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地震映像技术应用实例
地震映像

2、利用折射波法探测基岩起伏 图7-9 为云南废弃物堆积场选址工作地震试验剖面(道间距 为1米,场地覆盖层为第四系冲积层,基岩为砂岩。基岩深度 为3-10米,工作任务为寻找基岩破碎带。从试验剖面可知, 折射波的临界距离约为28米,初至区内折射波为第一个波至, 清晰并易于辨认。因此选取偏移距32米进行地震映像法测量。 当基岩无破碎时,折射波波形相似,同相轴连续性好。图710为测区的一段地震映像波形,折射波的波至时间反映出基 岩面稍有起伏,但无破碎带存在。
二、时频分析方法和图示
时频分析方法将地震波的频谱与地震波的到达时 间联系在一起,分析不同性质的地震波频率沿水平方 向或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时频分析是以一定的时窗和步长进行傅里叶变换, 所以每一个时窗的时频分析只是该时窗内的小段地层 的总体反映,此时的傅里叶变换振幅谱的极值频率可 近似看作该小段地层的主频率值,连同幅值大小共同 反映这一小段地层的结构信息。若对一个地震道进行 连续分析可以得到这一道记录中的各种波的主频信息, 并得到对应的地层从浅到深的结构、构造、厚度变化 规律;而把多个测点的地震映像资料的时频分析结果 横向连接起来,对同一窗口(时、深相同)资料的分 析则可以进行横向的资料解释。
地震映像方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在震源选择、测线设计等 方面与其他地震方法相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1)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每次激发,在接收点采用单个 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后,激发点和接收点同时向前移动一 定的距离(或称为点距),重复上述过程可获得测线上的一 条或多条地震映像时间剖面。 (2)记录点的位臵。这种装臵的记录点位于激发和接收距离的 中点,反映中点两侧射线传播范围内地下的岩层、岩性的变 化。 (3)最佳偏移距。在地震映像数据采集中,最佳偏移距已不仅 局限于纵波反射,而是扩展为对全波列而言。为了获得具有 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地震映像记录,需要做试验剖面,进行 干扰波调查,分析各种波的传播规律,确定能够最好地反映 探测目标的有效波,以及该有效波在时间域和空间域的最佳 时空段。在最佳偏移距处有效波在空间距离和时间上与其他 干扰波分离,信号清晰。
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研究

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研究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勘探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和研究。
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是指通过对地下岩石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流体等进行高精度地下成像,以实现勘探目标的查明和定位。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进行探讨。
技术原理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等特性来实现地下成像。
在勘探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地表放置一定数量的震源和接收器,并通过控制震源的输出能量和接收器的采样时间,获取地下介质的反射情况。
然后再通过地震数据处理、成像与解释等过程,形成完整的地下构造模型。
在具体地震勘探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成像方法,即偏移成像和反演成像。
偏移成像是指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反射点进行迭加处理,最终得到地下构造的成像结果。
反演成像则是通过利用地震波方程进行模拟,不断调整震源、接收器、介质模型等参数,最终得到地下构造的成像结果。
这两种方法在勘探过程中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应用领域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需要对地下岩石结构、泥盖层、天然气等进行高精度成像,从而实现油气储层的准确定位和勘探目标的查明。
此外,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地震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未来发展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勘探数据处理和成像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勘探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勘探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将进一步提高,更加准确地揭示地下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为勘探工作提供更为详尽的数据支撑。
总结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像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勘探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在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相应的优势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生活资源之一,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勘探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勘探手段,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地表布设大量接收器和源点并进行大量数据采集的地震勘探方法。
与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相比,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勘探区域内布设了更多的接收器和源点,能够获得更丰富、更准确的地震数据,可以提高勘探地下水资源的精度和分辨率。
首先,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可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定量评价。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得到地下储集层的厚度、饱和度、孔隙度等参数,进而对地下水资源进行量化评价。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潜在产能,还能够评估地下水的稳定性和可再生能力,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可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探区域的优选。
