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https://img.taocdn.com/s3/m/8edff2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8.png)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分享 中西翻译史
![分享 中西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e7f255d6d15abe23482f4d85.png)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公元前三世纪
• 广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 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 文本》 • 严格意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中 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 希腊史诗《奥德赛》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 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 领导下,一直 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 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 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 象,同时还肩负外译汉的任务;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 提高。
二、隋-唐-宋时代
•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历史较 短,译经不多。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 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 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 表的大批著名译者,他于贞观二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 十七年后归国。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 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 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 第三阶段 —— 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 • 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 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 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 触。 •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 严复在《大演论· 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达、雅”的 翻译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a3cf3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9.png)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1. 中西翻译的源流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齐国智者孔子的弟子扬雄,他翻译了荀子的《大略》一书,堪称中西翻译史上的先驱。
此后,中西文化交往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下越来
越频繁,民族间贸易和文化往来的航线不断拓宽,翻译贡献也不断加大。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主要有阮籍、王通
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成就;中世纪时期主要有后唐时期沈约的翻译的巨著《太上感应篇》;近代时期主要有林则徐、严复、胡适等人翻译的名篇佳作。
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注重译者“译文信达”的历史。
尽管在中国翻译学的发展
历程中,译者总是被认为是语言工具的中介,但是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译者在中西翻译的
过程中都越来越注重意译和文化译注的问题。
如赵景春在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时,突出了翻译者角色,注重特定情境译法和表述模糊性处理;周诚在翻译莎士比亚《哈
姆雷特》时,则是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隐性寓言和文化背景,对一些不好翻译的词语进行
了解释和补充。
中西翻译的困境就在于两种语言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太大。
因为语言体系、表达方式
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中西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种难题、表述难度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的甚至是一个个无解的悬案。
而且这种困境也常常导致了译者的自由判断,使翻译的最
终效果变得不可预测。
总体而言,中西翻译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学科。
尽管碰到了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但是掌握中西翻译的技能和艺术,还是能使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掌握和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
的精髓,为语言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中西翻译史对比
![中西翻译史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cb32612227916888486d773.png)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 初期 中世纪中期(11世纪至 12世纪)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
公元25年东汉到西晋时 期 明末清初 (16世纪到17 世纪)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1939-1919)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
总结
翻译活动自古以来会受到地理环境、人文因素 及政治发展各方面的影响和约束,但同时翻译 活动自身也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佛经》: 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
结论3:具有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西方圣经“一语多译”,以输出为主,促成了 多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 中国佛经以输入为主,汉语从中受益,具有一 定的地区性特征。
结论4:每一次翻译高潮的产生都是当 局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的表现。 结论5:翻译高潮持续时间不同。 结论6:每一次翻译高潮所产生的特点 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有关
事件
特点
佛经翻译 科技翻译
代表作
金刚经 法华经 几何原理 测量仪法 天演论 原富论
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
对西方政治 思想和文学 翻译
时间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期间 新中国成立 至今
事件
对中国该走 的道路的探 索
特点
对马列主义 思想和世界 文学的翻译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代表作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理论
中西翻译史对比
英本六班 付丁丁
内容
回顾所学内容
对比
总结
西方翻译史
时间 事件 特点 代表作 影响
公元前四 希腊奴隶 世俗文学 荷马史诗 促进罗马 世纪 社会衰退 文学的产 生 罗马帝国 被译为拉 宗教文学 通俗拉丁 圣经地位 文本圣经 后期至中 丁语 世纪初期 中世纪中 大量作品 语种繁多、希腊典籍 托莱多成 期 译为拉丁 信息转化 译本 为学术中 语 量大 心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7b0948add88d0d233d46a7f.png)
事件
特点
佛经翻译 科技翻译
代表作
金刚经 法华经 几何原理 测量仪法 天演论 原富论
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
对西方政治 思想和文学 翻译
时间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期间 新中国成立 至今
事件
对中国该走 的道路的翻译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代表作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理论
《佛经》: 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
结论3:具有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西方圣经“一语多译”,以输出为主,促成了 多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 中国佛经以输入为主,汉语从中受益,具有一 定的地区性特征。
结论4:每一次翻译高潮的产生都是当 局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的表现。 结论5:翻译高潮持续时间不同。 结论6:每一次翻译高潮所产生的特点 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有关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 初期 中世纪中期(11世纪至 12世纪)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
公元25年东汉到西晋时 期 明末清初 (16世纪到17 世纪)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1939-1919)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西翻译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
西方的翻译比中国早200多年 东方和西方迥然各异的地貌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 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译的起源
西方:《荷马史诗》、《圣经》 中国:《金刚经》、《法华经》
