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实践与借鉴

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实践与借鉴
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实践与借鉴

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实践与借鉴

发布时间:2009-02-23 点击次数:544 智能交通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我国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均出现了较严重的交通拥挤,不仅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能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而且城市生活、工作质量都受到很大不利影响。交通问题已是各地大城市市民迫切希望政府解决的主要事务之一。在此背景下,交通拥挤收费作为一种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手段,逐步受到我国各地城市的重视与研究。

一、交通拥挤收费是一种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手段

城市交通拥挤收费通过在交通拥挤时段对相关道路的使用者收取一定额度费用,从而达到减少收费区域或道路的交通出行需求,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状况的目的。因此,作为一种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手段,交通拥挤收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桥梁)收费。前者通过收费来引导和调节交通需求,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只是副产品;而后者收费主要是为了缓解公路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收取的费用大部分用于偿还贷款本息。

从缓解交通拥挤效果来看,交通拥挤收费结合了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优点。一方面拥挤收费减少了收费区收费车辆的交通需求,将收费区域有限道路资源提供给最需要的车辆出行。另一方面具有引导部分过境车辆出行避开收费区域或收费时段,实现交通流时空合理分布。

从全社会的成本效益来看,交通拥挤收费是一把双韧剑。如果拥挤收费实施得当,将能有效控制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如果实施时机、实施方法等存在问题,要么不能有效调控城市交通,要么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审慎的发展历程

交通拥挤收费的概念在1970年代就已提出,许多国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因为交通拥挤收费涉及面广,牵涉到各方利益的调整,各种不利影响也不能事先完全预测,所以除了新加坡在197 0年代大规模实施外,其余各国城市对交通拥挤的实施基本都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城市规模更大、交通更拥挤的伦敦、纽约、东京、洛杉矶等国际大都市在实施交通拥挤收费方面都很谨慎。

目前,除新加坡外,英国伦敦、挪威特隆赫姆、加拿大多伦多等国家城市已不同程度在城市部分区域或部分道路上采取交通拥

挤收费调节交通需求,其中尤以2003年英国伦敦实施的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影响最大,首次成功实现了国际大都市通过拥挤收费缓解交通拥挤状况。伦敦拥挤收费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相关问题,都引

起了世界范围的瞩目。

在此,以新加坡和伦敦两个实施交通拥挤收费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为例分析研究,便于我国城市在今后的拥挤管理中有所对比参考。

三、国外主要城市的交通拥挤收费实施分析

1.实施背景

从新加坡和伦敦的经验来看,交通拥挤在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都可存在,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并非是决定道路拥挤收费决定性因素。但相关城市都是在面临严重交通拥挤,并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基础上再考虑拥挤收费的实施,以保障拥挤收费推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善。

(1)新加坡拥挤收费实施背景

1970年代初,新加坡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年、人口达到200多万人,社会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机动化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公交系统既慢又不可靠,导致小客车迅速增加了1倍,摩托车增加了2倍,城市面临比较严重交通拥挤。

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必须提供一个平稳的交通环境,才能吸引跨国公司将新加坡作为业务基地,才能促进新加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鉴于新加坡增加道路供应的国土空间很有限,当局首先采取了各种措施改善公交服务,但仍无法抑制私人小汽车快速增长,于是一种限制道路需求的、基于区域通行证的交通拥挤收费系统1975年被用来抑制城市交通拥挤趋势。

(2)伦敦拥挤收费实施背景

伦敦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伦敦中心城32区共有人口720多万,人均GDP4万—5万欧元/年。伦敦早就因其庞大的地铁、铁路系统闻名于世,中心城各类地铁达400多公里,大伦敦地区各类轨道线路达4100多公里。但是,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并没能减少机动车数量,中心城私人小汽车数量高达230多万辆。

尽管伦敦城市现代交通管理与控制已达相当高水准,但是大量机动车还是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交通拥挤,给城市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2000年前后,伦敦城市干道高峰平均车速已低于每小时10英里(约16公里/小时),每辆车每英里平均延误3分钟左右,交通拥挤造成的延误时间达到旅行时间的一半。

缓解严重的交通拥挤成为历届伦敦政府重要任务。拥挤收费作为一种战略措施,在伦敦研究了很多年,公众也有了大量的机会发表他们的见解及关心的问题。随着2000年伦敦交通白皮书等相关法案通过,伦敦市长终于决定在2003年实施城市交通拥挤收费。

