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二语习得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பைடு நூலகம்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是人类在学习、使用第二语言 (L2) 过程中的认知、神经和教育机制。

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当前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句法模式在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Cognitive Theory) 和生成语法 (Generative Grammar) 的背景下,句法理论模式声名鹊起。

该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机制化的、自主的、无意识的句法规则的翻译过程。

这个模式大力倡导语言技能的层次化,强调语言规则的概括、抽象和系统性。

这种理论模式对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形式化抽象,推动语言学习从语义向形式转变,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但是,这种模式无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义、实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者们需要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

第二、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知识的发展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都受到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它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认知过程,认为习得一门语言需要不断重构,迭代和动态调整。

这个模式可以处理和解读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许多困难性,因为它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本质,而且更重视学习者的交互和文化认知。

它将自己视为一种广义的理论,因此不仅限于学习过程,更涉及学习背景和跨文化联系。

尽管这个模式带来了新的视角,但它需要更好地结合实践。

第三、社会情境模式社会情境模式将语言学习放置在社会情境中,强调个体、社群和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语言的习得不仅涉及到个体认知,而且涵盖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强调社交和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种模式不仅将语言学习放在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中,还扩展了语言教育的范围,提供了个体、社群和文化因素的多维分析框架。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 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 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 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 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产生原因: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系统进行比对,忽视了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 理论,提出了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恰当的起点。Corder 的文章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的一部分。
产生的背景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共同关注:在某些领域,例如语言与语言获得就是其共同 关注的研究领域。 区别: 1、研究目的: 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 2、研究范围: 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1.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比如,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普遍认可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a.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 1.语言教学研究 (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 分支 2.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3.语言测试研究 ……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过程。
(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 之一。
(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当今社会,学习第二语言无处不在,从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外语到成年人把外语作为职业技能来学习。

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论性方法和实践性方法。

理论研究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是每一名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以便准确地确定语言学习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外语习得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在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方面,以埃德加赫胥黎定义的“交际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联合分析的框架,被公认为是学习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实践性的研究是指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对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问题和技巧进行系统化的观察分析,以期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实践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测试,语言学习者活动和实践,以及语言技能训练等。

以听力能力的测试为例,测试的目的在于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对听力水平的准确评估,以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

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说,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更加系统化的,综合性的。

在理论研究中,应实施基于交际理论的研究,结合实践研究,以解决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

以此,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从而获得更多的言语能力,更好
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至关重要。

理论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认知,而实践性研究则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准确地掌握外语,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的多学科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的多学科研究综述

一、引言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二语习得不仅涉及所学语言系统本身,还受到学习者母语系统、认知心理、个体差异(年龄、性别、学习态度、动机学习能力等)、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二语习得要考察这些因素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动态系统研究,考查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语习得涉及的以上因素同时也是其他独立学科(如理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研究对象。

结合各领域的研究内容,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又可划分为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可以是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它吸收了不同视角下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并利用这些不同领域的有关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学习者在掌握母语之后如何习得另一套新语言体系。

显然,二语习得属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呈现出跨学科、多样化特点,而不同研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结果和方法的整合有助于推进二语习得研究科学化发展。

二、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Sharwood曾对20世纪60至8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于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研究者试图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为语言的普遍现象的假设寻找理论上依据。

第二阶段以“中介语”和“创造性的建构”为标志,将第二语言学习同样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研究重点转移到分析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学习策略上。

第三阶段注重多种理论引导下的实证研究以及与各领域研究方法结果的结合。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者不断提出新的假设,并利用多种研究方法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

研究方法也从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定量分析,并注重二者的结合,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快速的发展,计算机模拟语言和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事件相关脑电位技术(ERPs)等不断使用研究二语习得的神经和生物学基础。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天凝【摘要】本文着重介绍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总结最近二语习得的发展特点,并探寻与确定研究方向。

【关键词】二语习得 研究热点一、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社会派阵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

他们的理论背景比较复杂,有的受苏联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al Theory)的影响,有的基于会话分析理论(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ory),有的信奉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eory),有的相信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ralism),有的以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logism)为基础(Swain&Deters,2007)。

2007年12月,《现代语言》杂志组织了两派辩论。

Larsen-Freeman根据学者对待Firth&Wagner1997年文章的看法,将他们分为三种情况:坚决支持;部分支持;坚决反对。

进入 90 年代以来,有关普遍语法的争论从广义的可及性问题转向了中介语表征性质的具体探讨。

在中介语表征初始状态问题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以Schwartz和Sprouse(1996)为代表的完全迁移假设(the Full Transfer Hypothesis)认为,中介语表征符合自然语言的特征;而以Vainikka和代表Young-Scholten(1996)为代表的最简述假设(the Minimal Trees Hypothesis)则认为,中介语表征在某些基本方面不同于自然语言。

对学习者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语言学能、动机、认知风格等,这类研究强调学习主体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Ellis(1994)提出了个体差异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由三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变量构成:个体差异→学习者策略→语言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所经历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包括行为主义模型、知觉-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认知心理学模型,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模型认为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被动模仿模式、反复练习和引导来实现的。

