时,应遵循医嘱,按照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关注不良反应。

泻下剂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使用化学刺激性泻药时。

患者在使用泻下剂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5. 泻下剂不可长期连续使用。

长期连续使用泻下剂可能会导致肠道依赖性,使肠道功能受损,影响患者自身排便功能的恢复。

因此,在使用泻下剂时应逐渐减少剂量,最终停止使用。

总之,在临床中使用泻下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泻下剂,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同时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滥用和长期连续使用泻下剂。

中医中药方剂学12泻下剂

中医中药方剂学12泻下剂

2020/3/3
方剂学
4、逐水—攻逐水饮—蓄水重证
代表方:一级方:十枣汤
5、攻补兼施—攻邪扶正—正虚里实
代表方:二级方:黄龙汤
2020/3/3
方剂学
七、使用注意:
1、辨表里 2、别虚实 3、中病即止 4、禁慎范围 5、调护
2020/3/3
方剂学
大承气汤《伤寒论》
一、组成:
1、主要配伍—大黄配芒硝 2、厚朴的用量

诸药以蜜为丸
润燥滑肠
2020/3/3
方剂学
二、组方特点:
1、在治法上体现润。
2、配伍上多用果仁多脂类药与攻下药同用。
3、润不滋腻,下不伤正。
三、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四、主治:
1、脾约便秘证(胃肠燥热,脾津液不足之证)
何谓脾约?
2020/3/3
方剂学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满而痛,心 烦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7、 体虚无实或孕妇禁用。 8、 反甘草。
软坚散结,泻热导滞 活血化瘀
清利湿热,消痈散结
臣药 佐药
诸药合用,攻而行之,荡涤湿热瘀血,促进肠痈 消散。
2020/3/3
方剂学
四、应用:
1、肠痈有湿热瘀滞和寒湿瘀滞之分,本方只用于 湿 热瘀滞之肠痈,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苔 薄黄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 2、重用大黄、冬瓜仁各30克。 3、注意老人、孕妇、体虚慎用。重型急性化脓性 或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禁用。
大黄—泻热通便—实—君 泻热通便强
芒硝—润燥软坚—燥—臣

厚朴—行气除满—满 佐*行气除痞满 下 枳实—下气消痞—痞
2、为何能峻下热结?
2020/3/3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运 用
本方为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对于早期未 成脓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也 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还是已成未溃, 均应以实证热证为主。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现代研究:具有抑菌作用(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促进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作 用。
泻下剂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积滞,正气亏虚证; ( 黄龙汤)
〖典型病案〗 曹××,男,40岁。 •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 病史:大便常年5日1行,干燥难解,甚 是费力。伴脘腹隐痛不舒,遇冷更甚,得 温按则舒。望其唇面,皆呈青苍之色。 脉沉弦而缓。
• 诊断:冷积便秘。 • 方药:温脾汤加味。炮附子12克,干姜6克, 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 服药后大便自利,脘腹舒适,继服2剂。便秘 基本缓解。偶有腹痛大便不畅,即自服附子 理中丸数日,诸症即逝。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方解
大承气汤
相 须 为 用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广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广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泻下剂复习提要
1.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列方剂的组成原则:
大承气汤(黄 + 硝)
温脾汤(附 + 黄)
2.掌握下列方中之药的作用:
温脾汤
· 十枣汤 — 大枣
大承气汤 大黄
· 麻子仁丸 — 杏仁
麻子仁丸
· 济川煎 — 肉苁蓉
3.名词术语解释:
泻下剂
通因通用
急下存阴
阳明腑实
脾约
热结旁流
釜底抽薪
4.简答题: · 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药一苦寒偏于攻下,一咸寒偏于软坚。相须
气 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燥屎内结
腑气不通
肠胃积 滞不去
【方解】
君:大黄12g ---泻下热结,荡涤胃肠邪热积滞 ——实
臣:芒硝6g--- 软坚泻热,助大黄泻下燥结 ——燥
大 承 气 汤
二药一苦寒偏于攻下,一咸寒偏于软坚。相须为 用,清泻热结力强, 燥、实并治。
【主证】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邪热 结于胸胁
大 陷 胸
+ 水饮 腑气不通
邪累阳明 津液不得上承
汤日









心下满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 满剧痛而手不可近
大便秘结
“结胸三证”: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硬
【治法】 治当开结通腑,泻热逐水
【方解】
大黄——泻热通便
大 陷 胸
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通腹泻热 甘遂1g——攻逐水饮
【主证】 阴亏热结证
阳明温病,津液受灼 素体阴亏,阳明热结 【治法】 增水行舟
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