2.实施方案

拥挤收费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收费区域、收费车辆、收费时间、收费费率、缴费系统、收费系统、监管系统等多方面内容组成。相关城市在实施拥挤收费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城市自身的交通特征、技术经济条件、行政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均本着实用、稳定、低成本的原则独立开发了各自系统,收费系统的先进性也根据城市自身

技术能力逐步升级。

(1)新加坡拥挤收费实施方案

1970年代新加坡拥挤收费主要通过区域通行证ALS(一种每日不同特征、需贴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纸质通行证)实施。当局在城市中心设置了6Km2收费区,早高峰2小时除了公交车、高载客小汽车HGV外(含驾驶员三人),车辆进入收费区必须出示购买的通行证。当局在收费区边界和内部布控了大量监视和检查人员。1990年代随着新加坡电子科技的进步,从1998年开始使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 RP)替换区域通行证ALS。

(2)伦敦拥挤收费实施方案

与新加坡相比,2003年伦敦拥挤收费无论在收费范围、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远甚于1970年代新加坡。伦敦拥挤收费区域有113条道路和8座穿越边界的桥梁,收费区域约21平方公里,公交车、出租车、急救抢险专用车以及残疾人车辆不收费,收费时间为工作日白天12个小时。

伦敦拥挤收费系统是一种基于视频车牌识别技术的虚拟通行证系统。通过收费区边界路口的视频监控与车牌识别系统,识别进入收费区的车辆牌照并与管理中心已购卖通行证的车牌对比,确定车辆通行费用是否缴纳。对于识别出来未缴纳费用进入收费区的车辆,通过采取罚单、拖车、司法控告等措施确保费用的缴纳。

3.实施效果

新加坡和伦敦通过拥挤收费,收费区域内交通拥堵状况都得到缓解,城市政府也通过可观收入不断改进公共交通服务,从而使得公众对拥挤收费的接受程度日益上升。尽管拥挤收费触动了收费区内部分商业、办公甚至外交人员的利益,但还是时获得了国内外普遍肯定,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效仿的意愿,以期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1)新加坡拥挤收费对交通影响

1970年代新加坡拥挤收费实施效果非常明显。高峰小时进入收费区交通量立即下降了45%(其中70%以上为单独驾车),平均车速从18公里/小时增加到35公里/小时,通过公交车上班的出行增加了近50%,达到上班总出行的46%。汽车合乘比例也大大提高。

(2)伦敦拥挤收费对交通影响

相比收费前的2002年,2003年伦敦拥挤收费区内的交通状

况改善明显,进入收费区和收费区内交通流量分别下降了18%和15%,收费区内通行时间减少了30%。收费区边界内环路交通拥堵得到一定改善,通往收费区放射性道路交通拥堵得到明显改善。地面公交运营车速也得到提高,进入收费区公交客流量2003年比2002年大幅增长了37%。此外,收费区内的交通事故、汽车尾气排放量都有明显下降。

但是,从更大范围来看,伦敦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与实施收费政策的初衷不相吻合。乘坐地铁的人数一直延续了此前的持续下降趋势,收费政策实施似乎对地铁影响有限。

4. 延续措施

尽管拥挤收费能够缓解道路交通拥挤,但是并不意味着拥挤收费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通过实施交通拥挤收费,可将收费区域车流量快速减少20%—40%,但是对于机动化高速发展城

市,也许只要2—3年机动车辆增长所造成的车流增加就可抵消拥挤收费的成果。为此,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伦敦在实施拥挤收费后,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多种排堵保畅措施,保障城市交通的长久畅通。

(1)新加坡在1975年实施拥挤收费后进一步措施

新加坡在1975年实施拥挤收费后,当年年底就将车辆附加注册费提高到100%,并且逐步提高到150%,部分抑制了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在1980年代,新加坡建成运营轨道交通系统并实施车辆配额制度(规定了每张牌照的使用年限)。在1990年代,不仅逐步用电子收费系统取代区域通行证VLS,而且将拥挤收费时间扩大到白天1 2小时,范围延伸到多条高速公路,高载客汽车也不再免费。

(2)伦敦2003年实施拥挤收费后进一步措施

一方面伦敦中心区拥堵收费获得成功,另一方面收费区域以外其他地区拥挤状况并未有明显改善,因此伦敦不仅计划将收费区域扩大1—3倍延伸到伦敦西部富人居住区,而且已于2005年将每辆车每日5英镑通行费提高到8英镑。

5. 收费资金的使用

对于道路拥挤收费,城市当局一方面要保障收费能够对交通产生缓解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胡乱收费与浪费资金之嫌疑,因此如何使用收取的资金也成了公众能否认可拥挤收费的重要影响因素。

