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四法探讨
“散、润、清、补”四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思路撷要
![“散、润、清、补”四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思路撷要](https://img.taocdn.com/s3/m/71f79d0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3.png)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除口干、眼干等症外,尚可累及其他脏器造成多系统损害。
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改善外分泌腺体功能以及免疫调节等,但尚无可以根治本病的方法[1],而中医药在该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
我们临证时以“散、润、清、补”四法为辨治本病之大法,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散法:散邪宣肺、理气活血1.1 辛散表邪,宣肺布津 “肺为水之上源”,津液需靠肺“通调水道”之功,方可敷布濡养全身。
若外感燥邪,客于肺卫,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津液不得敷布到皮毛孔窍、四肢百骸,故致口眼干燥等症[2]。
燥邪客于肌腠,致使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多见关节疼痛等症。
诚如《类证治裁》所言:“燥有外因、有内因。
因乎外者,天气肃而燥……津液不腾。
”可见,此燥乃因于燥邪外袭,“津液不腾”,而非津液不足。
故其治当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以辛散燥邪、宣肺布津之法治燥。
临证若见患者咽干鼻燥、干咳少痰,苔薄黄或白、质偏干,脉浮弦有力,而非舌面光剥、裂纹纵横、脉细无力等阴液大亏之象时,可据燥邪温凉之不同而辨证选用杏苏散、桑杏汤等辛散透表之剂,并加用紫菀、款冬花、桔梗等以达宣肺布津之效。
关节疼痛明显者,尚可予威灵仙、桑枝等祛风通络之品。
1.2 理气燥湿,助脾散精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津液外达布散于毫毛孔窍,除肺气布津之外,尚有“脾气散精”之功。
倘若中焦气机郁滞,水液运化不利,输布障碍,则聚而生水湿痰浊之邪。
水湿痰浊又进一步阻碍中焦气机,困束脾胃,二者互为因果,终致脾胃之气失其条畅,不得“以灌四傍”,四肢孔窍失于荣养,故临床可见口眼干燥、脘腹胀满、嗳气便溏、苔白腻脉弦滑等症。
此时若仍因其燥而投以阴柔滋腻之物,则更助水湿之邪,气机郁阻更盛,致“塞而壅之”之弊也。
归脾汤治疗脾虚型干燥综合征思路探讨
![归脾汤治疗脾虚型干燥综合征思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0783ec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3.png)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退,体温明显下降,呼吸平稳,已无呃逆㊂次日在前方基础上龙骨㊁牡蛎各加至45g ,以加强敛降相火之力,加巴戟天30g 补肾阳,加葱白4根交通阴阳㊂至7月9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芤脉较前改善,病情稳定,后于7月21日带药出院,随访无复发㊂按语:验案1中,患者不仅有口干口苦㊁全身酸痛㊁下颌疼痛等热象,又有疲倦㊁乏力㊁面色晦暗㊁舌淡㊁苔薄白㊁三部脉浮弱无力等阳气不足㊁真寒盛于内之象,是为真寒假热㊁阴盛格阳之证,经破格救心汤合引火汤治疗后热象渐退㊂验案2中,患者长期卧床,证候表现复杂,门诊误辨为阳明热盛证,予白虎汤对治无效㊂入院后根据患者脉芤沉取无力,以及久病卧床㊁素体虚弱㊁神情淡漠㊁静卧不烦等特点,辨为下元阴阳两虚,真寒假热证,予以重剂破格救心汤合引火汤加减,两剂而热退㊂以上案例均取得显著疗效㊂6 小结临床上,真寒假热性发热较为常见㊂本文认为此类发热真寒易辨,但热象真假则难以辨识,并提出首辨寒热,次辨热之虚实,再定寒热真假的辨证思路;用药方面遵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之理,主张重剂救逆,运用重剂破格救心汤合引火汤等加减化裁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㊂参考文献[1]刘新学,张瑾枫,贺晓婷,等.郭立中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辨析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5):503,532.[2]蔡碧波,王雪梅,刘仁馨,等.郑进教授运用引火归原法辨治真寒假热之象经验拾萃[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10):6-8.[3]王艳雯,蔡雯,顾文忠.顾文忠应用经方辨治寒热真假病案两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19,27(4):100-101.[4]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陈嘉斌,陈伟,徐国暑,等.大剂量附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J ].中医肿瘤学杂志,2020,2(4):23-28.[6]史忠亮,卢海宁,张展林,等.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子用药剂量的探讨[J ].中医杂志,2018,59(23):1985-1988.[7]孙其新.李可临证要旨[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60.(收稿日期:2022-05-26)җ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7Z Y 2022):周全,E -m a i l :d o c t o r z q@s i n a .c o m 第一作者:王慧,E -m a i l :155********@163.c o m .归脾汤治疗脾虚型干燥综合征思路探讨җ王 慧1李纪高2,周 全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ʌ摘要ɔ 干燥综合征(S S )是一种以唾液腺㊁泪腺㊁腮腺等外分泌腺受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口干㊁眼干等㊂S S 病机错综复杂,脾虚是其主要证候表现,常与阴虚㊁血瘀㊁气滞㊁脏腑功能受损等病理因素并见㊂该文认为脾虚可加重S S 患者病情,从脾论治本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归脾汤健脾养血安神,既能改善S S 患者脾虚症状,亦可改善因气血亏虚引起的焦虑㊁失眠等负性情绪,随证加减多有良效㊂ʌ关键词ɔ 干燥综合征;燥证;脾虚;归脾汤中图分类号:R 593.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802干燥综合征(S S)是一种以口干㊁眼干等干燥症状为临床特点,以唾液腺㊁泪腺㊁腮腺等外分泌腺受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伴随血液㊁神经等系统受累[1]㊂目前,S S 病因尚不明确,对症治疗及借鉴类似疾病治疗疗效欠佳㊂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 燥痹 燥证 消渴 痿证 等范畴㊂国医大师卢芳教授㊁路志正教授均提出可从脾论治S S [2-3]㊂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3,V o l.31N o.8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脾虚型S S患者不仅津液代谢失常,且存在血虚㊁血瘀㊁情志异常等情况,临床表现及病机错综复杂㊂归脾汤具有健脾养血之效,治疗脾虚型S S疗效佳㊂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归脾汤治疗脾虚型S S思路㊂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S S病机以阴虚为本㊁燥邪为标[4]㊂路志正教授认为阴血亏虚是本病的核心病机[5]㊂王新昌教授认为,瘀血参与S S燥邪生成与发展过程[6]㊂胡文秀等[7]认为,湿邪与S S相关,提出从湿论治本病㊂S S起病隐匿,为持续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后期常累及多个系统,病机往往错综复杂,津亏㊁阴虚㊁血瘀㊁气血亏虚㊁气机不畅等证候常并见,临床治疗难度大㊂李东垣言 百病皆生于脾 ㊂笔者认为,S S的发生㊁发展与脾脏功能减退相关㊂S S以口㊁眼㊁皮肤干燥等燥邪旺盛表现为临床特点,燥邪的本质为津液亏虚,而津液代谢离不开脾㊂‘顾松园医镜“云: 脾胃为后天之根本,经曰:安谷则昌㊂盖精生于谷㊂ 津液来自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依靠脾胃运化而成,若脾胃亏虚,水谷运化失常,则会影响津液生成㊂‘素问㊃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 