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可以确定地下水资源勘探的热点区域和潜力区域。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工程师在勘探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样点和钻探点位,提高地下水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勘探成本和风险。
此外,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还可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常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通过周期性地进行高密度地震勘探,可以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情况和利用状况,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策略,还可以提供数据支持,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然而,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探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该技术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其次,数据的处理和解释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人才需求较高。
此外,地震勘探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时,需要平衡开发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案例

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案例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预警方法,并且摄影测量技术以其高精度和大范围的特点,在地质灾害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用来进行地质灾害影像监测。
通过搭载遥感传感器的航空飞机或卫星,可以获取地表的高分辨率影像。
这些影像可以提供地质灾害发生前后的空间变化信息,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分析地震震源位置、泥石流扩展范围等。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科学家们利用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发现了地震震源周边地表断裂和滑坡的明显变化,为地震灾害的快速响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用来进行地质灾害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往往伴随着地表形变的发生,例如山体滑坡时山坡的位移、地震时地表的震动等。
通过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对这些地表形变进行精确测量,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变化信息。
比如,在山体滑坡预警中,科学家们经常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对山体表面进行三维测量,通过连续观测山体的位移速率和方向,可以预测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另外,摄影测量技术还可以用来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概率和损失的评估。
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影像和形变数据,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例如,在泥石流灾害预警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灾害发生区域的影像,并通过对地表形变进行分析,评估泥石流对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的潜在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此外,摄影测量技术还可以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通过远程感知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可以实时监测地表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模型预测。
例如,在地震预警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地震仪数据和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实时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破坏范围,从而预测地震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准确预警并及时采取避灾措施。
地震映像在工程勘察中应用

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的运用作者:王兆景,刘轩雄,费建东(浙江有色应用地球物理研究院312000)摘要:地震映像法是以固定偏移距激宽频带弹性波,以共偏移距观测方法,近炮点、宽频带、快速、高密度采集多波列弹性波映像,其中含有直达波和来自不同地质体的绕射波、反射波等信息。
通过对所接受的多波列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的对比分析,可查明地层的分层情况。
它既可以用于陆上,也适用于水域勘察。
本文着重介绍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的实施,并对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震映像宽频纵波引言:水域工程物探主要是由陆地工程物探发展而来,它和陆地工程物探的多种方法一样,为了探查水下的第四系土层、基岩分布及地质构造,也可以采用电磁法(瞬态电磁法、地质雷达等)、磁法、重力法、地震手段。
但由于水域工程物探较陆地物探有其独特的地方,一是水是低阻体,尤其是海水电阻更低;二是需探测水底地形以下深度,而水的深浅不同,浅的3-5米,深的可达到百米;三是水底是很强的反射界面。
这需要选择物探手段,陆地物探中的电法,电磁法就不易在水中采用,尤其在海水中采用。
有资料显示,100MHz天线的探地雷达在淡水中的探测不超过10米,而在海水就更浅了。
因此,地震物探就作为水域物探的首选的方法。
文章主要讨论了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遇到的问题及实际采用技术方法,并对地震映像的特性及适用范围进行延伸。
1.1方法及原理介绍:地震映像(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和地震多波勘探),是基与反射波法中最佳偏移距发展起来的。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勘探,也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要求仅采用某一种特定的地震波作为有效波。