伦敦经验表明,公众对城市道路收费政策的支持与如何使用收费的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当把拥挤收费仅作为一种缓解交通拥挤的需求管理措施时,只有43%的伦敦市民支持拥挤收费。

而把拥挤收费的收入用作改善公共交通、减少车辆购置税时,对拥挤收费的支持率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因此,拥挤收费的资金应重点用来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等系统,例如购买新型车辆、补贴低价车票、改善公交站点、改善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环境、加强道路养护维修等方面。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还没有实施拥挤收费的先例,但受国外城市的成功实施鼓舞以及城市交通拥挤压力日益增大情况下,部分特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深圳)都先后对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开展了研究。但各地政府对待交通拥挤收费,总体上都采取了“不急于实施、作为战略储备措施加以研究”的审慎态度。

从国外经验来看,拥挤收费对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成功实施既要有坚定的政治意志,又要有完善的技术、良好的宣传、有效的机制等多方保障。我国城市在交通拥挤收费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在下列几方面注重国外经验:

1. 实施拥堵收费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支撑,需提前加强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建设,运营服务水平也要得到相应提升,保障收费后部分小客车出行顺利转向公共交通出行。

2. 拥挤收费不是解决城市交通的终极方案,应将拥挤收费作为排堵保畅综合措施的组成部分,获得收费资金也要合理、透明地使用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及相关交通系统的改善方面。

3. 收费系统不能脱离城市自身经济技术能力,不唯新技术

论,简捷、实用、稳定、低成本是实施技术的基本要求。

4. 公共服务车辆及特种服务车辆均不收费,而且更加注重收费后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

5. 实施前重视对公众的咨询、宣传,逐步为拥挤收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 拥挤收费实施后非常注重研究交通状况的变化,为进一步合理调整收费范围和收费费率提供依据。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世界上一些占领导地位的城市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都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下面将这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对如何适应人口的变化、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做出归纳总结。它们规划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国大城市规划学习的,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这些方法和经验对我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伦敦人口现在是740多万,预计在2016年达到810万,国际移民不仅使得伦敦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而且也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变化也非常大。纽约的人口在2000年3月大约是它历史上的最高记录800万,比1990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9.4%。纽约的人种结构差异和种族差异对比整个美国的平均水平还大些,如人种结构混血人占27%、黑种人占25%,非混血的白种人仅占35%,这个指标低于整个美国平均水平69%,虽然亚洲人和其它非混血人现在所占的比例小但因为移民原因而增长很快。东京的人口预计在2010年(大约1226万)和2015年(大约1220万)达到顶峰之后会逐步下降,然而预计在2010年以后家庭数因为家庭变小而将会持平;到2015年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将陡增到283万,这个数目将是1995年的2倍,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加坡自从独立来人口增加了一半,2000年人口总数达到400万,然而非正式定居的居民人数增长最快,从1990年的31.1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75.4万人。悉尼的人口总数预计在2011年至2016年某个时间会增长到450万,比1998年增长12.5%,同时平均每户大小也从1971年的3.1人降至1996年的2.7人,另外城市的中心城区的衰退仍然是悉尼的一个主要问题,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而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增长,在1996年占到45%。 伦敦经济增长较快,该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和其它一些如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并且生产出40%的伦敦财富,这种高速增长趋势既使得伦敦中心区的办公闲置率几乎减半,同样也因为房租价格的上升导致商业成本的上升;零售业是伦敦的第二大部门,然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商业中心、超市和零售仓库的发展是大量依靠城市的大规模交通发展起来的,导致了城市污染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而且一些伦敦普通被市民排除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设施便利之外;旅游业也是伦敦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部门,英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和许多商店和饭店都集中在此,伦敦有英国最集中的旅馆,但70%的旅馆床位都集中在伦敦的三个中心区,使中心区超负荷发展。纽约继续发

