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拳吸气与呼气的方法

陈氏太极拳吸气与呼气的方法

陈氏太极拳吸气与呼气的方法陈氏太极拳的套路中, 动作路线与方向是有形的身体活动, 而吸气与呼气则是无形的身体活动, 初学者往往只看到有形的动作, 兼顾不到无形的吸气与呼气。

本文探讨了陈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吸气与呼气的特点和方法, 为练习者提供参考, 使练习者在练拳过程中做到有形活动和无形活动相结合, 达到更高的练习境界。

练拳过程中的吸气和呼气练习其实就是练内功, 要持之以恒, 做到深、长、细、匀。

运动讲究节奏, 正如音乐有一定的节奏, 节奏不合就是跑调, 运动和艺术是相通的, 都需要反复锤炼, 才能把握好适合自己的动作节奏和呼吸节奏, 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 取得较高造诣。

一、吸气和呼气在陈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人体呼吸不能单纯理解为肺呼吸, 人体和大自然的气体交换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种:肺呼吸, 体呼吸和丹田呼吸。

肺呼吸和体呼吸分别是通过口鼻和毛窍进行的外呼吸, 丹田呼吸是较深的内呼吸, 也称作腹式呼吸。

人体的内外呼吸相互协调配合, 促进人体气血流通。

一般人以肺呼吸为主, 肺部呼吸停止, 生命即将终结。

训练有素的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丹田呼吸, 减少肺呼吸, 提高身体呼吸的效率。

吸气与呼气对立统一, 内呼吸和外呼吸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既矛盾对立, 又相互统一, 相互促进。

展开剩余86%(一) 合理的呼吸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陈式太极拳主要采用腹式呼吸, 呼吸时, 膈肌和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变化、血液循环功能加强, 有助于增强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新陈代谢, 改善心脏功能。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 心率降低, 心脏舒张期延缓, 使心肌能充分休整, 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输出量增加, 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腹式呼吸在气沉丹田时, 胸腔和横膈向下运动, 肺部呼吸量增加, 肺活量和吸氧量也随之增加, 身体内部气体交换充分, 新陈代谢作用增强, 血液循环功能良好, 对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都有良好的作用, 经常练习能保持心肺功能正常, 祛病延年。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推荐文章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陈氏太极拳小架介绍热度: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介绍热度: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热度: 24混元心意太极拳是什么简单介绍热度: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每个动作都很细致精美,陈氏太极拳的练法也很注重,想要动作精美,就要先熟悉整套套路,太极拳教程中如何提及?陈氏太极拳的练习有哪些步骤和方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熟练套路明确姿势套路指的是太极拳的整套架式,姿势就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要领。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可以说是练习的最重要事宜,只有在清静的条件下,才能够有助于气的旺盛与收藏。

从而可以运行好五脏六腑,养其身。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

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陈式56式太极拳行气法

陈式56式太极拳行气法

一、起势并步直立时,排除杂念,一心想着练拳就要开始了。

当静下来后,意守丹田,想着丹田内气逐渐充盈。

开步站立的提脚时,想象丹田内气向下、向后过会阴穴向后上沿督脉行至百会穴(以下简称为:丹田内气行至百会);横开步落脚时,想象内气由百会向前下过膻中沿任脉沉人丹田(以下简称为:内气由百会沉入丹田)。

二、右金刚捣锥转体捋朋和转身右捋时,想象丹田内气至百会穴;擦脚平推时,想象内气出百会穴向前,下至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行至两手(以下简称为:内气由百会行至两手)虚步撩掌和提膝举拳时,想象内气由两手沿两臂外侧行至百会穴(以下简称为:气由两手行至百会);震脚砸拳时,想象内气由百会沉入丹田。

三、揽扎衣托拳转体时,想象丹田内气逐渐充实,并随两手的缠绕而旋转:分掌划弧时,想象丹田内气渐渐膨胀。

擦脚搭腕时,想象丹田内气惭渐凝聚,出马步侧掌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右掌。

四、右六封四闭转体旋腕时,想象气由两手行至丹田;下捋棚挤时,想象丹田内气向前下过会阴穴,向后上沿督脉经百会穴,向前下至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行至两手(以下简称为:丹田内气行至两手)。

掤刁托掌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虚步双按时。

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手。

五、左单鞭转体推收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转身提勾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右勾顶。

提膝擦脚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马步立掌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右勾左掌。

六、搬拦捶转体成拳时、想象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转体横拳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拳。

划弧翻拳时,想象内气由两拳行至丹田;转体横拳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拳。

七、护心捶下栽双拳和跃转抡拳时,初想象内气由两拳行至丹田;马步合臂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臂拳。

八、白鹤亮翅擦脚插掌时,刕想象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跟脚分掌时,函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手。

凐九、斜行拗步转体绕臂时,意想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踏脚擦步时,意想丹田内气行至两手。