泻下剂

泻下剂

随证加减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 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
麻子仁丸
济 川 煎
Ⅲ类
《景岳全书》
润下剂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阴 津 不 足
肾 阳 虚 衰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 脉沉迟。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济川煎
功用 方解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肉 苁 蓉

当 归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泻下剂
4、使用注意
⑴里实已成,兼有表证者,应权衡轻重,灵活运用。 ⑵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 化痰等法。 ⑶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 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 品。 ⑷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⑸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 清晨空腹服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多选题:
原方中大黄不后下的方剂是 :
A. 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BCDE
E. 大黄附子汤
上一题
下一题
配伍大枣在十枣汤中的意义是 :
A. 顾护胃气
十枣汤
用法上的注意
⑴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⑵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
多伤正,如服后下少,明日加量;
⑶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十枣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疗悬

泻下剂

泻下剂
君: 大黄12 ——泻下热结,荡涤胃肠邪热积滞
臣: 芒硝9 ——软坚泻热,助大黄泻下燥结
两者相须为用,其力倍增,为攻下之峻剂,
以峻下热结
佐: 厚朴24 ——下气除满 消痞除满,以助泻下 枳实12 ——行气消痞 热结,为破气之猛药
泻下以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泻下则胃气下 降,腑气通,则痞满消;行气则燥屎去,大便通而 积滞除,二者相辅相承。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虚阴亏、燥 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 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
【附方】
1.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12g)君 ―泻下热结(同煮,泻下力缓) 枳实三枚(9g) 臣
―散结消痞
厚朴二两(6g) 佐 ―行气除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神昏谵语不甚,大便秘结,脘腹 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
泻 热 通 便
黄枳朴
轻下
缓下
调胃承气汤
硝黄草
大承气汤
攻下热结治 阳明腑实证
峻下热结,痞满燥实 俱重,先煮枳朴后下 大黄,芒硝烊化 轻下热结,痞满实而 不燥,三物同煮
缓下热结,燥实而不 痞满,先煮二物,芒 硝烊化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主治
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
证 候
右下腹疼痛拒按 甚或局部肿痞 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痛剧 小便自调 或时时发热 恶寒 自汗 苔薄黄腻 脉滑数
十枣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论》
【主治】
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 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 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 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2、水肿
方解
甘遂 大戟

第2章泻下剂

第2章泻下剂
方剂学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方剂学
【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 桃
仁五十个(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
(9g)
【方歌】大黄牡丹硝桃冬, 泻热破瘀治肠痈。 金匮要略书中方, 适应湿热瘀滞证。
方剂学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
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
方剂学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 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 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 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 脉滑实。 3.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剂学
大承气汤 同 组 枳实 厚朴 枳实 厚朴 成 异 芒硝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 黄 芒硝 炙甘草 厚朴 炒莱菔子 枳实 桃仁 赤芍 芒硝 复方大承气汤
功 同 用 异

泻下热结
峻下热结 轻下热结 缓下热结 行气活血 阳明腑实证
痞、满、 主 治 异 燥、实俱 备的阳明 腑实重证
痞、满、实 有燥、实而 单纯性肠梗阻, 之阳明腑实 无痞、满之 属于阳明腑实, 轻证 阳明腑实轻 气胀较明显者 证
方剂学
诊断为直肠粘膜下脓肿。给予青霉素 钠800万u,日1次静点,2天后病人体温至 39℃,疼痛未见减轻,大便至今未行且腹 痛明显,于是给予大陷胸汤2剂以泻火通里,
方由大黄l0g,芒硝10g ,枳实15g,蒲公英 20g,地丁20g,服药后疼痛减轻,体温降 至正常,大便已通,在原方基础上去枳实、 芒硝,又连续2剂,症状消失而痊愈。
方剂学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使用注意事项
泻下剂专治里实便秘。若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可用泻下剂;若表证 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要权衡轻重,或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以 免表邪内陷。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较峻烈,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故年老 体弱、孕妇、产后、久病体虚、津伤阴亏、血虚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根 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泻下剂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 加大剂量煎成汤剂服用;若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 成丸剂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 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 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 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 厥于 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02 小 承 气 汤
小承气汤概述
小承气汤,出自《普济方》卷四〇四。主治痘疹后胃 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 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大承气汤功用主治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 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方义
大承气汤运用
本方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 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泻下剂_精品文档

