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 《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三联出版社,1997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一门学科,它以揭示文化的本质、结构和演化过程为目标。

在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概念和理论,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被定义为人类共同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观念和技术知识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社会共享的符号系统。

文化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二、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对性,认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对其他文化进行主观评价,强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

三、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和机制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维持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功能。

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研究文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探索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四、象征解码与文化符号理论象征解码与文化符号理论强调文化符号和象征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象征符号的使用和解读,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这种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文化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并将其与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

五、人类生态学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它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如何适应和变化以适应环境的特定条件。

人类生态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将文化置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促进了对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六、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采集和分析现实世界的数据,来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总结起来,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定义与特点、文化相对主义、社会结构与功能、象征解码与文化符号、人类生态学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等。

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总结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探索人类群体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习俗,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相互影响。

本文将总结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指的是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和物质产物等,它是人类社会的核心特征,区别于其他动物社会。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是学习获得的,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给下一代;2)文化是符号系统,包括语言、图像、象征等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3)文化具有共享性,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传递和改变;4)文化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1. 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者通过进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观察、交流和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从而收集和分析数据,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

2. 功能主义:通过研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来理解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适应环境和生存需求的工具,通过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3. 结构主义:强调文化的符号系统和结构,研究文化符号和规范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构成的系统,通过理解符号之间的结构组织和相互作用来揭示文化的意义。

4. 解构主义:质疑文化的固化和二元对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权力关系。

解构主义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探索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

5. 文化演化论:探讨文化的变化和传播,研究文化因素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演化和传播的。

文化演化论涉及技术、经济、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1. 家庭与亲属关系:研究不同文化中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和婚姻制度的差异和变化,揭示家庭和亲属关系对个体社会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2. 经济与环境:研究不同文化中的生产方式、经济组织和资源利用方式,探讨经济活动对文化演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

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

文化人类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何为文化人类学1、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它研究人本身生物性问题及创造的文化,通常从整体上对人本身及其文化进行研究。

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一门从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整体研究人类文化及文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跨文化比较指超越我们这一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的方法。

4、田野调查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整体观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

6、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包括:①人类学总论②文化人类学略史③原始宗教④原始艺术⑤原始社会组织⑥原始物质文化⑦原始语言文字等8、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①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发展史的知识。

②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避免误会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④客观评价人类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⑤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

⑥人类学家把自身的专长应用到一些具体领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9、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①以田野调查为基根的实证主义②泛文化比较③将人类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④以文化相对论的观念看待人类不同的文化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⑥包容、宽容、理解的人文精神10、专业名词、人类学家的英文写法(题型为英译汉)第二章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1、文化(culture)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引言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共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人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教学大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和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方法和理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在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大纲中,首先需要明确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非遗传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价值观、习俗、艺术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生物学、语言、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文化人类学则是在人类学的框架下,专注于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中应包括对于实地调查、参与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的介绍和讲解。

通过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实用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学生可以理解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是教学大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亲属关系、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和探讨。

通过学习这些研究领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五、文化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文化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发展、跨文化交流、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的介绍和讨论。

通过学习这些应用与实践,学生可以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结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共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领域以及应用与实践。

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介绍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各种行为和社会实践的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动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展开论述。

研究对象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共同创造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符号体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

社会实践文化人类学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研究方法,通过在现实社会中亲自参与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各种行为实践和社会关系。

反应性研究文化人类学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反应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记录观察结果,还要考虑被研究者对研究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思。

长期观察文化人类学认为没有短期观察可以真正理解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因此,长期观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在田野中长时间生活,研究者可以逐渐融入被研究社区,更好地理解其文化。

多重视角文化人类学主张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文化现象。

研究者需要通过历史、语言、社会等多个维度来分析文化,并尽可能减少以自己文化视角为中心的主观偏见。

研究内容认识文化差异文化人类学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揭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并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

理解文化变迁文化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研究社会变迁、全球化和移民等现象,探讨文化变迁的原因、方式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文化的演化。

解释文化意义文化人类学致力于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和象征,探讨人类行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根源。

通过研究神话、符号、仪式等文化表达形式,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追溯文化历史文化人类学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等方法,追溯人类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人类学的思考揭示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的思考揭示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的思考揭示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文化的形成、传播、演变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借助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一、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和方法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

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来研究原始部落和社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人类学逐渐拓展到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参与观察、口述历史记录等。

这些方法使研究人类文化的学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生活,与被研究群体建立起信任和沟通,从而获得真实和全面的研究数据。

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文化人类学的思考揭示了文化的多样性的内涵。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类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的表达。