脾胃化生津液后,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清,津液上传于肺,进而布散㊁滋养全身,若脾失健运,则水精不布,津液不能充斥于四肢百骸,发为干燥㊂由此可见,脾虚可引发S S㊂S S患者的血虚㊁血瘀证候均与脾虚相关㊂叶天士言: 胃气旺,饮食化生精血,充之于脉㊂ [8]脾气虚弱,水谷运化失常,气生成不足,中焦无法 受气取汁 ,继则无法 变化为血 ㊂‘医门法律“曰: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势必五脏齐损㊂ 气血源于水谷,S S脾虚者,气血生化乏源,日久血亦不足,轻者可出现头晕㊁心慌㊁面色白㊁失眠等症,重者或伤及五脏,引发其他疾病㊂气血亏虚则脉管不充,行血无力,终致血瘀㊂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阻滞,进一步加重瘀血症状㊂‘景岳全书㊃妇人规“言: 脾者荣之本,荣出中焦 荣不足,补之必以甘㊂ ‘血证论“言: 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㊂ 又言: 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㊂ 由此可见,可从脾论治S S证属血虚㊁血瘀者㊂S S患者情志异常与脾虚相关㊂‘灵枢㊃本神“言: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㊂ S S患者苦于口干㊁眼干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同时患者易陷入对疾病的担忧中㊂若患者思虑过度,气机升降失常,则气机郁结,发为郁证,引发一系列的情志异常㊂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提出: 意外思虑,失饱伤饥,脾土之真阴受伤㊂ 思虑太过,气结于内,致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得运化,津液不得输布,气血瘀滞于内,日久变为内邪,损阳耗液㊂此外,思虑过度可导致 五志化火 ,伤阴耗气,加重干燥症状并伤及脾阴㊂脾脏亏虚会加重情志异常,‘灵枢㊃本神“曰: 脾藏营,营舍意㊂ 脾虚则营血亏虚,意无处可居,出现健忘㊁思绪不宁㊁失眠等症状㊂因此,S S患者伴情志问题时,可从脾论治㊂S S患者多系统受累与脾虚相关㊂‘血证论“指出: 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百脏㊂ 脾为他脏化生水谷精微,亦是脏腑气机的升降枢纽,承担着调和诸脏气机的功能㊂脾失健运,易累及肺㊁肾㊁心㊁肝等其他脏腑㊂‘医旨绪余“云: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㊂ 水谷精微㊁津液经脾首先传送至肺,若脾气虚弱,精微不得上输于肺,则肺叶失养,发为肺病㊂肝与脾在疏泄与运化方面相互为用,若脾失健运,肝气运行不畅可出现精神抑郁㊁胸闷太息㊁纳呆腹胀㊁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症状㊂脾与肾为先㊁后天之本,两者相互资生,脾虚可累及肾脏,常见脾肾阴虚㊁脾肾阳虚等证,出现水肿㊁小便异常等症状㊂心与脾共同主宰血液的生成㊁运行,若脾失健运,可致心脾两虚,见眩晕㊁心悸㊁失眠多梦㊁腹胀食少㊁体倦乏力㊁精神萎靡㊁面色无华等症㊂由此可知,脾脏功能失调可致S S患者他脏受累,当S S患者伴有其他系统损害时,亦可从脾论治㊂2归脾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归脾汤出自严用和所著‘济生方“,由白术㊁茯神㊁黄芪㊁龙眼肉㊁酸枣仁㊁人参㊁木香㊁甘草㊁生姜㊁大枣组成,具有益气补血㊁健脾养心的功效,主治思虑过度㊁劳伤心脾所致健忘㊁怔忡等病㊂薛立斋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当归㊁远志,以增强其补血㊁养心㊁安神功效㊂归脾汤固守脾土,兼顾五脏,可以有效改善S S患者的临床症状㊂方中人参㊁白术㊁甘草㊁茯苓健脾益气,取四君子汤之意,脾健则水谷得运,气血津液得生㊂黄芪味甘入脾,性温走肺,有补气生津㊁补气生血之功㊂酸枣仁味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入肝而色走心,养心肝之阴血;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㊁脾经,具有温脾养血之效;当归味甘,补血活血,为血中圣药,且 补中有动,行中有补 ㊂酸枣仁㊁龙眼肉㊁当归合用,补心㊁肝㊁脾之血,以改善S S 阴血亏虚症状㊂木香醒脾调气,‘本草纲目“云: 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㊂ 归脾汤中加木香,一助脾运行以调五脏,二使诸药补而不滞㊂远志味苦辛,性温,入肾通心,具有安神益智之效,可改善S S 患者的焦虑㊁失眠症状㊂煎煮归脾汤时加生姜㊁大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助患者恢复脾胃生化之能㊂S S 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有不同,应随证加减㊂气虚者,可重用黄芪;血虚者,可重用当归㊁酸枣仁㊁龙眼肉;燥盛者,可加天花粉㊁南沙参㊁北沙参㊁天冬㊁麦冬;燥化热毒者,可加桑叶㊁菊花㊁连翘㊁生石膏;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而聚湿者,可加苓桂术甘汤化气行水㊁温化痰饮,同时密切注意患者津液情况,以免桂枝温燥伤津㊁茯苓利水过度;脾气虚而湿聚者,可加党参㊁白术㊁茯苓等药物,佐少许木香以醒脾助运;聚湿成痰者,可加清半夏㊁瓜蒌㊁天花粉等化痰散结;痰湿久聚化热者,可加胆南星㊁竹茹㊁猪苓㊁生石膏等清热化痰;伴失眠㊁烦躁者,可加大酸枣仁用量,或加龙骨㊁牡蛎㊁磁石重镇安神;关节疼痛者,可加桃仁㊁红花或藤类药物活血化瘀㊂此外,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固护患者脾阴,用药不宜过苦㊁过温㊁过于滋腻,避免苦㊁温药物伤及脾阴,加重病情㊂3 验案举隅患者,女,61岁,2021年6月8日就诊㊂主诉:口干㊁眼干10年,加重两周㊂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㊁眼干,至某省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S S ,未予药物治疗㊂现症见:面色少华,精神疲惫,口干,眼干涩,猖獗性龋齿,关节游走性疼痛,纳差,寐差,二便调,舌质淡红㊁苔薄少,脉细数㊂肝功能:球蛋白42.9g /L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0.9㊂骨密度:骨量偏低㊂13C 呼气试验阳性㊂血常规无异常㊂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高球蛋白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低骨量㊂中医诊断:燥痹(脾虚津亏血瘀证)㊂治法:健脾生津,散结通络㊂处方:南沙参30g ,麦冬20g ,黄芪㊁白术㊁茯苓㊁玉竹㊁天花粉各15g ,党参片㊁龙眼肉㊁酸枣仁㊁制远志㊁当归㊁桑叶㊁雷公藤各10g ,煨木香㊁炙甘草各6g ㊂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2021年6月11日二诊:患者干燥症状㊁睡眠较前改善,关节疼痛改善不佳㊂在一诊方基础上加炒桃仁10g㊂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2021年6月15日三诊:患者行肝功能检查示球蛋白39.3g /L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1.0㊂患者口干进一步改善,疲惫感减轻,关节疼痛亦有改善,自觉咽中有痰㊂二诊方加煅蛤壳㊁知母各10g ㊂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2021年7月12四诊:患者精神可,面色有华,口干㊁眼干程度均较前改善,寐差,关节偶有疼痛㊂中医辨为阴虚内热证㊂治法:养阴生津,养血安神㊂处方:牡蛎(先煎)㊁首乌藤各30g ,南沙参㊁北沙参㊁生地黄㊁酸枣仁㊁龙齿(先煎)各15g ,天冬㊁麦冬㊁紫菀㊁乌梅㊁桔梗㊁知母㊁煅蛤壳㊁赤芍㊁炒桃仁㊁桑叶各10g,炙甘草6g ㊂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㊂患者服药后随诊,其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稳定㊂按语:本案患者初诊时存在脾虚㊁津亏㊁血瘀证候表现,同时伴有纳少㊁感染外邪㊁骨量低㊁高球蛋白血症等,予归脾汤健脾养血,予沙参㊁麦冬㊁玉竹滋阴润燥,雷公藤㊁天花粉活血通络㊂服药3剂后,患者口干㊁眼干有所改善,但关节疼痛改善不佳,此为瘀血内阻㊁通络之力不足,遂加炒桃仁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助雷公藤通络止痛㊂服药4剂后,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但有痰液生成㊂肺为贮痰之器,肺为痰阻,布津失常,遂加煅蛤壳㊁知母化痰散结㊁清热润燥㊂近1个月后复诊,患者脾脏功能进一步好转,证候转变,及时更方,以养阴生津为主,兼顾宣肺㊁化痰,辅以养血㊁安神㊁助眠,活血通络,防瘀血形成㊂治疗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且病情稳定㊂4 小结脾在机体津液代谢㊁气血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㊂S S 患者脾虚日久,不仅影响津液代谢,亦影响气血的生成,其病机往往复杂多样,临床治疗多有难度㊂笔者认为临床治疗脾虚型S S 应以补脾为本,应用归脾汤加减健脾养血,可以较好地改善S S 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医师借鉴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干燥综合征学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2020,59(4):269-270,276.