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弘扬中华文化的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语境下弘扬中华文化的翻译策略
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本着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目的,翻译应更多地承栽介绍和传播异域文化的使命。汉英翻译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策性。在翻译策略上通过比较分析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文化的特点,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采取异化取向,这既是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全球化语境下对汉英翻译的基本要求。
标签:全球化语境;翻译;建构主义;文化
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内的课题,但近年已经引起了包括翻译研究者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原因在于,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它的本质是传播。翻译研究有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分。宏观研究指的是对影响具体翻译实践活动的外在因素的研究,微观研究指的是具体的语言操作层面的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的宏观翻译理论研究从全球化的层面研究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考察文化与翻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把翻译从狭隘的字词转换中解脱出来,从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把握和认识翻译活动,扩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加大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这无疑会使研究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的本质特征。在全球化大语境下,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翻译对文化的重塑和构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本着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目的,翻译应更多地承载介绍和传播异域文化的使命。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文化的特点,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给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翻译活动的发展策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一、全球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全球化作为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已经以不同的形式渗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著名学者张柏然指出,全球化在文化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这一发展对翻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张柏然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字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特别的文化交流活动。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冲突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冲突,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却会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冲突。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而沟通离不开翻译,因此,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翻译研究的切入点。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会变得越来越密切。通过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文化
一个文本在进行语境移植的同时也在进行语境重构。这是由翻译的传播本质决定的。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的时候,他要肯定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因素,还应努力展现各个层次的话语实践,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一个译者应有的责任。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无法抹杀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能把对外来文化的复杂情感转化成为一种对多种声音的有意识的归人。译者所接触的地带是一个交流的地带,即便是不平等的交流,也是一种跨文化行为。这也就是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一)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文化冲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事实。从可能性上看,各民族文化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文化的传播依赖的主要是大众传媒,而传媒的发展又依托于文化背后的经济力量,经济力量强盛的西方文化以一种绝对的优势占领着传媒话语,而传媒话语对于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传播。我们将眼光投向英语,大规模译介英语文化典籍。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汉文化处于弱势文化的地位,翻译也更多注重“输入”,而忽略了“输出”,我们自认文化博大精深,却没有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应有的地位。过去的一百多年来,大量的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而汉语经典翻译成英语的却寥寥无几,故而其翻译的多少、好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二)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文化融合
我们常强调语言文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强调纵向的继承,强调各国翻译研究都深深扎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但是,寻求语言共性对翻译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中西翻译史年代相当,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中国译史留给后代的大多是一些随感式的点评和经验之谈。有人认为西方译论只能指导西方的翻译实践,对我国翻译实践并没有指导价值,把中外译论相互分离、相互隔绝,对译学缺乏“国际化”的思考。让特色化走向国际化才是中国翻译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译学需要横向地引进,在中外译论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中找到翻译学研究发展的契机。在融合、吸收外来理论的过程中使自己能以新的视点和新的方法、从新的哲学深度来参照与汉语有关的翻译现象,最终从汉语的这一角度提出现代的、国际化的理论。对此,我们所寻求的是与西方对话,而不是对抗。我们要寻求共同的话题,不同的声音。有共同的话题,才能引起对话;有不同的声音,才能引导对话的深入。
三、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弘扬中华文化的翻译策略
文卫平指出:“文化全球化是指全世界的一切文化以各种形式,在‘融合’
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种没有地域界限的流动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如果说以前的领土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扩张的话,那么在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它所造成的结果,那就是文化的非领土化扩张正在或者已经形成,而文化“单域性”的特征正在逐步消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构筑某个特定的、泾渭分明的“民族身份”或“民族国家”,它要考虑的问题是一种文化对策的问题,把文化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文化进行定位。
(一)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异化取向
英语的价值标准,在战后形成了全球性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主义文化的语境。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人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人文本进行调整的,弱势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异化概念最早是由古埃及翻译理论家犹达欧斯提出的,它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原语表达方式,译语以原语、原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不因译语的文化特色而作改变。汉英翻译中的异化方法既是中华文化的翻译诉求,同时也是全球化语境下翻译方法的必然选择。因为原语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词语反映了该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和审美心理,它们是在该民族漫长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何况中华文明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独一无二的东西,英语中连对应的东西都没有。
从根本上来说,在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于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国际译名的争议即属于翻译的此类问题。“福娃”最开始的国际译名为Frlendlies,后来经奥组委审查后,重新更名为Fuwa,这使得“福娃”这一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词为世界所知。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中国特有的事物都只用其汉语拼音来替代翻译。一般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又是中国所特有的汉语词汇可以异化翻译。
(二)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趋同取向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交通发达,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而国际互联网的建立更使信息交流越来越快,促进了人类不同种族文化间的趋同。这种趋同是建立多元的全球文化,是相互包容吸收,而不是由一家独霸天下,相互吸收得越多,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就越容易找到对等的翻译,就更容易跨越文化的障碍,保证顺畅的交际。一些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词语,如单纯地以异化的手段来翻译则可能会给译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影响文化间的交流。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在归化的译文中,原语文本中的文化词语被替换成了符合译语读者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化认知心理的文化词语,从而帮助译语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和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对原语文本中文化词语的归化促成了“等效翻译”。
当然,过分地采用归化的方法会削弱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缩小彼此间的文化视域,导致文化的单一化。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应违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