泻下剂_精品文档

【病机】肾虚精亏,肠道失以滋润
便秘。
【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方解
·济川煎 ·
君:肉苁蓉 —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臣:当归 — 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 — 补肝肾,强筋骨。 佐:泽泻 — 渗湿以泄浊;
枳壳 — 下气宽肠以助通便; 升麻 — 宣以升清阳。 * 三药降泄浊气而升清阳,以助通便。 * 配伍要点: · 肉苁蓉 + 当归; · 肉苁蓉的作用特点。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
.
运用-续
·大承气汤 ·
3.现代用治: · 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 炎 等疾病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
4.名词术语解释: · 急下存阴 · 釜底抽薪 · 通因通用
5. 衍化方 6. 类方比较 7.病案分析
大黄
.
·泻下剂 ·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下剂 ·
主治
·十枣汤 ·
1.悬饮证。 上迫于肺 — 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
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胸胁牵引作痛, 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 心下痞硬;
犯胃,胃气上逆 — 干呕; 上扰清阳 — 头痛目眩; 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 · 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
麻 子 仁 丸 (《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二升
枳实炙,半斤
厚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蜂蜜
【用法】
.
·泻下剂 ·
命名
• 成无己曰:“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 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 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气脾为约。”方中以麻子仁润肠通 便为主药,且服用中制以丸剂,故名脾约麻仁丸,或名麻 子仁丸。”

《方剂学》第十一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十一章,泻下剂!
▪ 3,润下:具有润燥滑肠通便作用,适用于津亏 肠燥便秘证。
▪ 4,逐水:具有攻逐水饮,消除水积肿胀的作用, 适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
▪ 5,攻补兼施: 具有扶助正气,泻下实积的作 用,适用于里实积结,而正气内虚者。
▪ 三,使用注意:
▪ 1,若表证未解,则应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 2,年老体弱,产后衰弱,病后,应兼顾其虚,
▪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 脉沉弦。
▪ 3,使用注意:
▪ (1)首先辨清证的虚实。
▪ (2)三药为散,大枣10枚煎汤送服。
▪ (3)从小剂量0、5—1克开始,每日一次,

清晨空腹服用。若下少,明日加量。
▪ (4)不宜久服,以防中毒。3---5天为一个

疗程。每疗程之间停用3—5天。
▪ (5)体虚及孕妇慎用。
兼气虚加——人参。

阴津不足加——玄参,生地。
▪ 5,“急下存阴”之剂,注意煎服法。

本方煎服法与疗效有关。
▪ 6,热结旁流——“通因通用”
▪ 7,热厥——“寒因寒用”
▪ 8,痉病
▪ 9,使用注意:体弱及孕妇禁用。
▪ 10,三承气汤有何区别?
▪ 11,何为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举方剂 说明之。
▪ 12,你对大承气汤的痞满燥实是如何理解 的?
方名 同
麻子仁丸
五仁丸
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肠道失润之便秘证
功效 异
病理
特点
泄热行气 气滞热结 功偏泄热结
润燥滑肠 津枯燥结 功专润肠燥
济川煎(2)
▪ [组成]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

升麻,枳壳
▪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2-泻下剂

2-泻下剂

第一节 寒 下
大承气汤1
(《伤寒论》)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治证简析】
邪热与燥屎结实,腑气不通-便秘,频转矢气,脘腹痞满
阳明腑实证 实热消灼津液,燥屎内结肠中-腹痛硬满拒按
燥热之邪上扰心神-谵语
日晡阳明经气与邪气相争,郁蒸于外-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热盛伤津,燥实内结-舌苔黄/ 焦黄起刺/ 焦黑燥烈,脉沉实
热厥、痉病、发狂
大便不通,邪热充斥,阳气壅盛,闭阻于内-热厥
热盛伤肝,筋脉拘急-痉病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甚或发狂
急下存阴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本方主证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实-肠胃有燥屎与热邪互结
无形的气滞
有形的热结
病位-阳明(胃、肠) 病因-热实与积滞壅结肠胃,热结则产生燥实,气滞则 产生痞满 主证-传导失常之便秘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 热结旁流
因燥屎结于肠中,以致粪水从旁而下,纯利稀水者,是谓“热结旁 流”。其虽下利清水臭秽,而腹痛满不减,是肠中实热积结较甚, 肠胃为排除热结所产生的假象。
津伤燥化,腑气不通-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阴津不能上乘-口舌干燥,脉滑实
通因通用,泻热保津
下篇各论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概述
1.概念
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泻下药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当归、杏仁、桃仁、肉苁蓉等)
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巴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泻下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泻下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泻下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秘结、胸腹积水等里实证。

要点二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必是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衡量表里轻重,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之法。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亏,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细目二寒下要点一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厚朴(炙)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

