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古文二则导学案

合集下载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七单元26-古文二则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七单元26-古文二则

班级:姓名:组号:主备:邹聪玲审核:26.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⒈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⒉能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第一课时预习案:一、了解孟子及著作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孟子主张“”,以一统天下。

2、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3 《孟子》是一部记录的书,现存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初读课文1、用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字词句;2 利用课下注解并查找资料书将这些字词句的音义写在该字词句附近;3 大声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流畅准确.三检查预习效果1 给加点字注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曾.益()行拂.乱其所为()2抽查朗读3抽查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的掌握情况(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叹拟)第一段:发:畎亩:举:士:市:于:第二段:于是:苦:劳:饿:空乏: 拂: 乱:曾益:第三段:人恒过:衡:作:征:色:喻:拂士:出:第四段:然后:知:而:4查找资料,了解第一段中所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并在课堂上交流。

四质疑:写出预习过程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五助读资料——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 通假字曾益:“曾”通“赠”,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

拂士:“拂”通“弼”2古今异义所以故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3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1《文言文两则》姓名: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一、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2.搜集有关文言文和孔子孟子的资料。

3、拓展阅读《精卫填海》★方法步骤课前自由预习,能和同伴互助解决的问题就同伴讨论解决。

(完成好的小组加1颗星)。

二、激情导入1.了解文言文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导入文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法指导三、检查预习▲学习目标:汇报交流预习收获,互相帮助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

★方法步骤1、小组内互相交流预习收获和能解决的问题;2、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能提出较高质量问题的小组和同学奖励1颗星,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过程1、指名读课文2、老师范读3、学生自读、齐读4、理解课题三、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一)默读课文,思考:思考:1、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号到4号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三).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三、精讲点拨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的朗读。

四、巩固拓展▲学习目标: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6古文二则《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26古文二则《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拂()乱胶鬲( )傅说( )
3、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 )其心志人恒过()入()则、出( )则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而:而后作
征于色而死于安乐也
自主学习 讨论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2、注音
畎()亩曾()益拂()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
发:发于畎亩拂:行拂乱其所为
发于声拂士
6、谁能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合作探究
1、读第一段:A、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B、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
C、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读第二段:A、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B、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主备教师:夏晖科组长审核:年级组审核:
学案小主人:班级:组次:
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学习方法

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相长》导学案

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相长》导学案

26、古文二则设计:张丹丹审核:高飞班级:姓名:学习目标⒈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4.学习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学习过程:一、感知自学:1、介绍作者及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后,老师指出朗读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准确流畅;二读,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读准字音舜发于畎( ) 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行拂( )乱其所为法家拂( )士曾( )益其所不能读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课文题解四、把握内容,疏通文意二、课文分析第1段:内容把握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2、第一段运用什么修辞?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今义:出去)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审核
李树锐
3、“于”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
C.死于安乐D.衡于虑
课题
《古文二则》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关于《孟子》: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四年级26课古诗二首导学案

四年级26课古诗二首导学案

《26、古诗二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第一首《塞下曲》。

2、背诵本诗,理解诗中所蕴涵的深意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难点: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1、朗读古诗,整体体会《塞下曲》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说一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注意加点字的作用及意思。

3、说一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闯关练习:一、比一比,再组词。

卢()棱()户()凌()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林暗.草惊风()A、隐藏不露的B、阴暗C、昏暗无光2、将军夜引.弓()A、拉开弓B、引来,招来C、拿来做凭据,证据或理由三、默写古诗《塞下曲》塞下曲,,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第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背诵本诗,理解诗中所蕴涵的深意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难点: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1、朗读古诗,整体体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说一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诗的意思。

3、说一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诗的意思。

闯关练习:二、比一比,再组词。

哀()僵()衷()疆()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尚.思为国戍轮台()A、重视B、仍然C、风尚2、僵.卧孤村不自哀()A、仰面向后倒下B、直挺挺,不灵活C、双方相持不下,两种意见不能调和三、默写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部编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26《西门豹治邺》精品导学案

(部编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26《西门豹治邺》精品导学案

26《西门豹治邺》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2.齐读课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大致知道文章的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治:治理。