世界上的不同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习俗、信仰和艺术形式,这种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形式和社会组织上。

例如,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婚姻制度、宗教信仰等都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性。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多样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文化多样性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可以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文化的融合与进步。

其次,文化多样性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

不同文化的艺术、音乐、文学等表达方式相互交织,产生了独特的美和艺术品。

这些跨文化的融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潜力。

最后,文化多样性使人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人们能够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排斥,更加全面地认知世界,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四、文化人类学的启示与应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不同社会和文化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一些核心理论和概念被广泛应用和探讨。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几个核心理论和概念,并分析它们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共享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物质产品的综合体。

它是社会共同生活的载体,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制度和技术等各个方面。

文化的特征有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学习和传递的,它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等方式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其次,文化是象征的,通过符号和意义的体系来表达和传达信息。

再次,文化是共享的,它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最后,文化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变化。

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且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多样性表现,不同文化的存在并存是一种自然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消除文化冲突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提醒人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加深对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过度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可能导致对某些文化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忽视。

三、视觉人类学视觉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视觉媒体的运用来研究和展示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实践和认同。

视觉人类学以摄影、电影、绘画等视觉媒体为工具,通过图像的展示和解读来揭示文化的内涵和丰富性。

视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视觉符号。

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语言的限制,直观地捕捉和传达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和情感。

视觉人类学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四、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文化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社会转型时期中国舞蹈文化的本土化观念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社会转型时期中国舞蹈文化的本土化观念
纵 观 中 国舞 蹈 几 千 年 辉 煌 史 ,其 作 为 独 立 的 表 演艺术 ,其发 展 至 明 、清 已呈 衰 落 趋 势 。 “ 四” 五
新 文 化 运 动 的思 潮 了 孕 育 和 催 生 了新 的 舞 蹈 文 化 ,
的 、 整 合 着 多 种 文 化 因 素 的 东 西 化 为 形 象 性 的 、象 征 性 的 舞 蹈 形 态 来 转 述 我 们 对 生 命 及 自然 规 律 的 认 识 ,它 的 文 化 原 理 基 于 人 类 生 活 ,通 过 艺 术 化 的 手 段 进 行 转 换 和 异 化 ,达 到 感 官 经 验 的 更 高 层 次 。 将 舞 蹈与 生命 机能 的结合 ,实际上 就是 舞蹈 艺术 与人 类 发 展 的 结 合 ,从 中 我 们 不 仅 可 以 看 到 生 命 的 艺 术 , 而 且 还 能 看 到 与 生 命 本 能 最 贴 近 的 文 化 。 由此 看 来 ,任 何 形 态 的 舞 蹈 ,都 是 由它 的 文 化 因 素 所 决 定 的 。 我 们 了解 和 分 析 这 些 舞 蹈 本 身 的 形 态 非 常 重 要 ,但 是 更 重 要 和 最 困难 的 是 认 识 这 些 形 态 背 后 的
[ 收稿 日 ]2 0 期 0
1 1 — 8
[ 者单 作 位]吴毅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 学院;潘宏斌 ,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 四川成都 603 101
11 5
维普资讯
天府 新论 20 年第4 06 期
与舞蹈 艺术 家 的角 度 有 其 不 同的 地 方 。一 般 来说 , 舞 蹈 艺 术 家 注 重 艺 术 的 、美 学 的 意 义 ;而 文 化 人 类 学 者 注 重 其 文 化 意 义 的探 讨 。 文 化 人 类 学 认 为 ,社 会 文 化 每 一 个 部 分 ( 度 、观 念 、生 存 方 式 、 生 态 制 环 境等 )都 是 紧密地 关联 在一起 的。文化 人类 学在 描 述 和 分 析 某 一 文 化 现 象 时 ,强 调 将 研 究 对 象 置 于 整 体 文 化 中 来 观 察 理 解 ,要 求 在 深 入 细 致 的 田野 调 查 中 集 中精 力 分 析 这 个 文 化 行 为 的 结 构 与 功 能 , 以 及 整 体 文 化 与 部 分 文 化 的 关 系 。 其 结 论 是 :一 定 的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一、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

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

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

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

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

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

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

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

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

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二、采风与田野调查笔者曾去过傩乡采风,从民间傩舞中发现了几个可舞性的舞蹈动机,作为素材发展成一个艺术舞蹈作品。

为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

文化人类学简论

文化人类学简论

文化人类学简论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探索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人类行为和信仰中的共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化变迁和演化。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的主要方法,研究者要亲身接触所研究的文化和社群,以了解文化认知、价值观、道德规范、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其相似和不同之处,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和信仰的根源。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文化演化、文化单元、社会人类学等。