[2]齐堉潼,朴勇洙.国医大师卢芳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J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3,V o l .31N o .8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858-860.[3]张华东,黄梦媛,陈祎,等.路志正 持中央 而 调升降 以治燥痹学术思想浅析[J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47-748.[4]郑爱红,许早荣.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 ].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0):70-73.[5]姜泉,张华东,陈祎,等.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中医杂志,2016,57(6):463-465.[6]秦源,林崇泽,刘丹,等.王新昌运用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259-261.[7]胡文秀,冯波,陆定其,等.浅议从湿论治干燥综合征[J ].浙江中医杂志,2021,56(1):4-6.[8]叶天士.景岳全书发挥[M ].张丽娟,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6.(收稿日期:2022-01-12)җ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 2019423077);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2777134D )通信作者:刘建平,E -m a i l :136********@163.c o m第一作者:王玉婷,E -m a i l :494615713@q q.c o m 寒热并用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王玉婷1刘建平2,焦 红1,崔泽华1,董紫薇1,李培通1,杨 森1(1.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ʌ摘要ɔ 溃疡性结肠炎(U C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㊂中医认为U C 发病之本为脾胃虚弱,病理产物包括湿热㊁瘀血㊁热毒等,日久则脾肾渐损,肠腑湿热,终成虚实并见㊁寒热错杂之病,临证时当以寒热并用法治之,可取得较好疗效㊂该文主要论述寒热并用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㊂ʌ关键词ɔ 溃疡性结肠炎;寒热并用;湿热;脾肾阳虚中图分类号:R 256.3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803溃疡性结肠炎(u l c e r a t i v ec o l i t i s ,U C )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㊁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间断发作的腹痛㊁腹泻㊁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㊂西医治疗U C 主要通过5-氨基水杨酸制剂㊁激素㊁免疫抑制剂㊁生物制剂以诱导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防止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㊂U C 归属于中医 痢疾 便血 肠澼 等范畴㊂中医认为U C 发病本于脾胃虚弱,同时伴有湿热㊁瘀血㊁热毒等病理产物,日久脾肾渐损,肠腑湿热,终成虚实并见㊁寒热错杂之象㊂寒热并用法是一种寒热并投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寒热偏盛状态,选取适宜的药物种类及剂量,从根本上调理患者寒热病理基础㊂对于U C 患者,运用温补脾肾㊁清热化湿㊁理气活血等寒热并用法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㊂本文主要论述寒热并用法在U C 中的应用㊂1 寒热并用法的发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是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即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以清热泻火,寒证用温热药物治疗以温经散寒㊂临床上,单纯热性或寒性的疾病较少见,患者多同时存在热象及寒象,此时仅使用寒药或热药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须将二者联合使用方能奏效㊂‘医碥“言: 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㊂ 张仲景开创了寒热并用法的先河,在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大量寒热并用的方剂,如半夏泻心汤㊁黄连汤㊁大青龙汤㊁大黄附子汤㊁柴胡桂枝干姜汤㊁乌梅丸㊁麻杏甘石汤㊁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治疗的疾病涵盖内㊁外㊁妇㊁儿等各专科㊂刘完素针对湿热痢疾创立寒热并用的芍药汤㊂朱丹溪创立左金丸,用苦寒之黄连与温热之吴茱萸相配伍,寒热并用,用于治疗肝火犯胃的胁痛㊁吞酸㊂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记载了用于治疗脾虚气滞㊁寒热错杂痞满的枳实消痞丸,方中枳实㊁厚朴㊁半夏㊁干姜辛温行气㊁消痞除满㊁温中散寒,黄连苦寒,清食积之热㊂后世医家多推崇寒热并用法,并在临床上对其继承㊁发展㊂‘圣济总录“中记载方剂152首,其中127首为寒热并用之方㊂常德贵教授根据寒温并用法自创了 芪蓝方 ,用于治疗前列腺癌[1]㊂彭培初教授在临证时多采用寒热并用㊁攻补兼施之法,并创立了温肾化痰方,用于各种肾病的治疗[2]㊂裘沛然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多。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9574e73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c.png)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概述】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是一个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中又以唾液腺为最易受损的腺体并引起口干、眼干的临床症状。
本病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本病在1888年为Hadden首先描述。
以后又有其他另呈报道。
至1933年Sjogren报道一组口干、眼干并有关节炎患者,提出本病为一系统性疾病,由于此论点正确故现人称此病为Sjogren综合征。
Mikulicz综合征实为SS的一个临床表现。
80年代后本病明确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是指同时并有另一结缔组织病者。
两者在临床表现、遗传基础、免疫学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在我国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SS的患病率为0.29%~0.77%(因诊断标准而不同),是风湿性疾病中患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组织病。
多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男女之比为1:9~17。
我国自1980年以来本病的报道增多,而过去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模糊以致大量病人被漏诊或误诊,因此临床医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并警惕本病。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在许多古典医籍中有类似描述。
无论其原发或继发者,因其往往伴发许多脏腑病变,因此很难明确其属于某一病证,有人认为本病宜归属“燥证”范畴,有人认为因其可累及周身,故称为“周痹”,关节疼痛属于“痹证”,有脏腑损害者如肾、肝等受损,称之为“脏腑痹”。
