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金属酞菁

金属酞菁

金属酞菁金属酞菁配合物是一类独特的二维p-π共轭大环体系物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酞菁由于其比较特殊的结构特点,显示出良好的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3,4],以酞菁为母体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目前,酞菁环内已经和70 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结合而得到不同中心原子的酞菁配合物[5],而且,在酞菁的苯环上也能方便地引入多种取代基,从而通过对内部中心原子和外围取代基的化学修饰,可以得到不同光学性能的新材料。

紫外-可见光谱由于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多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很差,研究选择浓硫酸来溶解它们。

通过表3 可以知道,所有合成的金属酞菁配合物300~900 nm 的紫外-可见区内都有两个较强的吸收溶剂不仅会影响酞菁的π-π* 跃迁能级,还会影响到金属离子内层电子的跃迁能级。

溶剂不仅会影响酞菁的π-π* 跃迁能级,还会影响到金属离子内层电子的跃迁能级。

研究表明:过渡金属离子影响酞菁的π-共轭时涉及一些电荷转移机理。

其中包括金属离子-配体(d-π) 电荷转移机理、配体-金属离子(π-d)电荷转移机理和金属-金属(d-d)电荷转移机理。

这些电荷转移机理将在HOMO-LUMO 之间产生新的能级差,从而改变酞菁的光电性能[15,16]。

铁,钴,镍,铜作为过渡金属元素,也存在上述电荷转移机理,由于本研究用溶液法测量,所以可以不考虑d-d 电荷转移机理。

但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离子的d 电子也相应增加。

在电荷转移过程中,原子序数大的金属离子与酞菁环之间的d-π电子共轭水平也要比原子序数低的金属离子的共轭水平高一些。

所以随着金属的原子序数的增加,酞菁环的紫外吸收也会发生红移。

金属离子与酞菁环平面的扭曲程度、即非共面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酞菁环上电子云的流动,从而更容易使电子发生跃迁。

d 轨道的电子与酞菁环上的大π共轭电子之间的再共轭。

所以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过渡金属离子的d 电子也会增加,从而加强了整个金属酞菁体系的电子共轭程度、提高了其非d 轨道的电子与酞菁环上的大π共轭电子之间的再共轭。

酞菁钴中的配位键

酞菁钴中的配位键

酞菁钴中的配位键
酞菁钴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中心原子钴,周围围绕着四个配位原子,形成了一个四面体结构。

这四个配位原子分别为氮原子和有机基团。

其中,有机基团通过与氮原子形成了配位键,从而与钴原子发生配位作用。

一、配位键的概念和形成机理
配位键是指一个化学物种中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形成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配位作用。

配位键是一种非共价化学键,是有机金属化合物中最重要的化学键之一。

在酞菁钴中,配位键的形成是通过有机基团上的孤对电子与钴原子上的d轨道形成配对电子,从而产生了共价键。

根据最简单的坐标型配位理论,这个配对的电子对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两个电子的向配位方向的孤对电子对,它们的总价电子构成四面体的一条棱,这条棱是与大多数配位原子具有等效性的。

二、配位键对酞菁钴性质的影响
配位键对酞菁钴的性质和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酞菁钴分子中的配位键能够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保持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几何形状。

2. 调节物理和化学性质:配位键的形成还可以调节酞菁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其光学、电学、磁学、催化活性等方面的性质。

3. 重要的生物学应用:酞菁钴分子中的配位键对生物学应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系中特定分子的可选择性逆转录或者筛选。

总之,酞菁钴中配位键的形成不仅能够保证它的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几何构型的一致性,还可以调节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也为其在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酞菁与钛菁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酞菁与钛菁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酞菁与钛菁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酞菁与钛菁锌是两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酞菁是一类含四个氮原子的大环化合物,它具有很高的光稳定性和强吸光性,在催化剂、荧光材料和光敏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钛菁锌是一种含有钛和锌等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光电性能,可用于催化剂、电化学传感器和光电器件等领域。

酞菁和钛菁锌在化学结构和性质上存在一些差异。

酞菁的结构稳定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溶解性,能在宽泛的溶剂中稳定存在。

而钛菁锌则由于金属离子的加入而具有更多的变化性,可以通过控制合成条件来获得不同的晶型和形貌。

在应用方面,酞菁和钛菁锌均有着重要的地位。

酞菁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材料,被广泛用于有机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和LED等领域。