左转提勾时,意想内气由两手沉入丹田,马步展臂时,意念丹田内气行至两手。

陈氏太极拳的十六字口诀

陈氏太极拳的十六字口诀

陈氏太极拳的十六字口诀
(一) 意
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贪。

用意来引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 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练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

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神
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

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必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

(四) 情
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

(五) 景
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纵放,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六) 动
全身一动无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

(七) 静
内心一片空灵,“一动一静,一片神行。

(八) 乐
知足常乐。

(九) 食
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

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太极拳内气的练习,要遵照以下三个阶段,方可使内气一气贯通.在这三个阶段内,练习者本人除了勤学苦练,细心体会外,还需必要的指导,以去其丢,方可度过难关,以至成功.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练习目的主要是熟练套路和纠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涤滤,以除去影响练拳的各种因素,专心专意.以后再按拳谱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虚领顶劲,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圆裆,注意头、手、身、脚、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势认真练习,不可间断。

除去焦燥情绪,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

每天练习5-10遍,约半年至1年时间,即可将套路练熟。

随着熟练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以觉察到,体内产生内气鼓荡,气到之处,表现为酸、麻、沉、账(仅表现在某一部位,最常见于上肢手指等处)。

此阶段太极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断劲不圆的缺陷。

第二阶段:历经一年左右的练习后,练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开始应有进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逐步达通任督诸脉,遂之使十二经脉也相断打通。

练习要求的重点是在注意第一阶段要求的前提下,应注意虚实开合及缠丝劲的练习。

开合练习是内气鼓荡得以调整的基础,是太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活动形式。

开合分为内合和外合。

外合即是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髋相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也如此);手与身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相合,脾与肉相合,肺与身(皮毛)相合,肾与骨相合。

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具开。

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一开一合,阴阳二气递相承。

此乃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阳得阴助则化源不竭。

”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

缠丝劲练习的好坏,关系着太极拳内劲走、化、沾、发的质量标准。

缠丝劲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内气得以通诸经。

《拳谱》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有之,无时不然。

”练习者要严格掌握它的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

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

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

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引导语:太极“内气”的训练方法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欢迎参考阅读!第一、首先应做到周身气血通畅欲引水,先修渠。

要做到周身气血通畅,一是身体骨架要搭好,关节要吻合,要符合自然和人体生理结构。

比如小腿是人体的立柱,承重时不能歪,否则膝关节就会承重或拧劲,小腿的静脉血液回流就会不畅。

二是周身的放松,松不下来气血就不会通畅,这个道理练拳人都懂。

比如有人撅着屁股打拳,既是骨架没有搭好,又是腰肌没有放松。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规矩特别多,这些规矩大多都是身法要领,静态时做好了还没用,而是运动时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身法要领的要求,这就是太极拳练习的初级阶段——塑形。

形正和放松,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难,不经过反复正架子,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好,看看社会上练太极拳的,有几个不架肘的?形不正气不顺而说练“气”,那叫瞎练。

第二、掌握用两跨旋转虚实这里首先要说明两个概念:一是腰脊是身体上身的“立轴”,不能弯曲,否则上身在旋转时就会不灵活。

比如一根铁棍在弯曲和不弯曲的状态下转动,灵活度差别会很大。

腰脊要直,既不是与地面垂直(如垂直身法低时前脚掌会发飘,踏地不实,脚下无根),更不是将生理弯曲拉直,谁都没那本事。

具体操作上,就是通过虚领顶劲与松腰坐臀,将脊背相对拉直;二是两胯是人体上下连接的“轴承”,不仅可以使上身左旋右转,上下传递劲力(将自重传递到脚,将腿脚蹬地之力传递至腰),还可以上下折叠,如身法高低的调整,就是通过两胯折叠实现的。

“轴”与“轴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用两胯旋转虚实,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掌握了用两胯旋转虚实,才有可能做到:①以腰胯为主宰,以身体带动四肢。

练拳时身手分家,永远迈不进太极拳的大门,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圆活之趣和套路里每个动作的内涵。