见有里热实证者。

【组方原理】一者,由于伤寒之邪化热,内传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热盛伤津,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时,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浊气上攻,心神被扰,则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均为热盛伤津,燥屎内结之象。

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二者,由于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旁而下,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治宜通因通用,泻热以存津液。

三者,由于实热积滞闭阻,阳热受遏内郁,不能外达四末导致阳盛格阴,故见四肢厥冷而为热厥;实热内结,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则症见抽搐而发为痉病;阳明热甚,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发为狂证。

治宜急下热结,保存阴津。

上述各证虽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与实热内结有关,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可同用下法治之。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既泻热以除病因,又通便以治主证,且生用并后下,荡涤之力更锐,治“实”而为君药。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大承气汤用法(yònɡ fǎ)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xiānxíng),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第十九页,共85页。
大承气汤
配伍(pèiwǔ)特点
❖ 1、泻下药加行气(xínɡ qì)药 ❖ 2、通因通用 ❖ 3、寒因寒用 ❖ 4、釜底抽薪
第二十页,共85页。
通便止痛
积滞阻于肠道—— 便秘
积滞
外寒入里
(shízhèng)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实 寒凝气滞—— 手足厥冷,发热(郁热)

舌脉—— 苔白腻,脉弦紧
温里散寒
第三十九页,共85页。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tōnɡ biàn)止痛
君:附子: 温里散寒(用量须大于大黄) 大黄 :荡涤(dàngdí)积滞(去性存用)
运用
辩证要点(yàodiǎn) 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yàodiǎn)。
第二十一页,共85页。
大承气汤
使用(shǐyòng)注意
1、体虚慎用、孕妇禁用 。 2、中病即止。 3、热邪伤津,可见苔黄或焦黄,但临床上常常由于输液或寒凉
药过用后,导致舌苔白黄(透过白苔可以看到黄苔)或白苔, 可借助验齿(齿干甚至(shènzhì)如枯骨)来确诊热结伤津。
难点: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大黄(dàihuáng)牡丹 汤
Ⅰ类 《金匮要略》 寒下剂
第三十页,共85页。
大黄(dàihuáng)牡丹汤右少腹疼痛拒按 痛如淋,小便自调
主主治治::肠肠痈痈(湿湿、、热热、、瘀瘀))
食肥甘厚味(hòu wèi) 辛辣之品

第七章 泻下剂

第七章 泻下剂

大承气汤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 (1)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2)热结旁流证。 (3)热厥、痉病、发狂属里热实证者。 组方分析: 病证解析 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 —大便不通,脘腹痞满硬痛 邪入阳明之腑 积滞内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腑, 入里化热 —热结旁流 阳气受遏,不达四肢-热厥 伤津劫液,筋脉失养-痉病 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发狂
麻子仁丸
功 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 治: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组方分析: 病证解析 肠胃燥热 津液不布,但输膀胱-小便频数 脾津不足 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大便秘结
配伍意义 麻子仁-滋脾润肠,润燥通便 大 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 杏 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 白 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 枳实、厚朴-行气破结除满 蜂 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配伍意义 甘 遂--行经隧络脉之水湿 大 戟--善泻脏腑之水邪 芫 花--善消胸胁痰癖伏饮 大 枣--益脾缓中,缓和诸药毒性 用法 1.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2.小剂量开始(1~2克);清晨空腹服用 3.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禹功散
功 用: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 治:阳水。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 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组方分析: 病证解析 水湿之邪,壅阻脏腑,泛溢肌肤,故见遍 身水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君 臣 佐 使
配伍特点 本方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 白芍蜂蜜而成,攻而不峻,润而不 腻,有攻润相合之特点。
黄龙汤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 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 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 焦黄或焦黑,脉虚。 组方分析:
第七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 承 气 汤《伤寒论》
〖方源〗《伤寒论》
本方主治证候,在《伤寒论》原书中凡十九条,《金匮要略》中一条,适应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
〖释名〗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12g]厚朴八两,去皮、炙 [24g]
〖配伍特点〗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细辛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协力,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使用本方最为恰当。
〖临床应用〗
1、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本方多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以及寒疝属于阳气不足,寒积内结所致者。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 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中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粪干结,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一边煎药
一边煎参汤 以免邪去正失,贼去城空。
一边熬粥

饮食当以 温热 为宜,注意保护胃气,以免食复。
清淡
第一节 寒下剂
寒下剂具有泻除宿食、燥屎、水饮与荡涤实热的作用,适用于无形邪热与有形积滞互结所致的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身热不恶寒,或潮热汗出,舌苔黄腻,脉数而有力之里实证。
方剂常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
大黄──荡涤肠间湿热蕴结之毒
君 两药合用,泻热化瘀解毒
破血散瘀
桃仁
助通下
芒硝寒 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

