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列夫·托尔斯泰

【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绘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托尔斯泰平庸、普通的外貌,欲扬先抑,进而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通过写眼睛折射出他敏察、深邃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默读,把握人物外貌特征,了解欲扬先抑手法,探索其精神世界。

2.品读,体会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写法及其艺术效果。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及其作品;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主要经历。)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外貌,哪些地方是写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2)由外到内,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托尔斯泰?

(3)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相由心生”,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我们也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乔·赫伯特说“观其眼神,知其心灵”。在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笔下,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脸、怎样的眼,又有着怎样的一颗心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茨威格,去观察托尔斯泰的脸,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并由此去探寻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二、默读课文,感知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尝试用文中的词语为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做注解,说说你看到

了一个的托尔斯泰。

预设: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比如:长相粗劣,乡野村夫,丑陋可憎,矮小敦实,目光犀利,眼睛最富感情等等。

(二)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章概括托尔斯泰形貌给人总体印象的语句。

小组讨论交流,揣摩描绘托尔斯泰独特形貌特征语句,相互补充,加深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句了解托尔斯泰形貌整体特点,老师点拨,归纳。

预设: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小结:作家茨威格为我们描摹了托尔斯泰的一幅独具特色的“肖像画”,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这只是初识,是远观,要想真正识得“庐山真面”,还需要我们近距离去观察,去凝望。

三、品读课文,识人

(一)思考:文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明确:夸张和比喻。

(二)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班级交流。通过修辞及其效果深入认识托尔斯泰,老师点拨,归纳。

预设:

脸庞: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须发: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眼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三)小结:作者运用了大量神奇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

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形”“神”兼备,独具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更加立体丰满。

(四)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熟识的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描绘其肖像,突出其主要特点。(五)再次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作者描摹眼睛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班级交流。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预设: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犀利、敏锐的穿透力,威力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5.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六)小结:正如作者所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作者对他粗鄙外表的大量描写,正是为了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而作者的写作重心正是通过写眼睛来揭示他敏察、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欲扬先抑,相辅相成,相互衬托,匠心独具。在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四、研读课文,探究

(一)思考:文章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肯定是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二)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出示托尔斯泰名言及其生平经历,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托尔斯泰。

出示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3.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出示托尔斯泰资料: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后来,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以丰硕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交流,明确:不矛盾。如果说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生活的真相,知道“人生不是一种享乐”的真谛,所以他是幸福的。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始终徒劳无功,所以这又是痛苦的。而个人的痛苦却带来了社会的变革,难民的福音,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

五、拓展阅读,深思

茨威格在《自画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一一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一一仿佛是世界艺术家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很高兴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从表相逐渐走向内心认识了托尔斯泰,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纯洁无暇、深邃丰富的心灵。“文字是心灵的载体”,要想真正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类的人”,还需要向他的文字深处漫溯,相信你会触摸到他更为立体、更为富有的灵魂。

五、推荐阅读: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自画像》

附: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须发浓密

欲外貌特征皮肤粗糙崇

扬(平庸、丑陋)表情愚滞敬

先赞

抑独具慧“眼”犀利的目光美(敏察、深刻)蕴含丰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