同时,酞菁还可用作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具有独特的催化作用。

而钛菁锌在催化剂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较高,可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和环境污染物降解等方面。

此外,钛菁锌还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电化学传感器和光催化等领域。

综上所述,酞菁和钛菁锌作为两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结构性质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酞菁和钛菁锌的合成方法和性能优化,以实现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提供读者整篇文章的概览,让读者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以下是关于酞菁与钛菁锌的文章结构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酞菁和钛菁锌的特性和应用。

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酞菁的特性和应用,其中包括酞菁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光电子学、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还将重点介绍钛菁锌的特性和应用,包括其合成方法、晶体结构和材料性质,以及在光电催化、荧光探针等领域的应用。

在第三部分中,将对比和分析酞菁和钛菁锌的特性和应用。

金属酞菁

金属酞菁

实验六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合成酞菁金属配合物,掌握这类大环配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了解金属模板反应在无机合成中应用。

(2)进一步熟练掌握配合物合成中的常规操作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金属酞菁的合成自由酞菁(H2Pc)的分子结构见图1(a)。

它是四氮大环配体的重要种类,具有高度共轭π体系。

它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MPc),其分子结构式如图1(b)。

这类配合物具有半导体、光电导、光化学反应活性、荧光、光存储等特性。

金属酞菁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经典金属大环配合物中的一类,其基本结构和天然金属卟啉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金属酞菁在光电转换、催化活化小分子、信息储存、气敏传感器、生物模拟及工业染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N N HNNNHNN NNNNNNNN NMM = Cu,Co,Ni,Zn,Pb,Pda b图1 酞菁配合物的结构示意图金属酞菁的合成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①通过金属模板反应来合成,即通过简单配体单元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然后再结合形成金属大环配合物。

这里的金属离子起着一种模板作用;②与配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相似,即先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得并分离出自由的有机大环配体,然后再与金属离子配位,合成得到金属大环配合物。

其中模板反应是主要的合成方法。

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以2价金属M为例)。

(1) 中心金属的置换MX + LiPcMPc + 2LiX(2) 以邻苯二甲腈为原料MX n +CNCN4MPc℃300溶 剂(3) 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为原料ΔMX n +CoCo4MPc℃300O+ CO(NH 2)2200 ~424(4) 以2-氰基苯甲酸胺为原料M +CNCONH 24MPc + H 2O℃250Δ本实验按反应(2)制备金属酞菁,原料为金属盐、邻苯二甲腈,催化剂为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DBU)。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气敏材料--金属酞菁配合物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气敏材料--金属酞菁配合物

收稿:2002年10月,收修改稿:2003年4月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 o.20141001)33通讯联系人e 2mail :yqwu8@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气敏材料———金属酞菁配合物3左 霞1,2 韦永德1 吴谊群233(1.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大学功能材料实验室 哈尔滨150080)摘 要 酞菁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光电功能材料。

由于它的特殊结构使其成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气敏材料,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在介绍酞菁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气敏特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了酞菁配合物的气敏机理及膜结构、中心金属和取代基对气敏性的影响,并对酞菁配合物作为气敏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酞菁配合物 膜结构 气敏特性中图分类号:O64114;T 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81X (2004)0120068209H igh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G as Sensing Materials ———Metallophthalocyanines3Zuo Xia1,2 Wei Yongde 1 Wu Yiqun233(1.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Harb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 ;boratory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Metallophthalocyanine is im portant photoelectronic functional material.Its unique structure has resulted in the application to sens or material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The synthetic methods ,thin film structures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lophthalocyanine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gas 2sensing mecha 2nism and in fluence of central atoms ,thin film structure and substituents on gas 2sensitivity are illustrated.The recent de 2velopment and the trends of metallophthalocyanine gas sens or materials are discussed.K ey w ords metallophthalocyanines ;thin film structures ;gas sensing characteristics一、引 言化学污染是导致我们周围大气环境日趋恶劣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产物,它可以作为光敏染料、有机光电材料和光催化剂等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介绍其合成和表征方法:1. 合成方法: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的合成方法通常采用金属催化的路线,其中常见的金属包括铜、镍、钯等。

