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韩少功一、教材分析《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
《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乡土情结》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二、学情分析作为学习主体,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
因此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他们而言是相对容易的,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内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作为我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2、独立阅读,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3、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四、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五、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内涵,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还应该采取一些学习方法,如散文鉴赏时常用的“品读法”、“评点法”。
教师要通过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在形象的描述中抒情(家园之思),在抒情的根底上释理(对家的理解)的写法。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附歌词: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土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
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家韩少功的一些情况?明确:韩少功,1953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
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在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
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
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某杂志历任、副总编。
1985年调湖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1988年迁居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韩少功从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文库》(10卷),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等。
另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多种。
部分作品屡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1、学生自行朗读,用心体会,也可以请朗读较好的同学做表演性朗读。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一首歌曲《故乡的云》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首歌是由旅美歌手费翔演唱,歌词是一首表达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无限思念的乡情诗,在歌唱中,将漂泊的游子想要归返故乡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这首歌曲。
如果说费翔是用他的歌声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那么作家韩少功则是用自己的文字在抒写思乡之情,从心里发出“我心归去”的呼喊。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
2、揣摩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生齐读目标)三、检查预习:(5分钟)1、字音检查:一幢(zhuàng)惦(diàn)念别墅(shù)眷(juàn)顾逃遁(dùn)烙(lào)印静谧(mì)模(mú)样奇诡(guĭ)模(mó)范贫瘠(jí)潦(liáo)倒悲怆(chuàng)熠(yì)熠麦穗(suì)墟(xū)场囚禁(jìn)矫(jiăo)饰纳(nà)塞(sài)尔钥(yào)匙锁钥(yuè)2、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国当代作家。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
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
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学案)1. 1——4自然段2. 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
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
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
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记下阅读心得,写下点评,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体味文中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品位能力,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解题(预习检查)。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回到哪里去?(明确:中国故乡)作者写文章时应该身在何处?(明确:法国圣纳塞尔市)解读“我心”为什么要“归去”。
二、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交流1-4段的评点。
1、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曾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在浪漫的法国,他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中国好。
明确:法国条件很好,“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蓝海”、“绿公园”。
是物质条件和环境优越。
2、物质条件和环境优越,为什么还要“我心归去”?在“对话栏”(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和质疑等)里说“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作铺垫”,咱们要明白做了什么铺垫,继续看课文。
明确:作者在法国是感受到了寂寞、孤独和空虚。
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越更加突出了作者“冷清”的感受。
3、他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冷清”的感受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点评。
“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这个城市不属于你”--“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我不想移民”。
三、体会作者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交流5-6段。
1、作者反复渲染自己在法国的孤寂感,除了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等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明确:“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亲人让作者不得离开舍弃。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这是异端充满温情的画面,与前面的冷清的文字形成强烈的反差。
作者在法国的“家”里感到被囚禁的痛苦,只有在有亲人的家里才感到塌实和温馨。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我心归去》教案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捕捉知识联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篇:《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想北平》,老舍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处见真情,并通过对比,细节描写,运用口语化的语言等手法写出了他的北平,并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深的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思乡的文章《我心归去》,看看作者韩少功他又是怎样表达他的乡情和乡思的。
