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战国策-昌国军乐毅》与《史记-乐毅列传》
《史记_乐毅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①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②远,力不能制③,于是屈身④下士,先礼郭隗⑤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⑥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⑦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掳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减)(注释)①子之之乱: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
②辟:同“僻”。
偏僻。
③制:制胜。
④屈身:降抑身分。
⑤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
⑥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
质,通“贽”。
⑦徇:攻取(土地)。
31.下列句中的“之”与“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实是欲界之仙都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齐湣王之败济西3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燕昭王因为子之的变乱使得齐国大败燕国,燕昭王怨恨齐国,不曾有一天忘记要报复齐国。
B.乐毅从此总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进攻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
各国撤兵回国,而乐毅独自一人,单枪匹马继续追击,一直到达临菑。
C.燕昭王于是派乐毅跟赵惠文王订立盟约,另外派使臣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利诱、游说秦国。
讲述战国七雄的书籍
讲述战国七雄的书籍
战国七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七个强大的国家,它们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燕国和魏国。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与争夺,最终由秦国统一而结束。
关于战国七雄的书籍有很多,其中几本较为著名的如下:
1.《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史书,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记载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了研究战国七雄的重要资料之一。
2.《史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其中有关战国七雄的记载非常丰富。
这本书由司马迁撰写,详细记录了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和事件。
3.《战国演义》:《战国演义》是中国现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七国之间的争斗与权谋。
这本小说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此外,还有一些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针对战国七雄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
这些书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分析,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战国七雄的历史。
这些书籍的出版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中以谋略取胜的故事
史记中以谋略取胜的故事《史记中以谋略取胜的故事》《史记》里有好多超酷的以谋略取胜的故事呢。
就说那田单复国的事儿吧。
当时燕国的乐毅把齐国打得那叫一个惨,齐国就剩下两座城了,其中一座就是即墨。
这即墨的守将田单啊,可没被吓破胆。
我有一次参加学校的小组竞赛,我们组一开始也被对手压制得死死的,就像当时即墨被燕国包围的感觉。
田单首先想到了一招离间计。
他派人到燕国去散布谣言,说乐毅啊,他想自己在齐国称王呢,所以故意慢慢攻打即墨,这就好比我在竞赛的时候,发现对方小组有个特别厉害的同学,我就悄悄跟其他组的人说,这个同学太爱出风头啦,他做的那些成果都是为了自己拿奖,不是为了小组,嘿嘿,有点小坏哦。
燕国的国君啊,还真就信了这谣言,把乐毅给撤了,换了个叫骑劫的。
这骑劫可没乐毅那本事。
田单还玩心理战术呢。
他让城里的士兵们吃饭的时候,先在院子里祭祀祖先,那些鸟儿啊,看到院子里有食物,就飞下来啄食。
城外的燕国士兵看到了,觉得很奇怪。
田单就派人出去散播,说这是有神人来帮助齐国啦,会有天兵天将下凡来助齐国。
这燕国士兵一听,心里就有点发毛。
我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游戏,我就骗小伙伴说我有神秘的力量,只要我一念咒语,就能把他们定住,小伙伴们当时那半信半疑的眼神,就和燕国士兵差不多。
接着,田单又搞了个示弱的计谋。
他让即墨的老弱病残都上城墙,然后派人跟骑劫说,齐国要投降了。
骑劫高兴得不得了,就放松了警惕。
田单可没闲着,他把城里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给牛披上画着五彩龙纹的红布,牛角上绑着利刃,牛尾巴上绑着浸了油的芦苇。
到了晚上,他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牛吃痛,就发疯似的冲向燕国的军营。
这燕国士兵哪见过这阵仗啊,还以为是天兵天将呢,吓得四处逃窜。
田单带着齐国的士兵就这么追着打,把燕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成功收复了齐国的好多失地。
你看,田单这谋略用得多巧妙啊。
就像我在小组竞赛里,最后用各种小计谋,让我们组反败为胜一样。
在《史记》里,这样用谋略取胜的故事真的很有趣,这些古人的智慧就像宝藏一样,让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呢。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毅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惠,唯思他将之采。
”于是燕惠王目己疑乐彀,得齐反问。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巩《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
唯君之留意焉!”【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弃:离弃,这里指“离世”B.故假节于魏王假:假装C.堕先王之名者堕:毁坏D.臣虽不佞佞:有才能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文言文阅读理解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
当是时,齐湣王强,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尽复得齐城。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
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疆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B.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C.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D.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愿意献身,忠贞不二,引申为臣服、归附。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1)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第一章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况一、填空1甲骨卜辞2商周青铜器铭文3. 《尚书》4. 《书经》5.五十八6. 《国语·周语》7. 《国语》8. 今文、古文9.《春秋》10. 鲁《左传》11. 《左传》12.言13. 周成王15 《商书》15. 《国语》16 民本思想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 《尚书》19. 《春秋》20. 《国语》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 《尚书》19. 《春秋》20. 《国语》二、名词解释1. 甲骨卜辞殷人笃信天命,重视占卜。
他们用龟甲、兽骨占卜,并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占卜结果、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始于1898—1899年。
其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可以看到我国散文的萌芽状态。
目前存留的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青铜器铭文周代君臣公侯都可制作青铜器物,在这些青铜器物上面留下了许多铭文,有记事的,也有记言的,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记事虽简略,却也明晰;其记言文字已接近《尚书》的训诰之类,反映出了我国散文的萌芽及早期状态。
较之于甲骨卜辞,显然已有较大发展,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进步。
3 .尚书《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
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大约为后人所追记,《商书》、《周书》中有些篇章就比较可靠。
如:《商书》的《盘庚》三篇,《周书》的《无逸》等,体现了我国早期散文的长足发展。
《尚书》各篇所记大都是训话、谈话、诏命、政令、誓词等等,体现出以记言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故被人们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书经》。
乐毅列传翻译赏析_乐毅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乐毅列传翻译赏析_乐毅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乐毅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
乐羊在魏文侯手下当将领,他带兵攻取了中山国,魏文侯将灵寿封给了乐羊。
