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ca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进。 3) 述词是关系动词 ⑤* 我把书有。 ⑥* 每个人都把这些樱花树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关系动词( “有”“是”“成为”“成”等) 的词汇意义一般比较
抽象,其主要作用是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与宾语之间存在 的某种关系,不表示动作行为,因而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
4) 述词是趋向动词 ⑦* 她把学校去了。 ⑧* 他们把面条吃起来。 “去”“起来”都是趋向动词。趋向动词虽然表示动作,是动 作性动词,但只是一种状态意义,同样没有处置性,只能使用一 般的主谓句。可是仍然有很多偏误不能解释,比如: ⑨* 我把一 本书拿来了。 后来,吕叔湘先生提出了“三说”理论,他认为使用“把”字句 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非富有行动意味的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行为 动词”说。 2) 动词要有附加成分,光杆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 “复杂谓语”说。 ⑩* 他把杯子打。 留学生出现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把”字句谓语 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这一规则。“把”字句里动词后面必须有一 些别的词语,表示“变化”“影响”“结果”“数量”“程度”等。 3) 止词( 意念宾词) 不能是无定性的。———“宾语有定”说 ①* 我把一包糖果拿来了。 ②* 我把一碗米饭吃完了。 这种偏误的原因在于“把”字后面的宾语一般是有定的,也 就是说“把”的宾语是谈话双方都能知道的。所谓无定是指不确 定、任何一个或一些。造成这种偏误的深层原因则是母语的负 迁移。如英语中,宾语前根据需要可以加定冠词,也可以加不定 冠词,如“She takes an apple here.”“I eat a piece of bread. ”。英 语国家留学生不熟悉“把”字句宾语有定这一规则时,就可能造 出这样的句子。显然这是受到英语中名词前可以加不定冠词规 则的影响而产生,吕叔湘先生的理论还是比较全面的,对“把”字 句作了这些限制以后,外国学生基本上可以造出句子了。可是 仍然有一些偏误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③* 大家往山上把车子 拉。④* 我把那封信没给他。
3 “把”字句教学对策
第一,教材方面。从留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看,“把”字句学 习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很少再将其作为重点进行 讲解,缺少适当的复现率,有些学生甚至随学随忘,以致在使用 “把”字句时出现很高的偏误率。
第二,教师方面。准确而清楚的讲解和正确的引导,对避免 不必要的偏误,是很重要的。
①* 我把那么重的桌子搬不动。 ②* 我的朋友病了,所以我把医院送去他了。 起初人们普遍以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 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如: 她吃完“面包”了———她把“面包”吃完 了。但是这种“提宾说”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下面句子的宾语不能 提前: 我喝水。——— * 我把水喝。我搬不动桌子。———* 我把 桌子搬不动。显然,如果按照这种不严格的条件来解释“把”字 句,留学生在说中文的时候就会造出大量的不可接受的“把”字 句来。 后来,王力先生提出“处置说”,认为“把”字句表示一种处置 或支配,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把字句。那么就有很 大一部分偏误得到了解释。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种偏 误,可以用“处置说”来进行解答: 1) 知觉、意愿、感受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也就是说叙述 词是一种精神或感受现象: ①* 大家都把那些话听见了。 ②* 我把他爱。 病句中的“听见”“爱”属于表示知觉、听觉、感觉的感受动 词。感受动词与认知动词、意愿动词一样不能作“把”字句的谓 语动词。这 类 动 词 还 有 赞 成、同 意、相 信、要 求、觉 得、感 到、希 望、喜欢、怀疑、愿意、后悔、明白等。 2) 述词所表示的行为并不能使目的语所表示的事物变更其 情况,如: ③* 我把医院送去她了。 ④* 我把米线吃在春熙路。 上句中的处所词不是受处置的对象,不会因为句中谓语动 词发出的 动 作 而 发 生 变 化 或 受 到 影 响,所 以 不 能 用 介 词“把 ”
语言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
杨艳霞
(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把”字句是汉语中较常见且常用的一种句式,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却是令众多学生困惑不已的难题。留学生在使用
“把”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因而应针
对留学生口语交际中出现的偏误情况,本人对“把”字句加以浅