二、作者简介韩少功,我想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作家: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三、文本研习(一)研习1~4段: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明确:法国(异乡),故乡2、作者身在异乡,心却要回归故乡,作者在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吗?他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怎么样?明确:(1)“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2)“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大,奢华,(3)“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风景优美3、作者居住在这样雅静,奢华,风景优美的环境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词概括?明确:冷清,空虚,发疯3、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觉的呢?明确:(1)多角度渲染“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我心归去-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我心归去-苏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唐代的文化和文学特点,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综合素养。
2.培养学生的课文分析、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翻译和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2.课文分析:对文本进行词语、句式、意境等方面的详细分析。
3.翻译练习:对课文进行翻译练习,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我心归去》一课,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要素,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后完成预习笔记。
2. 课堂教学(1) 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讲解唐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 课文分析1.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文本语言文字层面的问题:包括词语用法、句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
2.针对课文的意境进行深入讨论,探讨诗歌的感情表现手法。
(3) 翻译练习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解决语言和文化上的难点问题。
2.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练习,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对《我心归去》的写作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前预习笔记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课堂讨论和答疑的参与度。
3.语言表达和翻译练习的水平和能力提升情况。
4.个人写作体会的内容、观点和语言表达情况。
五、教学体会本教案主要以《我心归去》为例,使学生在掌握课文语言文字层面基础的前提下,了解唐代文化、文学背景和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课文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互动,倡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和讨论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苏教必修一《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必修一《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把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情萦我心——感悟乡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钢翅响拍着金风想起故园飞黄叶一跳跳过了海峡想起野塘剩残荷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就是那一只蟋蟀夜夜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在你的记忆里唱歌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凝成水唱童年的惊喜是露珠唱中年的寂寞燃成光想起雕竹做笼是萤火想起孤灯篱落变成鸟想起月饼是鹧鸪想起桂花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也许不能深刻体会那种远离故土、魂牵梦绕的切肤之痛,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将来异乡途中的回忆与思念。
多年之后,当你身处异地,透过朦胧的泪眼遥望故乡时,会有怎样的回忆涌上心头呢?……同学们的思念充满着甜蜜与满足,而真正的乡思该是充满着愁绪,所谓“最是乡愁忘却难”。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当代作家韩少功的思乡名作《我心归去》,来一起走进一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世界。
二、文本研读: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划下三类词句:表现作者心情的,触动个人情感的,一时难以理解的。
感性认知1.文题为“我心归去”,作者的心要归去哪里?明确:异乡——故乡从题目理清文章的思路,1-3身在何处,4-6归去何方,7深化文题。
作者身在法国,心归故乡。
2.法国和自己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试着从原文筛选信息,体会作者笔下的异乡与故乡的区别。
完成问题之前,请先看一下老师根据文中描绘搜集的图片吧。
异乡—雅静奢华、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对比3.既然法国奢华舒适,故乡贫瘠落后,为何还要心归故乡呢?因为物质上的富有无法填满精神上的空虚。
《我心归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课文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
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
(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
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三、研习课文(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明确:“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
(板书)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长沙(注释,出生地)——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具体的描写。
——第一节。
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两、六、四、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03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重要字词注音及解释
惦念(diàn):惦记,挂念。
01
眷顾(juàn):垂爱;关怀。
02
悲怆(chuàng):悲伤,悲凉 。
03
逃遁(dùn):逃跑,逃离。
04
贫瘠(jí):(土地)不肥沃。
05
烙印(lào):比喻不易磨灭的 痕迹。
06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80%
比喻
用“血泪之地”比喻曾经遭受苦 难的故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 深厚感情。
小组讨论三
思考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 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提 升作文的感染力。
分享个人经历或感受,加深对家园情结的理解
分享一
讲述自己离开家乡的经历和感受,表 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分享二
分享三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园情 结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情 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分享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体验,谈 谈对家园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以作者离开家乡、思念家乡、回归家乡为主线 ,通过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部环境,表达了深 深的思乡之情。
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自己的思乡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内心 世界。
语言优美
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 感染力。
100%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 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80%