结论2:都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在西方,圣经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迷, 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其真实面貌。 中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da7f6d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c.png)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17ae56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9.png)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6df074de518964bcf847c38.png)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中西方翻译史
![中西方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bab2506f1eb91a37f1115cf6.png)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d29df110a8114431b90dd899.png)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五)
第五次翻译高潮: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工作迅速发展,成绩辉煌。大量译 者和译品涌现。无论在翻译的规模和译作的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代表人物有:傅雷,杨宪益、钱钟书、杨绛、张健、季羡林、王佐良、许渊冲 等等。 傅雷 神似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一) 两汉-(-秦符时代-隋代-)- 唐宋(佛经翻译)(1-13世纪)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 安清,字世高,安息(即波斯)人,偏于直译. 支娄迦谶,月支国人,简名支谶.译笔生硬,多用音译. 支亮, 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用意译取代音译.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支派.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西南)人,出身士族.主张 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第一人. 真谛,西印度人. 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姓陈,名(示韦),洛州缑氏(今河南省 偃师县)人,世家出身.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华夏三大翻译家
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将《红楼梦》译成英文。
钱钟书 “化境说” 张健译《格利佛游记》,风行数十年 季羡林把大量印度文学和佛学作品译介到中国 王佐良译的培根的《论读书》 许渊冲 “三之”(知之、乐之、好之)、“三化”(等化、深化、浅化)“两 论”(优势论、竞赛论)
中西翻译翻译史 ppt课件
![中西翻译翻译史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042cd9cf84b9d528ea7aaa.png)
中西翻译翻译史
• 阿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6C对文学研究采取新方法、对翻译理论提
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圣经.旧约》 “巴别塔” Babel——巴比伦文 神之 门——古希伯来语 混乱、变乱
• 西方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笔译活动 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译荷 马史诗《奥德萨》,距今约2200多年
中西翻译翻译史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翻译”、“口译”一词 异大 均质欧洲语Standard Averrage European Lang (translation源自拉丁语translatio-字面意思to ca the other side )
中西翻译翻译史
• 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 16世纪英 国最杰出的翻译家 被誉为伊丽莎白时代的 “总翻译家”(translator general),真正 懂得“翻译的秘诀”。
一、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 二、讲究风格
中西翻译翻译史
诗歌翻译
• 乔治.查普曼Georga Chapman 反对过于严 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他说:“我鄙视 译者陷入逐词对译的泥坑,丧失本族语的 活的灵魂,用生硬的语言给原作抹黑;同 时,我也憎恨不求简练,使用繁文缛语以 表达原意。”
• 以翻译家阿文蒂诺斯Johannes Aventinus思潮为 背景,意译派提出:德语是 一种有自己规则、必 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 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16C德国翻译思想)
中西翻译史
![中西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3ea19d0ca8114431b90dd8c6.png)
• 经典语录: •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 全讲。 • 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这就是我最 后的信念。
• 杨宪益
• (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生于天津,祖籍安 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 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享年95岁。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 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 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 至原文 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 他主张的 " 信 " 是 " 意义不倍(背)本文 " , " 达 " 是不 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 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
• • •
• • •
林纾(1852—1924年)中 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 家。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福 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现象”
•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 习西方。
• 中年而后 “玩索译本,默印心中” • 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 二) 中世纪西方翻译
•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 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历 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上 的第三个高潮。 • 原来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 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 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 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 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 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 " 翻译院 " ),翻译及学术 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ed51811910ef12d2bf9e742.png)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英语翻译课件-中西方翻译史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
![英语翻译课件-中西方翻译史代表人物及主要论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e958d6680203d8ce2f2468.png)
精选课件ppt
7
二、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精选课件ppt
8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 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 B. C. — 43 B. C.)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 演说家、雄辩家、法 学家和哲学家。
精选课件ppt
9
•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the speeches of great orators in Athens]literally but as an orator, preserv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tropes as it were, in language consonant with our usage. In doing this,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For I did not believe it was my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o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 —— Cicero
精选课件ppt
13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第二章 中西方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中西方翻译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ec42f9fd0d233d4b14e696d.png)
文学翻译阶段
随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 兴起之后,文学翻译开始成为翻译的主流。
1. 2.
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时期)
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17世纪到18世纪)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3.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
translator must determine is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ibid: 1).
