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_含答案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高考历史复习指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高考历史复习指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高考历史复习指南一、开篇小插曲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回顾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段历史比作一部电影,那么它绝对是一部充满激情、热血与奇迹的大片!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马上进入正题,开始这场“历史大片”的复习之旅吧!二、知识点梳理与解析1. 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1)背景与起点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和停滞。

面对国内外的种种挑战,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

(2)农村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紧随其后。

国有企业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举措相继实施,城市经济活力迸发,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2. 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1)经济特区的设立为了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这些特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在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又相继建立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沿海开放城市。

这些城市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和桥梁。

(3)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1)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十年真题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十年真题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十年真题2023年1.(2023年北京卷)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

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这一工程()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2023年北京卷)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2023年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

这主要是为了()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4.(2023年海南卷)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一成就()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5.(2023年浙江卷6月)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5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5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25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天一大联考)下表是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D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解析:由材料中所涉及的年份,1977年到1979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文革”的结束,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故选D项;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12月,无法说明1977年到1979年的经济变化情况,排除A项;1977年“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完全纠正,排除B项;1978年5月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C项。

2.(2020·某某某某调研)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这( C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C.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解析: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和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有利于建立起更加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C项;农村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仍然属于国家和集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排除B项;村民自治是以某某选举、某某决策、某某管理和某某监督的方式,依法自主管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

3.(2020·某某六校联考)1984年7月,中国第一只股票——天桥股份某某和某某飞乐音响股份某某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下图)。

1990年12月,某某证券交易所、某某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试营业。

股票市场、股市的诞生、兴起的直接作用( B )A.促进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B.有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革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性质D.标志着中国迈向现代化资本市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股份制,因此中国股票的发行和证券交易所的营业有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故选B项;股票市场、股市的诞生、兴起不能起到建立金融体系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国有企业性质仍然属于公有制企业,股票市场、股市的诞生、兴起不会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排除C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刚刚开始,不会迈向现代化资本市场,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 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 程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4)1997年,中共 十五大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2. 过 程
有制,实行农民 农业发展开
的土地所有制
深化探究
辟了道路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合 分散的小农经 把土地等主要生 作化 济难以满足国 产资料由私有制 进一步解放了 实行集体经营
(1953~ 民经济发展的 变为公有制,并 农村生产力 1956年) 需要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1.背景 (2)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遭遇挫折。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
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社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③作用: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撤销 人民公社 和生产大队,建立了乡、镇政 1. 府和村民委员会。 农 村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促进
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新人教版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 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 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 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意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示图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 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所有制: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③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背景⎩⎪⎨⎪⎧ 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 过程⎩⎪⎪⎪⎨⎪⎪⎪⎧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 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框架。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2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2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导学案27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1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2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3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4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5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6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7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02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0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15 江苏徐州期末考)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左倾错误彻底肃清C.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改革全面启动2.(2015 浙江湖州期末考)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A.1953年 B.1958年 C.1975年 D.1983年3.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4.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

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A.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B.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5.年代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国有工业比重(%)77.6 76.0 64.9 54.6 51.5 37.3 28.5③所有制结构不断改善④国有企业面临困境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6.(2015 山东德州期末考)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

这意味着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7. 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A.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B.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模块2专题7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模块2专题7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主题一曲折探索一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知识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 .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一五”计划一一建设(1)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 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一确立(1) 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年) 1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 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 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轉济休*】■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 (2015全国卷I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_含答案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今天我们学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的成果。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出现了失误。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改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点难点】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梳理】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1978年底②内容:确定_____________、开动脑筋、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___③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成为实行___________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①定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发展_________,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过程:1978年,________(凤阳县小岗村)、________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意义:调动_______________,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现实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

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 A.要求改革开放 B.要坚持社会主义C.需要立足国情D.离不开历史积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现实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可知,中国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故C项正确。

2.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据此反映出()A.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B.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速度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高有低,但都是正向增长,故A项正确;国内外经济环境可以影响经济运行速度,但不能决定,排除B项;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仅从GDP的变化中无法推断C项和D项的结论,故排除。