国外交通拥堵收费案例分析整理

交通拥堵收费案例分析 作为调节交通需求的一种经济手段,交通拥挤费自从新加坡最早于1975年开征以来,日前只有伦敦、斯德哥尔摩、新加坡等十几个城市执行这项收费政策,其中比较成功的更是只有新加坡、伦敦等少数几个城市。而在包括美国的纽约、我国的香港在内的很多国际大都市,开征交通拥挤费却都因种种原因而最终胎死腹中。 新加坡 全球最旱开始实施拥挤收费的城市。新加坡是在1975 年就开始征收车辆拥堵费。最初,新加坡的交通拥堵收费只针对交通繁忙的路段和区域进行,后来慢慢扩大到该国所有高速公路和国有一级公路上,其收费方法也于1998 年,从原先发放控制区域交通通行证升级发展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车主们可以在银行、自动柜员机、加油站甚至便利店等全国很多地方,很方便地购买电子付费现金卡或充值卡,把它安置在自己的汽车挡风玻璃上。当他开车经过交通拥挤收费路段时,系统就会自动进行扫描。新加坡陆上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在实施拥挤收费之后,该国收费路段和区域在高峰期每小时的单位车流量比收费前减少了近25 万辆,车速则提高了20%;实施交通拥挤收费区域的交通车流总量则从原先的27 万辆下降到23.5万辆,降幅达13% 。收费的同时,合乘车的数量比原先有所增加,为了避开高峰小时的高收费,许多汽车出行时间也由原先的高峰时间转移到了非高峰时间。 伦敦 伦敦从2003 年开始实施城市道路拥挤收费,收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区,2007年又进一步扩展到西部的居住区。伦敦的交通拥挤收费按日计算,与车辆每天进出收费区域的次数多少无关。它采用牌照识别的方式,对进入收费区域的机动车征收交通拥挤费,其收费标准从最初的每天4 英镑提升到8 英镑。对于居住在伦敦中心区域的常驻居民,可以每家注册一辆私人车辆,每年只需要缴纳10 英镑的注册管理费。之后,常住居民进出收费区域的交通拥挤费将减免90%

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以及加速发展公共交通等对策。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急剧膨胀,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广州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广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交通源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广州城区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随着交通源自然发展时间的延长,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渐消失,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过逐渐加重的拥挤和堵塞逐步表现出来。天河中心区是典型例子,商业越来越旺,交通却越来越紧张,让城市规划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比如,天河中心区主要车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黄埔大道、体育东、体育西、天河路上行驶,而相邻的次支线由于多为狭窄,有的还人为封堵住,不能联网为主干路分流。相反,从次支路驶出的车辆还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头、转弯,加重主干道负荷。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4)公交优先不尽人意。我国从2000年开始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虽然广州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交专用车道寥寥无几,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2004年,广州公共交通(含地铁、公车、电车、出租车)运载25亿人次,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虽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伦敦的72%、日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甚远。 2.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发突出。比如,广州目前有机动车183万辆,比1999年增长4.17倍,此外还有30多万辆外地籍和部队车辆,但广州城市道路总面积较1999年仅增长2.08倍,机动车辆数量增长比道路面积增长高2倍,路少车多,道路承载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广州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许多旁边小路都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近代中国的风云乱世,直接导致我国道路状况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等客观因素,道路交通水平参差不齐,股肱交错,长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而道路交通所衍生出来的交通安全,既考验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又体现了该国国民的整体素养,因此,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及安全问题。尤其随着“摸着石头过河”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及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道路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道路和车辆的规格、利用及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等等。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受伤人数4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占全国生产安全死亡人数的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灾难。种种的一切都要求我国亟待寻求突破,谋求创新以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处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我们的前辈在道路交通整治方面确实有摸索和探求,对于这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学习。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客观、批判地意识到与具备先进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的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对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对国外先进经验的不断摸索和总结。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路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造成的。无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司机,还是过往行人,其中大部分人在道路上活动时常常犯了麻痹大意的忌讳,甚至带着侥幸心理。所以观念的改变和素养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必须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基于此层面,美国的经验就完全可以借鉴。美国也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偏向行人,其重点完全置放于责任认定方面上。美国大多数的州奉行“谁责任大谁就多负责“的原则,即便行人被撞也有可能要自食其果,因为他违反交通规定。同时美国通过改善道路状况、强制实施车辆保险配套政策、严惩醉酒驾车等措施来保障行人权益和交通安全。美国法律规定车辆必须购买保险,无保险的汽车不许上路。 其次,道路交通科学管理对道路交通参与人的意义并非简单的确认责任和处罚,还有通过宣传教育以从根本上达到提高道路交通参与人素养的目的,最终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本,除了遵守硬性交通法规外。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使驾驶员形成了整体默契。在避免争抢的同时也确保了车流顺畅。日本人开车以让为主偶尔有车辆插队其他车大都会让行因为人们知道若非紧急情况不会有人插队。而在“汽车王国”德国,交通安全教育从小就被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当中,培养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德国整个交通安全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据了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世界主要城市交通拥挤收费概述