尤金· 奈达
尤金· 奈达(Eugene A. Nida) (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Biblical translators should not take communication for granted, but should bring it about, employing all the resources of 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aid in their task. Religious message often failed to be communicated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world views. Meaning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cept ual framework of the person receiving the message. Ideas “must be modified” to fit with the conceptual map of experience of the different context (Nida, 1960: 87)
中西翻译史简述
![中西翻译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ca48fb335a8102d276a22f2b.png)
中西翻译史简述*1.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1)佛经翻译时期,从东汉开始至唐宋,1000余年(三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2)明朝后期:西方科技翻译•3)清朝后期:西方哲学、文学翻译重要人物:林纾、严复•4)中国近代翻译史:“五四”运动是分水岭;重要人物:鲁迅、瞿秋白•5)繁荣阶段:新中国的成立•The Four Major Waves of Translation in China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The Beginning StageThe Development StageThe Climax StageThe Concluding Stage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16th Century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since 19th CenturyThe Translation since May 4th Movement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有史记载的翻译活动也与宗教直接有关。
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传播,东汉时传入我国。
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彦综和玄奘生活在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玄奘亲自去印度取经,带回经书600余卷,其中一半以上由他+译出,译文具有“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品味。
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精品]中西翻译史
![[精品]中西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b4c80bf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2.png)
第一章当代研究视角下的翻译史1. 翻译产生是出于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2. 宗教典籍的翻译持续了上千年,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译者们确立了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这包括翻译的性质,基本的方法,质量标准等等。
3. 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讨翻译的作用、方法。
4. 非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使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
第二章中国翻译史的分期1.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与三个根本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三个根本性突破: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关注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时的孤立片段,而是将它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研究;(Page 32)2. 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拉开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催热政治小说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林纾版《巴黎茶花女遗事》(Page 36)第三章中国的佛经翻译1.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无原本,凭外来僧人的口授;译者多是外来僧人,因此译经往往合作完成,即”集体翻译“,总体的翻译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译作零星。
译本中有详细的注释。
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采用直译。
(Page 47-48)译经的始创者安世高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脱离了私人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译场有了较细的分工;传译与讲习相结合,因此使翻译带有研究性质;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理论与技巧加强:五失本、三不易、八备说、依实出华等。
第一个中国译者道安,鳩摩罗什3.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译者不再进行讲习研究,单独进行翻译,译场规模较前一阶段小了;译场分工完善,对于译者能力极为挑剔。
佛经翻译之巨星玄奘4.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经的翻译
佛经翻译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开始的《浮屠经》的翻译。兴于两晋,盛于 隋唐,衰于宋代,前后约1,100年。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 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第 一个重要的时期。 佛教已经中国化,佛经成熟于唐。虽然今天 佛经翻译的使命已经告终,但佛教国际化的 趋势仍在发展,特别是在东亚与东南亚,佛 经翻译将有可能再次形成高潮。
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翻译 了《伊利亚特》(6卷)和《奥德赛》(5卷),影 响很大。
3、浪漫时期的文学翻译
浪漫时期的译家或译论家,多是当时著名的 作家,所以该时的译论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影响很大。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得到了深入 探讨,表现出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
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奥德赛》 (Homer’s Odyssey from Greek into Latin)。
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 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 一定水平,能够抽象地思考复杂的问题。为 了吸纳更多的信众,必然进行跨民族、跨国 家、跨语言的传播。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 教,都是从各自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开来,成 为世界性宗教的。其依靠的手段,大都凭借 翻译。
2、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Vulgate),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
公元四世纪,《圣经》拥有很多不同的拉丁 语版本。圣· 哲罗姆(St. Jerome)于公元 382年至405年翻译的Vulgate成为钦定本,标 着这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 重要地位。 哲罗姆奠定了反对“字对字”(word-forword)翻译的基础。不是字对字的翻译,才 能保持《圣经》纯洁性。
3. 中世纪各民族的古语文本, 如古德语译本、古法语译本
中世纪末,欧洲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 这时开始了民族语言的翻译。