②做到了以身体带动四肢,才能做到动静有序,主从不乱,先是两手的相吸相系,进而上下相随,再到更高层次的周身相随和意动形随。

陈氏太极拳内气修养

陈氏太极拳内气修养

换言之,人体比如一只水袋,水是下沉的。如果水袋松散下落破碎,则水流遍地,无孔不入。所以水袋需要一个向上领起劲,但是这个劲应和水袋的重量一样大,如果领劲大于水袋,则水袋成无限上升状。
有一个固定点,水袋放松下沉就不松散。练太极拳百会领起的要求,于此同理。
水袋中的水,需要半袋,轻轻运行,水袋中的水,会随着先后有序的运行规律,起伏动荡起来。
这只水袋你用一手领之,另一只手冲击,如果恰到好处击中中轴,击中部位会含蓄下去,而四面的部位会包围过来,你劲力一松,他又恢复原状。
再进一步来讲,你试验的物品不是水袋而是球体,内气充足而极具弹性,那么或者你把球体击出,或者你被球体弹回-----一种强大的弹回。遇强则强。
如果不是球体而是人,一个内气充沛,浩然正气充塞环宇,内力激扬四射的人,那么实际情况已难以描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因人而异----也许要5,6年时间,已沉到脚底了,按玄虚的话说天的贯通了,你能把内气转动起来了。这叫转丹田,或丹田内转,或丹田潜转。
此时寒暑不易,晨昏无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尔后丹田气运,足下深沉,举步投足,稳重踏实,落地生根,并且有入地三尺之意。自觉沉重,而外观实是轻灵。
愈是心平气静,感觉愈加明显。
借地下反弹之力,接下势。
手上运足,脚下沉透,这叫一气贯串。或一气贯通。
2
此时用于场上交手,佐以机巧,已见奇妙而暗自感叹。然而毕竟僵硬有余而灵巧不足,称作散手虽能克敌制胜,而顶抗匾丢等随之出现。有时虽然勉强放出对方,而自己也因太过重心不稳,后劲不接,,且多是蛮力,不是太极拳修练来的纯刚的功力。一句话说到底,功力不深,内劲不足。
也就是,移物能用四两,就不用四两一钱。
半年招熟,也就是开始引动内气的时间。你以腰为轴,周身关节依次排开,节节贯串,慢慢直到手指。比如以拦扎衣为例,右手走上弧线向展开,你感到已运到手指,运到尽头了,松右肩,沉右肘,坐右腕,右手手腕下塌外辗,能不能感觉到,右手小指外侧,一种气血冲足的感觉?手心向内轻轻旋转,这种感觉是不是能依次运行到无名指,中指,等等。

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

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

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太极拳是一种内家的拳法,而所谓的练习太极拳就是在练内气,就是所谓的丹田内气,很多拳迷都觉得丹田内转是很神秘,你是否也想知道丹田内转是什么感觉吗?由于每个人的主管感受不一样,表达上面也有不同,而对于丹田内转的描述也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今天太极拳小编就是要教大家怎样修炼丹田内转的功夫及一些练习技巧,希望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怎样修炼丹田内转的功夫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丹田内转的功夫,实质上就是在意念导引之下,在塌腰松胯的基础上,以丹田为核心,收腹、吸气,丹田部位先向里收缩,然后再依靠脚蹬地,借大地的反弹力,同时呼气,丹田螺旋膨胀,靠胸腰的立体螺旋,向发力点螺旋式地发放松活弹抖、意气力三结合的整体劲。

为了具体说明丹田内转功法,现举例加以表述。

比如陈式太极拳第一路第二式“金刚捣碓”的动作六:在这一个拳式的一个小动作之中,可以体悟丹田部位细腻的立体螺旋的动作——右手一握拳,胸腰略左转,沉右臀、翻左臀,收腹、吸气、松胯、提肛,然后,上提前冲右拳,掤右肘,胸腰丹田再略右转,沉左臀、翻右臀;胸腰丹田再前转,砸拳、拳掌合击、震脚、发劲,呼气,小腹膨胀;同时丹田带动全身运行一个立体螺旋的升沉劲。

这一个小动作之中,不仅拳掌相击,震脚而发放一种整体松活弹抖的技击劲,而且使人体整个肌体及五脏六腑都感受到了运动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的练习方法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三个层次和练功诀窍1.抱丹田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

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

随意呼吸,莫令耳闻。

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

短吸, 在打拳中要逐步养成习惯。 我们 平时要做到 2 小时练功。方法: 4 只要 随时想起来,就马上做几次逆腹式呼 吸, 功夫 源于 日常的积累。
发 【 力时 ,借助呼气催促 ,将 内蓄的气 劲力爆发 出去 。 f 、 感 4练 法 . f ( ) 手 平 圆法 1 单 I 单 手平圆法是借用 双人推手平圆 的动作 , 合逆腹式 呼吸进行手臂 、 结 腹 部、 腿胯相互转换 的练习方法。
8)
( ) 2 停
吸满后 ,略停闭气 ,不 吸不呼 , 】
至3 秒钟 ( 6) 图 。
( ) 势 呼 吸 二 拳
指与 拳架 动作 的开 合 、折叠 、 内
旋、 内收相 配合 的拳势呼吸方法。 “ 势呼 吸 ” 是娄 吸与 动作 拳 指呼 ( 肢体 的展收 、 劲力 的蓄发 、 防 意识 攻
的表现等 ) 。紧密配合 的呼吸运动 , 是 习拳达到一定程度 自然形成 的一 种呼
吸方 法 。
1呼 吸 方 法 .
以鼻吸气 ,以鼻 呼气 或 口鼻 同时 呼气 , 不可用 口吸气 ; 吸要 领 为深 、 呼 ②停 当右 手划 弧至 与 吸交换 时 , 个似 有
突 出, 尽量地 吸气 , 尽量地 突出。两手
注意 : 始终 要保持鼻 吸鼻 呼 、 两脚 【呼 气 。
随吸气慢慢地从体 侧抬至与肩 同宽 同 使劲 下踩。
在发 明劲 时 , 般 采用 “ 一 逆腹 式
高, 力点 在腕背 。吸气 尽时 , 屈臂与胸
前 ( 5) 图 。
法 先 再 首先打拳 ,要改变原来 的呼吸方 I呼 吸 ” , 借 气 蓄力 , 以气 催力 。 式, 强调 逆腹 式 呼吸 , 吸鼻 呼 , 呼 l即结合肢 体动作 , 鼻 长 吸气 聚蓄力于丹 田;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式太极内功包括内劲、内⽓与内功。

