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的文化背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亲属称谓与宗法观念
汉族亲属称谓的下述特点与汉族的传统宗法观念有关. 汉族亲属称谓的下述特点与汉族的传统宗法观念有关. 第一, 第一,行辈之别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据冯汉骥的研究,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据冯汉骥的研究, 中国现代的祖, 姊妹, 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 妇二十三个核心称谓, 甥,舅,姑,姨,岳,婿,夫,妻,嫂,妇二十三个核心称谓, 都是分辈分的.其中伯, 舅五个称谓古代分行辈, 都是分辈分的.其中伯,叔,姨,姑,舅五个称谓古代分行辈, 近代不分行辈,另有原因. 近代不分行辈,另有原因.行辈之别还反映在长辈可以直呼晚辈 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第二, 第二,同辈长幼之别 同辈亲属长幼不同则称谓有别.古代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同辈亲属长幼不同则称谓有别.古代妻称夫之兄为"兄公"或 兄伯" 称夫弟为" 称夫姊为" "公"," 兄伯"或"伯",称夫弟为"叔",称夫姊为"女 称夫妹为"女叔" 现代称夫之兄为" 公",称夫妹为"女叔".现代称夫之兄为"伯",夫之弟为 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兄嫂和弟媳皆有分别. "叔".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兄嫂和弟媳皆有分别.在印 欧语言的亲属称谓中,同辈是不分长幼的,例如英语brother, 欧语言的亲属称谓中,同辈是不分长幼的,例如英语 , sisiter,uncle,aunt皆不分长幼.同辈长幼之别还表现在年长 皆不分长幼. , , 皆不分长幼 者可以直呼年幼者的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者可以直呼年幼者的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亲属称谓的文化背景
09级汉语言文字学 燕斌
一 ,亲属称谓的分类
汉语的亲属称谓,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五种分类法. 汉语的亲属称谓,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五种分类法. 第一,从语体来分析,有书面语称谓和口语称谓两大类. 第一,从语体来分析,有书面语称谓和口语称谓两大类.书面语称 谓全国一致,口语称谓因方言不同有可能不同.如父亲, 谓全国一致,口语称谓因方言不同有可能不同.如父亲,北京话叫 爸爸" 上海话叫"爹爹" 面称), )," 叙称), ),广州话 "爸爸",上海话叫"爹爹"(面称),"爷"(叙称),广州话 老豆" 叫"老豆". 第二,从听话对象分析,有面称,叙称之分. 面称"又叫"直称" 第二,从听话对象分析,有面称,叙称之分."面称"又叫"直称" 对称" 用于听话人和被称呼人为同一个人时. 叙称" 或"对称",用于听话人和被称呼人为同一个人时."叙称"又叫 背称" 旁称" "背称"或"旁称",用于被称呼人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 个人时.例如对丈夫的母亲,北京话面称是" 叙称是" 个人时.例如对丈夫的母亲,北京话面称是"妈",叙称是"婆 在多数情况下,用叙称时,被称呼人不在场. 婆".在多数情况下,用叙称时,被称呼人不在场.当要将第三者 当面介绍给听话人时,也用叙称. 当面介绍给听话人时,也用叙称.这样看来叙称这个术语比背称更 确切. 确切. 第三,从称呼对象来分析,有自称和他称之别. 第三,从称呼对象来分析,有自称和他称之别.自称只用于上辈对 下辈说话时,所用称谓一般与下辈对上辈的称谓相同. 下辈说话时,所用称谓一般与下辈对上辈的称谓相同.如父亲自称 爸爸" "爸爸". 第四,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有尊称和谦称之分.旧时常用,如尊称: 第四,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有尊称和谦称之分.旧时常用,如尊称: 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谦称:贱内,拙夫,犬子, 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谦称:贱内,拙夫,犬子, 小儿等.当代仍常用的似乎只有"千金" 公子"两词. 小儿等.当代仍常用的似乎只有"千金"," 公子"两词. 第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有常称和讳称之分. 第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有常称和讳称之分.讳称是出于民间忌 讳心理,不用通常的称谓,而换用别的称谓而造成的. 讳心理,不用通常的称谓,而换用别的称谓而造成的.例如浙江乐 清温州话, 母亲"的通常面称是"阿妈" 阿奶" 清温州话,对"母亲"的通常面称是"阿妈"或"阿奶",但有人 却改成"阿婶" 父亲通常面称"阿伯" 但有人改称"阿叔" 却改成"阿婶";父亲通常面称"阿伯",但有人改称"阿叔".