4. 现代文本,如英语的《美国标准版圣经》、 《新英语圣经》和《今日英语文本》等版本
三、文学翻译阶段
西方各国(主要指英法德)在历史、社会、 宗教、文化以及文学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 系。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各种文学运动和风格 都远远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文学发展有着明 显的相似性,甚至文学中体裁和风格的更替 也都出现类似的序列关系,这与文学翻译有 着密切的联系。
基督教传到哪个民族,《圣经》就被译成哪族的语 言文字,这是基督教信仰传播与建立的指标。 当基督教的信众逐渐扩大并稳定后,《圣经》便需 要翻译与修订。首先,《圣经》的原文有很多版本; 其次,各种教派众多,产生了非主流教派的版本; 再次,每一版本都认为自己是权威的,因而出现了 更多的版本;再次,考古发现促使了《圣经》的翻 译和新版本的修订;最后,有些版本的语言陈旧, 跟不上时代,故而新译本产生。 目前,每14天就会有新版本的《圣经》首次发行。
中西翻译史
1 宗教典籍的翻译拉开了中西翻译 史的帷幕 2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 认识 3 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职业化时 代
一、西方翻译史的阶段
视角、标准不同,所得的划分也不同。西方 翻译的起点:公元前285至前249年,七十二
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
经· 旧约》,from Hebrew into Greek
西方较为早期的文学翻译
罗马文学家安里维乌斯· 安德 罗尼柯 (Livius Andronicus , 280/260BC – 200BC) ,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奥德赛》 (Homer’s Odyssey from Greek into Latin)。他是罗马史诗和戏剧 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翻 译家。
4、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1880年以后,英法德等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 时代,各国坚持强硬的民族主义路线,对本 民族的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不再把翻译看做 是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进而贬低翻译 的作用。 西方各国除相互翻译各自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外,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了殖民地国际和东 方各国的文学经典作品。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于 1813年发表《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是此时重要的译论文献。 There are only two.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翻译,从公元前250年,70多个 学者齐集埃及亚历山大港,历经数十年翻译成 《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算起, 一直至今,已经有近2300的历史了。 《圣经》已被译成2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印 量最大,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西方文明深深根植于《圣经》,其价值观、 政治、法律,文学、经济,无不带上其烙印。
2、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 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城市“中产阶级” 为主的文学作品的读者群逐渐形成,加上杂 志、翻译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得文学翻 译繁荣起来。
英国17世纪最重要的翻译家是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译过普鲁塔克的《名人传》 和薄伽丘、奥维德、贺拉斯、荷马等人的作品,译 笔平易晓畅。翻译理论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翻译 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的特征;翻译必须考虑 读者;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翻译可以借 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metaphrase、释译 paraphrase、拟译imitation。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译作, 翻译活动规模宏大。 诺斯爵士(Sir Thomas North, 1535-1604) 于1579年从法国阿米欧的译本翻译了英语 的《名人传》,其译笔优美,人们误以为 此就是原作。英译本还为莎士比亚创作罗 马悲剧提供了素材。 1603年,弗洛里欧(John Florio, 15531625)翻译了法国蒙田(Montaigne)的 《随笔集》,成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经典。
义 净
将佛教中大乘小乘的经典无一例外的翻了过 来。 重要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安般守意经》、《摩诃 钵罗若菠萝蜜经钞》、《华严经》、《俱舍 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大智度论》、《金刚经》、《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大波若经》等
大译经家
安世高、支谦、法护、道安、同总录》记 载,从后汉永平十年(公 元67年)到北宋政和初年 (公元1111年),参与佛 经翻译的人总共194人, 所以经卷1335部,5396卷。 胡适认为,现在保存的佛 经共3,000多部, 15,000卷。
安息王子安适高
白马驮经,大教始传
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始
英国的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于1792年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代表了此 时译论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三原则是:
First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第一条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 Second General Rule: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第二条原则:译 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 Third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第三条原则: 译作的行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
16世纪法国的文学翻译依然是创作的“副产 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也不大。 雅克· 阿米欧(Jacques Amyott, 15131593),用时17年(1542-1559)翻译了意 大利普鲁塔克(Lucius Plutarch)的《希腊 罗马名人比较列传》(Lives of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阿米欧采用创作 型意译,直译意译兼用,兼顾译本的内容与 形式,融大众语言与学者语言,译本获得成 功。该译本创造了大量新词,丰富了法语的 词汇。
中国翻译史的阶段
一、中国翻译史及译论史的分期, 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马祖毅的分法
中国翻译史上的四次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两次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的翻译
1925--
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翻译的途径“只能有两种:要么是尽可能让作者安 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是尽可能让 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这是后来韦努蒂“归化异化”论的理论源泉。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认为译者是人民的先知,译 者创造了一种完全适合于两国思想交流的 语言。 歌德把翻译分为三类:传递知识的翻译 informative translation,按译语文化规范 改编的翻译adaptation,逐行对照的翻译 interlinear translation。 他推崇第三种翻译,认为这样,译作可以 和原作共生,译语和原语可以融合为一, 既可以产生新的形式,又不抛弃各自原有 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