第3卷第10期 2008年10月746 世界主要城市交通拥挤收费概述 王喜文,赵胜川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23) 摘 要:道路拥挤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有效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新加坡实施后,目前已在世界上10余个大城市成功运营。与此同时,道路拥挤收费的理论、目标、技术和财务等方面也处在不断的深化和调整的过程当中。鉴于目前中国大城市交通状况的日益严峻,有必要对世界范围内的道路拥挤收费做出全面概述,从中提取适合不同城市实施道路拥挤收费的共同特征和经验教训,为中国实施道路拥挤收费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的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交通政策;拥挤收费;电子收费;动态收费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80(2008)10-0746-5 A summariz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congestion pricing in the main cities of the world WANG Xiwen,ZHAO Shengchuan (1.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Road congestion pricing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lleviate urban transportation congestion. Road congestion pricing scheme wa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Singapore since 1970s, and now more than 10 cities over the world have adopted road congestion pricing policy.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ractices of road congestion pricing system over the world and tri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to road congestion pric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policy; congestion pricing; electronic pricing; dynamics pricing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大城市高峰时段交通开始发生拥堵现象,拥堵时间和拥堵区域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制约了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干扰了正常的社会活动,降低了环境质量。 引起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以及交通流量的时间不均衡性引起的。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日臻成熟,通过新建和拓展道路来缓解交通压力要么在经济上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要么在物理空间上失去可能性。因而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成为迫切的要求。道路拥挤收费作为一种有效交通需求管理手段的研究最早源于欧洲,并陆续在世界上10个以上的城市加以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回顾道路收费发展的历史,欧洲最先做出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1007) 作者简介:王喜文(1974-),男,博士研究生 通信联系人:赵胜川,教授,szhao@https://www.360docs.net/doc/6414902311.htm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SCIENCEPAPER ONLINE

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作者:民建桂林市委秦胜忠来源:2011-12-15 一、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的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市区面积开始逐渐扩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多,出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很多城市市区交通却开始出现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很多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2、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二、造成城市市区交通拥堵主要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市区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缺少快速、便捷的环城高速线路,使得很多往来各城区的机动车被迫需要经过城市中心区。(2)、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3)、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4)、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上海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研究

