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第24课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24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读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读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感悟寓意。
播放电影《流浪地球》宣传片《新唐书·陆象先传》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清朝李汝珍也在《镜花缘》第27回写到:“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
’”今天,我们就学习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品古文韵味,悟千年智慧。
加入古文阅读实践,开启精彩文化之旅。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古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家作品】《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
《列子》中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
3、帮助学生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2、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杞人忧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别杞人忧天了”,那你们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亡:无,没有。
(2)晓:告知,开导。
(3)中伤:伤害。
(4)积气:聚积的气体。
(5)若:你。
(6)屈伸:弯曲和伸展。
3、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四)深入探究1、故事中的杞人为什么而忧?明确:杞人担心天地会崩坠,自己无处安身。
2、他的担忧有道理吗?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杞人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3、晓之者是怎样开导杞人的?明确:晓之者从天地不会崩坠的原因进行开导,指出日月星宿也是气的积聚,不会坠落。
4、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情而忧虑,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身边有没有类似杞人的人或事。
2、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忧虑和担忧?(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文意理解和寓意。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寓意以及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寓言《杞人忧天》,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
2.分析寓言的主题思想,了解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3.通过对寓言的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分析杞人忧天的原因和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讲解法: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忧虑”为话题,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担心的事情。
引出课题《杞人忧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字词教师讲解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如“杞人忧天”“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等。
学生结合注释和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含义。
4. 翻译课文学生分组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翻译展示,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杞人忧天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杞人的忧虑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分析故事中的晓之者是如何劝解杞人的?他的话有道理吗?总结故事的寓意。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杞人的忧虑?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忧虑?介绍其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寓意。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2)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的构成规律;(3)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成语“杞人忧天”的内涵;(2)学会通过成语来理解古文,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3)学会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3)通过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2)成语的构成规律;(3)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来源及演变过程;(2)深刻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杞人忧天”的来源,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2)学生分析成语的构成规律,总结成语的特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成语“杞人忧天”背后的文化和道德观念;(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杞人忧天”造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5.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成语“杞人忧天”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3. 学生对成语背后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成语“杞人忧天”的相关内容;2. 参考书籍:成语故事集、成语词典等;3. 网络资源:成语故事动画、成语讲解视频等;4. 教学工具:PPT、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精彩5篇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精彩5篇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篇一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
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
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篇二【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
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
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成语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杞人忧天教案
杞人忧天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运用成语“杞人忧天”;2. 培养学生正面应对困难、乐观向上的态度;3. 培养学生的阅读、听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杞人忧天”的意义和用法;2. 相关阅读理解;3. 听说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引入成语“杞人忧天”及其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
Step 2 学习1. 学生一起阅读相关文章,包括这个成语的起源和故事。
2. 分组讨论成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Step 3 读懂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杞人忧天”,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根据理解来完成相关问题。
Step 4 口语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扮演杞人,其他小组成员轮流提问和回答。
提问的问题围绕“杞人忧天”的主题展开,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
Step 5 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杞人忧天”的例子,并写下来。
Step 6 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和应用场景,并再次强调成语背后蕴含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运用成语“杞人忧天”;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3. 激发学生对于乐观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1. 成语“杞人忧天”的意义和用法;2. 观察力训练;3. 口头表达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情境引入“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Step 2 观察力训练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图片或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成语“杞人忧天”来讲述故事或解释问题。
Step 3 创作小故事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发挥想象力,编写一个与“杞人忧天”相关的小故事,要求故事情节有趣并能体现成语的意义。
Step 4 口头表达练习让学生轮流上台表演自己编写的小故事,并引导其他同学提问或点评。
Step 5 情景演练教师准备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景设定和自己的角色,展示出杞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杞人忧天》这篇古代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故事中的隐喻意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3.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于生活态度和内心修养的思考,培养他们乐观向上、不患得患失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故事的理解和隐喻意义的把握。
2. 难点:通过思考、讨论和分析来深入理解寓言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简短的故事情节引入寓言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寓言作品的特点。
2. 学习基础知识(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作者、背景和寓言故事的定义,让学生对该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分发《杞人忧天》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短篇故事,并思考以下问题:- 主人公杞人忧天的忧虑是什么?- 杞人为何选择放弃幸福的生活?- 故事的意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和启示。
5. 课堂呈现(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于故事中含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6. 理解与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人们会像杞人一样忧虑未发生的事情?-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忧虑?- 杞人最终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警示?7. 拓展阅读(15分钟)选取其他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寓言的作用和启示。
8.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分享他们对于故事启示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于杞人的忧虑情绪,如何面对困难和忧虑。