地震映像法由于每个记录道都采用了相同的偏移距,则地震记录上的时间变化主要为地下地质体的反映,这给资料解释带来极大的方便,可直接对资料进行数字解释,如频谱分析、相关分析等。
1.2 测区的地质情况与判断的基本原则地震记录仪之所以能反映各地质体的区别,其原理是地层与地层之间存在着波阻抗差异。
新型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型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破坏性力量,人类对于地震的预测和防御一直是一个难题。
虽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预测、测量技术也有所提高,但是仍然面对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而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重要帮助。
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物理规律,通过探地仪器记录震源产生的地震信号,获取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反射率分布,从而判断地下地质结构和构造类型的一种技术。
它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地震监测和勘探的精度和扫描能力,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首先,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的应用在地震预测和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地震预测上,地震探测技术的高精度定位能够精准判断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预测地震强度的大小,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预警和保护。
同时,通过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的运用,我们可以探测到地震中产生的多种特殊类型震波,如剪切波、横波、纵波等地震波,可以更好地研究地震的物理本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地震现象。
其次,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在石油勘探和地质调查中也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石油勘探中,传统的勘探方式普遍存在勘探成本高、勘探率低,勘探周期长等弊端。
而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能够精确刻画地下的构造和地质特征以及圈闭状况,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在地质调查上,高精度的地震波记录可以提供可靠的地下介质速度和反射率分布信息,揭示区域地质构造类型和沉积环境,为矿产资源勘探和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的应用在地震灾害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也具备重要作用。
在地震灾害评估中,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可以提供地震发生后地表、地下的形变、位移、裂隙等信息,反映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而进行灾情评估预测。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探测技术完整记录了地质体内部构造和地下介质性质分布的信息,从而可以通过分析检测来判断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危险程度,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利用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起伏情况110

利用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起伏情况摘要:选用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探测第四系滨海相沉积层厚度、基岩面的起伏情况等;结合工程实例,介绍高密度地震映像的原理、工作方法及数据分析。
关键词:地震映像;测线;地质构造;偏移距前言高密度地震映像是浅层反射法地震勘探的一种,是基于反射波法中的最佳偏移距及时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
高密度地震映像法的主要特点:首先,数据采集速度较快,但抗干扰能力弱,探测深度有限;其次,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在资料处理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校正处理,节约了资料整理时间,避开了动校正对浅层反射波的拉伸、畸变影响,可以是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全部被保留[1]。
1工作方法及原理经过现场试验排列,选择一个最佳公共偏移距,保持所选定的偏移距,移动震源,每激发一次,使用地震仪单道接收,最终得到一张沿设定测线的多道记录,利用高密度地震映像处理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编辑、去噪、频率滤波、道均衡、τ-p变换等分析处理,输出地震映像时间剖面。
结合地质资料,对地震映像时间剖面进行分析,将时间剖面转化为深度剖面,得出地质解释。
由于海水介质相对均匀,水中没有横波和面波干扰,水底界面和基岩界面均有显著的波阻抗差异,存在较强的反射界面,符合应用高密度地震映像法进行勘察的地球物理条件[2]。
2野外方法试验在进行高密度地震映像数据采集工作开始前,进行了现场试验。
试验内容包括震源能量、激发间隔时间、滤波通带、采样间隔、记录长度、偏移距、炮间隔、航速等。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采用拖拉式连续匀速航行和人工激发方式施工,接收电缆牵挂在船尾部向后延伸。
地震采集时,物探测线采用GPS导航定位,探测船只沿布设测线呈匀速航行。
为保证完全覆盖设计测线,提前上线,推迟下线。
3高密度地震映像数据分析地震映像资料分析主要根据反射波波形图,在海底及淤泥与基岩面位置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地震波会在界面位置产生反射波组,反射波组同向轴位置显示海底位置及淤泥与基岩界线位置,如遇反射波同向轴发生错断这说明覆盖层缺失或者存在其它地质构造。
细分面元在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6!5'