上海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研究 城市交通与拥挤收费 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为了改善日趋拥挤的交通状况,各城市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但是城市道路的建设始终跟不上车辆的发展,一段时间缓解的交通状况又开始恶化,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拥挤仍然十分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控制高峰时段的道路交通量,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我国部分大城市,如上海,已经可以考虑引进城市交通“拥挤收费”。 拥挤收费(Congestion Charing)通过在交通拥挤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控制交通出行需求,调整出行路径,减少拥挤区域道路交通流量,缓解交通紧张状况。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桥梁)收费,后者主要是为了缓解公路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收取的费用大部分用于偿还贷款本息,而拥挤收费通过收费来引导和调节城市交通,缓解交通拥挤,增加财政收入只是副产品。 国外拥挤收费的研究与应用 拥挤收费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宣传,拥挤收费逐步得到重视与应用,新加坡、挪威、英国、美国等国家部分城市已经或即将实施拥挤收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主要有新加坡和英国伦敦。 新加坡拥挤收费从70年代的区域通行证制度ALS(Area License Scheme)发展最现代化的电子收费道路ERP。ALS在70年代实施时,设置一个近600公顷的控制区域RZ (Restricted Zone)作为收费区域,在早高峰小时(7:30AM~9:30AM)除了公共车辆、高载客率的小汽车HOV外(含驾驶员三人),进入收费区的车辆必须出示区域通行证AL。当时通行证每天需要3新加坡元(一个月60新加坡元)。在其它一些措施的配合下,ALS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高峰小时交通量下降了45%(其中70%以上的为单独驾车),平均车速从每小时18公里增加到每小时35公里。使用公交上班的出行增加了近50%,达到上班总出行的46%,汽车合乘比例也大大提高。 与新加坡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的拥挤收费相比,伦敦是最近一两年才决定实施拥挤收费。伦敦拥挤收费作为市长交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年研究,公众有充分机会发表见解及咨询相关问题。伦敦收费系统也是一种区域通行证系统,收费区域约21平方公里,涉及113条道路和8座穿越边界的桥梁。小汽车和小货车每天收费5英镑;中型货车每天10英镑;载重货车每天15英镑;公交车、出租车、急救抢险专用车以及残疾人车辆不收费。收费时段为周一至周五的7:00AM~6:30PM的近12个小时,周末和公众假日不收费。据预测,收费区内交通量将下降10%—15%,车辆排队将减少20%—30%,车速将提高10%—15%。收费区外环形交通增加5%,径向交通减少5%—10%,收费区外总交通量减少1%—2%。 国外各城市实施拥挤收费的背景和方案均有所不同,但是为我国探索拥挤收费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拥挤收费对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非全为积极影响; 2、拥挤收费一般是在其他措施已不能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后实施; 3、拥挤收费的目标是解决交通问题,增加收入只是附带效果,非常重视对收费资金合理、透明的使用; 4、非常重视对公众的咨询、宣传,为拥挤收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收费区域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作者:————————————————————————————————日期: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内容提要:纳税服务是现代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给税务系统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在税收管理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美国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实践的介绍,重点阐述了改进我国纳税服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评估对策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后,全国税务系统本着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努力为纳税人、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逐步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断努 力优化纳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纳税人全力营造公平公开、方便高效的纳税环境,充分发挥税收的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了纳税遵从,优化了税收秩序。但是,纳税服务实践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制度保证,纳税服务总体水平较低。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的必要性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税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把自觉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还没有从“重执法、轻服务”的税收观念中转变过来。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优化纳税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服务已经不仅仅是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而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纳税人作为权利、义务的统一体,法律意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不仅自觉履行义务,而且要求享受权利,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的特征。许多地方强调服务往往局限于形式和口头上,追求服务设施的规模而忽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方式陈旧、内容单一和缺乏新意。税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有效满足纳税人的合理,合法需求,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国际税收管理模式发展的客观趋势 近年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已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税收管理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这个趋势与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分不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之一是,强调公共服务中顾客导向的观念,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以公民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价值,政府为服务组织,向公民提供最佳服务。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给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传统的官僚模式向以市场与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美国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运动。这场主张运用市场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经验提升政府绩效的改革运动,被理论界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企业家政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1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 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利用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建设,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具体的项目 譬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这些项目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3广泛的群众参与 如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 又如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城在建设中,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并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 4突出的重点领域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建设重点在于城市交通和垃圾资源化,日本有些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而欧洲的一些城市则重点考虑生态社区,美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期,主要是建造一些生态核心场地项目,即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均由节能、节水技术建造,后来逐步扩大到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保持、太阳能供热、城市工业使用再生能源等。 德国南部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一开始就将生态城市建设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首先,对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公路除外)进行彻底拆除,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卵石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有机质屑地等)。这一项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其次,弗莱堡城市的居民通过庭院自助绿化、墙面立体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天然植被回归城市等方法,有效地帮助自己居住的这个太阳辐射强的城市减少了热岛效应,使其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三,弗莱堡城中的河道以模拟自然河床、保持河与岸的自然过渡结构、,而且维护费用少。 5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

关于苏州交通拥堵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苏州交通拥堵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交通拥堵问题是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经济与社 会发展。苏州靠近上海,又有苏通大桥的交通要道,交通拥堵问题也较为严重,刚过 不久的十一黄金周就能明显的看出交通拥堵情况。因此,深入研究苏州交通问题刻不 容缓。就近年来各地学者对国内外交通拥堵问题的分析,结合苏州的实际情况,以找 寻缓解苏州交通拥堵情况的方法。 关键词:苏州、交通拥堵、措施 2010年,中科院专家牛文元称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 一、对交通拥堵的定义 在学术界对交通拥堵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交通拥堵,本质上是日益增长的机动车 辆与供给不足的道路交通之间的供求矛盾1,这是杨春蕾和陈玉冬在其论文中提到的。 而徐建平则指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指道路交通需求(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条道路 的车辆数)超过该条道路的交通容量(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造 成车辆滞留道路,出行时间、或者延误超过出行者可接受范围,无法正常通过的交通 现象。出行时间及相关出行延误是交通拥堵的主要评价指标。根据交通拥堵产生是否 具有周期性,可将其分为周期性拥堵和非周期性拥堵。根据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把 交通拥堵分为常发交通拥堵和偶发性交通拥堵2。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造成交通拥堵主 要是城市道路面积小和道路设施的不完善,但是这并不是苏州交通拥堵的所有原因。二、苏州交通拥堵的原因 苏州作为园林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要求,交通拥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付宏伟指出我国大城市多是单中心或双中心的城市结构,使得城市政治、经济、 文化都集中在这一区域,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中心区人口密度高,交通流量大等现象。高密度的人流、车流会导致车辆违章停车,交通事故率上升等问题,从而导致更 为严重的交通拥堵,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3。苏州 的旅游文化景点大多分布在古城区,而商业、政治、文化中心也大多集中在古城区, 这就使得古城区的人口密度过高,车流量大,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2、李云飞认为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流量分布不均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城市道路等级偏低,道路路网密度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等级级配不合理。主干道 负荷太重,易产生交通阻塞,而干道和次干道则因道路宽度窄车道数不足,道路多呈T 型,很多市内的次干道基本闲置,无法正常承担主干道的分流作用4。苏州是一个老城市,交通调入建设水平和城市交通布局是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苏州北站,苏州南站,火车站附近,交通量大,但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匀,造成这些路段十分拥挤。 3、现有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合理的交通指挥和疏导作用。目前国 内城市所采用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多为集中式控制系统,存在单路口交通信号控 制对交通流变化的适应性差、交通分区不合理和多路口交通信号协调性差等问题5。在 苏州有些路段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直行车和转向车同时行驶,对行人穿越马路就造成 了不便。人行道没有信号灯,这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引起交通拥堵。