四、课堂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题为《我的忧虑与改变》。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观察,描述自己曾经的忧虑或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并谈谈自己是如何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的。
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教案(精选4篇)
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教案(精选4篇)有关杞人忧天的优秀篇1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
(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投影出示)六、拓展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
《杞人忧天》寓意探究教案
《杞人忧天》寓意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以及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与寓意。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价值观念。
3. 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寓意与思想。
2. 透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内容1. 学习《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与寓意。
故事简述:《杞人忧天》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杞人的人,他在城门口看到了一只鸟,认为这是天上的灾祸降临了,悲伤不已。
但是,当他走过城门时,发现原来那只鸟并没有送来什么灾祸,杞人便理解了自己的无知和胡乱推断。
从而明白了人生应该乐观,不要过多地自寻烦恼,自欺欺人,创造出自己的烦恼。
故事寓意:《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轻易地自己吓自己,要抱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困难。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理智思考,避免过分担心、过分悲伤,要走出自己的思维误区,避免自己因误解而捏造出妄想。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价值观念。
杞人形象:杞人是一个喜欢自作多情、过于悲观,以致误解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的人。
他对于日常生活的事物表现出轻信、焦虑、迷茫等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了他的烦恼和焦虑。
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价值观念:例如,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事物,要有理智思考,避免过分担心、过分悲伤。
同时,还表现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相对自我的消极表现:不愿承担风险,得过且过,自作多情,浅薄而短视。
故事对人类的启示:在限制自己思维的谎言上,我们应该学会保持清醒的认知,不把别人的事情错误地归咎于自己,不要自己瞎想陷入自以为是的情况里,而要尊重事实、积极主动,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3. 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杞人忧天》中,一方面,需警惕海市蜃楼道路的那种虚构和自欺欺人的伪科学思想,要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学会凭自己的实际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事物来做出判断,并在进一步思考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故事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介绍《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教师讲解故事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如“杞人”、“天”等词语的含义。
4.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杞人忧天》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讲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如杞人的忧虑、天文学家的高尚品质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杞人和天文学家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画出一幅故事插图。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故事主题的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故事主题的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讨论话题和问题。
杞人忧天教案范文
杞人忧天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通过学习这个成语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 寓言故事《杞人忧天》的情节、人物和道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成语“杞人忧天”。
2. 分析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中的寓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杞人忧天》。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图片中的故事情节。
进而引出今天的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成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成语“杞人忧天”,解释其含义,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4. 分析故事: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会思考、勇于质疑。
5.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并将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杞人忧天”的用法和故事寓意。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成语“杞人忧天”写一个句子,并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成语:杞人忧天寓意: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不要无谓的担忧。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运用成语“杞人忧天”的句子,评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环节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3. 综合评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给予适当鼓励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22《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22《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文章大意。
(通读)2.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品读)3.理解寓言的寓意。
(思读)4.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悟读)教学重难点:1.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重点)2.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难点)教学过程一、寓言导入1.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寓言故事往往源远流长,即使是千年后的现代社会也有着它的意义,足以可见它强大的思想启示性。
2.看猜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3.学生描述寓意。
二、展示目标1.描述文章大意。
(通读)2.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品读)3.理解寓言的寓意。
(思读)4.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悟读)三、通读理解文章大意1.齐读文章,复习文章大意,分角色复述寓言故事,明确学生的复述的部分——杞人、晓之者、旁白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读课文思考问题①杞人忧什么事情呢?②晓之者如何帮助杞人消除忧虑?③杞人的忧虑最终解除了吗?请同学们尽量用原文回答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天,积气耳,无处无气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中地,积块耳,充塞四虚释然释然大喜四、品读评析人物形象齐读文章,复习文章大意,分角色朗读1.杞人人物形象明确:①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古代寓言的智慧启迪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掌握寓言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寓言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寓言背后的深层寓意。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传统文化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寓言的简洁美与寓意深远,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编写简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把握寓言的深层寓意,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寓言,培养批判性思维。
•将寓言寓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迁移应用。
教学资源•《寓言四则》教材(含《杞人忧天》原文)•多媒体课件(包含寓言插图、背景介绍等)•相关寓言故事视频或音频资料•学生预习材料(含故事梗概、生字词预习)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寓言的基本概念及《杞人忧天》的背景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寓言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见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寓言情境。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寓言中的深层寓意。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与“过度担忧”相关的现代小故事,引出“忧虑”这一主题。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哪些关于忧虑的寓言故事,自然过渡到《杞人忧天》的引入。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杞人忧天》,标注生词难句,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精读分析:•分析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探讨杞人担忧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分析晓之者的开导方式及效果。
•寓意挖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寓言的寓意,如个人心态、社会现象等。
课堂小结•总结《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及深层寓意。
•强调寓言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对比分析:选取另一则与“忧虑”相关的寓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寓意等方面的异同。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寓言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
2.难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询问学生有没有过无端担忧的经历,引出课题。
2.简单介绍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标记疑难之处。