文献标识码]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 勘探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勘探工作遇到了许多新 的问题和挑战*为适应市场对勘探精度越来越高 的要求(近几年来国外一些大的地球物理服务公司 相继推出一些新的地震勘探 技 术(如 美 国 Q:?+L :C<K:78公司 的 P 系 列 技 术(法 国 GKK 公 司 的 I>: F技术,挪威 RKA公司的 NF6F技术等(其 共同特点是加密空间采样密度*高密度地震勘探 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勘探技术难题开拓了崭新的途 径(在近 年 的 勘 探 实 践 中 取 得 了 突 破 性 进 展* 目 前(高密度三维地震主要用于勘探成熟区油气储层 的精雕细刻和油气开发的滚动挖潜*它是利用近 年来快速发展的超万道地震仪器和高性能计算机 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强调在 提高地震信噪比和分辨率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细 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地震资料对地质体的描述能力( 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规模,空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 的地 质 体(如 复 杂 小 断 块,潜 山,特 殊 地 质 岩 性 体 等*因此(高密度三维地震成为目前国内外油气精 细勘探开发的热点技术(也是地震勘探发展的必然 趋势(它在老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中已经起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两大石油公司在国内东,西部 地区进行了以小面元,高覆盖为特征的0高精度1地 震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点距 为 $&9(接 收 线 距 为 (&9(激 发 线 距 为 $&9(接收道数为'&")(接收线数为6%(面元尺寸 分别 为 (9d(9(!&9d!&9(!(9d!(9( %&9d%&9(%(9d%(9(覆 盖 次 数 分 别 为 !)( )'(!''(%()('&&*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最小面元为 (9d(9 的地震勘探效果*
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在大强煤矿的应用

地质测量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在大强煤矿的应用大强煤矿徐爱国摘要为查明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发育情况,大强煤矿采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补勘,解决了工作面难布设的问题。
关键词断层深埋藏全数字勘探应用1引言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在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核心是采用数字检波器接收、高空间采样率、段时间采样率采集、精细处理、多属性分析解释及地质研究的集成综合性技术。
主要以最佳的方式记录信号,尽可能压制噪音,进一步查明该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提高勘探程度与精度,满足矿井开拓开采要求O大强煤矿2009年开工建设,至今掘进巷道18596m,2个工作面已回采完毕,随着生产实见,发现勘探报告提供断层的数量、位置、断层参数不准确,影响工作面布设,已导致巷道掘进量增加;三维地震分辨率较低、预测能力差,部分构造未能解释出来;三维地震数据体不能拼接一体使用,交接部分地质资料不准确。
鉴于以上原因,対SW采用全妇高密肛维地震《臧术进行楓,丰富了可靠的地质构造资料。
2地震勘探施工2.1观测系统参数此次采集选用全数字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其参数详见附表。
按照当前的采集理念,此观测系统具有面元属性均匀完备、横向一致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方位、炮检属性均匀,横向一致性。
附表三维宽方位观测系统主要参数表系统皱16线10炮皿国观测系统CDP网格尺寸(m)5x5数2560(16x160) (条)16横向最大炮检距(m)795接100横向最小炮检距(m)5 M®(m)10纵向最大炮检距(m)800删片滚动距离(m)100纵向最小炮检距(m)10瞬距(m)100最小炮检距(m)5卧距(m)10最大炮检距(m)1127^41横纵比059叠加次数(次)64®8x纵8) 2.2仪器、炮孔深度、药量仪器型号:SERCEL-e428高分辨数字地震仪,检波器型号:DSU1数字检波器,井深:平原区12m,低山丘陵区最低14m,药量:平原区药量为2kg,低山丘陵区药量5kg,考虑施工安全因素影响,距离房屋30~ 50m成孔,药量0.25kg;距房屋50~100m成孔,药量0.5kg;距离大于100m,正常药量。
三维高密度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

线性动校正后初至波场(40m道距)
(Cai, et.al. 2006)
高密度地震勘探特点
4.提高噪声的识别、分析、和压制的精度
组合接收记录 (25m道距) 和点接收记录 (5m道距噪声 后的结果
高密度地震勘探特点
5.室内组合方式灵活多变
(Cao Wuxiang,2006)
组
信号传输道数有限 损失高频有效信号
保真度差
合
仪器动态范围有限 不利于信噪分离
勘 探
组内信号简单叠加 存在空间假频
单点激发/接收
消除组内干扰
信噪比高
高 密 度
采集道数高 采集面元小
避免假频 保留更多高频成分
分辨率高 保真度高
地
采样密度高
提高噪声压制精度
震
方位信息全
灵活的组合方式
动态范围大
利于4D地震监测
高密度是面向油藏的 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Arshad South conventional seismic section (right) compared to the extended section of the high-density data (left). (WesternGeco)
前
后
斜交
正交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高密度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三维噪音压制
no fk
shot fk
S & R fk
3D fk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Karagul and Crawford, 2003 EAGE)
高密度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室内组合方式对比
No static,10 traces sum static,10 traces sum
高密度地震映像技术在福建LNG管道工程河流穿越勘察中的应用

与 目标体 连续扫 描的一 种等偏 移距 反射 法 。其 利用 固
定偏 移距激 发 低频 带 弹 性 波 , 过 共 偏移 距 观 测 来 查 通 明地质条件 , 而 进行 工 程 物探 测 试 。该 方 法 在 勘 察 从 深度 和精度 上优 于传 统 的水 域 物探 方 法 , 一 种 较 为 是 先进 的岩 土工 程 勘 察 物探 测 试 方 法 。福 建 L G 管 道 N 工程 中多处 涉 及大 中型河 流 穿越 , 于该 区域 地层 的 由 地 质条件 复杂 , 而钻 探 手 段 只能 片 面 地反 映 地 层 的情 况 , 了尽 可 能 的 查 清地 层 构 造 , 为 为河 流 穿 越 提供 可
1 2 基本 术语 .
A. A
图 1 地 震 映 象 技 术 观 测 系统
F 1 O sra o ytm f e mi i a e 嘻 bev t ns s rsi c m g i e o s
0 震源点 ;. 波点 ; 地下界面 ( 的反射点。 . S检 A. R)
偏移 距 : 集数据 时 , 源与 仪器第 一 通道所 连 接 采 震
的检波 器之 间的距离 。
道 间距 : 排列 中 , 在 相邻 检波 器之 间的距离 。 同相轴 : 相邻 道 上反 射波 的对 比, 不 同道 上 根据 把 同一连续界 面反射波相 同相位连接起来 的对 比线 。
1 3 硬件 组成 .