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以前我在碰到堵车第一反应是:自己先生气,给自己下定义是倒霉碰到堵车。第二反应是:想办法绕道(往往是绕道别的路上还是堵,时间费了更多,自己更气)第三反应是:想办法插队,在逆向车道上向前冲。实在没办法就跟得紧点不要让人插上来了。 1、现状分析 1)城市车辆多。 至2010年末上海市的汽车保有量:309万辆 至2010年末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接近500万辆 2)路堵。上下班高峰时间全上海一片红,但有些时间有些路段不是上下班高峰还是会堵。有些路段,如江苏路,南北高架,大柏树,宛平南路上高架口,延安高架,延安隧道等等 2、原因分析。 1)第一客观原因车多。但我认为这不是重要的原因,车多少是相对而言的,路上能走,不堵就不多,路上走不动了,堵了就多了。如一个路段修路,5辆车过去,不堵,车不多。15辆车来了,堵了,多了。但如果不修路,15辆车不堵,那就不多了。所以,车的多少是相对路通不通而言的。路通不通是还有其他原因的。当然如果真的太多,如上海有5000万辆车,光停下就困难了,那就是多的原因了。但现在不是这个状况。 2)路少。这与车多一个道理,相对的。不多说了。 3)道路的通行效率。对了,我要讲的就是这个。路的通行效率高了,车多少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道路的通行效率的分析