2.小组合作讨论疑难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崩坠”“积气”等,并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分析杞人的担忧有哪些,晓之者是如何开导他的。
2.提问: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科学知识、心理状态等。
5.领悟寓意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毫无根据地担忧那些不必要的事情,要学会豁达地面对生活。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杞人忧天的现象,并讨论如何避免。
2.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角色扮演,重现杞人忧天的故事场景,加深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和寓意,强调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从《杞人忧天》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反思在教学《杞人忧天》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导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文意和分析故事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领悟寓意时,部分学生理解较浅。
拓展延伸环节的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但有些小组在表演时对寓意的体现不够准确。
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背后的哲理,在拓展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寓意与活动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寓言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杞人忧天教案
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明白不能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难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人啊,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你们说这个人是不是很奇怪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四)深入探究1、思考:杞人为什么会忧天?2、讨论:杞人的忧虑有没有道理?3、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像杞人那样毫无根据地担忧。
(五)联系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像杞人一样过度担忧的时候呢?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
考试前一天晚上,我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
我不停地想:“要是题目太难了怎么办?要是我忘记了知识点怎么办?”越想越害怕,结果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考试的时候,因为精神状态不好,发挥得也不太理想。
后来我反思自己,其实那些担忧都是多余的,只要我平时认真学习,做好准备,就不应该过分担心。
就像我们有时候担心作业写不完,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担心和同学闹矛盾。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认真去做,积极面对,这些担心往往是不必要的。
(六)总结拓展1、总结“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让学生回去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 寻杞人之忧,杞人所忧何事、忧成何状、何人解忧、如何解忧、解忧结果来梳理文章,反复品读二人对话,揣摩语气情感。
2. 品杞人之忧,展开想象翅膀,补白二人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品析人物。
3. 悟趣人,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拓展阅读了解杞人忧天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全方位阅读作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想象杞人和晓之者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析人物。
【教学难点】1. 拓展阅读寻觅杞人忧天背后的“秘密”,悟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互动导入1. 说文解字,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猜字:欢迎大家大家来到“神奇的汉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猜出来屏幕上的这一个汉字。
汉字的造字艺术真的是博大精深,看似一个小小的方块字竟然包含了如此多的的深意,古人造字的智慧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有着智慧光芒,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古人的另一束光芒,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对话列子,听听他究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设计说明】本环节说文解字,解“忧”字激趣导入,设下一个寻杞人之忧的任务,创设文学意趣,明确本课中心。
二、寻杞人之忧1. 教师围绕“忧”字出示相关问题,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杞人忧“天地崩坏”以至“废寝食”,“晓之者”前来解忧,劝慰“天,积气耳;地,积块耳”,最终“舍然”解忧。
2.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杞人和晓之者的语气语调。
3. 过渡:杞人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作者用“废寝食”就概括了他的全貌,想象如此忧虑的杞人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又会有怎样的动作?【设计说明】本环节请同学们梳理文章内容,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训练学生的信息梳理和整合能力,也为下环节奠定学习基础。
三、品杞人之忧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动作。
参考示例,杞人(眉头紧皱,不住地叹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三篇】
【导语】杞⼈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在《⼭海经》、《淮南⼦》、《路史》、《列⼦》、《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忧考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杞⼈忧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杞⼈忧天教案⼀ 教学⽬的 1.理解课⽂,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忧天的含义,并进⾏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
流星⾬砸到杞国⼀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连烧三个⽉。
经历过此事的⼈,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写下了《杞⼈忧天》这样⼀个富有启发的寓⾔故事。
列⼦,名寇,⼜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和庄⼦之后的⼜⼀位道家思想代表⼈物。
其学本于黄帝⽼⼦,主张清静⽆为。
著有《列⼦》,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在中国⽂学史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封为“冲虚真⼈”,所著《列⼦》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德”,号⽈《冲虚⾄德真经》。
列⼦著书常⾔⼈之所未⾔,⽓伟⽽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探究⽣趣 第⼀步,泛读课⽂,理解⽂意。
指导学⽣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相关位置处。
⽤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积累语⾔: 杞(qǐ)⼈躇(chú)步跐(cī)蹈舍(shĕ)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亡所寄:没有地⽅存⾝。
(亡,同“⽆”。
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体四肢的活动。
⽌:⾏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四虚:四⽅。
躇步跳蹈:泛指⼈的站⽴⾏⾛。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2)分析杞人的心理和行为,理解其忧虑的本质。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
(2)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避免过度担忧和盲目乐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字词含义和语法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杞人的忧虑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担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杞人的心情,增强对故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过度担忧的经历?比如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考试会不会考砸等等。
(2)引出“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初步理解。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3、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重点讲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4、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思考:杞人为什么会忧天?他的忧虑有道理吗?(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分析杞人的心理和行为,指出他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是过度的担忧。
5、探究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不要为没有根据的事情过度担忧,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6、联系生活(1)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杞人忧天的现象。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勇于挑战。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杞国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3. 搜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250毫升豆奶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
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组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
请你们拿出来吧。
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
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
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250毫升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
里面有1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 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200毫升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
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
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3. 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
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
谁能帮我倒出来呢。
真好喝!(笑)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