其中,文化演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它主要关注文化的传承、变迁和演化。

文化单元则是研究社会文化生活中基本的概念、符号和象征的含义,如语言、艺术、宗教等。

社会人类学则是研究人类社群和组织的形式、结构和功能,如家庭组织、亲属制度、政治制度等。

总的来说,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学科,它研究的不仅是其他学科不曾关注的异质性和多元性,而且深刻地探讨了人文社科不同领域间的交叉点,涉及了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的多种层面。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与应用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与应用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与应用文化人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和分析,旨在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和起源文化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表现。

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学者们开始对原始社会进行研究,并尝试理解及解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随着实地调研方法的发展和对文化相对主义理念的认可,文化人类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相对主义拒绝将其中的某一种文化标准作为普世标准来评价其他文化的行为和观念。

这个概念使我们能够更加开放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偏见和歧视。

2. 社会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认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塑造而形成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个体和社会互为构建,相互影响。

社会构建主义的概念使我们能够抛开主观判断,更加客观地观察和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因和原因。

3. 田野调研田野调研是文化人类学中的基本方法,通过在实地中观察和参与调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形态。

田野调研可以涵盖各种各样的领域,例如乡村社区、城市街区、家庭生活等,通过对这些实地经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文化人类学的应用1.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提高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在国际合作中,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合作和共赢的机会。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文化人类学电子》课件

《文化人类学电子》课件

3
共同研究
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共同研究,集合不同学科的 专业知识和资源,开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研 究。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民族志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社交 媒体等手段收集关于某个民族或文化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网络民族志的优势在于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深入到偏远地区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网络民 族志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网络民族志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和民族志研究经验,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权益。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
01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人类学 研究的实验室。通过模拟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研究者可 以模拟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探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历史文献法
总结词
历史文献法是文化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当 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详细描述
历史文献法要求研究者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 资料,包括地方志、族谱、碑文等,了解当 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这种方法能够为 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资料,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 研究者还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辨析和考证, 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03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难以实 现或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条件,例如模拟灾难、战争等极端 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同时,虚拟人类学实验室还可以通过 控制实验条件,更加精确地探究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 响。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类学研 究经验,能够建立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模拟环境。同时, 研究者还需要注意实验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确保实验不 会对参与者造成伤害或不良影响。

中国舞蹈资本的文化人类学试探向度

中国舞蹈资本的文化人类学试探向度

中国舞蹈资本的文化人类学试探向度一、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在人类的成长史上,舞蹈与人类的保留现实一向存在着素质性的联系关系,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彼此联系的历史。

闻一多师长教师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体例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色、最强烈、最尖锐、最纯挚而又最充沛的默示。

”这一闻名的论断,年夜本色而言是闻一多师长教师在客不美观的人类学视野中,经由过程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素质内在。

他的思维角度是年夜较为宽敞宽年夜旷达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他在《说舞》中按照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生避世界列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带动”的特点。

应该说,闻一多师长教师的文化人类学试探向度,对我们熟悉舞蹈的文化事理是有很年夜辅佐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切近的文化。

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不美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身分的工具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纪律的熟悉。

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身分所抉择的,我们体味和剖析这些舞蹈形态很是主要,可是更主要和最坚苦的是熟悉这些形态背后的工具。

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绩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

平心而论,如不美观仅年夜舞蹈形态上来赏识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耗损的艺术审美,很难年夜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

举手投足极其迟缓,结构与情节全数典礼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不美观众是那样地虔敬和顶礼跪拜,而“局外”人要年夜头至尾看完全数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

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联系关系,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习惯的文化不美观念。

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年夜事侍趵龛蹈勾当,对他们来说,主要的昵嗨然死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

【推荐下载】浅议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

【推荐下载】浅议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

[键入文字]浅议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议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

 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这一着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

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

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

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

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

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

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

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 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

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

也许萨迦人并1。

文化人类学大纲概要

文化人类学大纲概要

文化人类学大纲概要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通过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重要概念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经济、政治等。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地观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二、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身去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文化群体,与当地人交流、观察和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观念。

三、重要概念在文化人类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其中之一是文化,指的是一组人所共有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结构,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

此外,文化人类学还关注符号和象征,它们是人们用来表达和传递意义的工具,如语言、艺术和宗教等。

四、应用领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国际事务中,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在商业领域,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

此外,文化人类学对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更好地了解和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