1、内劲“内劲”:太极拳的“内劲是⽤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

是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法锻炼取得的。

须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的肌⾁,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所谓实中有虚)。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中说“极柔软,⽅能极坚刚。

”锻炼内劲要由松⼊柔,积柔成刚;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使之能达到快慢随⼼所欲。

⽇久天长,全⾝轻灵、柔和、圆活,体内和⼿臂有⼀股深厚沉重的⼒量,变化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地转换和集中到某⼀点。

“这种⼒量似柔⾮软、似刚⾮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量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2、内⽓内⽓”:太极拳的“内⽓”也叫“中⽓”。

凡是认真、正确地练太极拳者,功夫到了⼀定程度,便会在体内产⽣“内⽓潜转”或“中⽓贯⾜”的体内感觉。

⾸先出现腹内“咕咕”作声,⽇久就消失。

“⽓沉丹⽥”腹中充实圆满,还会出现⼿指头⿇、胀、针刺的感觉,⼿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以⾄于“⽓遍全⾝”的感觉。

练习时⾸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流,就能内外合⼀,⼀动内外俱动。

⼀定要做到⾝正体松⼼精意专,以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

这样练下去,即可得到“内⽓”。

⽓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后,功夫会加深⼀层。

⽓流现象还可以出现于⾻髓管内。

,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敛⼊脊⾻”的内⽓感觉。

3、内功“内功”:太极拳的“内功”⼀是指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结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并逐渐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在弧形松沉转动中也获得细密的锻炼。

⼆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以带动外形(即所谓⾥不动,外不发),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我按摩、挤压和转动,从⽽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精密的锻炼。

太极内劲的特点⼀、流动性当太极拳练到⼀定程度的时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天的某⼀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及特点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及特点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及特点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内劲功力是检验一个拳手的必备课程,也是衡量一个人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习拳者必须要精通一门武术,并且要学会融合其他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具有沉淀的传统武术,经过智者、高手等创编,将太极拳和阴阳学说全面的结合成一体。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太极拳内劲是刚的一面,太极拳的内劲质量是刚,但不是僵硬、蛮劲,在练习中要做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陈氏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

陈氏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

陈氏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且又内、外家分明,无论内、外家高手,历来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拳不站桩,等于瞎晃荡”。

陈氏太极拳位居内家之首,更应注重内功修练。

内功修练又分静功修练和动功修练,静功修练是一种外形静止而内在运动(以意领气)的功法练习。

如打坐,卧功,站桩等。

静功修练多数来讲是意识训练,也有少数夹带体能训练,如无极桩和太极桩。

静功修练是一种程序,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调控,是用意识将“无”演化为“有”的过程。

内在的气与劲是很空洞的,“空洞及无物,无物衍太极”。

人的本气与劲原无定处,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边。

静功修炼就是将气与劲的无形,无边演化为有形有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极生太极”。

当气或劲一但有形的概念,就一定有极的分化,极的分化属对立的载体,如阴极与阳极,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轻与重,虚与实,蓄与发等等,这些由有形而转为极的分化就是由“太极生两仪”的定量。

两仪是对立两面的中极,一但中极再次激化就会再次衍生阴极与阳极。

阴极与阳极的两次分化过程。

“四象”即“四向”之意,有了四象,如果要再次分化就进入了“四象生八卦”。

四象是四正,八卦是四斜,当四正与四斜同时出现时,当中会有一交汇点,即为“中定”。

四向在太极学说中是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与中定即为“五行”,其中缺一不可,多一无可为。

静功修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五行”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和公式进行的,在内功修练的过程中,一环与另一环的相扣点都是以意识为纽带,“意识”在内功修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人将内功修练概括为“意识训练”是有一定道理。

通俗一点讲,静功修练是在“养兵千日”,而动功修练则是在“用兵一时”。

如果说静功修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是以“形引劲”,那么动功修练就是在以“劲催形”,如单式定桩,单式弹拦劲等等。