这个模型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典型代表是斯金纳的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在重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输入和输出交互作用,将逐渐构建出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

知觉-学习模型知觉-学习模型提出音位、词汇、句子等语言结构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实现的。

这个模型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规律性和模式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如Chomsky提出的的语法翼式和Krashen提出的的输入假设等。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强调人类二语学习的自然属性,认为二语习得是对人类认知、推理和记忆能力的挑战。

这个模型通过计算机前端和后端的结合来研究人类语言学习能力,并且试图用计算机进行二语学习辅助。

认知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模型强调个体对外在语言输入进行理解和组织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是由思维的产物,并且构建语言结构需要有认知基础。

其中有注意力、记忆、语言推理等认知过程被视为影响人们习得语言的因素。

其代表如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的多知觉道路理论和曼尼内提出的经验论。

四种理论模式涉及到的研究方向都各不相同。

行为主义模型重视语言环境,知觉-学习模型重视语言规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模型注重强调语言背后的认知作用。

这些模型的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各种理论深度渗透,致力于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复杂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将面临更加繁琐复杂的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近年来,写作二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包括其解释性研究,及其影响学习者习得水平的关键因素。

研究人员以前未曾深入探讨的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突破。

本文首先回顾了早期写作研究的发展历程,接着探讨了写作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早期写作研究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写作研究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取得了众多深远的发展和突破。

其中,写作的研究倾向于探讨第二语言习得是如何影响学习者文字表达能力的发展。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第二语言习得本身,而且还考察了第二语言习得技术如何影响写作。

早期写作研究的重点是在调查各种口头和书面技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学习者的写作二语习得能力。

研究人员比较了学习者使用不同类型的写作技术,如结构主义,论证和连贯话语,以及如何影响其写作二语习得能力的效果。

研究的发现表明,学习者在使用不同的技术时,其语言习得会有很大不同。

此外,早期的写作研究还开发了一些量化评估量表,用于测量学习者的写作二语习得能力。

这些量表涉及语言能力,如词汇量,语法准确性,句法复杂度,以及论证性写作技巧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改善其写作水平。

最新写作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写作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影响学习者写作二语习得能力的因素。

其中,研究表明,以下五个因素对提高学习者写作水平有重要作用:语言语境,学习风格,教学方法,语言背景及文化认知。

首先,语言语境对学习者的写作二语习得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受到不同类型的言语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母语言影响、语境转换方式及外部视角等,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习风格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写作二语习得。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决定其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如果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此外,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习者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推荐文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推荐文档)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探讨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理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和反馈。

根据行为主义模式,学习者通过重复和模仿等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行为主义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因此受到了批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模式逐渐兴起。

认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和思维活动。

学习者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语言规则来习得语言。

认知模式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记忆和认知过程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的内在机制。

尽管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学习者的互动,获得输入和反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社会互动模式借鉴了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将语言习得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话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文化,获得语言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意义构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和语用交际。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会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语言功能和运用技巧。

研究方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实验室的研究虽然能够控制变量,但与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差异。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专业领航ZhuanYeLi n gHang2019年5月May.2019教师・TEACHER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田笑(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摘要:文章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两个层面总结、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第二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成果。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且研究的重点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领域。

相对于国外后结构主义框架有关研究的丰硕成果,国内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点,给国内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身份认同;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3-17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113-02“身份认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究竟是谁”的探讨,既涵盖了自我的个人意识,也包括人所属的社会群体的群体意识。

20世纪20年代至今,不同的学术领域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基于语言和人类的亲密关系,人的身份认同研究不能脱离语言,“语言身份认同”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后结构主义思潮对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中,结构主义将心理学和哲学传统上有关身份认同的理论作为语言学习者个性形成和自我反思的核心过程,后结构主义将身份认同看成是语言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

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位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框架内(Block, 2007;高一虹等,2008)。

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一)结构左义二语9•份认同研究结构主义将身份认同视为相对固定、客观的外部社会结构范畴。

结构主义框架内语言身份认同研究重视相对稳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结构因素对语言认同的决定性影响,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着重社会主体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探究。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致力于探讨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而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重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和复杂动态系统理论。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介绍,并探讨它们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期理论模式之一,它强调通过重复和强化来促进语言的习得。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得行为,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和奖惩来掌握第二语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方法上,例如重复教学、奖惩机制等。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逐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

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等。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认知心理学理论促进了语言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通过任务型教学和语言输入法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认知心理学理论还推动了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创新,例如眼动追踪技术和脑成像技术在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应用。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语言习得的影响。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语言习得是一种由社会文化因素塑造的活动,学习者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得语言能力。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引领了语言习得环境的设计,例如提倡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语言教学和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还推动了语言教学方法的变革,例如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根据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语言习得是一种非线性、自组织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实现语言习得。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促进了对语言习得过程的整体性认识,提倡从动态、整体和非线性的角度研究语言习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