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犯罪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寻求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对策,对降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极为复杂,涉及众多方面。大学生犯罪除了有其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外,也有外界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是一系列彼此交错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大学生犯罪的主观原因
1、认知障碍
他人认知障碍是指一些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其他个体缺乏正确的认识,经常把好人当坏人,把坏人当好人,抵制他人不良诱惑的能力不够。自我认知障碍是指某些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过于自负或极度自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极易产生骄躁或抑郁情绪。社会认知障碍,是指多数违法大学生往往对社会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出现偏差,更有甚者抱有厌世和仇视社会的情绪。这些认知上的偏差经常会造成问题少年和违法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走向犯罪的思想根源。
2、意志力薄弱
大学生是犯罪的“易感人群”。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直觉感官来认识世界的,而良莠杂陈的现实社会又不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完全健康的环境,极易扰乱当代大学生的眼睛和理性,面对“黄、赌、毒”的诱惑,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从好奇、模仿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意志力一点点丧失,距离违法犯罪的道路也越来越近。
3、侥幸心理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开始实施违法行为时,会有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对于抑制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大学生的确就出于这种恐惧心理而终止作案。但是,仍有一些违法大学生抱着不一定被人发现的侥幸心理而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侥幸心理是促使大学生犯罪意识“外化”的心理机制。
4、法律和道德意识的欠缺
很多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不太懂得文明礼貌,不遵守社会公德。有些大学生甚至把克己奉公、见义勇为的人当成傻冒,把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人看成精明。这种道德退化的现象,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是非善恶观念、荣辱观念和羞耻心理,道德良心的约束和自责失去了抑止作用,不会因为自己做了坏事而感到羞辱和不安,比较容易堕落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大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
(1)教育失当。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行教育,更有甚者用物质刺激作为调动子女学习积极性的唯一手段,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进步。
(2)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这些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极易导致犯罪。(3)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不幸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形性格,使其产生报复世界的错误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危机若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被纠正,往往会延伸到大学校园。
2、学校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起伏比较大,做事情易冲动,缺乏社会经验,情感比较脆弱,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却相当薄弱。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科学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校内教育资源的配置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办学需求,在管理队伍、物质条件、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扩招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才的需要。目前很多高校是大班上课,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坐在一个大教室。不少学生租房住在校外,虽然每个年级都设了辅导员,但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3、社会原因
(1)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法制教育不健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制度缺陷,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网络信息污染等,时刻都在侵蚀着个人控制能力极其有限的在校大学生,这也是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大学生存在很多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心理,如不及时发现和矫正,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重要。
(一) 改善影响和诱发犯罪心理的外部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品德和心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排除和减少外在环境方面的消极因素,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家庭途径
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长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心理负担减轻了很多。孩子远离父母,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要做的工作就是做好经济上的保障,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学校更多的是从整体上的带有普遍性引导,而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个别性的教育,则十分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学校途径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
心理活动是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大学生一般远离父母,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又有一定的欠缺,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义务就相应的加大了,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普遍存在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使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改变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增加和社会实际生活的对比,不空讲大道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对思想教育产生兴趣和信任。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并努力取得学生的信任
现在许多大学已经注意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积极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但普遍存在心理学知识不普及,心理调查工作落后,咨询机构一般被动的等待学生去咨询,主动进行心理调查工作相对滞后,心理干预无力。据调查,60%以上的同学认为有心理问题自己解决算了,只有lO%的同学表示可以找学校咨询机构谈谈,而且越往高年级,同学对学校心理机构的不信任程度越高。更有许多大学生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就是神经病,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心理异常程度越来越严重,以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学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心理学常识,使同学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借助咨询机构的帮助,早日摆脱不良的心理。
(3)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重视心理素质提高
心理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学校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以外,应重视对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使大学生尽量理智地独立面对社会,面对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及各种不公平现象,保持情绪的稳定,消除对社会现状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消除反社会和敌对情绪,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事实证明。一个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不可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良性的反应,也将承受不住外界的压力。相反,有着优良心理素质的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种种压力面前,能够应变自如,处之泰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使自己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
(4)加强制度管理,堵塞出现的疏漏
除了有一些大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状态外,由于青年人的特点,更多的学生仍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对这一部分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只能采取外在强制性的方式,减少他们接触不良文化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参与有益的活动,弥补他们感觉空虚的心灵,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有意义起来。同时,要加强对不良文化源头的治理,减少校园文化的污染源。
3、社会途径
(1)“德”“法”结合,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