动功修练讲究“内动而外随之”和“一举动,四肢百骸无有不动”。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

“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

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

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的“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

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

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

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内气”的表现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

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

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

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

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

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

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陈式太极拳内功的两种方式方式一、呼吸气—练陈式太极拳内功的关键马老师常说,陈氏太极拳的拳架是内功的功架,这也正结合了阴阳交合互生的理论,阴阳结合不断地转化增加了太极拳的魅力。

可见,陈氏太极拳中内外功是完全互通交合的。

拳架的要领在无形中锻炼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功,而此拳内功的要求也正是练好拳架的基础。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也就是丹田内转功,丹田内转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逆腹式呼吸,只有和谐的呼吸配合才能达到内气鼓荡的境界。

腹式呼吸法,在太极拳运用中是最广泛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逆腹式吸主张吸气时气沉丹田而不飘浮于胸;呼气时要气发于四梢而不滞留于上体,反对呼吸时胸廓有较大的起伏。

所以,逆腹式呼吸对胸部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要求就格外高。

这也有利于对内脏的按摩和下盘的稳固,这与道家内丹功中把呼吸看成是养气功夫,与炼内丹的“火”也是统一的。

太极的真谛也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二字也就在“出肾人肾”之间,这种对于内外呼吸的感受、运用和研究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即使是在以外家著称的少林武术《易筋经》中也格外重视呼吸问题,可见,天下拳理皆是互通的。

我们要将其联系起来看待。

至于如何在打拳时配合以逆腹式呼吸法,笔者认为应视具体拳式而言,既要顺应自然,不可勉强为之,又要符合拳理,领会拳式的技击含义,基本上与“开呼收吸”一致,这也就是最佳的“呼”与“吸”。

如果能在逆腹式呼吸的同时配合以道家小周天内力的运气方法,相辅相成,动静互养则效果更佳。

方式二、腹拳一练陈式太极内功的新思路打腹拳,也就是用意念练拳,在以前武侠小说中也曾出现过,我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太极内功的训练中,自觉效果颇佳。

通常,陈式太极拳中没有静功,只有动功,而且是寓于拳架的锻炼之中的。

所以,打腹拳就成为对陈式太极拳拳架练习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但这种静功又是外静内动的统一,是周身内外的统一,这正应验拳谚中所说的“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字,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马虹恩师讲:“拳法之妙,在于运劲。

”练拳不懂得每个拳势、每个动作的劲力内涵及变化,永远是花架子、空架子。

内劲与外型完美的统一,规矩与内劲完美的统一,是太极拳拳架锻炼的重要标志之一。

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是太极拳内功的一种表现,内功武术称为禅。

拳架要充分地表现出内功的功力,体现出功力的强与弱。

初级功法看外形,中级功法看劲路,高级功法看气势,超级功法显神韵。

内功为拳之主,拳为内功之用。

拳只是内功的表现,是内功的有形化;而内功是拳的精神本质,以内功入拳,便可以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大道也就是内功的大道,我们学习太极拳,必须做到:内功必须和拳架、推手、散手功夫合二为一!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是一开始就采取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

正确的呼吸是进人太极之门的金钥匙。

打拳要时刻注意调整呼吸。

打拳时,为什么有的人憋气,喘不过气来?原因就是呼吸没有调整好,气没有运好、沉好。

二、什么叫呼吸力是指练拳中肺呼吸与腹式呼吸相结合,主要通过鼻子进行长呼短吸,使之与周身动作配合起来而产生的力。

三、表现形式让人用两手按住小腹和命门穴,做呼吸,让其感觉到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命门向外膨胀的感觉。

请大家相互体验一下。

四、具体的锻炼方法丹田呼吸:指逆腹式呼吸属先天呼吸,是太极拳内功呼吸法。

包括两层含义:(一)逆腹式呼吸在吸气时逐渐收缩腹部,在呼气时使腹部鼓出。

具体练法如下。

1,前后逆腹式呼吸法预备两脚与肩同宽,两脚使劲下踩。

两手交叉于小腹前。

右手在外,左手在里,虎口相扣(图1)。

(1)吸气鼻吸,吸气同时收腹、松胯、提肛。

小腹使劲内收,吸到底。

肚脐与命门穴形成一股对拉劲(图2)。

(2)含气吸满后,略停闭气,不吸不呼,l至3秒钟。

在短时间内暂停丹田呼吸,这叫含气(图3)。

(3)呼气小腹使劲外鼓,同时命门、整个腰际全部外撑,感到整个腰要爆炸的感觉似的。

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

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一、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就是四个字“丹田内气”:我们学练太极拳也就是说有了丹田内气,就有基本功,没有丹田内气就没有基本功。

