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模型

合集下载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释和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

它研究了企业在不同市场形态下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点和竞争策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对企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学的一般发展相伴随,但它的重点在于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卡尔顿学派和哈佛学派,他们提出了对市场竞争的更加细致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过分理想化假设,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建立,揭示了企业的行为和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是市场结构理论和竞争行为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占和完全竞争等。

竞争行为理论则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策略,如价格、输出和市场进入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垄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情况。

垄断企业通常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操纵价格和限制市场进入等方式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垄断市场的形成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政府管制等。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如价格歧视、重复垄断等。

与垄断相对应的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大量小型企业存在,每个企业对市场价格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对价格进行操纵。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

此外,还有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其他市场形态,每种市场形态都具有其独特的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垄断问题,探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完全竞争模型,到不完全竞争模型,再到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

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信息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接受者,市场绩效是最优的。

不完全竞争模型则认为,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存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不同形式。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家,产品差异化,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消费者偏好等。

在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绩效。

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则通过选择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提高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产业组织理论,才能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与挑战产业组织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工具。

在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消费者行为中,产业组织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例如,对于垄断行业,政府可能会采取反垄断措施,以促进市场竞争。

(完整版)战略管理复习提纲

(完整版)战略管理复习提纲

竞争优势与企业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超额利润或获取高于所在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资源和能力。

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企业在适应和利用环境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重大、长期和根本性的决策和行动创造的。

战略管理学者明兹伯格提出的5个“P”界定战略1.计划(plan):长期计划的企业战略的特点:战略是企业是事前决策,是预订的行为,战略一旦确定就必须严格实施。

2.模式(pattern)一个企业的行为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战略选择3.定位(position)有利于处理好动态环境下的战略承诺、决策和行动的关系,也有利于处理好战略一致性和创造性的关系4.愿景/期望(perspective)5.计谋(ploy)*基于定位之下的改变,变化是一种常态。

企业战略的定义:企业在适应和利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为建立、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长期、整体和重大的决策和行动。

产业组织模式1.产业组织模型(I/O模型):企业获利的高低是由企业外部因素决定的。

2.以资源为基础的模型:企业获利的高低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的。

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不仅受其所在行业平均水平收益率的影响,更是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又是大小。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模型1.公司级战略:核心内容就是多行业与多市场组合的经营和管理,主要目的是投资收益率的最大化。

2.经营级战略:核心内容包括目标市场与顾客的选择、经营定位和方式的选择,以及根据上述选择构建的与之匹配的价值创造活动组合与管理模式。

主要目的是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最大化。

3.职能级战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所制定的战略,其母的是提高职能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

企业战略管理者包括:董事会(最高决策机构)、高层管理者(职业化管理团队)、中层管理者(专门负责职能部门、产品或者市场经营单位的管理者)、专业人士或团队。

交易特性、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增收效应基于多元Logit模型和MTE模型分析

交易特性、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增收效应基于多元Logit模型和MTE模型分析

交易特性、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增收效应基于多元Logit模型和MTE模型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交易特性对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及这种选择如何影响农户的增收效应。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多元Logit模型和MTE(边际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在交易特性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市场结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农户自身特性,如资源禀赋、技能水平、风险偏好等,如何与交易特性共同作用,影响农户的组织模式选择。

在农户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上,我们将考虑包括自主经营、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模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交易特性下的适用性。

增收效应的分析将着重在于评估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对比农户在不同模式下的收入状况,来评估各种模式的增收效果。

通过多元Logit模型和MTE模型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量化各种因素对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模式对农户增收的效应。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农户更有效地选择产业组织模式,实现增收目标。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交易特性、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增收效应之间的关系,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交易特性与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关系一直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旨在揭示不同交易特性下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及其对农户增收的影响。

在交易特性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交易的不确定性、频率、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双方的信任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农户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例如,当交易不确定性较高时,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组织模式以减少风险;而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增加则可能促使农户选择更为紧密的组织模式以提高效率。