牡丹──清热凉血散血
佐──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痈
【临床应用】1.本方用于肠痈初起,由湿热血瘀而成者,功效极佳。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均应忌用。对于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亦应禁用。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大 黄 附 子 汤
〖方源〗《金匮要略》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 五两[15g]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各二两[各6g]
干姜 当归 各三两[各9g]
〖用法〗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功效〗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冷积便秘,腹痛,或久痢赤白,手足不温,脉沉弦。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枳实五枚 [12g]芒硝三合 [6g]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胺,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 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方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厚朴炒莱菔子各[15g - 30g]枳壳 大黄后下赤芍各[15g]芒硝冲服[9 - 15g]桃仁[9g]
用法:水煎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肠梗阻的解除。
功效: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君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且能活血行淤,从而有利于推陈致新,方中生用并后下,其气更锐。
臣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
佐、使—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积滞内阻,每致气不行),并助芒硝、大黄加速积滞排泄。
【临床应用】1。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应慎用。
临床报道:将大承气汤改为冲剂,治疗214例肠梗阻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其中粘连性者95例,治愈83.2%;蛔虫性者50例,治愈94%;粪团性者4例,功能性者24例,不明原因者16例,均全部冶愈;但对肠扭转11例,内疝6例,肿瘤所致梗阻8例,则均无效。(中药通报,1984;3;123)。大承气汤加清热利湿之品治疗胆石症261例,结果排石125例(47.9%),排石最多者达339块;治疗急性胰腺炎,证属里热实证者,以本方为主冶疗117例,治愈率达98.6%(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60)
2。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峻烈,对年老体弱、病后体虚者,即使有可下之征,也应避免使用峻烈的泻下剂;
3。凡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亡血者应慎用;有下窍出血史之人勿用峻泻,即使是润下剂不宜长期服用。
4。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举例]
5。注意饮食,对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早进,以防重伤胃气。
〖方解〗
方中附子温里祛寒,大黄泻下积滞,二药合用,寒热并行,大热之附子去大黄苦寒之性,泻下冷积而不伤阳,共为君药。佐以细辛除散寒结,宣通阳气。
附子──辛热以温里散寒,治心腹冷痛。
君二药合用则寒积可去,同时元阳又不致随攻下而脱。
大黄──荡涤积结。
臣佐──细辛 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助附子以增强散寒作用。
【附方一】小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 四两酒洗[12g]厚朴 二两去皮,炙[6g]枳实 三枚大者 炙[9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附方二】调胃承气汤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病变部位在肠胃,病因为实热、燥屎、冷积、水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积聚,结滞不通的里实证。由于里实证有热结、寒积、燥结、水结的不同,人体素质有虚实的差异,故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治法。
三、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原因];若表邪未解,里实已具者,要配合解表剂运用,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
温 下
含义:温下剂是以泻下药与温里药为主组成,功能攻逐冷积,治疗寒冷积滞内结成实之证的一类方剂。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2.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3.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以及某些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谵语,神昏,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注意事项】1。原方厚朴的用量倍于大黄,但后医家也有用大黄重于厚朴的。痞满燥实俱重者。按原方用量比例;若痞满较轻而重在燥湿,则选用减轻厚朴的用量。
2.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等以活血祛瘀。
3.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实热血瘀者,疗效最佳。亦可用于妇科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血分瘀热者。
〖注意事项〗.1.张仲景:“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有脓当下”。脓成未溃或未成脓者,视病情灵活运用;脓成,若体虚不堪攻下,忌用本方;脓已成症属实热者,当速下。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 三合[9g]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
【方解】本方大黄、芒硝苦寒泻下,荡涤肠中湿热瘀结,桃仁、 丹皮破瘀行滞,促其消散;冬瓜仁散结排脓,为治内痈之要药。诸药合用,共奏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
大、小调胃承气汤的比较:大承气汤芒硝、大黄后下,泻下之力峻猛,为治疗阳明热结重证,痞满燥实俱全。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以痞满为主,燥证不甚,为治疗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力量缓和,为治疗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
大黄牡丹皮g] 牡丹皮一两[9g] 桃仁五十个[12g]
〖组成〗大黄 三两[9g]附子 炮 三枚[9g]细辛 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本方阴寒内凝,脏腑积冷所致。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腹痛或胁下偏痛,手足厥逆;寒积阻于肠间,传化无力,便结不通;积滞留阻,气机郁滞,则发热。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