对比
通过对比“异乡”与“故乡”的 不同,突出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 重要地位。
文章主旨与思想内涵
文章主旨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教案设计涉及的教材为苏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语文》第一册上册,其中包括的文本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二篇《李煜:赤壁怀古》和唐七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个人历史、文学成就和艺术特点;2.学习诗歌创作基本技巧,如抒情、描写、铺陈、联句等;3.学习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典、徽、谑等,以表达深情。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理解文本主旨,把握诗歌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2.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音乐艺术的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引入文本有个故事,明朝时期,中国著名诗人杨慎的一首《临江仙》风靡天下,唐朝时期,大诗人李白用《将进酒》亦得万人景仰。
为什么这两首诗会如此脍炙人口呢?(学生回答)你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诗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经典,留下千古?(学生思考)答案是,它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展示了人性中的某些美好品质或某些时代的空间情境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讲解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白居易、杜甫、李白、王之涣、岑参,宋代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这八位文学巨匠。
(学生在笔记中记录)二、分析文本1.王国维的《李煜:赤壁怀古》1.诗歌背景此诗是南唐皇帝李煜在北人囚禁期间所作的,全诗通过对赤壁战争的回忆和对离散的思念,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2.诗歌结构此诗共四十四句,四五律,每句七言,为阴阳平仄相间的律诗。
由于诗歌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完整,所以适合进行逐句逐节的分析。
3.语言特色古文运用的语言简洁明了,但诗歌要求更高。
这篇律诗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拟物、借景、排比、夸张,从而使得整篇文本意境深远、气氛优美,极好地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与人间情感的感人,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审美思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目标: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教学重点: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活状况以及感受2、深刻体味本文富有哲理和情思的语言教学难点:故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席慕蓉说: 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之思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
国庆长假,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都会慨叹: 回家的感觉真好! 是啊,强烈的思乡之情萦绕在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头,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2.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板书——我心归去韩少功二、解题(2分钟)师:下面我们看这篇课文,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身在何处,其心又去了哪里?归纳:身在何处:1根据隐含判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既然归去,那必然是处于异乡。
2本专题都设有小标题,根据“漂泊的旅人”,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
3课文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身在法国的圣·纳赛尔市,法国西部的海滨城市。
心归何方:故乡我们看书下注释,韩少功是湖南长沙人,这里我要补充一点知识,韩少功在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想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他在那付出过,有归属感,此文也可以说是献给这个县城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3.1.2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板书题目)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生自由发挥)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第一段: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
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学生想象)“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
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师:故乡贫瘠又脏乱,作者为什么反而感觉亲切,激动,幸福
生:作者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而且这种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爱的境界。
师:那究竟什么才是“故乡”呢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自己对故乡的理解。
【生自读7、8、9小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对故乡的理解。】
生①:“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壮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这句话准确描述了故乡与我们的关系。也就是说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因为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血、有泪、有汗水、有眷顾。
生④运用比喻修辞如:“悬崖”“深谷”,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教师小结:【PPT展示】
法国的“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没有熟悉的声响
——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
感受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 无可入手
师:他思念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文章哪一部分有对故乡的描写
师:根据以上同学的回答,哪个同学能把“什么是故乡”浓缩为一句话
生:故乡是生命之根。
生④:“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虚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三个失望饱含对故乡更美好的希望,这是对故乡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你为故乡的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
《我心归去》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我心归去》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难点: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有关家乡的散文,如《故都的秋》、《我的叔叔于勒》等,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感悟。
(2)板书课题《我心归去》,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归去”有何深层含义?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比、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3)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家乡、亲情、友情的独特见解。
