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 李白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夜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夜雨寄北》——李商隐:借助夜雨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通过描绘秋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忧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及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静夜思》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夜雨寄北》中夜雨的寓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的习俗;《渔家傲·秋思》中景与情的交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插图所对应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情境。
3. 课文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交流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四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讲解:针对四首诗歌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解析诗歌的表达手法。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月亮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他三首诗歌中的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四首诗歌中的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7. 课堂拓展:推荐与四首诗歌相关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四首诗歌的作者、、重点词语及表达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夜雨寄北》中夜雨的寓意。
(2)解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的习俗。
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课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丁都护歌 越女词五首(其三 )
•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
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 )青莲。李白自言“五岁诵
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 漂泊),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暮春 季节的一 种哀伤惆怅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 月如见作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于别人的推 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 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 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 污,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生 活了三年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 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 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万人凿磐石”二句,场面更为让人惊 心动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 也难以达至江边。此句照应了“拖船一何 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 更远的将来,深化了主题。石芒砀,指石头 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 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
• 晁衡与李白、王维情笃厚,55岁时以唐朝 使者身份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 溺死,李白为此作诗。
诗歌赏析:
• 标题: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泊船瓜洲》——宋代诗人王安石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4.《长相思·山一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作品,描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主题思想,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诗词诵读:让学生集体朗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形象、语言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课堂讨论。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诗歌及作者3. 诗歌主题思想4. 诗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写出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提到的理解并领会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教学过程中的诗意解读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高二语文教案-李白诗四首教案
李白诗四首教案2.李白诗四首课文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海客:自海上归来的人。
瀛洲:仙山名。
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微茫:隐约迷离,模糊不清。
信:实在。
天姥(mǔ):山名,在越州剡县南八十里(今属浙江省新昌县)。
越人:越地之人。
越,春秋时国名,在今浙江省一带。
语:谈。
云霞:空中的彩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像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势拔:山势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像拜倒东南隅下。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真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2课时) doc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2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朗读、背诵其余三首诗。
一、《哭晁卿衡》中的比喻、情景交融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
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
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
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
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歌。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简要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二课时:《哭晁卿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哭晁卿衡》。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三课时:《丁都护歌》(一)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丁都护歌》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丁都护歌》。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四课时:《越女词五首其三》(一)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越女词五首其三》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二读诗歌,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杨花”且是“落尽”是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精品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2.《夜泊牛渚怀古》——唐代诗人杜甫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之情。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登高》——唐代诗人杜甫作品,描述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时光易逝。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主题,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2. 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一个类似的情景,并尝试用诗歌表达出来。
4.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其他三首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作者及朝代:李白(唐)、杜甫(唐)、陆游(宋)3. 诗歌主题:思乡、怀古、爱国、感慨时光4. 鉴赏方法:了解背景、理解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诗,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静夜思》鉴赏分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新理念新讲义高中语文教案 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程与方法: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一、基本解读与板书设计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
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
使命完后,渡海回国。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板书失去好友的悲痛和真挚友情比喻拟人含蓄飘逸寓情于景丁都护歌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 ”语声很哀切。
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2.板书这首诗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高一语文《李白诗四首》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高一语文李白诗四首教案-李白诗四首学习目的:1、通过介绍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一、李白的生平1、读书时期[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遨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遨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遨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55──62]避居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那么泛指各派的学说。
一直是道教最活泼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顶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假设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阔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0 诗四首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法、点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2 李白诗四首_教案
2 李白诗四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 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 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 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的生活态度,领略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情怀和意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及特点。
五、教学课时:3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 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李白诗四首(上课用)
梦境
游
洞天仙境 着屐登山 壮美雄奇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魂归枕席
魂飞剡溪
梦
现实
凄清幽静
天 姥 仙 境
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
吟
现实
主
题
本诗描写作者自身对梦境 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表 现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 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 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 愿望。
小结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 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 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 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 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 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 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 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用典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 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 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深化了诗歌主题。
开头“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两 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 上,两岸商贾云集。看似无关题意,但却 别有深意,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之。
这两句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 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 构成鲜明的对照,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 的繁重艰辛,渲染了环境气氛;“云阳上征去”, 也为下文“万人系磐石”作了铺垫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整体感知
1.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基调。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1课时) doc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一、导入:李白其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谪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祖籍陇西(今甘肃),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
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15岁时,李白的文章已写得很出色,并开始学剑。
26岁时,“仗剑去国”,开始漫游兼求仕的生活(李白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42岁时,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任翰林供奉。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唐玄宗只把李白当成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因作风傲岸,李白在朝中屡遭谗毁,初步认识到政治集团的腐败后现实的黑暗。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44岁时)。
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一次重大挫折。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二年,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李白与杜甫、高适在梁、齐、宋、鲁等地游历一番。
李白诗四首教案
李白诗四首一、教学目的:1 能够背记《梦游天姥吟留别》;2 进一步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二、教学设想: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1、能比较准确地赏析诗歌语言。
2、进一步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3、李白诗歌中蕴含的佛理。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知人品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二、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由小结诗作语言赏析方法引入,展示如下:诗句赏析一般方法方法1:从描写的角度切入,归结出艺术效果。
方法2:从词语本身含义出发,揭示其表现的描写对象的特点。
方法3:从词语间的关系,体悟诗作由不同意象构成的整体意境。
二熟读诗作,初步分析思路。
1 教师朗读诗作,提示几个生字词的读音;2 学生全体朗读两遍,教师注意正音等3 请学生按照“梦前、梦中、梦后”将原诗切分为三部分;三进一步意读原诗首尾部分(一)读“梦前”部分,讨论如下1 为什么要说“赢州”“五岳”“赤城”“天台”等?(明确:说“赢州”除了引出天姥山来外,还可以突出天姥山的神奇以及在民间的影响;而说五岳赤城天台山,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奇异。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意象,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二、写作背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遨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朗读诗歌1、听诗歌音乐版2、学生自由歌唱3、全班齐诵。
四、翻译诗歌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亮堂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五、赏析诗歌1、“杨花”“子规啼”这两个意象有何作用?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哀。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闻道龙标过五溪”。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困难。
不着悲哀之语,而悲哀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明确:“明月”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谊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聚,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听闻友人被贬所写的赠诗,诗中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关怀与同情。
综合高中教案25李白诗四首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
1.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风格清
1.基本解读: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
浪漫主义发展流程:
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作者的梦境象征什么?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四)文本分析
(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
《丁都护歌》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六、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李白诗四首
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张、比喻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思考:
1、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峰回路转,昏暗恍惚,山鸣水啸。
2、含兮字句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五)
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思考: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五)要点总结
1、全诗脉络及主旨: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学习要点:
一、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思考: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的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正音、辨字、诵读全诗。
思考:全诗按何顺序进行?
后人评说这是一首“游仙诗”,文中有何体现?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三)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思考:
1、为何提到“谢公”?
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2、这段文字在全文起何作用?
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四)
幻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
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二)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
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六)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思考:
1、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2、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