邺:地名,邺县。

3.再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4.读了课题,有哪些问题要提?(西门豹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么治理邺县的?)导入(2):(图片导入)1.出示课文P112插图,猜猜这是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3.有同学读到过这个故事吗?4.读题质疑。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豹、娶、媳”等12个生字,会写“豹、派、娶”等15个生字,理解“田地荒芜、提心吊胆、磕头求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并能通顺口述故事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本课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来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思考辨析,体会西门豹办法的“妙处”所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西门豹体恤民情,惩恶扬善的精神品质;破除迷信,科学思维。

三、字词运用1.词语解释。

面如土色:脸色呈灰白色。

形容惊恐之极。

例句:妹妹十分胆小,会被一只虫子吓得面如土色。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例句:听过这个恐怖的故事后,小东终日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磕头求饶:向别人磕头乞求饶恕自己。

开凿:开掘凿通(隧道、河道等)。

旱灾: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

2.读拼音写词语。

(1)师傅用劲全身的力气把túdì(徒弟)推上岸,自己却被洪水y ān mò(淹没)了。

(2)河神qǔ xí fu(娶媳妇)的日子到了。

3.选字组词。

观官逼副(观)看做(官)一(副)(逼)迫催摧旱早(摧)毁(催)促(早)上(旱)灾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人烟(稀)(少)(提)心(吊)胆各(种)各(样)田地(荒)(芜)(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田地荒芜提心吊胆①这里连年灾害,寸草不生,(田地荒芜)。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文言文两则导学案一、《隐居》1. 导入: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古文,它的名字叫做《隐居》。

作为一篇古文,它使用了古代的语言形式,所以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隐居》,学生能够理解古人对隐居的看法,了解古代文人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用现代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隐居的理解。

3. 导学过程:(1)首先,师生一起阅读《隐居》,师生共同探讨古人对隐居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用句和用词。

(2)然后,师生讨论古人为什么认为隐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以及文中的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

(3)最后,师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用现代语言重新描绘《隐居》中古人对隐居的理解,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

4. 拓展任务: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有关隐居的古代故事,并和同学分享。

同时,可以尝试用现代语言写一篇关于自己对隐居的理解的文章。

二、《竹石》1.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文是《竹石》。

这篇文章描写了竹子和石头的特点,同学们念念竹子柔和而坚韧的性格,石头迥异于竹子的坚硬和固执。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古人对竹子和石头的评价,并能够用现代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之物的感受。

3. 导学过程:(1)首先,师生一起阅读《竹石》,了解古人对竹石的评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竹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然后,师生一起探讨古人为什么把竹子和石头作为思考的对象。

学生可以结合文中的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

(3)最后,师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用现代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之物的感受,并写一篇关于竹子或石头的文章。

4. 拓展任务:学生们可以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比如花草树木、湖泊山川等,并用现代语言描绘它们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导学案:文言文两则《隐居》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隐居》,学生能够理解古人对隐居的看法,了解古代文人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用现代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隐居的理解。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导学案

《古文二则》导学案_【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难点)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预习导学】一、自读课文,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核对校正字音。

二、知识链接1、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它与《史记》【司马迁(西汉)】、《汉书》【班固(东汉)】、《三国志》【陈寿(西晋)】并称“前四史”。

2、《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

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

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

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3、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

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

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

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4、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

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

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三、自主学习,把握内容:1、文学常识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是复姓。

范晔,字_______,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古文二则》讲学案科目:七年级语文执笔者:朱舒婷审核者:杨丽梅课型:讲读课执教时间:2011年11月21日(第13周星期一)一、课题:《古文二则》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2. 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学习重点: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四、学习难点:体会古人的文学思想。

五、教法:讲授法、串讲法、讨论法、研究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等。

六、学法:七、课时: 2 课时八、教学环节(一)课前预习导学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学习研讨(包括老师和学生活动、小结及板书等)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小初高学习]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6《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小初高学习]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6《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26 古文二则【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难点)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诵读——翻译———品读——拓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古文六字翻译法。

(1)对,即对译法。

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2)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3)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4)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5)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6)换,即替换法。

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知识板块二自读自研2.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借助注释,工具书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4.理解课文大意。

5.列出不懂的问题,为交流展示作准备。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古文二则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整理

古文二则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古文二则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整理古文二则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