近年全国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西医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一)遗传基础1.家族史在SS的一代亲属中出现类似SS症状、高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者均较对人群为高。
有姊妹、母女同时为患者的现象。
2.HLA SS主要和Ⅱ类HLA相关。
而这种相关性因种族而有一定差异。
如西欧白人SS与HLA-B8、DR3、DRW52相关,希腊人与HLA-DRs相关,日本人与DRW53相关。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辩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d644fe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a.png)
干燥综合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本病以素体阴虚,或感染邪毒致浸液生化不足,清窍关节失其濡养所致,本病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津液不足为本,治疗原则应以滋阴润燥为法。
具体落实在所涉及的肺、肾,肝,脾,则用滋肾水、养肺阴,养肝血,益脾气之法。
干燥综合征以阴液不足为本,燥热、气滞、瘀血为标,阴虚、燥热、气滞、瘀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产生临床上的一系列干燥症状。
阴虚、津亏、气虚可致脉络滞涩,气滞、血瘀则脉络闭滞不通,因此在上述治疗原则基础上还需通络(活血)行滞。
1.阴虚津亏证主症:口干咽燥,夜间尤甚,唇干燥裂,口干欲饮或饮不解渴;目干涩、少泪或无泪,视物昏蒙,头晕耳鸣,齿松易脱,鼻干,声音嘶哑,干咳少痰;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舌质红少苔或舌质红绛有裂纹,脉多弦细或细数。
此型干燥综合征中较多见。
治法:生津增液,滋阴润燥。
方药:方用益胃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物:麦冬、沙参、生地黄、玉竹、生石膏、石斛、女贞子、山茱萸、牡丹皮、墨旱莲、桑叶、贝母等。
若口渴甚者,酌加葛根、天花粉以滋阴生津止渴;眼干明显者加枸杞子、菊花、鬼针革;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者,乃气阴两虚,酌加太子参、制黄精、五味子气阴双补。
2.阴虚燥热证:主症:眼干目涩,口咽干燥,面部炙热,唇红口干,易于溃破,舌干无津、无苔,舌质殷红,脉细小而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阴润燥。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犀角(以水牛角代)、生地黄、牡丹皮、丹参、玄参、阿胶、龟板、赤芍、生石膏、牛膝。
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麻仁;口腔溃疡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人中白、蒲公英等。
3.心脾两虚证主症:面黄少华,头昏目涩,口干鼻干,疲乏无力,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
治法:滋阴润燥,养血安神。
方药:地梅四物汤合黄连阿胶汤。
常用药物:当归、生熟地黄、炒白未芍、炒酸枣仁、茯神、乌梅肉、阿胶(烊化)、胡黄连、黑芝麻。
失眠严重者,加远志、合欢花、夜交藤;血虚明显者,加女贞子、墨旱莲、制何首乌。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7c3927168884868762d6c6.png)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发布时间:2009-09-22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仅有外分泌腺受累,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伴有其它结缔组织损害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症。
本病属全球性疾病,好发于女性,90%以上发病年龄在30~40岁,最小9岁,男女之比为1:9~17。
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患病率为3~4%,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内调查万余人,患病率为0.77~0.29%。
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视,易误诊,其病程长,一般预后良好。
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可以缓解。
有严重脏器病变、恶性淋巴瘤者及伴有严重结缔组织疾病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预后差。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诸因素有关。
1、遗传基础:有家族史,原发性患者出现HLAB8、DR3基因的频率很高,继发性患者则出现HLAR2的频率很高。
2、病毒感染:目前认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其中EB病毒尤为人们所重视。
3、性激素: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有关,雌激素使免疫活动过强。
4、免疫异常:有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常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唾液腺抗体等;常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能病情缓解。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在泪腺、颌下腺、腮腺等外分泌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有狭窄与扩张,后期病例可见腺体全部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始于《内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的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
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可归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若伴关节疼痛者可称之为“周痹”、“燥痹”。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论治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论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c2021b6edb6f1aff001ffc.png)
荣 则认 为 宜 滋 阴 救 液 以 治 其 本 , 用 增 液 汤 加 方
药 玄 麦 石 山药 、 茱 萸 、 山 白 PS , S ) 又称 为 自身 免疫性 外 分泌 腺上 皮 细胞 炎 或者 减 , 用 生 地 、 参 、 冬 、 斛 、 自身 免疫 性外 分泌病 , 一 种 主要 累 及全 身外 分 泌 芍 、 冬 、 是 天 沙参 、 当归各 2 , 0g黄精 3 , 0g甘草 1 。 0g 腺 的慢性 自身 免疫性 疾 病 , 病 以淋 巴细胞 和 浆 细 12 气 阴两虚 型 该 . 对 于气 阴 两 虚偏 于气 虚 者 , 董
要 】 总结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的中医药治疗 , 分别从气血 阴阳 、 脏腑及三焦三方面讨论 了
气血阴 阳论 治 脏腑论治 三焦论治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的辨证论治进展 。
【 关键词 】 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 干燥综 合征 ( r ays gessn rm , pi r j rn y do e m a
过 程 中要注 意阴 阳互根 之 理 , 补 阴者 必 于 阳 中求 善 2 2 、 0— 5g 升麻 1 、 0g 葛根 1 、 0g 当归 1 、 0g 枸杞 1 阴 , O 阴得 阳助 , 生化 无 穷 。选 方 以桂 枝 汤 、 建 中汤 小 g天花粉 2 、 、 0g 山慈菇 1 、 Og 蚤休 1 、 0g 生甘草 6g 为代表 方剂 , 效 显著 。宋 欣伟 认 为 治疗 应 在 金 , 疗 视症状 不 同略有 加 减 。对 于单 纯 阴液 亏 耗 者 , 成 莫 匮 肾气 丸 、 归丸 之类 基 础上 , 用仙 茅 、 羊藿 燮 右 重 淫 理 阴阳 , 再稍佐 肉桂 取 其 “ 火 归元 ” 功 效 , 浮 引 之 使