3.(2020·山东菏泽期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两极格局已经瓦解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故选B项;当今世界总体趋势是紧张与缓和并存,战争威胁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后,排除C 项;“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实际上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D项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7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解析新人教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7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解析新人教

第27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全国卷]——五年全国卷引领考向一、力求科学认知——立足唯物史观1.(2017·全国卷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C[C对: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90年”,二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要求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A、B、D错: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再现历史现象——注重历史解释2.(2016·全国卷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地方卷]——两年地方卷借鉴创新3.(2018·海南卷·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展道路的探索第24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展道路的探索第24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经济体制改革

人民公 社化
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 合作化规模越大、公 有化程度社的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 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 教训,作出正确决策
坚持土地公有 制,改革经营 管理方式,实 行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结果
超越农村生产力水 平,严重挫伤生产 者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问题: 据上述史料,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 用?
提示:(1)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经营权 (或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
(2)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 向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拓展深化]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四次改革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4讲 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第1课时 经济体制改革
1
基础攻关
2
考点突破
3
仿真模拟
基础攻关
一、方针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时间:__1_9_7_8___年12月。 2.主要内容:会议确立了 _改__革__开__放__、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_经__济__建__设___ 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 _经__济__改__革___的序幕,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条件:_农__村__改__革__的推动。 (2)中心环节:增强__企__业__活__力____。 (3)目标: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要建立 ____社__会__主__义__有__计__划____的__商__品__经__济___;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__现__代__企__业__制__度__。 (4)全面展开:_1_9_8_4___年10月。 (5)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了 _国___有__资产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 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_____①_____,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召开: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②___为中心。

(4)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定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四川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然后推广到全国。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内容:实行_____③_____,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___④___,把企业搞活。

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8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讲义.doc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8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讲义.doc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28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讲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1956-1976)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具体表现: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全面繁荣;4.社会生活上: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5.国际地位上: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课标要求: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国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命题分析:考查的重点: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是考查重点;对内改革,考查内容多选择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有对外开放相关内容。

备考建议: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注意与世界现代史联系。

2.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及成就。

3.重点关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取消农业税、和平和发展、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

时空定位及主要线索:教学内容:考点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考点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考点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教学过程:考点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概念: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上有所突破,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C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八单元
第25讲
真题体验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 想解放。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第八单元
第25讲
真题体验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第25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第八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5讲
真题体验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2-
1.从考查趋向看,近几年来,本讲内容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从中外 对比联系的角度考查中外经济建设和工业化道路的差异,从模块联 系的角度考查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高考命题的 重要视角。 2.从社会热点看,综合分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构建和谐社会,考查中国农村 和城市的变革,结合古今中外各国的对外政策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 意义及与经济全球化的呼应。 3.从预测角度看,要把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程放到整个世界一 体化的大背景下分析。
第八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5讲
真题体验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今天我们学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的成果。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出现了失误。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改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点难点】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确定_____________、开动脑筋、___________、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___
③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成为实行____________和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发展_________,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过程:1978年,________(凤阳县小岗村)、________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调动_______________,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农村
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_________,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国民
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____________”,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___________
②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①定义:“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特区的建立
我国先在_______、_________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
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我国
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_________ 经济特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_______、_________、福州、广州等14个
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环渤海
地区又相继开放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______________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沿海开放
城市、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思维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请依据图片信息说明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我国采取哪些重大举措,并分别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课后检测】
1.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
金凤凰。

”这段话描述的是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率总额增长1%,
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
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3.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
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江泽民在香港“2001年《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宣布:“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这一时期中国采取的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重大举措是A.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加人世界贸易组织D.参加20国集团峰会
参考答案:
【思维拓展】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课后检测】
1.A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

从题干中规定看,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调动企业发展效益;经济改革中效率优先的问题,降低工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没有同步增长,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A、B、D三项的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

故选C。

3.B 4.D 5.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