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利用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1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主要假设
市中心成为最具优势的位置,制造商为了节约运输成 本希望靠近中心火车站定位;办公室企业为了交往的 方便希望把办事机构开设在市中心,零售商为了尽可 能接近顾客把有轨电车系统中心看成理想的商业中心 地,而家庭为了上下班、购物的考虑也希望在市中心 找到住处。 通过城市土地市场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向进行配置,遵 循这样的原则:把土地分配给竞价最高的投标者。 不同用途的使用者都要竞争这里的土地,而市中心的 土地面积有限,谁又能最后入主市中心呢?
7.1.1 单中心城市模型的主要假设
中心出口节点。所有制成品通过市中心铁路终点站 或港口(中心出口节点)从城市运走。 城市运货工具是马车。制造商将货物用四轮马车从 工厂运输到出口交叉点。 城市交通工具是步行/自行车/公共马车/有轨电车/ 缆车。居民们乘坐市内公共马车/有轨电车/缆车或 步行/骑单车从住处到市中心上班或购物,线路从市 心向各个方向放射状直线伸展。 商业交往存在集聚经济。商务往来依靠面对面的接 触,不同企业的人员集中在市中心会面进行交易。
低级 住宅区 中级 住宅区
郊外 住宅区 次级 商务区
中心 商务区
郊外 工业区
高级 住宅区
中心 商务区
工人 住宅区
过 渡带
中产阶 级住宅区
郊外工业区
7.3 美国二战后土地利用模式变化: 郊区化-再城市化

郊区化的概念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 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一个全新的规模 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这就是 所谓郊区城市化
24

7.3.1 郊区化的过程 ③在商业服务部门外迁的同时,工厂也向郊 区迁移。


由于郊区能够提供地租低廉的广阔土地,而卡车 运输和公路系统的现代化又使通勤者和物资的移 动更加便捷,加上税收的差异、郊区的企业吸引 政策等,那些以追求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现代企 业纷纷在郊区建设大工厂,这样既能降低地租成 本,又能减轻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并因大量工厂 在郊区建设而形成集聚效应。 如美国从1948~1980年中心城市中制造业就业 的比重由67%下降到48%。
7.2.2 制造业分散:汽车、单层厂房和飞机场
汽车:在汽车为主的城市,企业常选址于公 路交通枢纽和环形公路附近,那里更方便城市 工人出入。也更有利于企业用卡车运走货物。 单层厂房:轻工业可以使用多层厂房,而由 于重型工业的发展,大型设备要求工厂使用单 层厂房。只有郊区才有构建单层厂房的条件; 并且城郊土地价格低。 飞机场:航空运输的重要性在提升,也促进 了企业向城市郊区的飞机场附近集聚。
7.2.4 人口分散化与单中心的消亡
通勤成本:现代城市快速路网的发展和汽车的更新换 代,大大降低了通勤费用和通勤时间成本。这导致居住 区的郊区化。 旧城区问题:旧城区的改造费用过高或无法改造,导 致旧城区功能衰退。而在城郊,大部分住宅都是新造的。 犯罪:中心城区的犯罪率较高(美国的经验,非中国 的经验)。 教育:城市郊区的教学质量高(美国的经验,非中国 的经验)。 中心城区财政问题:郊区税率较低(美国的经验)。
7.2.5 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 地域结构情况下发现,除了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 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 这些核的形成与地域分化的原因是以下四个方面及其 组合的结果: (1)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如零售业地区在通 达性最好的地方。 (2)同类活动因素集聚效果而集中。 (3)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如建工厂和 高级住宅区。 (4)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23

7.3.1 郊区化的过程 ②紧随住宅迁往郊区的是商业服务部门。



人口的向外迁移,势必使作为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 的商业服务部门随之外迁。 1950年代以来,在地价便宜的郊区,兴建了大量 交通便利且具有大型停车场的郊区购物中心、超级 市场、巨型市场等商业服务部门。 1948~1980年,美国中心城市中零售业就业的比 重由75%下降为49%。其中,芝加哥市1950年 的零售商业职工,73%分布在中心市区,郊区只 占27%。到了1970年,这个比例已经各占一半了。

7.1.1 单中心城市形态
商业 土地由出价最高的竞标者获 得,这表明土地利用中的市 场决定因素。
均衡的地租曲线
制造业
住宅 农业
2 3
1 1、商业区 2、制造业区 3、居住区
7.1.1 单中心城市形态



土地由出价最高的使用者获得,商业、工业和住宅这 三种土地用途中,商业出价最高,靠近占据市中心土 地,其次是工业和住宅。 土地利用者获得土地后,根据地价,对土地进行最佳 利用,在地价高的区位,用资本替代土地,所以土地 利用密度高,随着地价下降,资本对土地的替代性下 降,土地利用密度下降。所以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最 高,随着距市中心距离增加,建筑密度下降。 城市均衡地租曲线由各个区位的最高租金连接而成。 城市边界位于均衡地租曲线和农业租金相交的那个区 位。
22

7.3.1 郊区化的过程 ①住宅郊区化。



如美国从1948~1980年,中心城区人口占大都 市区人口的比重由64%降到43%, 19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 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新建住宅的80% 分布在郊区。 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市区各类职能部门也逐步 迁往郊区。
第7章 土地利用模式