第7讲产业组织理论

第7讲产业组织理论
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周长为1的圆周上,围绕着 这个圆的密度为1。 企业沿着圆周分布,并且所有旅行都沿着圆周 行进 消费者只买一个单位的产品,单位距离的交通 成本为t。 每个企业只允许有一个位置。 市场进入的固定成本为f,生产的边际成本为c
第一阶段,潜在的进入者同时选择是否进入 。以N表示进入的企业数目。这些企业并不选 择他们的位置,而是一个个自动等距离的坐 落在这个圆周上。 第二阶段,在位置给定的条件下,企业在价 格上进行竞争。
LOGO
第7讲 产品差异化(2)
本讲内容
区位模型 (1)线性空间下的豪泰林模型 (2)萨洛普圆周
垄断竞争
一、区位模型
背景:在海滩的两端,同时出售同种冷饮,消 费者会就近购买,从而形成相对消费者的差别 ;如果两种冷饮不同质,那么远距离消费者考 虑成本以后,也许会选择就近购买,也许会选 择远距离购买,这要看消费者对口味的偏好程 度。在这种差异条件下,企业如何展开竞争呢 ? 区位的两种解释: ★特定的物理位置。 ★特定消费者理想品牌特征与实际存在的品牌 特征之间的差异。
ˆ 1 x b 2
1 2
2t (1 a b)
考虑企业1,其利润为:
1 a b p2 p1 ˆ 1 ( p1 c) x a ( p1 c) 2 2t (1 a b) 一阶条件为:
1 1 a b p2 2 p1 c a 0 p1 2 2t (1 a b)
结论: 直接效应促使企业拉近距离而策略 效应促使它们差异化,这两种作用 的均衡取决于交通成本和消费者分 布。
线形成本情形:
最小差异化原理 企业位置太近,企业相互削价,导致策略效 应不断增大 。 如果两个企业在同一点,企业的利润将为零 ,若某个企业稍微移动一下,即创造一点差 异化,则就会有正的利润。 结论:在线形交通成本下,企业定位没有均 衡。

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寡头模型

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寡头模型

在图4-1中,企业1的最优的产量就由 MC=c曲线和剩余MR曲线的交点决定。这样在 给定企业1对企业2产量的一个推测,我们得 到了企业1的最优产量。
我们将企业1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y1 和企业2产量 y 2 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一个方程: * 反应函数 (4.1) y1 y1 ( y 2)
企业1最优反应函数曲线的特征 : 1)线性
从上述数学结论可以清楚地看出,企 业的均衡产量和市场份额与其边际成本成 反比,与其竞争对手边际成本成正比。也 就是说,企业边际成本越高,其均衡产量 就越小,市场份额也就越小。
2、多企业古诺模型
假定:在一个市场中有N(N>2)家企业生产完全相 TCi = cyi ,i = 1, 同的产品,且成本结构相同, c 0 ,其中 TCi 表示企业i总成本,c表 2,…,N, 示N个企业相同的边际成本(也即平均成本), yi 表示企业i的产量。
第四章
基本寡头模型
本章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三种基本模型: 古诺模型(Cournot)、勃特兰模型 (Bertrand)、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Stackelberg)。古诺模型和勃特兰模型 研究的是只有一个时期,所有企业同时行动。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中一家企业具有先行优势, 另外的企业观察到这家企业行动后再选择自 己的行动。
3、古诺均衡
定义:古诺均衡是指这样一对产量的组 N N ( y , y 合 1 2 ) ,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没有企业 认为可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而提高自己的 利润,产出的组合除了古诺均衡外,不可 能再达到均衡。古诺均衡是纳什均衡在企 业设定产量决策情况下的一个特例,常被 称为古诺——纳什均衡。
古诺均衡产量使两个企业都达到利润最 大化,故古诺均衡点既在企业1的反应函数曲 线上又在企业2的反应函数曲线上,两条企业 反应函数曲线的交点就是古诺均衡点。