S . WS3型多功 能工程勘 探 与工程检 测仪 ; 船载 连续 冲击震源 船 ;
l 工 作 原 理
1 1 基本 原理 .
l 轻便 漂浮 电缆 , 浮 电缆 的频 率 范 围为 l 2道 漂 0~
2 0 0 Hz; 0
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的实际运用

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的实际运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监测地震活动并进行灾后评估工作,测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
本文将从测绘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的实际案例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的应用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测绘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情况,提前预警地震风险。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及时监测地震前后地表的形变情况,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
其次,测绘技术可用于地震灾后评估工作。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程度是评估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和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地物信息和地面形貌数据,提供准确的地震灾害损毁情况,有助于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资源调配。
二、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的实际案例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中国西南地区的芦山地震为例,该地震发生后,测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灾区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无人机航拍和激光雷达扫描,快速获取了灾区的高分辨率影像和三维地形数据。
借助遥感测量技术,科学家们对地震灾害引起的土壤液化、滑坡等现象进行了准确的定量分析,为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了依据。
此外,在国际上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2010年的海地地震中,测绘技术被用于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通过用卫星影像进行灾后损害评估,科学家们快速准确地测量了建筑物的倒塌情况和道路的破坏程度,为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测绘技术的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后评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测绘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为科学家们准确地了解地震灾害的范围和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测绘技术不受地理条件和人力资源限制,可以迅速获取灾区的地物信息和地面形貌数据,为灾后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测绘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案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地质地形会发生巨大变化,给灾区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而测绘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为地震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提供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案例,展示测绘技术在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损失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灾区变形监测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地质地形会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地面抬升、地面沉降、地面裂缝等现象。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监测和分析,将给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测绘技术通过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如全站仪、地形雷达等,可以对灾区进行三维变形监测。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判断地震影响范围、地面沉降的程度和裂缝分布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准确的地形信息。
二、灾区救援路线规划地震灾害发生后,救援行动必不可少。
然而,由于灾区地形的剧烈变化和灾情扩散的不确定性,救援人员在进入灾区之前需要有详细的路线规划。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对灾区的道路和通讯线路进行损毁评估。
基于损毁评估的结果,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救援路线,避免救援人员在灾区内迷失方向或受阻。
三、灾区安全评估地震发生后,灾区内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往往会发生倒塌和损坏。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等手段,对灾区内的建筑物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利用测绘技术获得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建筑物的倒塌情况,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供给救援人员,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确保救援行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四、灾区人员搜救在地震灾害中,往往有许多人员被困在倒塌的建筑物中,需要尽快被找到和营救。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建筑物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帮助救援人员准确地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和数量。
此外,测绘技术还能够利用热成像技术,准确地找到被困人员的体温和呼吸信号,提高搜救效率和成功率。
总之,测绘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规格书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规格书引言本文旨在详细讨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规格书,包括其定义、应用、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案等内容。
什么是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旨在获取精确的地下构造信息。
通过在地下埋放大量地震探测仪器,并以高密度的方式进行观测,可以获得更为精细的地震数据,从而提高地下构造解释的准确性。
应用领域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在地质勘探、矿产勘查和油气勘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用于确定地下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划定油气藏边界、评估地下水资源等。
技术要求为了实施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技术要求:1. 仪器设备使用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地震探测仪、数据采集系统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抗干扰能力,以确保获得高质量、可靠的地震数据。