Fra Baidu bibliotek
第五,称谓对象扩大 第五, 例如"太太"古代只用于称官员的夫人.明代士大夫之妻,年未三十, 例如"太太"古代只用于称官员的夫人.明代士大夫之妻,年未三十, 可以称为"太太" 直至清末,无官职的人的妻子一般不能称为" 可以称为"太太",直至清末,无官职的人的妻子一般不能称为"太 民国时代"太太"泛滥,除官太太外,教授太太,经理太太, 太".民国时代"太太"泛滥,除官太太外,教授太太,经理太太, 校长太太等不一而足.再如兄本是同辈直系亲属年长者的称呼, 校长太太等不一而足.再如兄本是同辈直系亲属年长者的称呼,后来 泛用于年相若,道相似者,甚至后辈和一般朋友. 泛用于年相若,道相似者,甚至后辈和一般朋友. 亲属称谓的变化一般从直称开始,再波及叙称,书面语称谓最保守, 亲属称谓的变化一般从直称开始,再波及叙称,书面语称谓最保守, 例如"父"在口语中已发展为"爸",但在书面语中仍是"父". 例如" 在口语中已发展为" 但在书面语中仍是" 当一种方言收到别种方言的强烈影响而发生巨变时,这种方言中的亲 当一种方言收到别种方言的强烈影响而发生巨变时, 属称谓变化较慢.有些古代的亲属称谓在现代书面语或标准语言中, 属称谓变化较慢.有些古代的亲属称谓在现代书面语或标准语言中, 已不再用作亲属称谓,或所称对象有所变化, 已不再用作亲属称谓,或所称对象有所变化,但仍有可能残留在方言 广雅释亲 释亲》 母也" 在北方话中, 里.如《广雅 释亲》载:"媪,母也".在北方话中,"媪"字早 已失去母义,只存有老妇义,但是温州话里称"老婆" 老媪" 已失去母义,只存有老妇义,但是温州话里称"老婆"为"老媪" ( 叙称),仍保留亲属称谓的用法. 叙称),仍保留亲属称谓的用法. ),仍保留亲属称谓的用法
三,亲属称谓的演变及文化背景
对同一称呼对象,因时代不同,称谓也可能不同. 对同一称呼对象,因时代不同,称谓也可能不同. 亲属称谓演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亲属称谓演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婚姻制度的变化 第一, 例如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旧时实行"阿注"婚姻制度,有一套 例如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旧时实行"阿注"婚姻制度, 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新一代实行一夫一妻制, 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新一代实行一夫一妻制,旧的一套称谓自 然失去生命力. 然失去生命力. 第二, 第二,借用别的语言或方言 妈妈"称为"妈咪" "妈妈"称为"妈咪" 第三, 第三,父母从子女称 原来是成尊辈亲属的,后来夫称妻之兄弟为舅, "舅,姑"原来是成尊辈亲属的,后来夫称妻之兄弟为舅,妻称 夫之姊妹为姑,这是父母从子女称的结果.现代的"公公,婆婆" 夫之姊妹为姑,这是父母从子女称的结果.现代的"公公,婆婆" 也是从子女称的结果. 也是从子女称的结果. 第四, 第四,子女从父母称 原是称平辈亲属的,后来用于称尊辈, "伯,叔,姨"原是称平辈亲属的,后来用于称尊辈,是子女从 父母称的结果,如子女习闻父称母之姊妹为姨,便跟着称姨, 父母称的结果,如子女习闻父称母之姊妹为姨,便跟着称姨, 的演变也是一样.汉代之后" 已不再称兄弟, "伯,叔"的演变也是一样.汉代之后"伯,叔"已不再称兄弟, 但用来称父之兄弟和夫之兄弟. 但用来称父之兄弟和夫之兄弟."姨,舅,姑,公,婆"也是两 辈并用. 辈并用.
第三,父系母系之别 第三, 同辈亲属因父系母系不同,亲属称谓也有严格区别,如侄——甥; 同辈亲属因父系母系不同,亲属称谓也有严格区别,如侄 甥 或叔) 岳父( );母 姑——姨;伯(或叔)——舅;父——岳父(丈人);母-——岳母 姨 舅 岳父 丈人); 岳母 丈母娘);堂兄——表兄.英语的亲属称谓不分血亲和姻亲,如 );堂兄 表兄. (丈母娘);堂兄 表兄 英语的亲属称谓不分血亲和姻亲, nephew,aunt,uncle,Cousin不分父系或母系亲属. 不分父系或母系亲属. , , , 不分父系或母系亲属 第四,血亲姻亲之别 第四, 姻亲是指因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同辈亲戚因血亲姻亲不同, 姻亲是指因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同辈亲戚因血亲姻亲不同,称谓也 不同,如现代称谓:哥哥——姐夫,叔叔 姐夫, 姑父, 小舅子, 不同,如现代称谓:哥哥 姐夫 叔叔——姑父,弟弟 姑父 弟弟——小舅子, 小舅子 姐姐——嫂嫂. 姐姐 嫂嫂. 嫂嫂 第五,直系旁系之别 第五, 同辈亲属因直系旁系不同,称谓也不同,例如父——叔叔,母——姨, 同辈亲属因直系旁系不同,称谓也不同,例如父 叔叔, 姨 叔叔 侄女, 表姐妹" 子——侄,甥,女——侄女,甥女.但是"姐妹"和"表姐妹", 侄 侄女 甥女.但是"姐妹" 兄弟" 表兄弟" 其核心词"姐妹" 兄弟"却是一样的, " 兄弟"和"表兄弟",其核心词"姐妹"和"兄弟"却是一样的, 这是古制的遗留,古制不重直系旁系之分,父之兄弟称为从父, 这是古制的遗留,古制不重直系旁系之分,父之兄弟称为从父,母之 姊妹称为从母,从父又有伯父,叔父之称.核心词仍是" 姊妹称为从母,从父又有伯父,叔父之称.核心词仍是"父"和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