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

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

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详细介绍这两个模型。

一、产业组织模型1.定义产业组织模型是研究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和市场竞争的理论模型。

它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特点(1)关注市场结构:产业组织模型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市场结构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2)强调企业战略:产业组织模型关注企业之间的战略互动,强调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性。

(3)考虑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模型认为在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竞争,因此研究不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竞争。

3.优缺点(1)优点:①能够解释市场失灵现象:由于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等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产业组织模型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②能够指导政策制定:产业组织模型能够指导政策制定,如反垄断政策等。

(2)缺点:①忽略资源配置问题:产业组织模型忽略了资源配置问题,即企业如何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②无法解释长期均衡:由于产业组织模型只关注短期市场竞争,因此无法解释长期均衡。

4.适用范围产业组织模型适用于研究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特别是在不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竞争。

它在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制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资源基础模型1.定义资源基础模型是研究企业如何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理论模型。

它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管理。

2.特点(1)强调资源:资源基础模型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拥有的资源,因此强调对资源的管理和配置。

(2)注重长期效益:资源基础模型注重长期效益,即企业如何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3)考虑外部环境:资源基础模型认为企业的资源管理和配置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3.优缺点(1)优点:①能够解释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拥有的资源,因此资源基础模型能够解释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0版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0版

战略管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战略竞争力: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并且执行价值创造战略时,它将获得战略竞争力。

2.战略:就是用来发展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性的约定和行动。

3.竞争优势:当一个公司具有竞争优势时,其战略的执行将给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竞争对手也无法复制,并且高昂的成本也使对手难以模仿。

4.超额利润:是指一项投资的利润超过投资者预期的、能从其他相同风险投资项目所获得的利润。

5.战略管理过程:是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所必需的,由约定、决策和行动所组成的一套体系。

6愿景:是对公司期望最终成为什么所作的描绘。

7.使命:使命指明了一个公司从事的和想要从事的业务,以及所要服务的顾客。

8.有形资源:指那些可以看见的、量化的资产。

(举例:财务资源、组织资源、实物资源、技术资源)9.无形资源:是指深深地根植于公司的历史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积累的、竞争对手难以分析和模仿的资产。

(举例:人力资源、创新资源、声誉资源)10.业务层战略 :是指在具体的产品市场上,公司用来开放核心竞争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相组合、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11.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采取一整套行动,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为顾客提供可接受的、具有特性的产品或服务。

12.差异化战略:指以顾客认为重要的差异化方式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以可接受的成本)的一系列整合行动。

13.公司层战略:是指通过选取和管理不同市场上的不同业务来赢得竞争优势的行动。

14.范围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和能力共享,或者将一个业务建立的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传递给其他业务,从而降低公司成本的一种方式,它可以用于在多个产品市场或行业中运营的公司。

15.重组战略:是指公司用来改变业务框架或者财务结构的战略。

16.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并将被收购公司的业务纳入其战略组合。

17.多国化战略:是指公司将战略和经营的决策权分配给各国或地区的战略业务单位,从而使各业务单元有机会为当地市场提供更加本土化的产品。

企业战略管理复习资料

企业战略管理复习资料

1.战略领导力是指预测事件、展望未来、保持灵活性并促使他人进行所需要的战略变革的能力。

战略领导力在本质上是多功能而非单一功能的,包括管理他人、管理整个组织,以应对全球经济中不断增加的变化。

2.超额利润的产业组织模型解释了外部环境对公司战略行为的决定性影响。

该模型指出,与管理者做出的组织内部的决定相比,公司选择进入的行业或细分市场对业绩产生的影响更大。

该模型要求公司必须选择进入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超额利润的产业组织模型有四个基本假设:1.外部环境被认为能够对获得超额利润的战略产生压力和约束2.在行业或细分行业中进行竞争的公司被认为控制相似的资源,同时,基于这些资源采取相似的战略。

3.战略实施的资源被认为可以在公司间自由流动,因此,公司间产生的任何资源差异都是暂时的。

4.公司的决策制定者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并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3.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能力因素,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1)优势一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优势,同时注重把握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