即使你练了30年,会100个套路,还是没有基本功。

弯腰劈叉、翻跟头等等那都是杂技演员、外家武术的基本功。

在陈氏太极拳中,练习者要站三年拳式桩功,目的就是养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三丹之气。

二、内家拳基本功的三个标准:第一步,气沉丹田。

检验方法:把口鼻闭上,把手放在小腹上,可以自由地把小腹凸起,凹陷下去。

做到这一步,是基本达到气沉丹田,但还是要坚持锻炼,让下丹田充实有力。

第二步,气冲带脉。

检验方法:把口鼻闭上,把左手放在小腹上,把右手放在腰眼命门上,可以做到把小腹凸起的同时,后腰命门也凸起来。

第三步,气灌四稍。

检验方法:气从后腰上到夹脊穴,再由肩到肘到手,手指坚硬如钢铁。

冬天的时候一运气(一个呼吸)手掌发热,发红,内气能灌倒手指,手指比平时硬很多。

气从后腰下行,由腰胯到膝到踝到脚,脚指五指抓地、落地生根。

我自己有个经验是手背的皮肤会越来越嫩白。

三、正确带功练拳:很简单,做到以上三步后,带功行拳。

这时候你的拳才是有真正内在支撑的拳,才是真正的内家拳。

带功行拳后,动作只是引导内气发放的引导姿势,动作重复的遍数越多,内气和内劲对这个路线越熟悉,传导的越快,用起来就越顺手。

到了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你越放松,内劲发的越快啊。

也就是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以上所说的都是日常对我自己的练拳要求,都是大家可以用手检查出来的,也是我自己真正练出来的。

您练出来了么?!大家找老师的时候,可以把拳头放在老师的肚子上,如果他能用肚子里的内劲把你弹出来,至少是用内气能顶得住你的拳头,再和他学,否则很抱歉,这个大师很可能“没有东西”。

有了“丹田内气”,你就可以学太极拳这个语言了,尽管水平很低,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和连字母都不会的人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起式:起式:出腿后,精神领起来,身体放松,沉在两脚,塌腰,即象把布袋放下一样,腰胯都要外涨。

起式,胯膝垂直。

起式,出腿后,右胯松,右膝与小腹合(支撑),松肩,双手方位右前,不能一推就倒。

左腿送劲到腰,腰脊转带双手向右后转划弧下来,右膝支住。

新架起式为:朋捋按挤,老架为朋挤(腰胯后沉),意在手心为捋,起式要先将手与脚合,以膝盖顶起来.手腕要松,不能紧.起式,松,把自己变成木桩,即只剩脊背这根桩.膝部上顶.起式,意念从头顶到会阴,从腿两侧下沉,从脚部自腿内侧上升,膝部顶起双手.起式,A松,尾骨与鼻子合,手与脚合,并将意念深入地下三尺.B以脚跟的蹬劲和腰胯松沉劲的反作用力从膝盖将双手领起,C按挤(按为腰胯沉,手分,分后右手低,右脚跟蹬上去.)以脚跟蹬劲将手指伸平.D沉腰沉胯,肘与膝合,双手下捋.E双手将气球左上举,用右脚跟蹬,到位后重心在右脚跟与左脚掌。

F先向左转将重心移到左脚跟踏实,转腰,掌要立起来。

G上步三掌,一是下捋,起锅底弧,上步。

二是滚左手,左肩与左胯合,三是下翻掌上步。

揽扎衣:揽扎衣最后是横劲变前后劲(弓箭步),手与脚合,手劲与脚劲向前交汇到目光所及最远处,往外撵。

手是意劲,不重外形。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时,先把胯往里裹,意念往右脚下沉。

单鞭单鞭合手,通过腰胯与右脚合,意在左手心,用右脚蹬出左手。

右膝盖支撑好。

手脚开合都要通过腰胯。

单鞭定式时,A右手中指下沉突出,向外展,左手劳宫外展,双臂下沉外展。

B左肩与左胯垂直,齐。

C右膝与小腹相连,合D右脚蹬劲,右胯松开E上身后坐,中正,劲沉入两脚。

定式定式:放松,从肩到手,手心合脚心。

本来也无定式,只是为了打好、校好拳才突出定式,定式是为了便于学习。

定式是先找中线,然后松沉放长;先求中展,再求紧凑。

定式时中指与大脚趾垂直。

定式时八面支撑,尾骨下如吊一块砖,两臂伸远,肘下沉,方向上能形成一个圆的交汇,但身体不能趴,手腕要松。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独有五大特点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什么是经络呢?它其实就是遍布在我们的人体内的气血的通路。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

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

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什么是推手呢?推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使用的技击手法。

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陈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前五式