关于通行效率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以单个车道来分析,如果车速40公里/小时,每个车道的每分钟的通行车 辆的能力是:每分钟53.4辆车。车速40公里/小时,行车间距5 -10米之间,我们以平均数7.5米加本身长5米。每通过一辆车为12.5米,车速40公里/小时每秒行进为了11.1米,每秒通过为0.89辆× 60秒 = 53.4辆。我们的城市道路大部分能满足每小时40分里的车辆通行,但实际通行速度度远低于40公里/小时。 2、红绿灯的通行效率。我们的城市道路是网状,一条道路由路口红绿灯分隔 成了无数段。每个红绿灯将路口时间分配给了4-6不同方向的行使(自己方向的前进、左转或右转,相交路的前进、左转或右转)。车辆到路口后只剩下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通行时间,别的时间要让给其他方向的车辆通行。 然而,车辆停下来,从新起步与车辆不停一直在走的通行效率是不一样的。 数据: 单个车道不停车时时速40公里的每分钟通行53.4辆时。 车辆处于停车状态,从起步开始,前四秒只能通过一辆,后面慢慢加速。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外经验浅谈 1我们国家的蔬菜直销还属于试行阶段,在此,我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管理法<<批发市场管理办法>>于1994年12月颁布,但仍然不能有效全面协调和规范各种市场行为,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蔬菜流通渠道的畅通,这样才可让市民吃上新鲜蔬菜。2管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欧美国家的蔬菜配送特点是蔬菜品种单一且大量,我们企业不妨将每种蔬菜以规定专职的人员来配送。 3蔬菜配送渠道的一体化以及尖端化 其实日本蔬菜配送是复杂的,带来产品流通的高成本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而美国蔬菜配送的直接化则是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国,因为中国农业既有与美国类似便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条件,也具有日本人口众多的特点,在蔬菜营销渠道选择上,还要根据国情慎重选择。 4.北美模式 北美模式的直销体系很发达,农产品销售均以直销为主。如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点是,粮食类期货市场发达。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产地市场集中;②销地批发市场分布在大城市;③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效率高;④服务机构齐全;⑤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并举,市场交易以对手交易为主。 5.欧美发达国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 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重点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并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以加速农产品流通。 国内经验剖析 1.乌鲁木齐:“社区蔬菜直销店在摸索中完善,2011年力争覆盖每个社区” 首府便民蔬菜直销店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借鉴,经营方式、运作模式等都是在摸索中逐渐形成,并在不断完善。 以天山区为例,在最初的试验阶段,店名并不叫“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 “最初我们称之为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站有三个功能,一是销售平价的蔬菜和副食品,二是接受社区居民咨询,三是提供社区志愿者服务。”天山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说,去年天山区首批营业的4家店,就是按照综合服务站的功能建立的。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六项措施实施后,天山区新建了51家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大部分直销店只保留了销售平价蔬菜和副食品的功能,没有兼顾其他功能。 水磨沟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说,就目前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的运营情况和居民实际需求来看,今后将减少日用品的销售。“因为日用品不能保证实现低价销售,因此直销店的销售重点还是蔬菜、粮油、副食品,以吃的为主。 高新区(新市区)计划今年共建成96家标准化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高新区(新市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说,蔬菜便民直销店在半年多的运行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菜价不统一、经营不合理等,管理部门已经进行了约束和处罚。 以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新建的蔬菜便民直销店肯定会避免,但也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唯有不断解决,才能推动这项惠民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根据上述案例,新疆乌鲁木齐市在直销蔬菜进社区的前提下,还推出了其他两个功能:接受社区居民咨询,提供社区志愿者服务。这两点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2.西安:社区“小菜店” 调节大市场农民合作社直供蔬菜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车辆的增加,实行有效的交通控制以保证交通的通畅,已日益成为交通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简单的控制方式如定时控制、感应控制、单路口的孤立控制等已不能满足城市交通控制的需要,为了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必须要建立一个智能的交通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车流量的变化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间长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十字路口的车辆滞流现象,有效的缓解交通拥挤、实现交通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大大的提高了交通控制系统的效率。随着我国道路交通拥挤的问题日益突出,可以预见,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将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 1 国外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交通控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流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理论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控制开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1]。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已开始出现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并将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纳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成为先进交通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2]。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先进的交通控制方法。当今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最有代表性且有成效的交通控制系统有澳大利亚的SCAT系统、英国的TRANSYT系统和SCOOT系统[3-5]。(1)TRANSYT(Traffic Network Study Tools)系统 自1968年问世以来,经历不断的改进,已经发展成为先进的TRAN-SYT/9型。该系统采用静态模式,以绿信比和相位差为控制参数,优化方法为爬山法。 作为最成功的静态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虽然已经被世界400多个城市所使用,但是由于其计算量较大,很难获得整体最优的配时方案,同时需要大量的路网几何尺寸和交通流数据。 (2)SCOOT(Split、Cyele and Offset Optimization Technique)系统采用联机实时控制的动态模式,对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进行控制,采用小步长寻优方法,相对TRANSYT 而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SCOOT相位不能自动改变,现场安装调试时相当繁琐等也急需改进。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及解决方法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北京的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其形成原因复杂且多样。本文将从几方面探讨拥堵的成因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京交通;原因分析;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当机动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道路交通道路、标志、设施等,不能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就会出现堵车现象。堵车只是现象和结果,原因是由于机动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原有的道路交通设计已经不适合新的发展要求。本文尝试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一、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不断加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动车数量过多,新车增长过快 据北京市交管部门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700万辆。 在现有路面及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如此多的车辆势必将让车路矛盾进一步加剧。 同时,北京新车的增长同样令人担心,大量新车涌向街头,势必造成车流量的 迅猛增加,从而降低了车辆正常行进的速度,遇有突发情况就会形成拥堵或是 变成“停车场”。在机动车急速增长的同时,北京的道路面积拓展缓慢,目前北 京市90%的道路都处于饱和状态【1】 2、道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仍显不足,公共交通供需矛盾明显 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低、地面公交运行速度慢、换乘不便,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不断恶化,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备的运力供应不足,以及公 共停车位的供应不足的问题,致使许多家庭购买小汽车,增大了车辆的总量。 3、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出行效率低。 北京市热衷于修主干道,不注重次干道、支路的建设,道路密度低,交通流量过于集中,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在主/次干道过渡或衔接 路口、路段通行能力低。北京交通对主干道的依赖过度严重,每到高峰期,环 路及连接环路的干道总是堵得“天昏地暗”,而一些支线道路却相对畅通。另外, 一些立交桥,如西直门桥、航天桥、四惠桥、天宁寺桥等,在设计上不尽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