(2)劣势一机会(WO)战略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企业的不足或者通过改变自己的势,从而提高把握外部机会的能力的一种战略。

(3)优势—威胁(ST)战略是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的威胁的一种战略。

(4)劣势—威胁(WT)战略是通过减少劣势来回避外部威胁的一种防御性战略。

4.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通过公司间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来创造竞争优势的合作战略。

战略联盟需要公司间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换和共享,从而共同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销售和服务。

5.价值链分析是一种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方法,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

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活动,这样企业有所不同且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

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

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引言产业组织模型和资源基础模型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市场中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模型的概念、原理以及应用。

产业组织模型概念与背景产业组织模型是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理论框架。

它关注的是在给定技术条件下,企业如何组织生产、竞争和适应市场环境。

早期的产业组织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如某行业的几家大企业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在产业组织模型中,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是两个关键要素。

市场结构指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

竞争模式则是指企业之间的行为方式和策略,包括定价策略、产品差异化、广告宣传等。

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产业组织模型认为,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受到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的制约。

垄断市场下的企业往往会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以获取更高利润。

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自由进出和竞争压力会使得价格接近成本,市场效率较高。

在真实的市场中,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往往共存,企业的行为和市场效率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用和扩展产业组织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研究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解释企业的定价行为和市场竞争的结果。

同时,产业组织模型也可以用于评估市场政策的效果和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常常会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和修正产业组织模型的假设。

资源基础模型概念与背景资源基础模型是一种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掌握的独特资源和能力。

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如土地、设备)、人力资源(如员工技能和经验)以及组织资源(如行业网络和品牌声誉)等。

在资源基础模型中,企业通过有效地配置和运用资源来实现竞争优势。

资源组合和资源异质性资源基础模型关注的是企业的资源组合和资源的异质性。

资源组合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不同类型和数量的资源。

资源异质性则是指企业之间在资源方面的差异。

产业组织学

 产业组织学

产业组织学正文第一篇:产业组织学战略性行为:是一个企业旨在增加其利润所采取的影响市场环境的行动组合。

伯川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企业设定价格而不是产量,研究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机制。

共谋:共谋发生于两个或多个企业协调它们的行动以抑制特定行业内卖者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产业组织: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的组织形态。

市场势力:厂商控制市场即把市场价格提高到超过边际成本的能力。

主导企业:价格决定者,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卡特尔: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效果。

策略性行为:一家厂商为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总称。

减少已存在的和潜在的对手带来的竞争的行动。

二、简答题1、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和利润或者价格—成本边际之间呈现出统计显著正相关。

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否定了这种关联吗?没有完全否定,根据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认为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两者才会正相关2、解释经济学家使用勒纳指数衡量市场势力的原因。

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

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

3、指出最常用和最不常用的阻止进入策略。

最常用:阻止进入定价、促销;广告最不常用:生产能力投资、扩大生产能力4、环保局新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在无进入模型中,新要求会影响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吗?主导企业市场份额下降5、说明卡特尔联盟内在不稳定性的原因。

第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旦卡特尔把价格维持得较高水平,那么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新企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卡特尔要想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价就很不容易了。

6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

6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

软饮料
酒 牛奶 葡萄酒
啤酒
果汁
复习:产业概念
“产业”(industry):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 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 织,亦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的、相 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 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断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 者是同一的。 三个层次: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过程是自然淘汰的过 程,只要不是因为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经 历了市场激烈竞争而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 与SCP范式所认为的广告、产品差别化和市场集中 度是决定市场结构和构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这一 观点不同,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广告、产品差别化 和规模经济是正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构成 进入壁垒;至于企业通过兼并提高集中度,只要不 存在法律上的市场进入限制,可以实现节省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4、更加注重对理论的政策含义的研究。
六、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一)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1、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理论。
范式在中
国的应用、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过度竞争与 有效竞争、相关产业的案例研究。 4、产业组织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技 术创新、企业管理、地理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社会达 尔文主义,“生存检验”的过程;
基本理论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 争、反对政府干预; 行为主义: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
效率→绩效→结构:不是不同的市场结构 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是不同的企业效率从 而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布罗增、波斯纳等 施蒂格勒(1911-1991):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1968年,《产业组织》; 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 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