以下以铜为例介绍合成方法:首先,将烷基苯酚和酞菁分别在二甲基亚砜中加热,生成酸催化下的α-烷基苯氧基酞菁。

然后,在氮气氛围下将CuI、2,9-二丙酰基-1,10-菲啰啉(DPA)和上述的α-烷基苯氧基酞菁加入到反应体系中,进行金属催化的酰化反应,生成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

最后,通过溶剂提取、沉淀和干燥等步骤,得到红色的粉末状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产物。

2. 表征方法:(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可以检测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吸收峰,一般在400~700 nm范围内分别出现Soret带和Q带。

其中,Soret带波长通常在400~450 nm之间,是由低能过渡的电子跃迁引起的。

Q带波长通常在500~680 nm之间,是由高能过渡的电子跃迁引起的。

(2)红外光谱: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可以检测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在红外光谱图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基团的振动吸收峰,如芳香环的C-H伸缩振动、苯氧基的C-O伸缩振动等。

(3)质谱:使用质谱仪可以检测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并进一步确定其分子量和结构。

常用的质谱方法包括飞秒激光解析质谱技术、电子四极杆质谱技术等。

(4)核磁共振:使用核磁共振谱仪可以检测α-四(烷基苯氧基)酞菁配合物的核磁共振信号,并进一步确定其结构和化学环境。

常用的核磁共振方法包括质子核磁共振(1H NMR)技术、碳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等。

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酞菁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功能材料自问世以 来,由于其在催化化学、光化学、非线性材料 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而受到广泛重视。锌、铝等 金属酞菁化合物是一类有效光敏剂,其独特的 光物理性能使之得到广泛应用。曹淑青[18]研 究了四磺酸基酞菁锌在水溶液中的荧光性质及 其与配合物存在形式的关系,讨论了甲巯咪唑 对四磺酸基酞菁锌的荧光猝灭作用,在此基础 上建立了用间接荧光猝灭测定甲巯咪唑含量的 方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钠对四氨基酞菁 镓(GaTAPc)能发生重氮化作用,使 其对四氨基酞菁镓有猝灭作用。
2. 以四氨基酞菁镓(GaTAPc)为荧光试 剂,用间接荧光猝灭法测定亚硝酸钠的 浓度从而达到检测空气中NOx的含量。 该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3.2 酞菁配合物在电分析中的应用
亚硝酸钠溶液对氨基酞菁镓的荧光猝灭作用
在最佳测定条件下,按实验方法分别测
定了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存在时GaTAPc 的 荧光强度 F,同时测定了空白液荧光强度 F0 ,发现 c(亚硝酸钠)(单位μmol/L)在 5×10-7 ~4×10-6 mol/L范围内,ΔF(=F0-F)与 c( 亚硝酸钠)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如图所示): 相关系数 r=0.9957。RSD为 0.87%( c=0.145μmol/L,n=9),检测限为 0.146μmol/L。
2011 年,G.K. Karao lan[14-15]等用此 方法合成了四碘化物,合成路线如图 。
此法特别有利于一些难缩合的前驱体, 如 3,6-二取代邻苯二腈的缩合,这些碎 片用其他方法往往难以得到。
2.2 插入配位法
插入配位法是先由“分子碎片”和烷氧基 钠盐或锂盐制得钠酞菁或锂酞菁,再经无机酸 处理得到无金属酞菁配合物,然后使无金属酞 菁配合物与其他金属盐反应得到相应的金属酞 菁配合物。1988 年,M.J. Cook[17]等采用此种 方法合成了一系列 位八烷氧基取代酞菁及其 金属衍生物,如图 。