陈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前五式
2,含气
胸腰转正,重心落于两腿,拳掌到心口,停一停,不呼也不吸。
3,呼气
胸腰右转,重心移右,拳掌向右下方划弧下旋至丹田肚脐前,轻轻沉住,同时呼气,小腹使劲外鼓,同时命门、整个腰际全部外撑(图25)。
然后略停一下含住气(图26),再开始内转。
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向右内转下沉法方法相同,方向相反。每次练习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每次不少于100次为佳。
2,停
停的同时,身体继续微下沉,五指抓地,小腹外鼓(图21)。
3,呼气
小腹继续外鼓,五指抓地,使劲下踩,踩到位,使尽全部劲力。呼气的同时,身体略微上升。两脚内扣,拳背朝前(图22)。 每次练习50次为佳。太极千斤坠主要是练就松沉到脚,全部是鼻吸鼻呼,进一步获得踩劲的练习方法。
方法一、慢练法
自然站立,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用逆腹式呼吸法。
1,吸气
慢慢地吸气,要求吸气时,收腹(小腹尽量内收)、吸气、松胯、提肛,胸腔膨胀,以达到充分吸氧;开始吸气,一定要吸满(同前文图1)。
2,停
略停一下,也就是不吸不呼(同图2)。
3,呼气
然后开始慢慢呼气,要求丹田小腹膨胀(小腹尽量外鼓)、命门后撑、周身皮毛膨胀、胸肺部放松、横膈肌上升、浊气吐出,气人丹田。(同前文图3)。
这种丹田内转逆腹式深呼吸法,被太极拳界称作“内练一口气”,也称作“内功”,应重点练习。
反复练习100次。
慢练的作用是使下丹田ຫໍສະໝຸດ 气充盈,练的是丹田气的储备、是养。
方法二、快练法
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做逆腹式呼吸,鼻吸鼻呼。
1,吸
吸气要慢慢地吸满,双手要随着吸气收腹用力往里按(同前文图1)。
2,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气
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的“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腰胯放松:首先是胯弯要放松,只有胯弯放松并向后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气沉丹田。同时,项劲领起,胯弯放松,丹田气下沉,腰部就会自然松开。全身才会如拳经所云的“对拔拉长”,才会有所谓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腰脊完全放松,才会有以腰为轴的螺旋缠丝。拳经还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于腰胯求之”,也就是说,只要腰胯没有放松,不论拳路与推手,就会既不得机又不得势,可见,腰胯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虚实分明:打太极拳,要在阴阳开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虚实。所谓虚实,就是在开合的动作中,人体重力和劲力的不同分配。动作中,支撑重力的主要部位为实,次要部位就为虚。劲力的刚劲方向为实,柔化方向就为虚。拳路中,随缠丝劲的运行,虚实总在不停地变化,每一个定式,都有不同的虚实。太极拳谱要求“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需留意也”“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太极拳套路中虚实分明,其实就是锻炼人们对重力和劲力的控制及分配能力。“意气须换的灵”,就是重力和劲力要在意识的支配下,灵活地变换。根据套路或推手的需要,时重时轻、时刚时柔、时有时无,彼虚我实,彼实我虚,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境界。故而,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开合虚实即为拳”“屈伸来往,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太极拳中的虚实,在推手及技击中显得十分重要,往往瞬间的劲力虚实轻重变化,就决定了“背顺”与“胜负”。
以气运身:所谓“以气运身”,其实就是在意念引领下,调动神经及经络随身体的螺旋缠丝劲缓缓从腰放射到全身的各个角落,遵守“腰、肩、肘、手”的传递原则,将气感运达“四梢”,特别要到边到沿。拳论指出,“气要运到十个手指头”。
运劲平稳:不少太极拳练习者,为了表示“柔”和“圈”,特意放大了肩、胸、腰、胯的扭转,使肩摇摆抽动,腰左拧右吊,结果形成了“过”,拳路打成了拧腰吊胯。这正是拳师们指出的“妄动”。妄动会形成“提”“拔”“抽”“撤”,违背了拳谱中的“无提拔之意,无抽撤之行”的原则,也形成了“断劲”和各部位的“死角”,进而“气”难通,劲不圆。由于拧腰吊胯使身体重力分配不均,还会使膝关节疼痛。所以,运劲中,一定要遵守“无过不及”的要领,使各部位骨骼及肌肉既不能走过,也不能欠缺,要平稳运行。
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就是以腰为发动机,使腰劲通过脊柱一节一节旋转地传到四肢。这个传导过程,正是缠丝劲运转的过程,也是气达四梢、力达四梢的过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正是先以身领手,再以手领身地使内劲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一进一出的运行路线。
以意领气:既然太极拳的气是在意念指导下与呼吸相配合,对经络及神经的调节运动,那么,意念就成了练习太极拳的关键。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运化全在一心中”“运用在心,此是真诀”“打拳心是主”“一心为主,而五官百合无不听命”。这里的“心”就是指的大脑意念。近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顾留馨把太极拳称为“意识体操”。陈式太极拳拳谱中记载:“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多数刚学太极拳者,都在追求如何运气,都在想象丹田会产生一种气流而流遍全身,这正好误入歧途。其实,练拳只要把意念灌注到每个动作中,全身放松,以意念引领动作,节节贯穿地螺旋运行,久而久之,气感自会产生。