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
![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af49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3.png)
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眼、口、外分泌腺干涸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疏肝健脾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较为显著。
疏肝健脾法主要通过调理肝脾,在疏通肝气、养护脾气的基础上,调节人体内部环境,达到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的效果。
疏肝健脾法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治疗疏肝健脾法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医师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泽泻、白术、炙甘草、茯苓、龙眼、郁金、香附等,这些中药具有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瘀消肿、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可以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通过给穴位施加适量的刺激,促进经气通达,调节气血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针灸主要是选择肝经和脾经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操作,如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位。
3.推拿理疗推拿理疗是通过手法的推按、拉扯、按揉等操作,刺激经筋、活血化淤、平衡阴阳,达到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中医医师可以通过推拿理疗,刺激患者肝脾经络,活血化淤,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4.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中医治疗外,患者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如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孜孜以求,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这些都是患者需要做到的。
总之,疏肝健脾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患者需要遵循医嘱,坚持治疗,同时,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志不畅所引起的肝气郁结,从而达到缓解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2f42cbce31126edb6e1a1043.png)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1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80)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
其特点为泪腺和唾液腺分泌减少,形成干燥性角膜炎和口腔干燥,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干燥病”等范畴,又称“燥毒证”“燥痹”等。
以素体阴虚为基础,肾阴虚又为全身阴虚的根本。
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时根据所病清窍、兼夹外邪及阴阳从化的特点,分别进行恰当的治疗。
阴虚津枯,清窍失养证证见口干、咽干、目涩,视物模糊,吞咽难下,伴腰酸膝软、体倦乏力、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偏瘦,苔薄而少,脉细。
治宜滋阴润燥、填精益髓。
方药一贯煎合大补阴丸加减。
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先煎)各12克,麦冬、玄参、沙参各15克,杭菊花、茺蔚子各9克,百合2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打)6克,猪脊髓2条。
加减纳食减少,加焦三仙各10克,砂仁6克,陈皮、厚朴各10克,以运脾利气;如出现阴虚火旺,加知母15克,黄柏10克,等。
该方亦可作为治干燥病的基础方。
阴虚津枯,燥邪外袭证证见口鼻干燥,皮毛枯燥,咳嗽,痰少质黏难出或无痰,伴头痛发热、胸痛、周身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宜滋阴润肺、轻宣外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生石膏30克,桑叶、参须、甘草、炙枇杷叶、杏仁、阿胶(烊化)各10克,麦冬、沙参、火麻仁各15克。
加减兼有风热,恶风,发热汗出,咳嗽痰黄或黄白相间,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9克,前胡、桔梗各6克,以发散风热;兼有风寒,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头痛恶寒,加金钱草9克,防风10克,紫苏叶、白前各6克,以发散风寒;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冲服)3—6克,以通便。
阴虚火旺,毒邪阻结证证见口咽干燥,舌下或颌下腺肿,或龋齿,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治6法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治6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57d6690b1c59eef8c7b481.png)
干 ,似 为 阳 明腑 实 证 ,何 以辨 为 肝 旺脾 虚 证 ?一 者该 凝 为痰 ,脾 虚 生 湿 ,痰 湿 蒙 心 也 。故 用 柴芩 温 胆 汤 清
患者 年 逾 七旬 ,正 气不 足可 知 ,岂可妄 投 泻 下 之 剂 ! 泄肝一胆黑、 龙化江痰中除医湿药治大其学本,黑.且龙有江郁哈李尔仁滨解一 郁00通 0便一 ,远
适用 于素体 阴虚 或年 高 、久病 的患 者 。此类 患 者 【1] 蒋明 ,David Yu,林孝义 ,等.中华风 湿病学.北京 :华夏 出
临 床 多表 现 为 咽干 15燥 .饮 水 频 频 ,心烦 失 眠 ,大 便
版 社 .2004:840
干燥 .舌 质 红少津 、苔 薄 白而 干 ,脉细 数 等症 。因精 血 【2] 路 志i f-,焦树 德.实用 中医风湿病 学.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
收 稿 日期 :2008—05—29
络 先后 病脉 证第 一》中所 云 “见肝 之 病 .知肝 传 脾 ,当 先 实脾 ”之 意 :寐差 者 ,热扰 心神 也 ;嗜 睡者 .肝 郁 津
编辑 :吴 宁
关 键 词 干 燥 综合 征 中 医 药疗 法 辨 证 论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1<442.8
二者 更知 脉象 左关 候肝 .右关候 脾 .现 脉来 左 关 滑右 志 、合 欢 皮化 痰安 神 ,藿香 芳香 化湿 。可 助气 机 调 畅 ,
关 缓 弱 ,正 是肝 旺脾 虚 之象 。肝 旺者 .肝 胆郁 热 也 ,郁 故 收佳 效
热 上 冲 ,则 见 口气重 ;木 旺则 乘 土 ,故而 脾虚 ,气虚 则
不 足或 不 能正 常输 布 .就会 导 致全 身各 处 出现干 燥 因津 液代 谢 异 常 ,聚而 成 痰 ,阻塞 经 络 ,是 故 治 当通
名老中医治干燥综合症医案
![名老中医治干燥综合症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dd9a6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d.png)
名老中医治干燥综合症医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干燥综合症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问题。
干燥综合症是指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水分不足,导致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眼干等症状。
虽然这些症状看起来并不严重,但是它们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治疗干燥综合症非常重要。
在中医中,治疗干燥综合症的方法非常丰富。
以下是一些名老中医的治疗干燥综合症的医案,供大家参考。
医案一:刘老中医的玉屏风汤刘老中医是一位有着50年经验的老中医,他的玉屏风汤是治疗干燥综合症的经典方剂。
