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图形的运动(二)》教案复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经历确定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的过程。
(2)能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知道简单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对称图案的美,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愉快地学习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铅笔、直尺、剪刀、印有平面图形的方格纸、镜子。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1.出示教材第1页的两幅图和课件中补充的图形,让学生一起欣赏各种各样的图案。
2.提问:这些图案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过渡:对于这些轴对称图形,大家已经初步认识过,今天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案,引起对轴对称图形的回忆和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感性认识。
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轴对称图形,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二、自主动手,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例1中的六幅图形,问: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内展示。
汇报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折纸过程和结论。
小结:通过折纸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上图形均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每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第1题,出示“甲”、“王”两字,根据对称的特点判断这两个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每个小组写出10个这样的字。
第2题,小组合作,把镜子放在合适的位置(对称轴上),使镜子里分别出现图形的一半。
第3题,根据学习的方法确定并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学生独立完成。
第4、5题,动手操作题,在操作中巩固。
3.通过例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出示教材第4页的例2:
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么知道的?
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从而得出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例题1感知并能够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特别是对称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下一步才能够根据它们的特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甚至自己能够设计出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教学画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经过探讨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棵树只画了一半,同学们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把这棵树画出来。
(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用铅笔自己动手试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
(4)教师演示画的全过程,并归纳总结画法。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够画出树的另一半,在学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理解更上一个层次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画。试画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方法应用
完成教材第5页的“练一练”。
(1)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
(2)学生动手剪,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
(3)如果学生想象对折四次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设计意图:在学生动脑想了、动嘴说了完成后,再动手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图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平移现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现象。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收集、感受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现象。
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彩笔;教师把第7页第1题的方格图放大在小黑板上。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人,让学生表演平移动作。
师:以前我们认识过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谁能做一个平移的动作?
学生演示,教师参与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导入,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了平移的知识。
2.让学生看教材中的三幅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发现了哪些平移现象,然后鼓励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师: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现象,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6页上面的三幅图,仔细看一看,图中有什么?你看到了哪些平移现象?
生1:左边图中有电梯和高楼,上下运行的电梯的运动是平移。
生2:中间图中有商场和手扶电梯,手扶电梯的运动也是平移。
生3:右边图中有火车,行进的火车也是做的平移运动。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在看图和举例中丰富学生对平移现象的感受。
二、判断平移
1.课件出示第6页例4,提出:“判断图形A和图形B分别平移后可以得到哪个图形,在书上涂色”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空间,用涂色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显示判断的结果。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再说说是怎样平移的。
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展示涂色的图,交流判断的方法,如:
生1:因为图形平移后方向不变,所以A平移得到的应该是右边的第二个图形;B平移得到的是B正下方的图形。
生2:因为图形平移后方向不变,而A正下方的图形方向改变了,所以不会得到这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