产业组织S C P分析范式

产业组织S C P分析范式
在方法和工具上,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数学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多变 量的分析工具。
在研究方向上,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强调在不完全市场结构条件下 厂商的组织、行为和绩效研究,在理论假定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信 息的维度。
2020/3/23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
13
7-6-1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
A.可竞争市场理论 在存在竞争或者潜在进入者的条件下,即使是自然垄断条件下 的现有厂商也只能制定可维持价格,保持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价 格水平,推翻了垄断市场结构会决定垄断性市场行为,导致垄 断利润的单向关联的理论假定。
★效率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
★反垄断政策 禁止卡特尔行为
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2020/3/23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
11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
1.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 论及合约理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基础、方法、 工具及研究方向都产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 论的发展。
同时对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D.合约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合约主要包括了合约的设计和执行的两个方面。 合约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厂商的决策过程及目标讨论上。
2020/3/23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
15
7-6-1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
3.新产业组织理论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区别
一是在研究方向上强调市场行为而非市场结构,并将市场结构视 为内生变量,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 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并寻求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 微观经济学更紧密的结合。

实证产业组织模型、方法与应用讲义笔记

实证产业组织模型、方法与应用讲义笔记

实证产业组织模型、方法与应用讲义笔记**一、初识实证产业组织模型**嘿,你想了解实证产业组织模型吗?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就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一步都充满惊喜。

实证产业组织模型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研究产业中企业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关系的方法。

比如说,在手机产业里,我们想知道为啥有些品牌能占据大片市场,有些却只能在小角落里挣扎。

这时候,实证产业组织模型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能帮我们找到背后的真相。

它可以通过分析各个手机品牌的定价策略、产品特点、广告投入等因素,来解释市场份额的分布情况。

这就好比一场棋局,每个棋子(企业)的走法(策略)都会影响整个棋局(市场)的局势呢。

**二、实证产业组织的方法之数据收集**要玩转实证产业组织,数据收集可是个关键步骤哦。

这可不像随便捡个石子那么简单。

我们得像个勤劳的小蜜蜂,到处去寻找有用的数据。

比如在汽车产业中,我们可能要从汽车制造商那里收集生产数量、成本信息,从经销商那儿获取销售数据,甚至还要看看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了解他们为啥选择这个品牌而不是那个品牌。

这数据收集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

要是少了一块,可能就拼不出完整的画面了。

你说,这是不是像在大海里捞针,得特别细心才行呢?**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收集完数据,接下来就是处理和分析啦。

这可有点像厨师做菜,得把食材(数据)好好处理一番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得出结论)。

我们可能会用到各种统计方法,像均值、中位数、标准差这些。

就拿服装产业来说吧。

假如我们想知道不同风格的衣服(休闲装、正装等)的价格波动情况,就可以计算它们价格的标准差。

如果标准差很大,那就说明这个类型的衣服价格波动很厉害,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呢。

这时候我们就得深入分析,是因为原材料供应不稳定,还是市场需求变化太快?这个过程就像是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去探寻真相。

**四、实证产业组织模型中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实证产业组织里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产业组织模型 战略管理

产业组织模型 战略管理

产业组织模型战略管理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主题进行简要介绍,提供读者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内容:【1.1 概述】产业组织模型和战略管理是现代商业环境中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组织如何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产业组织模型和战略管理便成为了帮助组织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的重要工具。

产业组织模型是经济学中研究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一个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规模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分析产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产业组织模型可以揭示出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和组织模式,从而帮助企业和管理者了解该产业的竞争格局和运行规律。