这个方剂由玉屏风、杏仁、生地黄、天冬、麦冬和甘草等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的功效是滋阴润燥、清热生津、益气补血等。
这个方剂可以缓解干燥综合症的各种症状,使人感觉舒适。
医案二:张老中医的蜜汁炙甘草张老中医是一位有着30年经验的老中医,他的蜜汁炙甘草是治疗干燥综合症的经典方剂。
这个方剂由甘草、蜂蜜和水组成。
这个方剂的作用是滋阴润燥、清热生津、止咳化痰等。
这个方剂可以缓解干燥综合症的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
医案三:王老中医的麦冬桂枝汤王老中医是一位有着40年经验的老中医,他的麦冬桂枝汤是治疗干燥综合症的经典方剂。
这个方剂由麦冬、桂枝、黄芩、甘草、生姜和大枣等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益气生津、调理脾胃等。
这个方剂可以缓解干燥综合症的各种症状,使人感觉舒适。
以上这些医案都是治疗干燥综合症非常有效的方法。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避免干燥综合症的发生。
例如,我们可以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房间的湿度等。
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预防干燥综合症的发生。
总之,治疗干燥综合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干燥综合症,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预防干燥综合症的发生。
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保持健康、舒适的生活。
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思路
![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824f5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f.png)
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思路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症状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主要症状是口干、眼干。
而传统中医针灸可以通过有效刺激神经系统,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达到调节体内免疫系统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营养和代谢功能等诸多积极的作用,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和优势。
如何运用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一般采用如下四个方面的临床思路:一、调节肾阴阳平衡中医认为“脏腑经络相连”,肾属于“阳脏”,而肾阳和肾阴必须平衡才能使身体免疫功能正常运转。
干燥综合征与肾阴虚有关,因此,采用“阳胜则阴虚”的临床思路,可以采用针刺肾经腧穴和主治穴,调节肾阴阳平衡,治疗干燥症状。
二、理气化痰祛湿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需要从病因入手,常见干燥综合征与气滞痰湿有关。
针灸可以刺激腧穴,促进气血循环运行,调节气机,消除瘀滞,化痰祛湿,尤其是大陵穴、膻中穴、关元穴等腧穴有着很好的祛湿化痰的作用。
三、补益营养调节免疫针灸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和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力。
充分发挥针灸技术的调节和养心功能,常采用神阙穴、三阴交、关元、气海穴等穴位,对肝肾阴虚虚火旺盛的患者,建议使用补益营养、调节免疫的方法,同时也能治疗心神紊乱等情况。
四、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干燥综合征多属于寒湿内侵,尤其是口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等症状明显,应用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等方法,可以改善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肝经穴位,大陵穴、肝俞、太冲、足三里、气海、膻中等穴位。
以上就是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思路,中医虽然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但却在全面观察、综合分析、个性治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治疗期间还请患者注意生活细节的调节,如多饮水、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更能达到治疗的良好效果。
干燥综合征(燥痹)诊疗规范
![干燥综合征(燥痹)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22faa09284ac850ac024295.png)
干燥综合征(燥痹)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
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痹症”范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燥胜则干”,本病素有九窍阴津匮乏干燥的表现,又常兼有关节疼痛的表现。
当代中医临床专家路志正将本病命名为“燥痹”。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路志正、焦树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燥痹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欧洲标准)(1)口腔症状:3项中有1或1项以上。
①持续3个月以上每日感到口干。
②成人期后有反复腮腺或持续性肿大。
③吞咽干性食物困难,必须用水送服。
(2)眼部症状:3项中有1或1项以上。
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每日不能忍受的眼。
②感到反复的“沙子”吹进眼内的感觉或磨砂感。
③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
(3)眼部体征:下述检查任一项或以上阳性。
①SchirmerI试验阳性,即≤5mm/5min。
②角膜染色阳性(≥4vanBijsterveld计分法)。
(4)组织学检查;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1(4mm2组织内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则称为一个灶)。
(5)唾液腺受损:下述检查任一项或以上阳性。
①唾液流率阳性。
②腮腺造影阳性。
③唾液腺核素检查阳性。
(6)自身抗体:抗SSA或抗SSB阳性(双扩散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无任何潜在疾病的情况下,符合上述1条则可诊断。
①符合上述4条或4条以上,但必须含有条目(4)组织学检查和(或)条目(6)自身抗体;②条目(3)(4)(5)(6)4条中任3条阳性。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0c31ce23647d27284b7351c3.png)
浆 细胞 浸润 , 腺 体 细胞 破 坏 , 能丧 失 , 而 出 现一 使 功 从 系列临 床症 状与 表现 。 2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光明 中医2 1 0 0年 1 2月 第 2 5卷 第 1 2期
C G C D cmbr 00 V l 5 1 JM M ee e 1. o 2 .2 2
・2 9 ・ 2 5
服 。每 日均取 上 方 药渣 湿 热 敷 。 平 卧 患 肢 抬 高 3 。 0,
治疗 1 5天 诸 症 皆 消 而 痊 愈 。 体 会 急性 血栓性 静 脉炎 , 于 中医“ 蛇 毒 ” “ 脉 ” 属 青 、赤 、 “ 脉 ” “ 鳅 痈 ” 畴 。 病 因病 机 : 由湿 热 蕴 结 , 恶 、黄 范 多 寒 湿 凝 滞 , 浊 瘀 阻 ,脾 虚 失 运 , 伤 血 脉 等 因 素 致 使 气 痰 外 血运行 不 畅 , 置脉 中而 发 病 。病 位 : 肢 为 多见 , 留 下 次
助 于局 部炎 症消 退 。
参 考 文献
[ ] 于 晓芳 , 文 超 . 1 郭 四妙 勇 安 汤 加 T P照 射 治 疗 下 肢 血 栓 性 浅 静 脉 D 炎 1 3例 [ ] 山 东 医 药 ,0 0 1 5 ) 7 . J. 2 1 , (0 :9
为胸腹 壁 。《 医宗 金鉴 ・ 外科 心 法 》 : 此 证 生 在小 云 “
血 清丙 种球 蛋 白、 疫 球 蛋 白 G显 著 升 高 , 体 低 下 免 补
干燥综合征怎样治疗?