4.精讲课文(1)教师精讲课文,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语言特色。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精讲课文,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够,课堂讨论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家乡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写作、摄影等,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家乡的散文,如《我的叔叔于勒》、《故都的秋》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结合课文,让学生探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
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
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学案)1.1--4自然段2.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
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
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
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法国的人呢,很冷漠吗?看第八段“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法国人很友好啊,在这种氛围里作者应该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啊。
那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呢?作者笔下,它与法国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哪些地方写故乡与风雅富贵的法国形成对比的呢?第六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这句话概括力很强。
第八自然段中也有。
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作者的家乡在长沙,这种情形不光光在作者当时的故乡有,乃至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人的故乡并不都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像成方圆歌中唱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善恶美丑的特性往往在对比过程中更加鲜明。
把自己的家乡和遥遥的法国做了一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法国的条件太优越了,故乡的生活太艰苦了。
但是在法国待了一个月后,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最终的选择,那就是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作者在异乡和对家乡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二)在异乡。
阅读2--3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来孤独、寂寞、无奈、虚空,简直要发疯。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了什么手法渲染?反复(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空虚,无聊,寂寞至极(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太好了。
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吃了爸爸的一顿打亦或受了什么委曲的时候。
)补充资料:……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看不懂京戏,却还不得不看的境地已使“我”麻木了,连用几个时间表示戏剧历时长而主角久久不出现令人感觉难熬)--鲁迅《社戏》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多么希望另一株不是枣树,是棵杏树或者梨树什么的) --鲁迅《秋夜》到高二的时候我们将要学习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学诗词就要有背诵的功夫。
几乎每一篇都要求背诵,经常有同学颇不耐烦地说:“背背背,整天背。
”表现地极为反感。
然而,要想学好语文,就应该多背诵,多积累,在诵读积累中一点点提高。
比喻。
从修辞的角度看,文段中“悬崖的边缘”(寂寞,孤独,空虚让他感觉处于危险的境地中,无以逃遁)“寂静的深谷”()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①比喻。
②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
对家乡。
1.默读第五自然段,回答:作者说他“很想念家里”,他想念家里的什么?读出来。
并找出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的词语来。
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
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2..从第六节看作者想家,他的感觉是--亲切,激动。
什么令他感到亲切,激动?想到了家里的什么?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联系现实:(一)同学们一定也有过想家时候吗?何时何地,什么情景,那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二)回顾自己上大学时候想家给家里写信。
清清楚楚地记得给爷爷写信,我说想家了,想家里的每一个人,惦记着爷爷,因为他身体不好;想家里的玉米糊糊,就着酱豆子,真好喝!可是当我在大学的校园里待了一个学期,寒假放假后回到家里,却得到爷爷已经去世两个月的噩耗,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还大声呼喊着我的名字,那种痛,撕心裂肺,铭心刻骨,没齿难忘!(三)费翔在《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作者来说,是妻女在召唤,是亲情在召唤,是家的温馨在召唤,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在召唤。
(待选:指名朗读第四段,第四个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想移民”,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不屑一顾。
指名朗读,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作者说他被囚禁在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他把自己在法国临时的家比作监狱。
那么他的家呢,是他家里的那座房子吗?家到底是什么呢?六.探究:家是什么?再举两个例子,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
(不超过40个字)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
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
”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
”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
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
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家是心灵的港湾。
中国当代作家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
七、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家是故乡的缩写,作者由想念家里还向我们探讨了故乡的内涵,故乡到底是什么?阅读789自然段1.(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我们在故乡度过了自己童年时代,或者还有青年壮年时代,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故乡有自己的回忆,记载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甘苦荣辱,所以回忆故乡就是回忆自己的过去,于是故乡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血,是血脉,是根,那里有自己血肉同根的祖祖辈辈,有自己流过血汗的土地,有自己对故乡还这么落后贫穷脏乱的失望,有自己因失望而留下的心痛的泪水,因悲欢离合留下的伤心的泪水,真可谓爱之深悲之切啊。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造作夸饰,掩盖真相)。
(言外之意你法国是一个旅游景区,你的美也是不合格的,因为你没留下我生活的印记,没留下我的血泪和汗水,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能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恋)3.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鲁迅的心那么悲凉,正是那种浓重的滴血的失望,当然这来自于对故乡的爱。
中国当代作家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
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
八讨论:我们怎么去热爱自己的故乡?钓鱼岛事件,日本不断地挑衅。
全国上下民心激愤,砸日系车,4s店不敢开门了。
抵制其他日系商品,银座日系商品的柜台被砸了。
爱自己的家乡要有正当的方式,日本侵略中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不对。
不能以侵犯别人的权利和利益为代价。
作业:在周记本上写一段想家的文字,至少用上文章中的一种方法。
夏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