战略管理则是组织如何制定和实施与其目标和使命相一致的长期规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它强调了组织必须深入分析内外部环境,识别和利用市场机会,增强竞争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

战略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的任务,而是需要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和推动。

它的目标是实现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绩效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产业组织模型和战略管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首先介绍产业组织模型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对组织运行和竞争策略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战略管理在产业组织模型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我们将总结产业组织模型和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强调战略管理在产业组织模型中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和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提高组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让我们开始这篇关于产业组织模型和战略管理的探索之旅吧!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产业组织模型和战略管理的相关内容: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阐明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进行讨论。

2.1 产业组织模型的定义和特点:本部分将对产业组织模型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介绍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仑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的指标
曲线越凸向右下角,表明市场集中度越 高。洛伦茨曲线与集中度比率指标的差别仅在 于,前者用绝对数表示,后者用相对数表示。 因此,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当行业内只有极少 几家规模相同的企业时,本行业至少应属寡头 垄断市场结构,但这两种指标却根本反映不出。
产品差别化与市场分割
差别化市场上,市场占有率分为三类:
(1)几家大企业共同垄断市场 ;
(2)几家企业占有市场的大部分,处于核 心地位,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竞争的周边部分, 以相同的价格与大企业共存;
(3)几家企业占有大部分市场,周围有众 多的中小企业,小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生存;
产品差别化与销售策略和产品策略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围成的面积/对角线以下的面积 =A/(A+B)
基尼系数主要反映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其数值 在0与1之间变动:若A=0,则吉尼系数等于0,企业 规模分布均等;若B=0,则吉尼系数等于1,产业内 只存在一家企业,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基尼系数 越小,企业规模分布越接近于均等,吉尼系数越大, 市场集中程度越高。
(2)企业的产品策略和销售策略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每个竞争者将根据竞争对手的 价格和产品差别选择自己的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如 果某企业的策略组合可以使得其获得最大的利润,其 他的企业也会效仿,使得市场价格和需求重新调整, 直到没有企业可以由于改变价格和产品而获得更多的 利润为止; 在短期内,企业扩大产品差别,可以从优质优价 中获得利润,所以,企业之间的非价格竞争较为激烈
mi
si