2. 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对于从大量观测数据中提取地下地质信息,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软件需要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准确的数据解释算法,并提供直观、易懂的成果展示功能。
3. 地震勘探设计与布点优化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要求根据具体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合理设计地震勘探方案,并优化地震仪器的布点位置。
这涉及到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4. 数据质量控制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实施方案为了保证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实施质量和高效性,以下是一些实施方案的参考:1. 前期准备在实施前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理解勘探区域的地质背景、地下介质特性等,并制定相应的勘探目标和方案。
2. 仪器布置与观测根据设计方案,合理布置地震仪器,并进行观测。
观测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处理与解释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导出观测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数据校正等步骤。
然后,利用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取出地下地质信息。
地震映像法不同偏移距在地下大管径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地震映像法不同偏移距在地下大管径管线探测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震映像法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会遇到不同密度和速度的地质体时发生折射和反射,在地震波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地震波数据可以被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映像法在近年来在地下管线探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探测大管径管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地下大管径管线往往埋藏在较深的地下深度,传统的探测方法存在精度不高、易受干扰等问题,而地震映像法则能够在不破坏地面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探测管线的位置、尺寸和深度信息。
通过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可以获得管线的地下映像图,进而实现对管线的精确定位和识别。
这为地下管线的勘探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减少地下管线事故、保障地下管线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地震映像法在地下大管径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并结合案例分析和数据处理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地震映像法在地下管线探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针对地下大管径管线的探测。
通过不同偏移距的地震映像法,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地下大管径管线的位置、管径和材质等关键信息。
这对于城市建设、管网安全管理以及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大管径管线通常包括城市的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燃气管线等,其安全运行对于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至关重要。
地下大管径管线通常埋藏较深,难以直接观测和检测。
利用地震映像法结合不同偏移距的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地表的情况下准确、快速地获取地下管线信息,有效避免了传统探测方法中可能涉及的地面开挖和破坏问题。
研究地震映像法在地下大管径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该研究,可以提高城市管网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线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安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科学研究在此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QuickBird影像在高精度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QuickBird影像在高精度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为了更好配合高精度地震勘探,满足设计精度要求,解决地表条件复杂所带来的野外施工困难,采用卫星遥感方法是最快速高效的手段。
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为地震勘探制作设计底图,使二次变观设计可以直接在室内完成,降低野外施工的难度。
本文重点介绍以QuickBird 0.6m 全色和2.4m多光谱图像为数据源,为二次变观设计提供高质量的底图的技术、方法、流程以及取得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QuickBird 遥感影像分辨率融合校正变观设计一、前言随着石油勘探行业的发展,物探市场进一步扩大,工区也逐渐呈现多样性,不断向山地和城区等复杂地形转移,给野外施工设计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为了配合地球物理高精度采集施工,针对日益复杂的地表情况,通过选择使用QuickBird 高精度遥感影像配合施工。
进而对遥感影像的一系列研究处理,为二次设计提供精度高、准确度好的设计底图,使一系列变观设计可以直接在室内完成,降低了野外施工难度,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遥感影像预处理2.1 遥感影像资料鉴于地区复杂的地表条件,要更好的为该地区油藏综合地球物理高精度采集施工服务,就必须很好的将高精度遥感影像资料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需首先对该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了收集与处理。
2.2 图像的预处理为了更好的利用搜集到的影像资料,使图像满足设计的精度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收集到的基础影像资料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主要的预处理包括:图像分辨率融合、几何精校正和分幅裁剪等。