第一、不能准确把握“把”字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 第二、不能正确的掌握“把”字句在运用时句法、语义和语用 规则。 2. 2“把”字句偏误形式 偏误分析是一种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错 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按照偏 误分析的理论,偏误形式可以分为四类: 2. 2. 1 语序偏误 ①* 我把照相机明天还给你,可以吗? 表示时间 的 词 语 一 般 要 放 在“把 ”之 前,有 时 也 可 以 放 在 句首。 ②* 老师让我们把文章下星期就准备好。 表示关联的副词( 才、就、再) 一般要放在“把”字前。 ③* 明天 我 把 练 习 应 该 做 完。能 愿 动 词 要 用 在“把”字 之前。 ④* 大家往山上把车子拉。 表示方位、数量、状态、方式等只修饰“把”字句谓语动词的 附加成分,放在“把”字后边,动词前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 错序偏误呢? 我认为大部分还是因为母语的负迁移。比如英语 中有些状语的位置很自由,放在所修饰的谓语中心词的前边、后 边都可以。如“He wakes me up just six o’clock.”“Just six o’ clock he wakes me up. ”在英语中这两句话表达了相同的意义,也 都符合语法规则,区别只在于状语“just six o’clock”的位置。很 多母语为 英 语 的 留 学 生 便 将 英 语 中 的 这 一 语 法 规 则,套 用 到 “把”字句上,结果就造出了这样的错序句子: ⑤* 他把我就叫醒 了刚六点钟。⑥* 刚六点钟就他把我叫醒了。 2. 2. 2 遗漏偏误 ①* 她把钢笔坏了。 ②* 我把文章懂了。 “把”字句里一定要有一个行为动词。 ③* 爸爸把弟弟关一天。 ④* 他把那条狗打死。 遗漏时量短语。 2. 2. 3 使用不当 ①* 他们正在把词语抄写。 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作“把”字句宾语。出现偏误的原 因是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学完一种语法知识后,便按照句法 形式进行不适当地类推,却往往忽略了句法成分的语义制约及 句子的表达功能。
源自文库
语言研究
而不少老师又直接把教中国学生那一套照搬过去,就会让他们 感到似懂非懂。于是,他们就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推, 许多不具有使用“把”字句条件的句子都用“把”字句来表示,造 成“把”字句的泛化; 或是“畏而 远 之”该 用 而 又 不 敢 用,造 成 “把”字句的回避; 多数留学生对“把”字句最大的困惑表现在两 个方面:
[3]吕 叔 湘,中 国 文 法 要 略[M],辽 宁: 辽 宁 教 育 出 版 社,2002
[4]邵敬敏,“把”字句研究纵横观[J],语文导报,1987 [5]熊文新,留学生“把”字结构的表现分析[J],世界汉语 教学,1996
文学界 ·129·
②* 把工作不完成,绝不休息。 ③* 他把那本书没给我。 ④* 农民把这块地收了小麦。 ⑤农民把这块地种了小麦。 大部分一价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把”字句谓语中心词 为二价动词的最多。“种”是一个二价及物的动作动词,而“收” 是一价动词,并且不能带施事宾语,所以只有⑤句正确。 ⑥* 我把作业写得很认真。 ⑦* 小明把数学学得很努力。 语义指向偏误问题。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可以作“把”字句 谓语动词后面的附加成分,但在意义上应该指向“把”字后面的 宾语,而不能指向主语。 2. 2. 4 回避 各阶段留学生对“把”字句普遍采用回避策略。如: ①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②老师把字写在黑板上。 留学生普遍只说①,而不说②。回避“把”字句我认为有三 大原因: 第一,“把”字句语法系统本身复杂难学。 第二,他们的母语中没有与“把”字句类似的句型。 第三,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采用的交际策略。
析,以帮助留学生把握好这一句型,并且给出了几点“把”字句教
学对策。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把”字句;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9 - 0128 - 02
1 “把”字句偏误分析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所特有的、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之一, 它的典型语义是表示处置和影响。“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把”字句在交际活动和教学中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在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留学生 说出这样的句子:
总之,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能学会如何运用。我们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时刻牢记其交际性原则,很多时候不必面面 俱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汉语水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进 行讲解,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 文,1997
[2]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2
2 “把”字句偏误原因及形式
2. 1 偏误原因 对于留学生而言,大多数语感不强甚至没有,他们对“把”字 句这一句式的掌握大多靠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概念,总结的公式;
作者简介: 杨艳霞( 1983—) 女,甘肃省庄浪县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1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 ·128· 文学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