i 1, 2,....., N
行业的利润率M则是个别企业利润率的加 权平均,权重为企业的市场份额,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模型的假定是:主导企业知道跟随企业一定会对 它的产量作出反应,因而当它在确定产量时,把跟 随企业力反应也考虑进去了。因此这个模型也被称 为“主导企业模型”。
假设条件
1、厂商1先决定它的产量,然后厂商2知道厂商1 的产量后再作出它的产量决策。 因此,在确定自己 产量时,厂商1必须考虑厂商2将如何作出反应。
R1=PQ1=30Q1-Q1^2-Q1Q2
由于厂商1的收益R1依赖于厂商2 的产量Q2,所以 厂商1必须预测厂商2会生产多少产量。不厂商1知 道厂商2将根据反应曲线选择Q2,所以可以求得厂 商1的收益为
R1=30Q1-Q1^2-Q1(15-Q1/2)
=15Q1-Q1^2/2
所以其边际收益为MR1=15-Q1 令MR1=MC1=0得Q1=15,根据Q2=15-Q1/2 得Q2=7.5
由此得出,厂商1生产厂商2的两倍产量,并且赚的 两倍利润。厂商1因首先行动而获得了优势,称作 先动优势。
首先行动者获得优势的结果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因为人们一般认为首先宣布其产出的厂商在竞争中 是不利的。
首先行动者造成一种既定事实,不管其竞争对手将
生产较大的份额,为得到利润的最大化,竞争对手
谋行为 。
由于厂商选择的是价格而不是产量,对于同质产品, 消费者只会从最低的厂商那里购买。因此,如果两 家厂商定价相同,则消费者对于从哪家厂商购买都 无所谓,此时我们可以假定两家厂商各占领一半市 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出,纳什均衡就是完全竞争的 均衡,即两家厂商都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其均衡条件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P=MC,此时
只有把首先行动者的较大产出视为既定,在此基础 上决定自己的产出。
一般情况下:
在寡头厂商进行产量竞争时,首先行动者会取得优 势;
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首先作出决定的寡头厂商不 仅不会取得优势,而且还有可能处于劣势地位。
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通过定产进行竞 争的。
可是,在许多寡头行业,厂商之间是通过定价竞争 的。例如,对联想、三星来说,价格是一个非常关 键的竞争变量,各厂商在考虑到其竞争对手的价格 之后选择其价格。这里利用纳什均衡的概念研究生 产通知产品的寡头厂商的价格竞争。
由此可以看出,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它认为 厂商2将生产的产量的减函数。
我们称这个函数为厂商1的反应函数或反应曲线。 同样我们可以做出厂商2的反应曲线。 两曲线交点就是均衡点,称之为古诺均衡。
在这一均衡中,各厂商正确假定了其竞争者将生产 的产量,并相应的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由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 (H. Von Stackelberg)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 伯特兰德 (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古诺模型和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 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 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
李云为零,而伯兰特的假设条件中,该市场为寡头 厂商,所以称之为“伯兰特悖论”。
解决伯兰特悖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入产品的产异性 。如果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异的,替代弹性 就不会是无限的,此时消费者对不同厂商的产品有 着不同的偏好,价格不再是他们感兴趣的唯一变量 。在存在产品差异的情况下,均衡价格不会等于边 际成本。
3、双方无勾结行为 4、每个生产者都把对方的产出水平视为既定,并
依次确定自己的产量
5、边际成本为常数
先分析厂商1 1、假设厂商1认为厂商2产量 为零,市场需求曲线=厂商1需 求曲线D1(0),对应的边际收益 曲线MR1(0) MR1(0)=MC1为利润最大化时 产量和价格(Q1=50) 2、假设厂商1认为厂商2产量 为50,则最终(Q1=25) 3、假设厂商1认为厂商2产量 为75,则最终(Q1=12.5) 4、假设厂商1认为厂商2产量 为100,则最终(Q1=0)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 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 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 头垄断理论。
1、假设一个行业只有两个寡头厂商,每个寡头生 产同质产品,并追求利润最大化
2、两个寡头同时做出产量决策,即寡头间进行的 是产量竞争而非价额竞争。产品的价格依赖于二者 所生产的产品总量
易格
1.古诺模型 2.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3.伯特兰模型
理论简介
由法国经济学家安东尼· 奥古斯丁· 库尔诺(又译作古诺)于 1838年提出的。
古诺模型以纳什均衡为基础,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 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该模型阐述了相互竞争而没有相互协调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如 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位于竞争均衡和垄断均衡之间的结果。 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 商的情况中去。
在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里,竞争厂商在市 场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它们的行为是相似的。 而且,它们的决策是同时的。当企业甲在作决策时, 它并不知道企业乙的决策。但事实上,在有些市场, 竞争厂商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对称的,市场地位的不 对称引起了决策次序的不对称,通常,小企业先观 察到大企业的行为,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德国经济 学家斯塔克尔伯格建立的模型就反映了这种不对称 的竞争。
2、其他假设与古诺模型相同,
古诺模型中,任何一个寡头厂商都没有机会作出反 应。
斯塔克伯格模型假设的两个厂商中,在决定自己的 产量时,厂商1必须考虑到厂商2如何反应。
仍用上面的例子,设两个厂商都有零边际成本,且 由图得市场需求曲线为P=30-(Q1+Q2)。从厂商2 开始分析,因为厂商2是在厂商1之后作出自己的产 量决策,所以它可以将厂商1的产量看做是固定的。 因而,厂商2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尤其古诺反应函数 给出,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Q2=15-Q1/2;在给出 厂商2的反应函数后,分析厂商1的决策,厂商1为 使其利润最大化,将选择使其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的产出水平Q1。根据前面的内容,厂商1的收益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