五、文化人类学的挑战和争议尽管文化人类学在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其中之一是文化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之间的争议。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而普遍主义则认为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田野调查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六、结语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

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

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
章乐贝
【期刊名称】《普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文化人类学也被称为民族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近年来,文化人类学逐渐流行了起来,并对众多艺术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此,就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展开了细致分析,阐述文化人类学中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可借鉴之处,以及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中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的启示作用,进而探究文化人类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有效融合,以期为民间舞蹈文化的正向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章乐贝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1
【相关文献】
1.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
2.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r——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3.结合音乐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播效果\r——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类型与作品风格的文化研究》
4.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
5.“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海外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跨文化交流与海外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一、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

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

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

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

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

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

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

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

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

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

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
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

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

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

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

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二、采风与田野调查
文化人类学的舞蹈研究有其独特的立场,它与舞蹈艺术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

一般来说,舞蹈艺术家注重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注重其文化意义的探讨。

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却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深入到民间去采风和搜集资料,然而艺术家到民间去采风其关注点往往是舞蹈本身。

诸如表现形式、语言符号、象征意义以及风格、韵味、形态等,较少地研究和观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现象。

而文化人类学者的田野调查的概念范围相当广泛,他也探讨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但是他对艺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舞蹈,而是整个社区的各种文化现象与舞蹈的相互交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人类学在描述和分析一个文化现象时,强调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个文化行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整体文化与部分文化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每一个部分(制度、观念、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等)都
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

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研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

因此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因为田野调查能提供人类学家由内部去理解人们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特殊文化行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来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

笔者曾去过傩乡采风,从民间傩舞中发现了几个可舞性的舞蹈动机,作为素材发展成一个艺术舞蹈作品。

为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

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一些思考,把这种思考转变成学术思维,就会发现它还是不够深入,多有遗漏,以至造成了对民间傩舞的评价不充分。

这种遗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些俚俗性的文化现象缺乏深入的挖掘。

这实际上是一个怎么认识野蛮与文明、精华与糟粕的问题。

说明我们在学术观上还没有摆脱旧的体系,习惯于将民间舞蹈纳入精华与糟粕的框架,简单地扬弃。

主观上将俚俗性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事实上俚俗性是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割裂了也就丧失了互相依存的基础。

重要的是这些看似俚俗的东西,往往是蕴涵着很高的文化含量,它直接关系到文化价值的呈现。

比如,举行跳傩仪式时有很多俚语唱诗,以往总觉得“粗俗不堪”而不屑一顾,后来学会了用俚语访谈后,发现这些俚语唱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信仰民俗以及跳傩的功能、目的。

这一现象在民间舞蹈中很有普遍性,像土家族的《毛古斯》、瑶族的《跳盘王》、纳西族的《东巴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蚂@①舞》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

如何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俚俗性,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克服舞蹈研究中的片面性。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模式无高低之分,“文明”与“野蛮”,“精
华”与“糟粕”都是相对存在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是对待异文化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2.对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缺乏学术上的关怀。

长期以来,我们对舞蹈的研究,只是单纯地对纯舞蹈本身的研究,比较关注舞蹈的精致、典雅、工整和纯艺术的审美咀嚼,而往往忽略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像傩舞仪式中的行傩、民俗宗教舞蹈中的形象以及秧歌中的队舞等。

在传统的学术模式中,停下来跳才是舞蹈,而行进中的行为动作则不在舞蹈之列。

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古代置佛陀偶像于车舆曳之而行的佛教形象和中国帝王出行仪仗的壮观场面。

深入研究下去,我们发现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的文化属性非常具体和真实,它是观念的外化,人们借以这种行为动作达成美好的愿望,来表达一种心理情结。

民间也许并不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行为动作,他们注重的是信仰的作用,在这些行为动作后面蕴藏着一种感性的文化氛围。

从传统的舞蹈观来审视,它也许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舞蹈,不规范,太生活化,但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他们生活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理清了学术思路,视野自然也就开阔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在细微之处解构了舞蹈研究的某些传统理论和固有范式。

由此可见,研究视点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舞蹈资源大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

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它几乎囊括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

而这些被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多种学科角度来加以发掘,作出理论阐发。

这方面前辈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为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势必要受到冲击。

所谓全球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它已经开始介入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国际间不同文化的融合。

现在一些西方的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绝迹的文化类型加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力图作出学术上的概括。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何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上广泛地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变传统的单项研究为整体的全面研究、跨学科的研究。

在学术层面建立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国经验的学术话语来阐发中国文化舞蹈资源,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大格局中增添中华文化的份额。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