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
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受戒》不只是一篇风格特异的小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汪曾祺“纳外来于传统”,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学中提倡的解放了地人性美,同样对于中国阅读而言,《受戒》也是一部观念全新的接受史。

《受戒》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大概内容如下: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们家乡也确有当和尚的习俗)。

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

但是荸荠庙里的和尚只是把出家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无所谓清规戒律,过着一种率性自然地生活,这种顺从自然天性的庵中生活,与现实佛门禁锢的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

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

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

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

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这部短篇小说
描绘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其中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说过,“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

我的作品不是悲剧。

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是的,这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浑然天成结合的很和谐;诗意化的自然景致描写、大量原生态的口语运用和标新立异的取材也给阅读群体耳目一新的感觉。

先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乡村、庙宇以及普通人的琐碎平淡的世俗生活,塑造了一群乐天知命、善良朴实的人物形象。

大和尚仁山是除主人公之外着墨较多的一个形象,他告诉明子,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其实他自己一条也不具备。

“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

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

”“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

打牌的结局,大都是当家和尚气得鼓鼓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业务不精而劝外甥努力上进,喜欢赌牌又总是输钱,心里不服就想骂人,虽然是出家和尚,但是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和世俗人及其相似,如此看来人物是多么可爱,契合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欢乐的心境。

又如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

“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

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

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

”和尚有老婆,且带进庙里,让读者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寺庙,更像是度假村把。

我们再忧愁痛苦,看到这么一个人物的时候,也得捧腹弯腰。

还有,他们吃肉不瞒人。

“年下也杀猪。

杀猪就在大殿上。

一切都和在家一样,开水、木桶、尖刀。

”跟在家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

庄重的神情与拼命尖叫的猪,这反差之中让我们拍案大笑。

我想真正热爱自由、崇尚人性自然的人,谁也不会谴责荸荠庵的和尚不守清规戒律。

汪曾祺老人对和谐生活的追求也不言自明。

主要故事情节笔者已经在上文做过简介就不再多做说明。

再看环境描写《受戒》的自然环境描写优美、宁静、温馨,世外桃源一样的环境配上纯洁美好的人物形象,有力烘托了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了人物性格。

你看,荸荠庵就像一处仙境,幽静平宁,令人神往。

“门前是一条河。

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

迎门供着弥勒佛。

”小英子家那如诗如画,“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

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

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这段描写情随景生,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小英子和明海在船上订了终身后,也有一段极富江南水乡气息的景物描写:“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支的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银芦花、红蒲棒、紫浮萍、青桩鸟、白色的野菱角花,小小的船儿,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多么美丽的水乡风景画呀!明海与英子划着小船驶进了他们的爱情圣地,也驶进了我们美好的情感世界。

正是这清新淡雅的景色才孕育了自然健康的人性!当我们疲惫于现实生活中的你争我斗,看累了虚情假意时,品味这原生态的美景,怎能不神往!除了自然景物描写之外,《受戒》中相当多的篇幅写到当地僧俗之间奇妙又和谐的风俗。

这些社会环境描写绝不是为了凑乐子,更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汪曾祺的文笔向来是最简约的,这些文字大有深意。

在《受戒》里,当和尚只是谋生的需要,完全失去了神圣的宗教色彩。

庙里的三个和尚中,大师父是管家的,“他屋里摆的是一张账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

账簿共有三本。

一本是经账,一本是租账,一本是债账。

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还有,每逢做法事“便是这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

一场火焰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

汪曾祺说,“美,健康、自然的人性,是
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浓郁的乡土风俗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态度。

总之这这部小说带给读者一种美,健康、和谐、自然的感受,汪老在谈创作初衷时说道,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纯粹简单,他说:“写《受戒》的冲动是很偶然的,有天早晨,我忽然想起这篇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段生活。

”写之前,汪老同一些人谈过。

“他们很吃惊:为什么要写这个作品写它有什么意义再说到哪里去发表呢我要写,写了自己玩;我要把它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

这就叫美学感情的需要吧。

创作应该有这种感情需要。

《受戒》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写一个少年天真无邪的欢乐生活。

在这里找不到丝毫的阴暗和痛楚,人物的笑容是天真质朴的,村落的风格是清新散淡的,庙宇的生活是乡俚世俗的……但了解汪曾祺生平的人必定知道这与汪老的人生经历(经历文革三次再提笔早熟—中断—晚成)是分不开的。

这一切都是汪老经历艰难世事后的情感体现,是他理想的生活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