![干燥综合征怎样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4113100b90d6c85ec3ac637.png)
干燥综合征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干燥综合征应该吃什么药。
*干燥综合征怎么治疗?*一、西医一、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要针对其临床的不同阶段,控制病情进展,避免或减少多系统损害。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劳,戒烟酒,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干燥性角膜炎的治疗:用0.5%甲基纤维素滴眼以形成人工泪液,可以使约50%的患者缓解症状,防止眼部并发症。
对尚保存部分泪腺功能的患者,用电凝固法闭塞鼻泪管可使有限泪液聚积,缓解干燥症状。
可的松眼膏有促使角膜溃疡穿孔的可能,应避免应用。
3、口腔干燥的治疗:可用液体湿润口腔,缓解症状;口腔唾液减少易发生感染,常见念球菌感染,局部用制霉菌素。
平时注意口腔卫生,定期作牙科检查,有助于防止或延缓龋齿发生。
可服用溴己新(必嗽平)16mg,3次/d,有刺激腮腺分泌作用,若腮腺唾液减少,可发生化脓性腮腺炎,及早应用抗生素。
4、其他干燥症状的治疗:鼻腔干燥可用生理盐水滴鼻,不可用含油剂润滑剂,以免吸入引起类脂性肺炎,皮肤干燥一般不需治疗,出汗减少者,天热时应防止高热中暑。
5、全身治疗:可采用激素与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亦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辅酶Q10、左旋咪唑和胸腺素等,但应注意药物利弊。
激素:病情稳定者,应避免激素治疗,合并各种结缔组织病者为激素应用的指征。
可采用泼尼松30~40mg/d,分次口服,缓解后递减剂量,尽早撤除激素,如需要维持治疗以隔天为妥。
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CTX100~200mg/d(成人),硫唑嘌呤为100~200mg/d(成人)。
缓解后如需要维持治疗,应选择最小维持剂量。
治疗期间每周检查外周血象,如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应停药观察。
本病用激素疗效不明显时可加用或改用免疫抑制剂。
中药配合针灸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
![中药配合针灸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7d3adaa75fbfc77da369b131.png)
中药配合针灸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关键词】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外分泌腺,尤以泪腺、唾液腺为主,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
一般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的过度应答反应,造成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使腺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并逐渐累及内脏、肌肉、关节等器官组织的自身免疫病。
西医治疗通常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多且疗效欠佳。
本病属中医“内燥”、“燥痹”范畴。
笔者多年来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辨证治疗此病,初步归纳出4种相应治法,现介绍如下。
1 阴虚津亏型证见口咽干燥,鼻干少涕,声哑,齿松碎落,两目干涩,肌肤枯涩,便秘,舌干少苔少津,脉细等。
其病因病机是素体精血亏虚,或发汗太过,或久病导致津液不足,致使五脏失于濡养,其病变常累及肺、脾、肝、肾。
“口为脾窍”,胃阴受损则口干;“目为肝窍”,肝肾阴虚则两目干涩;肺阴亏耗则声哑、肌肤枯涩。
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阴虚为多见。
缘“肾为先天之本”,补阴必补肾阴。
方用增液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玄参、川芎、石斛、白芍、麦冬、当归、山药、枸杞子各20 g,丹参、黄精各30 g,甘草10 g。
如偏于肺胃津伤者,可加百合、贝母、葛根、阿胶、桔梗;如偏于肝肾阴虚者,可加知母、续断、山茱萸、何首乌。
针刺可选用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肾俞、廉泉等穴滋补肝肾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采用补法,10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2~3个疗程。
案例1:患者,女,56岁,2006年5月来诊。
口眼干燥1年,声哑,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
化验:抗SSA(+),抗SSB(+),血糖正常。
唾液腺ECT示:腮腺及颌下腺分泌摄取功能严重降低,类风湿因子(-)。
用上述方法,并服帕夫林(白芍总苷)。
1个月后复诊,口眼干燥明显好转,语音如常,嘱继续服药治疗2个月,口干、眼干基本消失,舌润生苔。
2 瘀血内阻型证见口咽干燥,面色晦黯,四肢关节疼痛或畸形,两腮肿大,皮肤干燥或有瘀斑,肢端青紫(雷诺氏征),舌质黯红或绛紫,少苔少津,脉涩。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完整版)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b1df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9.png)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燥邪犯肺证:主症: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不易咯出。
常伴有胸痛、发热头痛,周身不爽等,舌红苔薄黄而干或舌干苔薄白,脉细数或浮数。
治法:清燥润肺止咳。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10g,石膏20g,甘草10g,人参须10g,火麻仁15g,阿胶10g,麦冬20g,杏仁10g,枇杷叶10g,茯苓20g,南沙参、北沙参各10g。
加减:兼有风热表证者,宜疏风润肺,方用桑杏汤。
2.阴虚内燥证:主症:口干咽燥,目涩而干,咽部胀梗,头昏且痛,耳鸣耳聋,形弱体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腰膝关节疼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或光剥质于,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补肝益肾。
方药:一贯煎合杞菊地黄汤加减。
生地黄15g,沙参12g,麦冬12g,枸杞子12g,川楝子10g,当归15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2g,泽泻10g,茯苓12g。
加减:若关节痛者可加秦艽、独活、寄生以祛风胜湿,舒筋活络。
3.气阴两虚证:主症:口唇干燥,声音嘶哑,双目干痒,视物模糊,鼻干不适,面色无华,少气乏力,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舌淡红苔少质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
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党参15g,白术12g,甘草10g。
加减:若症见低热持续不退,可加银柴胡、鳖甲、青蒿、胡黄连、地骨皮等以清退虚热。
4.血虚生燥证:主症:头晕目涩,面色无华,唇淡舌干,皮肤干燥,经血稀少,心烦不寐,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20g,川芎10g,枸杞子15g,百合20g,阿胶15g,莲子15g,炒枣仁10g,甘草5g。
加减:眼干涩,视物模糊者,加石斛;口燥咽干甚者酌加芦根、乌梅等。
5.气滞血瘀证:主症:口干舌燥,双目异物感,胁肋胀满,刺痛阵发,面色晦暗,皮肤可见紫红色斑丘疹,按之不褪色,关节疼痛麻木,腹部不适或可触及症积包块,腹满而胀,时而作痛。
干燥综合征治疗的方法
![干燥综合征治疗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22d7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9.png)
干燥综合征治疗的方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睛、口腔、鼻腔、皮肤等黏膜干燥,导致不适和疼痛感。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自身免疫、用药、疾病和环境因素等。