2.2.1 图像的分辨率融合分辨率融合是对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融合处理,使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既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图像分辨率融合的关键是融合前两幅图像的配准以及处理过程中融合方法的选择,只有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图像精确地进行配准,才能得到满意的融合效果,而对于融合方法的选择,则取决于被融合图像的特征以及融合的目的。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在地质灾害监测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准确、全面的地表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等方面来探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是基于卫星搭载的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利用传感器对这些信号进行接收、分析和处理,最终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面广、获取时间快、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二、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威胁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因此,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地域的地质信息,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提供了全面而及时的数据支持。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并进行预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1. 地震灾害监测地震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于地震灾害的快速监测和应急响应至关重要。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建筑物变化等指标,提供地震灾害的检测和预警信息。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影像可以准确监测地震造成的地表断裂、房屋倒塌等现象,为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2. 滑坡和斜坡稳定性分析滑坡和斜坡稳定性是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识别出地表裂缝、滑坡体等异常地貌特征,评估该地区的滑坡和斜坡稳定性。
地震映像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

地震映像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4-06T12:57:53.91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作者:张楠[导读] 摘要:本文利用工程物探地震映像法,根据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和区域地质钻探资料,对勘探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为编制详细勘探报告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本文利用工程物探地震映像法,根据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和区域地质钻探资料,对勘探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为编制详细勘探报告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词:工程物探地震映像;初步评价;地质引言:地震映像(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和地震多波勘探),是基于反射波法中的最佳偏移距技术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也可以根据探测目的要求仅采用一种特定的地震波作为有效波。
一、工作原理地震映像法的主要特点有:数据采集速度较快,但抗干扰能力弱,勘探深度有限;地震映像法在资料处理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校正处理,节省了资料处理时间,避开了动校正对浅层反射波的拉伸、畸变影响,可以使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全部被保留,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不会受影响;地震映像法在资料解释中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的信息;在探测目的较单一、只需研究横向地质变化的情况下,地震映像法效果较好。
地震映像工作原理图:地震映像工作原理图二、目的任务本次任务是利用地震映像法,运用工程物探解释成果与地质、钻探等资料相结合,了解项目所在地岩溶地层的分布的物性特征,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主要目的为查验场地范围内岩溶发育情况;并且根据物探成果,结合区域地质及钻探资料,初步评价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工程物探报告以满足详勘报告编制所需的基础地质资料。
三、地质条件概况根据地质勘察表明,项目场地地层时代及成因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以及侏罗系上统莲花口组组成;主要岩土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细砂、砾砂及砂质泥岩、砾岩组成。
地震安全培训中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

培训方式:遥感 和GIS技术将在 地震安全培训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培训效果和 效率。
应用领域:遥感 和GIS技术将在 地震救援、灾后 重建等领域得到 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发展:遥感 和GIS技术将继 续发展,提高地 震监测和预警的 精度和速度。
感谢您的观看
XXX
应用成本高: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较高
未来改进方向
提高遥感和 GIS技术的准 确性和实时性
加强遥感和 GIS技术的应 用培训,提高 地震安全培训
的效果
探索遥感和 GIS技术在地 震安全培训中 的新应用领域
加强遥感和 GIS技术在地 震安全培训中 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动技术
地震安全培训中遥感 和GIS技术的应用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XXX
目录 /目录
01
遥感和GIS技 术在地震安全 培训中的应用
04
地震安全培训 中遥感和GIS 技术的应用案 例
02
遥感和GIS技 术在灾害评估 中的具体应用
05
如何提高遥感 和GIS技术在 地震安全培训 中的应用效果
遥感和GIS技术在地震安全培训中的重要性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震灾区的实时图像,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区情况 GIS技术可以帮助救援人员规划救援路线,提高救援效率 遥感和GIS技术可以帮助救援人员评估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遥感和GIS技术可以帮助救援人员预测地震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推进遥感和GIS技术与地震安全培训的深度融合
01 02
03 04
05 06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遥感设备获取地震灾区的实 时图像和数据,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地震映像技术应用实例
摘要: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常常采用物探及钻探结合验证的方式,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是一种采集速度快、数据解释直观的物探方法。
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又称地震共偏移距法,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
通过对试验剖面进行验证分析,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能得到较好的地质体判断效果。
关键词:地质勘察;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地震波;地质体
Abstract: In the geological survey work, th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the misering combining with validation are offen used. And the high-density seismic imaging is one kind of a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 with fast acquisition speed and intuitive data interpretation. It is also known as seismic co-offset method, using a variety of seismic waves as significant wave to detect. Through verifying and analyzing the test profile, and combini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ngineering experience, you can get a better judgment effect of geologic body.Key words: geological survey; high-density seismic imaging method; seismic waves; geologic body
