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十大事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度十大事件

一、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8月9日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9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在新闻出版系统深入持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通知》。按照五部委部署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通知》精神,各新闻单位积极响应,给新闻媒体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普通劳动者中间,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集中推出了一大批来自一线、感人至深的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

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率先行动,主要领导带头走基层采访报道,刊载和播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新闻。如《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当500强更要500年》、《湘西新盼》等报道,《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霸州有个西粉营》,《经济日报》发表的《北芹村的蔬菜不愁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北大仓今年

粮满仓》等。期刊界也行动起来,由传媒杂志社组织的“全国知名期刊昆明行”活动,20多家知名期刊的主要负责人,到昆明考察采访,是期刊界一次大规模“走转改”活动。

回望历史,许多革命领袖都办过报刊,都成为深入基层,坚持好作风、好文风的表率。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立意高远,倡导社会革新,影响很大。周恩来早年办的《觉悟》真实反映现实,深入群众和社会基层,反映人民群众疾苦。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中国当代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自身规律和行

业特点的重视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

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为有源头活水来”,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

故事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新闻工作者走出高楼大厦、走出书斋会场,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以朴实的文风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是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推进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市

2011年9月2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市,成为全国

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

浙报传媒鸣锣上市,以极高的效率结束了这一年来多家报业集团问道“上市”却“黯然泪下”的历史。2011年10

月31日,借上市的“东风”,它又凭借“传媒梦工场”项目的启动正式吹响集团进军全媒体的号角。动作频频,一石激起千层浪。

1949年,浙江日报社诞生;2000年,浙江日报报业集

团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全国第八家报业集团;2002年,浙江

日报报业集团出资创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尝试以报业集团和强势传媒群体为依托,统筹运营报业经营资产,确立了报业经营的独立法人地位……此后,它确立起“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首创“一媒体一公司”的运作模式;它坚持以报为本,又注重多元发展,培育了资本经营、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三大重点多元业务;它秉承“全媒体、全国化”的发展战略,将脚步迈出浙江,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合作,积极探索报业“三跨”之道……今天,投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目光中有太多的羡慕与赞许,然而若不是浙报人将低调、苦干、踏实、严谨、前瞻等优秀品质融入了发展的血液,也许再多的“足智多谋”、再多的“机遇青睐”也不能成就这番业绩。

三、《新华每日电讯》发行破百万

今年年初《新华每日电讯》高调宣布发行量突破了100

万份,达到105万,这一数字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党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克服党报发行这一“天下第一难”。并且,在百万发行量实现的同时,《新华每日电讯》通过对“白话新风”理念和“为读者做新闻秘书”办报宗旨的贯彻与实施,已经成功地在各类读者中塑造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深受读者欢迎与喜爱。

这是一份有着大起大落和坎坷历史的党报。1993年元旦

创刊的《新华每日电讯》,初期设置有8个版面,第一年发行7万~8万份,内容必须照搬新华社通稿,版面设置完全按照《人民日报》的模式;2000年,随着新华网的横空出世,甚至要面对可能被“停刊”的命运。然而,2002年,它竟意外地获得一道“赦令”――此后,再不必模仿《人民日报》的形式,拥有了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探索权。于是该报借此东风,开始改版,从进一步加强通稿处理、扩大稿源到2005年大胆提出“新华大文摘”的概念,再到此后不断坚守与磨合“新闻秘书”的发展理念,作为一张出身国家级通讯社旗下的报纸,2011年它迎来自身发展的“最高点”。

业内学者曹鹏曾这样评价它,“这种逆势上扬的发行奇迹,固然有赖于报纸的内容,但强大的渠道营销力量无疑发挥了作用。长期以来都有党报发行难之说,甚至有人称为‘天下第一难’。现在的事实却显然在颠覆这样的成见”,的确如此,2011年《新华每日电讯》为国家级大报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虽然记者“黑名单”最终并未出炉,但该事件的发生客观上足以起到警示媒体的作用。尽管大部分新闻从业者都能自觉秉承职业操守,舆论监督时做到揭恶扬善、以正视听,可是也不排除一些记者缺乏职业道德,为了引人眼球对所获信息未做调查核实就大肆渲染。殊不知,在传播渠道如此之多、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一条“危言耸听”的报道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