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常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工泪液、唾液替代品、润喉糖、泌尿抗感染药物等。
人工泪液可以缓解眼部干涩和疼痛感,唾液替代品可以舒缓口腔干燥的不适感,润喉糖可以增加口腔分泌,泌尿抗感染药物可以减少尿道感染的发生。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复诊,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2. 保湿治疗:保湿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保持室内的湿度是保湿的基本措施,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的湿度。
此外,还可以使用保湿霜、润唇膏等外用药物来保护皮肤和唇部的湿润。
对于口腔干燥的患者,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喝一些温水,或者使用含有神经过敏药物的牙膏来刺激口腔分泌。
3.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免疫调节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以减少自身免疫反应,改善干燥症状。
常用的免疫调节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患者的免疫反应,减少自身免疫损伤。
4.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也可以作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辅助方法。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与虚火过盛、阴液不足有关,因此可以选择滋养阴液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沙参、麦冬、玄参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针灸疗法,以调整患者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总结起来,干燥综合征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保湿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
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史,以及医生的建议。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 18
光 明中医2 1 0 1年 1 1月 第 2 6卷 第 1 期 1
C G M N vm e 2 1 . o 2 . 1 J MC oe br 0 1V l 6 1
[ ] 许 济 群 , 绵 之 . 剂 学 [ . 海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9 5: 5 王 方 M] 上 上 18
中医治疗 “ 干燥综合征 " 四法探讨
罗 勇 金 江英
关键词: 燥痹; 虚劳; 干燥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治则治法
di1 .99 ji n 10 —9 4 2 1 . 1.0 o:03 6 /. s.0 38 1 .0 10 10 8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1 ・1 ・180 10 — 4 2 1 )0 1 8 -2 9 2
输 于脾 , 气散精 , 归 于肺 , 调 水 道 , 输 膀 胱 , 脾 上 通 下 水 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 。这 是对 津 液 的 生成 、 布 和 排 泄 输
过程 的简 要概括 , 由此可见 , 液 的正常代 谢 与肺 、 、 津 脾 肾三 脏关 系密切 。 肾为 先 天 之本 , 肾之 真 阴乃 生 命 之
布 的动力 。故 气 旺能运 载津 行 , 使 血 运 流 畅 。气 虚 且 则津 失敷 布 , 行 不 利 , 现 “ 津 不 足 ” 燥 象 。因 血 呈 供 之
此, 气虚 阴伤 , 津乏 液少 , 腑 不 荣 , 体 失 润 , 燥 病 脏 机 则 乃成 。李 东垣 日: 气 少 作燥 , 则 口 中无 涎 。泪 亦 津 “ 甚
( 文校对: 慧娟 本 刘 收 稿 日期 :0 1— 4—0 21 0 6)
[ ] 王 好 古 . 液本 草 [ . 京 : 3 汤 M] 北 中国 中 医药 出版 社 ,0 8:. 20 3 [ ] 张元素. 4 医学 启 源 [ . 京 : 国 中 医药 出版 社 ,0 7:414 M] 北 中 20 9 ・1 .
21 .
[ ] 许济群 , 2 王绵 之. 方剂学 [ . M] 上海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社 ,9 5 18:
7 9.
[ ] 衣 之镖 , 怀 舟 , 玉 品 .辅 行 诀 五 脏 用 药 法 要 传 承 集 【 . 9 赵 衣 M] 北
京: 学苑 出版 社 ,0 8:2 . 20 4 0
的重 要作 用 。治 疗 多 以养 阴生 津 之法 , 临 证 指 南 医 《
案 ・ 亦 云 : 其 法 以纯 阴静 药 柔 养 肝 肾 为 宜 ” 燥》 “ 。所
以养 阴是 治疗 S S的基 础 。
2 益 气
《 问 ・ 脉 别论 》 : 饮 入 于 胃, 溢精 气 , 素 经 云 “ 游 上
9 6.
经》, 后继 医家 的 论 述 与 其 一 脉 相 承并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 创 新 。看
似简 单 的 四气 五味 , 蕴含着 博大 的 中华文化 , 蕴含 着天 人合 一 、 五行生 克制化 、 阴阳 、 运气 等 丰富 的 内涵 , 具有 极高 的临 床实用 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 张 元 素 .医学 启 源 [ . 京 : 国 中 医药 出 版 社 ,0 7 9 . 1 M]北 中 2 0 :1
[ ] 李中梓. 6 医宗 必 读 [ . 市 : 蒙古 人 民 出版 社 ,0 8 1 . M] 呼 内 2 0 :4 [ ] 李 东垣 , 天益 .东 垣 论 脾 胃 [ . 原 : 西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7 罗 M] 太 山
2 0 9 ,6 0 8: 7 1 6.
[ ] 李东 垣 .内外 伤 辨 惑 论 [ . 原 : 8 M] 太 山西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0 8 20 :
源 , 脏 腑之 阴均 赖 于 肾阴滋生 濡养 。肺 为水 之上源 , 各 肾阴亏虚 , 能上承 润 肺 , 见 肺 肾 阴虚 之 象 ; 胃为 不 可 脾 后天 之本 , 有赖 肾 阴之 滋 , 肾阴 亏 虚 , 胃失 充 则 脾 胃 脾 阴虚 , 不能 为 胃行 其 津 液 , 见 胃燥 津 枯 之 象 ; 肾 脾 可 肝 同源 , 肾阴亏虚 , 不 涵木 , 水 肝失 涵 养 , 致 肝 阴亏 虚 ; 可 肾阴不足 , 不能 上济 心 火 , 火 不 能相 济 则 心 火 上 炎 ; 水
津液 在人体 属 阴 , 起滋 润濡 养作用 , 散布 于体表 其 能润 泽皮肤 毛发 , 其流 布于体 内能滋灌 五脏 六腑 , 其注 入孔 窍能濡 养 眼耳 口鼻 诸 窍 , 流 注 于筋 骨 关 节 能使 其
之柔 润滑 利 。而津液 的正 常运行 敷布 , 全赖 气 的运动 , 气 能生津 , 是化 生津 液 的 动力 , 能 行 津 , 是 津 液输 气 亦
《 痹病 证治 学 》 本 病 为 “ 痹 ” 称 燥 。历 代 医家 对燥 证 论 述颇 多 , 而且对其 治疗 也各 有 阐述 , 面就借 鉴 古人之 下
心得 , 从致 燥 的机 理谈 谈治 疗 s s的四法 。
1 养阴
泽, 理宜养 阴 。 俞 根 初在 《 俗 伤寒 论 》 也说 : ( ” 通 中 “ 燥 邪 ) 伤肺 经 , 伤 胃液 , 伤肝 血 ‘ ” 说 明燥证 发 先 次 终 肾阴 , 病与 诸多脏 腑都 有关 系 , 特别 强 调 了 肾阴 在燥 证 中 而
干 燥综 合征 ( j rn sdn rme S ) 中 医文献 So e ’ y do ,S 在 g 中无 相似 的病名 记载 , 中医学认 为属 于 “ 证 ” 渴 证 ” 燥 “ “ 劳” 范 畴 。近 年 全 国 中医 痹病 专 业 委员 会 所 著 虚 等
津亏 之象 ; 另外 , 本病 多有舌 质红绛 、 面干燥 、 少舌 舌 苔 裂, “ 乃 阴虚 水 涸 ” 之征 , 说 明本 病 病 本 与 肾 阴虚 有 也 关 。朱丹溪 在 《 溪 心 法 》中 日 : 燥 结 血 少 , 能 润 丹 “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