本报北京消息 刚刚落幕的北京市各区县两会上,加强人口 调控成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重点任务。各区县的共识 是,北京必须有序疏解核心区人口,增强新城对人口的吸引 力。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北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 疏散约4万人。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透露,“ 十一五”期间,首都人口问题是隐性的,到 “十二五”问 题凸显出来了。因此要统筹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自身的数 量结构分布;还有一个是统筹人口要素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 。这两个统筹做得非常好的时候,城市才能良好地运转,才 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定向安置、鼓励老百姓迁出来,这个政策是很好的,但是 我们要对政策做一个评估,是不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做 一个非常客观和有依据的评估。
26
7.3.1 郊区化的过程
1970~1975年美国郊区占大都市区就业的百分比
巴尔的摩 wenku.baidu.com970 1975 39.3 49.6
丹佛 费城 圣路易斯 新奥尔良 纽约 旧金山 华盛顿地区 33.3 45.3 48.8 56.7 51.6 61.5 27.0 38.6 45.1 50.3 58.9 59.0 54.1 63.2
25
7.3.1 郊区化的过程

④在商业服务部门之后外迁的是写字楼部门。


办公事务所高度集中的中心商务区能为不同机构从 业人员的交流、聚会提供方便,但自20世纪70年 代后,由于城市中心地价太高,某些事务部门不得 不向郊区搬迁。 同时,不断发展的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开始部分地 取代某些业务需要面对面的接洽要求,使办公事务 部门有可能脱离闹市区,进入郊区。
7.2.3 写字楼分散化:信息技术进步
1970年代初以前,绝大多数写字楼企业都位于 CBD。CBD的区位优势(能及时地与其它企业接 触)要超过其不利因素(高工资和高租金)。 近30年来,通讯技术的发展,已允许部分办公 活动转向CBD以外区域。例如,internet等电子 传输技术允许在不见面情况下相互交换信息。这 样,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削减操作流程,降低 对CBD内面对面交流活动的需求。 当然,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交流。
27
7.3.2 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郊区化的实质就是城市的“离心力”超过“向心 力”,推动城市人口及职能由市区向郊区扩散转 移的过程。 ①政治因素:战后大量复员军人返乡导致的人口剧 增是郊区化的客观前提。 在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复员 军人返乡定居并结婚生育,使人口迅速增多,随 之对住宅、就业岗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例如, 战后10年里,美国新增大约1000万个新家庭, 新增人口远超过可提供的城市住宅,而且大批劳 动力从军工行业转向民用产业,于是,住宅郊区 化和产业郊区化现象开始普遍起来。 28
7.1.2 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 不断的侵入和迁移, 呈同心圆状自核心 向外扩展
中心 商务区 过 渡带
通 工人 中产阶 住宅区 级住宅区 勤带
7.1.3 扇形模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1939)通过对142年的北美城市 研究,提出了扇形城市模式(sector theory) : 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区域内, 并且从市中心区向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一定的扇形区域内,成楔 状发展; 低地价地区也在某一侧或一定扇面内从中心部向外延伸,扇 形内部地价不随离市中心区的距离而变动。 据此得出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区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 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 也就是说,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质一旦决定,随城 市成长和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他认为:城 市地域的这种扩展,与其说是同心圆形,还不如说是扇形。
7.1.2 同心圆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吉斯(Burgess) 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concentric zone theory)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 单一的核心,有规则的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 结构。这一理论实质上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划 分为中央商务区(CBD)、居住区和通勤区 三个同心圆地带。

不同用途的使用者,对于城市不同位置的土地所支付的最高 租金是不同的。关键是看招标租金函数的斜率。
7.1.1 单中心城市形态
商业由于要面向其大多数消费者,所以对位置的 敏感性最强(对通勤成本反应最为敏感),具有 最高的运输成本和最陡峭的招标租金曲线; 而制造商要将产出运往市中心出口节点(单中心 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再运往其他城市,具有 较高的运输成本和较陡峭的投标租金函数; 住宅业(居民)对位置敏感性相对较弱,对空间 (面积)的要求更为敏感,具有较平坦的招标租 金函数。

7.2.5 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认为:城市是由 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 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发展。城市地域里集聚与扩 散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通常是多核心 结构。 越是大城市其核心就越多、越专门化。

批发轻 7.2.5多核心模式 工业区 城市围绕不同点 同强度发展起来, 形成多核心模式 重工 业区
7.土地利用模式
7.1 单中心城市的发展 7.2 单中心城市的消亡 7.3 美国二战后土地利用模式变化:郊区化-再 城市化 7.4 中国城市扩张的土地利用模式
7.1 单中心城市的发展


为什么要研究单中心城市
1)单一中心城市直到二十世纪前半期仍是占主导 地位的城市形式,因此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主要 是单一中心城市的历史; 2)世界上至今还有很多小型或者中等城市是单中 心的; 3)为了理解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是怎样向现代城 市的转变的,必须了解单中心城市发展的背后的市 场力量;从单中心模型得到的许多原理和经验能被 扩展并应用到现代多中心城市。

7.1.3扇形模式
在交通工具影响下, 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 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 向外扩展的趋势。
中心 批发轻 商务区 工业区
低级 住宅区
中级 住宅区
高级 住宅区
7.2 单中心城市的消亡
7.2.1 制造业分散:卡车与公路
制造业搬离城市中心出口节点(港口或火车站),迁往 郊区的权衡: 高运输成本:将产品运送到港口的成本在提高。 低工资:当企业靠近居住地点时,通勤成本在降低,工 资也随之降低。 在马车和有轨电车时代,运输成本高于工人通勤成本, 如制造业企业搬到离市中心较远位置时,其运输成本增加 额高于工资减少额。将工人运往市中心工厂的成本,要远 低于将产品从城郊工厂运往出口节点所需成本。 卡车的出现,降低了单位货物运输成本。这使得运输成 本要低于工人的通勤成本,因此工厂迁移到郊区而导致的 工资水平的降低>运输成本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