(学习重点)
3.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一、预习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①匠石运斤成风()①吾无以为质()
①顾谓从者曰()①卒逢暴雨()
①伯牙善鼓琴()()
①泰山之阴()①钟子期辄穷其趣()
2、翻译下列句子。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①尽垩而鼻不伤。

①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①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二、探究案
1.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特别默契和相互信任?(口头展现)
2.匠石和郢人为什么如此默契和相互信任?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善”字在文中消失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伯牙如何“善”鼓琴?伯牙如何“善听”?
7.从本文归纳出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8.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检测案
第2页/共3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1、做课本“思索与练习三”。

2、做同步学习“其次课时”。

3、背诵《伯牙善鼓琴》。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侯晓旭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6 忆读书》两课时导学案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6 忆读书》两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6.忆读书(第1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会认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卷、着”,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维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知道作者的读书经历。

审美创造: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卷、着”,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知道作者的读书经历。

【知识梳理】一、自主学习:1.我会读下面生字,并会注音舅()凯()浒()寇()栩()2.我会写本课生字二、词语理解: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知半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了解: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向我们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四、拓展实践:我搜集了其它名人小时候有关读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1.jiù jiu( )经常给我jiǎng shù( )诸葛亮的故事,我每次都听得jīn jīn yǒu wèi( )。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掌握《文言文二则》中的古文阅读技巧;4. 能够运用《文言文二则》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

二、导学内容:1. 《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概述;3. 《文言文二则》的古文阅读技巧;4. 《文言文二则》的仿写练习。

三、导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古文名句或者成语,引发学生对《文言文二则》的兴趣和好奇心;2. 了解背景和作者:讲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3. 主要内容概述:简要概述《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4. 古文阅读技巧:介绍古文阅读的一些技巧,如词语的翻译、句子的理解等;5. 仿写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二则》的仿写练习,锻炼他们运用古文语言的能力。

四、导学案例:1. 背景和作者介绍:《文言文二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文学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淡雅、别具一格而著称。

《文言文二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内容简洁明了,语言漂亮流畅,被誉为古文的经典之作。

2. 主要内容概述:《文言文二则》主要讲述了人生的两条道路:一条是“行善之道”,另一条是“行恶之道”。

作者通过比照这两条道路的不同,表达了对善良和公理的追求,以及对邪恶和罪恶的警示。

3. 古文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二则》时,学生可以注意一些古文的特点,如句子结构的复杂性、词语的含义丰富性等。

可以通过对句子逐字逐句的解读,逐步理解文本的含义。

4. 仿写练习: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二则》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习,可以选择一些句子进行改编,或者写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锻炼他们运用古文语言的能力。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还能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提高古文写作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曾.益()拂.士()教学相长.()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入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举.于版筑()空乏..其身()人恒过.()而后作.()征.于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将其二人并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1.第1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3.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5.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自学检测】1.本文是一篇,按照“举事例——_______——正反论证作阐述——得出结论:”的结构思路,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古文二则学案
第一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

一、预习导学
1.认读字词,给下列字注音。

舜畎说鬲敖奚乏拂(乱)拂(士)
Shùn quǎn yuèɡéáo xīfáfúbì
2.积累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任:责任,担子是:这样的拂:违背,逆,不顺所以:用这些来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在外面,指国外恒:常
生:生存发展。

(2)通假字
曾衡拂增横弼
(3)古今异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
是:古:这样的今:判断词
饿:古:使动用法,使……饿今:与“饱”相对。

所以:古:用这些来……今:因果关系连词
(4)一词多义
举、于等
(5)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乱:使……颠倒错乱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合作探究
1.边读边疏通文意。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译)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的?(论证的思路)
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拓展延伸
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你还联想到哪些故事或相似的名言警句。

四、课堂测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2.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A.“舜发于畎田之间”,发,是“起”的意思。

B.“管夷吾举于士”,士,是狱官的意思。

C.“百里奚举于市”中的市,是指市场。

D.“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恒是永远的意思,过,是犯错误。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选作)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
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1.A
2.D 3(1)D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第二课时《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

一、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2.认读字词,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弗
Zhǎng jiāyáo fú
3.积累重点词语。

食是故困长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文章论点及论证过程。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1.(“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类比论证--)提示:教者的角度:学者的角度: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