引言
高密度地震映像法又称地震共偏移距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
在多种地震勘探方法中,仅采集一种地震波的难度和处理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在分离各种波的同时,也造成了有效波的拉伸、畸变。
相比其他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映像法数据采集速度较快,资料处理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校正处理,节省了资料处理时间,可以使各种波的动力学特征全部被保留,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不会受影响,这给资料解释带来极大的方便,可直接对资料进行数字解释。
本文所举工程实例是利用多种地震波的信息,综合判断地下地质体,由于每个记录道都采用了相同的偏移距,地震记录上的波的振幅、频率、同相轴变化即为地下地质体的反映。
1方法原理
最佳偏移距选择
在地震映像数据采集中,激发和接收之间的距离一般称为最佳偏移距,最佳偏移距的确定是关系测试成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为了获得具有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地震映像记录,需要使用多道地震仪在一定的接收长度上获得试验剖面,分析试验剖面上各种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确定能够最好地反映探测目标的有效波的偏移距,即为最佳偏移距。
因为要利用尽可能多的信息,不同的条件下最佳偏
移距的选择原则不同。
在资料解释中,最佳偏移距的大小与判断局部异常地质体的范围有直接关系。
各种波在地震映像波形图上的反映
1)折射波
在地震映像方法中,如果在所使用的偏移距上可以接收到某一界面的折射波,由于偏移距相同,界面速度和上覆介质速度不变,折射波的传播路径及到达时间不变,在地震映像记录中,折射波的同相轴为直线,同相轴时间和波形的任何变化都与界面深度、速度和上覆介质速度的变化有关。
这在只对确定基岩面埋深的工作中,可只采用折射波为有效波。
地质条件复杂或要求精度较高时,仅采用折射波难以达到目的,另外,资料解释时,需要界面上下的速度参数。
2)反射波
地震映像方法中,常用反射波作为主要的有效波。
当界面水平时,反射点的位置正好在记录点上,每次激发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不变,同相轴为直线。
当界面深度发生变化时,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会发生变化,如在断层两侧表现为突变;如果是倾斜界面,反射点的位置会偏离记录点向界面的上倾方向移动,一般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变化情况定性推断界面的起伏情况,根据反射界面上的介质速度计算深度。
3)面波
地震映像方法中利用的面波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内从震源传播至接收点的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有多个相位的面波群(即由多个相位组成的面波)。
面波群的形态受偏移距范围内覆盖层介质密度、泊松比等因素的影响。
面波群的相位数与覆盖层的厚度和偏移距有关,面波群振幅的大小与介质的松散情况有关,面波群的到达时间的变化与地层产状、地层中局部地质体的位置有关。
因此,面波可利用的信息非常丰富,面波群的影响深度与面波的频谱成分有关。
面波群的视速度、振幅、波形、到达时间都是判断地下介质变化的依据。
4)绕射波
在介质中存在局部异常体或断层的断点、岩性分界面时会产生绕射波,在地震映像法中,偏移距不变,随着激发点到绕射点距离的改变,绕射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绕射波传播时间逐渐增大或减小,在地震映像记录上出现双曲线型同相轴。
这也成为异常体、断层、岩性分界面的特有标志。
因此,绕射波成为判断横向地质条件变化最明显的标志。
绕射波双曲线型同相轴的顶点为异常地质体的特征点。
2 技术应用实例
1)场区地形、地质条件
场区为临海的的侵蚀残丘地貌,地势总体起伏不大,工区已经经过施工整平,场地平坦。
调查将场地划分为4类微地貌单元:①残积层(含孤石)、②凹地区(水塘)、③全风化花岗岩、④强~未风化花岗岩。
鱼塘在场区零星分布,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砂土;残积层在场区大面积分布,覆盖整个场地,以砂质粘性土为主,局部厚度较大,含有大小不等的孤石;下伏基岩为全风化~中分化燕山期中粒花岗岩,全风化花岗岩场地内分布广泛,风化不均,中间夹杂花岗岩巨块。
图1场区挖方整平断面
2)场区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现场进行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岩石标本测定调查,该地区内具备进行地震勘探的地球物理条件:
1)残积层砂性粘性土与基岩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同时受风化、剥蚀作用,浅部基岩又可分为全分化至弱风化的不同物性差异层面,可形成反射界面;
2)孤石一般为巨块花岗岩,与围岩会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可形成地震波反射或绕射。
3)场区物探测试
在此次工作中使用的地震仪固有频率为30Hz检波器接收激发信号,大锤激发震源,道间距1m,采样问隔0.5ms,采样点数1024,记录长度512ms。
根据多次实验测试分析,最终确定20.0m为最优偏移距,试验证明这个偏移距对直径大于3m的异常地质体能在地震映像图反映。
场区远离街市,具备高密地地震映像测试的先天条件。
现场测试在夜晚进行,在逐点测试时,检波器插好后,所有人员停止走动后,进行信号触发,尽最大可能减少噪音,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图2 检波器插放图3 信号触发
4)物探测试效果分析
根据现场数据采集情况,本次解释主要结合反射波、绕射波与面波的信息进行联合分析。
下图为实验剖面滤波后高密度地震映像图。
图4实验剖面滤波后高密度地震映像
试验剖面长55m,可以看到整个时间剖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层位清晰。
同相轴连续、振幅大、低频率为上覆土层的反映。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土层地层的良好连续性。
下部没有反射波反映了纵向上基岩的整体性好、厚度较大、裂隙不发育、无层理。
在水平30.0m~55.0m处,基岩埋深较大,土层与基岩接触面附近同相轴错乱、连续性差,为土粘性土混碎石的反映。
在水平40.0m~55.0m,深度130ms~190ms处,同相轴表现为低振幅,特性与下部完整基岩相似,结合本场地工程地质特点,判译为完整的花岗岩孤石。
在水平35.0m~55.0m,深度30ms~125ms处,同相轴连续性强,振幅相对更大,为软质均匀沉积土层的反映,结合地质调查,该处为回填后鱼塘及底部淤泥质粘性土层。
5)钻探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剖面分析结果,沿剖面线布置钻孔4个,下图为钻探剖面图:
图5钻探剖面图
钻探揭露地层为素填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砂混粘性土层、微风化花岗岩。
砂混粘性土层有花岗岩孤石存在,钻探揭露孤石厚度 3.0m。
与物探测试分析基本一致。
这仅仅是对试验剖面的分析验证,在接下来整个场区勘察工作中,高密度映像法对地下孤石,鱼塘及淤泥质粘性土层等地质体的判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的物探方法虽然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高密度映像法无疑是最快捷、直观,效率最高的一种。
结论
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效果分析解释直观,可以采用一种种以上的有效波,体现了多波综合判断的特点。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结合地质钻探资料,对试验剖面进行验证分析,确定各种地质体在映像图中的反映情况,这其中需要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才能得到较好的地质体判断效果。
参考资料
何则光.地震映象物探技术在下白石桥大桥岩土勘察中的应用.公路交通技术.2012.1
侯卫生.工程地震勘探新进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5
徐涛.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应用技术研究.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