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中山国曾一度复国,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
乐家的后代中出了个人物名叫乐毅。
乐毅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
到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后来又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篡权,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打败,因此燕昭王十分仇恨齐国,每天都不忘要向齐国报仇雪恨。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昭王寻思本国的力量不足以克敌取胜,便屈己礼贤,以求贤士相助。
他先以礼厚待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
乐毅刚好在这时期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让他当亚卿,他担任该职很长时间。
当时,齐尽王相当强悍,南边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将领唐,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了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的领土。
他与秦昭王竞相争取尊称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旧称王。
各诸侯国都想背弃秦国臣服于齐国。
可是齐尽王自高自大,为人骄横,老百姓都无法忍受他的暴政。
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时机已到,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
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有以往霸国的基业,地广人多,不易独力攻破它。
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它,最好联合赵国及楚、魏一齐行动。
”这样,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和惠文王订立盟约。
另又遣派使者联络楚、魏两国,并请赵国以伐齐的好处去打动秦国。
由于诸侯们认为齐尽王骄横暴虐,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
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
于是乐毅便总领赵、楚、韩、魏、燕诸国之兵攻伐齐国,而在济水之西打败了它。
【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 断句新题型(解题技巧 真题训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
文言文高频考点01 断句新题型(解题技巧+真题训练)【解题技巧】1、文言文断句新题型如下: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足下独卓然B不惑回痛D流俗之沉迷回勤勤恳恳欲追古G贤人H志士之所为2、断句方法: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3、答题步骤①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
②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
4、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报:报复B.乃去赵适魏适:到……去C.于是屈身下士下:降职D.皆为郡县以属燕属:归属,从属。
《史记-乐毅列传》与苏轼《乐毅论》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史记·乐毅列传》与苏轼《乐毅论》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丕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潜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练习
《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练习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
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
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
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
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咀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
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潜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
”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
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
至于临蕾。
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蕾。
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
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
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厦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惠,唯思他将之采。
”于是燕惠王目己疑乐彀,得齐反问。
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诔,遂西降赶。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日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报:报答,酬谢。
文言文《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
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国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昌国君乐毅》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
齐田单卒败燕军。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
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阅读答案与翻译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阅读答案与翻译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战国策 燕策》《史记 乐毅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隗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文本二: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愍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愍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
乐毅攻入临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B.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C.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11.下列对文中蓝色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厚币,意为丰厚的礼物、丰厚的钱财,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币”相同。
史记·乐毅列传(2)全文
史记·乐毅列传(2)全文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
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
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
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
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
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
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
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
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
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臣下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回国有不测之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义,所以逃到赵国。
文言文阅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B.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C.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D.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作为地方管理两级行政单位,皆属中央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与《《史记》-乐毅列传》的对比分析
昌国君乐毅,字永霸.战国时期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著名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燕昭王时,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燕昭王死后,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河北省武邑县东
部的审坡镇),号为望诸君.