练内气,除了“懂”和“练”,还要“悟”。太极拳理博大精深,含蓄深沉。但是,自古人创拳以来大多以口授为主,传至近代才有文字记载,更谈不上音像实录,所以,个中深刻的内涵,很难完全确切表达。即使学者能全面接触拳理,但各自理解体会不同,也会事倍功半。因此,“悟”就显得特别重要。太极拳讲究以意练气,这个意,本身就是一种感悟。同时,太极拳动作复杂,对动作的要求既多又广,既锻炼肌体,又锻炼经络与神经。所以,离开自我的感悟和深入的研究,很难运用自如。所谓“悟”,既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根据拳理的要求细细琢磨、一点一滴地去追求、去理解、去自我矫正,又是在慢慢的体会中不断总结各部位的要求及感觉,在找劲中懂劲。
“内气”的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பைடு நூலகம்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阴阳开合:太极拳的阴阳开合,其实就是行拳中刚柔轻重互为转化的劲力,就是动作的动静、高低、收放、刚柔、虚实的具体表现形式。陈鑫讲到:“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能识得环中趣,转战随意见天真。”所谓识阴阳,其实就是在拳路中要懂得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准确运用。“互为根”就是相互转化的意思。左右、高低、动静、收放、刚柔,本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互为依存的条件。同时,前一个的尾,就是后一个的头,即前一个的结束就是下一个的开始。所以,拳要打得好,就要充分体现其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演变,特别是它们的相互转化。“收”要卷得紧,“发”要放得开。“开”要宽松舒展,“合”要紧凑含蓄。只有充分地体现“阴阳”、“开合”,才能使拳路节奏明显,气意鼓荡,劲力充沛。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几百年来,太极拳的先哲及大师们对太极拳的各种练习方法及要领有太多的论述,十分精辟,十分宝贵。但是,根据本人几十年太极拳的研练体会,以上十二个原则,则是练拳入门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遵守以上练拳原则,就不会产生气感,没有产生气感就不会入门。如果没有以上的原则和体会,不论练拳时间多长,动作多么舒展,拳路多么华丽,也仅是太极操而已,就失去了太极拳在养生及技击方面的特点及威力。
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按照体能顺序,经过五个阶段:即“架”“意”“劲”“气”“灵”。
一、架
这个阶段,从初学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认认真真地盘架子。高低、上下、虚实、大小、路线,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到位。此时,既不要过早地追求运气方法,也不要片面追求劲力大小,只是专心把套路打标准。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内功外练。通过此阶段练习,使腿劲、腰劲、臂力都有显著提高,使腿劲、腰劲、臂力都适应陈氏太极拳套路的缓慢、旋转、发力要求。练习太极拳,若腿劲、腰劲、臂力练不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讲的诸多要求,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定式下沉、裆走下弧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求就无从谈起。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获得气感的十二项要领
拳歌: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
气贴脊背,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运劲平稳,定式深沉;阴阳开合,虚实分明。
气贴脊背:练太极拳的人,大都十分注重“气沉丹田”,岂不知太极拳谱强调“腰是第一主宰”,而“气沉丹田”则是第一辅助。“气贴脊背”是练好太极拳极为重要的原则。太极拳《十三势歌》中提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武禹襄云,“牵动来往气贴脊”“力由脊发”“敛入脊骨”“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可见腰的作用在太极功夫中是多么重要。可是,很多练太极拳者并不注重这一点,更不会运用腰劲。这是众多练拳者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也是众多练拳者始终练不出气感的主要原因。气贴脊背其实就是“意”注腰脊,即每个动作,都要以腰为轴,通过腰脊的旋转去带动全身的动作。陈氏太极拳的大理论家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中气贯脊中”、“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在这里陈鑫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气贴脊背的方法,就是“须寻脊背骨节中”。这里陈鑫给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三大要领:气要沉入丹田;意要灌注腰隙:劲要通过脊背骨节运行至四肢百骸。
定式深沉:“气沉丹田”“牵动往来气贴脊”,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定式下沉”中。每一式的定势下沉.都会使气从肩沿脊柱到肋到丹田逐级下降。“定式深沉”充分地锻炼了中气的运行,是练气的重要方法。所以,定式时,顶劲要领起,中气要随脊柱灌足,并逐级下降,要缓慢呼气,使气沉到底,甚至要沉到涌泉穴(脚心)。只有这样才会使拳路显得外柔内刚、深沉有力,久而久之,才能练出内劲和沉劲。而且,决不可在没有定式沉气时就开始下一个动作,或者定式不深不沉,就轻轻飘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