讲乐毅,首先应该提一下燕国,而说燕国,又少不了提到燕昭王.燕国是战国时期偏居东北方位的
弱小国家,经常受到南面齐国的欺凌.到了燕昭王继承燕国王位,就一心想要匡扶燕国大业,报齐国
破燕之辱,雪先王之耻.奈何”燕小力少,不足以报”.于是,燕昭王便听取谋士郭隗的建议,对外招揽
天下贤臣义士虚心纳谏,对内悼唁军队死者,慰问生者,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这样一来,燕国经过
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变得逐渐殷实富裕,将士们也不再畏惧战争.终于,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用乐
毅做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讨伐齐国.此次战役以燕国为首的联军大败齐国,齐国国君齐闵王
仓皇逃走,其他国家军队撤离后,燕国的军队又一直追击齐国的败军到齐国国都临淄,并一举攻陷
临淄.这样一来,燕昭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助燕昭王实现其报国之志的最大功臣就是这次带
兵出征攻齐的上将军乐毅.
本节主要讲乐毅带领燕军联合五国军队打败齐国后,又独领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在最
后还有两座城未攻下时,燕昭王去世.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继承王位,受到齐国人的反间蛊惑派人
顶替乐毅的将军职位,招乐毅回燕国.乐毅知道燕昭王不会善待自己,于是逃往赵国,受到赵王的礼遇.这时,燕惠王派去顶替乐毅的将军又被齐国打败.于是燕昭王一边后悔错失了乐毅,一边又恐惧
乐毅受宠于赵国反过来攻打燕国.最后就有了,本节主要内容:燕惠王致信乐毅一探虚实,乐毅回信
明志的情节.这一情节在《战国策》和《史记》中的记载都很详细.现就本节两书的部分差异对
比分析如下:
1.关于乐毅带兵攻齐记载的详略不同.
《战国策》关于燕国进攻齐国的描述前后只有寥寥几句: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史记》则以乐毅人物为主线记载乐毅被拜为燕上将军,领赵国相印,带五国军队伐齐,破齐于济西.率燕军独追齐至临淄.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回燕,使乐毅复以兵加齐.乐毅留齐五年,攻齐七十余城归属燕国,独剩莒、即墨两城不能攻下.赶上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从记载的异同可以看出,《战国策》尽最大可能简略人物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以主要人物言论为叙事主题的宗旨;而《史记》则注重详述主人公经历的每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以突显主人公乐毅带兵有方,功成名就.
2.关于燕惠王因为反间疑乐毅,乐毅逃至赵的记载详略差异.
《史记》将燕惠王怀疑乐毅,进而听信齐国反间(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
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使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的过程进行详述.又写到: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这里对乐毅的心理描写没有见于《战国策》,畏诛二字将人们对乐毅的认识由骁勇善战的将军回归至一个平常人都害怕被杀的状态,很贴近生活中人的现实.另外,《史记》中的
“遂西降赵”和《战国策》中“乐毅奔赵”的记载也有不同.下文中,乐毅回复燕惠王时《史记》记载“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
由此可以推断”降”应是误笔,改为”奔”字可能更好.
3.《史记》“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
遁逃走赵。
”与《战国策》“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的不同.两句大致相同,只是《战国策》
多了一句“恐抵斧质之罪”值得揣摩.《战国策》加上乐毅这句“恐抵斧质之罪”后,将燕惠王如果诛杀乐毅将有伤先王之明,损害燕惠王大义的双重厉害关系直接点名.表现乐毅机智过人之处.《史记》少了这句可能是为了文句对仗工整,删烦从简,故意去掉的.而且,根据上下意思,没有此句的话可以把全句解释为:臣没有才干,不能奉承先王的旨意,顺应左右群臣的心思,恐怕伤及先王的圣明,损害了惠王的大义.这样一来,有失说服力和逻辑.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乐毅本来为了隐晦的表明自己的意思就是这样说的.
4.《史记》记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
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战国策》记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两书这样分配顺序各有各的妙处.《史记》的齐器和大吕都是齐国的物件,放在一起有强调燕国尽收齐国宝物,燕昭王英明,乐毅有功的意味. 故鼎和蓟丘在一起又将燕国雪耻表现的更鲜明.而《战国策》把大吕和故鼎放在一起,齐器和蓟丘放在一起,叙述双方物件的转移极具今非昔比的讽刺意味.所谓经典,文章位置不同而又不曲从于另一方,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
乐毅的一番向后主燕惠王的陈书,是历史上的佳话,真挚而不失分寸,为后人称颂.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最后引乐毅名言与大家共勉: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此句虽含古代有关君臣的名言,但是也适应于现今社会生活:君子绝交不相恶,去旧迎新不恃功.
崇实大学
中文学科
硕士过程
王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