酞菁配合物对锂_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

酞菁配合物对锂_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

第13卷 第3期2007年8月电化学E LECTROCHE M I STRYVol .13 No .3Aug .2007文章编号:100623471(2007)0320293204收稿日期:2007203208,修订日期:2007204227 3通讯作者,Tel:(86229)88302604,E 2mail:jszhao@n wu .edu .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671076)资助酞菁配合物对锂2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许占位1,孙庆津1,苏碧云1,车兔林1,宋艳虹1,李要民2,赵建社13(1.西北大学化学系,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2.西安机电信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摘要: 合成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MPc (M =Mn (Ⅱ),Fe (Ⅱ),Co (Ⅱ),N i (Ⅱ),Cu (Ⅱ)),研究MPc 及其中心离子对L i/S OCl 2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并提出相关催化机理.关键词: 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锂/亚硫酰氯(L i/S OCl 2);催化机理中图分类号: T M911 文献标识码: A锂/亚硫酰氯(L i/S OCl 2)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储存寿命长,低温性能好,负载电压平稳,放电时间长,并且耐高冲击和振动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实际应用比能量最高的电池,备受军用锂电池研究重视[122].但该类电池实际输出的电流密度和比能量,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远小于理论值,严重地制约了它的使用.酞菁配合物具有如下结构:芳香族π电子在整个卟啉环上共轭,位于环中心的空穴能容纳多种金属元素与之配位;大分子呈现高度的平面性,催化反应可在平面的轴向位置发生;芳香环同时具有给电子和受电子的特性.这些特点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得它在分子识别、磁性材料、催化剂以及其它高新技术领域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关于以酞菁类配合物作为L i/S OCl 2电池正极催化剂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328].本文合成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MPc (M =Mn(Ⅱ),Fe (Ⅱ),Co (Ⅱ),N i (Ⅱ),Cu (Ⅱ)),测试它们的熔点、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研究MPc 及其中心离子对L i/S OCl 2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1 实 验1.1 MPc 的制备[9] Co (Ⅱ)Pc 粗品:在250mL 两颈瓶中加入0.930g 邻苯二甲酸酐,20mL 1,2,42三氯苯,3g 尿素,0.06g 钼酸铵,加热至140℃,再加1.34g 六水合氯化钴,加热至190℃,保温6h,自然冷却.用G4砂芯漏斗过滤,再经甲醇、2%Na OH 溶液、去离子水、2%HCl 多次洗涤,真空干燥12h,得Co (Ⅱ)Pc 粗品.纯化:用10mL 浓硫酸溶解粗品,G4砂芯漏斗过滤,在滤液中加入50mL 去离子水,静置一夜.G4砂芯漏斗过滤,再经甲醇、2%氢氧化钠溶液、水、2%盐酸反复洗滤饼,真空干燥12h .重复3次,得Co (Ⅱ)Pc 纯品.同法,分别制得Fe (Ⅱ)Pc 、N i (Ⅱ)Pc 、Cu (Ⅱ)Pc 和Mn (Ⅱ)Pc .各样品的C 、H 、N 含量用Vari o E L ⅢCHNOS 元素分析仪测定,红外分析使用E QU I N O ×55红外光谱仪(K B r 压片),结果如表1所示.2.2 L i/S OCl 2正极的制备将乙炔黑和导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加入稀释的聚四氟乙烯乳液搅拌均匀,使其成为膏状,用加热的对辊机将膏状物反复碾压成一定厚度的膜,150℃干燥数小时,按规定尺寸裁剪成正极片.2.3 电池装配锂负极采用光亮金属锂带,隔膜选用PP 膜.・294 ・电 化 学2007年表1 MPc 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Tab .1 The ele ment analysis and the I R s pectra of MPcMPc m.p /℃ Analysis Cal ./% Found /% I R(K B r pellet,cm -1)C 67.73C 67.341611(C N ),1524(C C ),M n (Ⅱ)Pc ﹥300H 2.84H 2.321092(C —H ),914(Mn (Ⅱ)—N ),N 19.45N 20.25732(cycle of Mn (Ⅱ)Pc )C 67.62C 67.531608(C N ),1518(C C ),Fe (Ⅱ)Pc ﹥300H 2.84H 2.731088(C —H ),913(Fe (Ⅱ)—N ),N 19.71N 19.85728(cycle of Fe (Ⅱ)Pc )C 66.26C 66.321612(CN ),1523(CC ),Co (Ⅱ)Pc ﹥300H 2.82H 2.751092(C —H ),913(Co (Ⅱ)—N ),N 19.61N 19.97731(cycle of Co (Ⅱ)Pc )C 67.28C 66.581611(C N ),1507(C C ),N i (Ⅱ)Pc ﹥300H 2.82H 2.511091(C —H ),914(N i (Ⅱ)—N ),N 19.62N 19.83724(cycle of N i (Ⅱ)Pc )C 66.72C 66.171610(CN ),1506(CC ),Cu (Ⅱ)Pc ﹥300H 2.80H 2.241090(C —H ),899(Cu (Ⅱ)—N ),N 19.45N 19.26722(cycle of Cu (Ⅱ)Pc )电解液为1.47mol ・L 21L i A l Cl 4/S OCl 2,电池装配前,正极片、催化剂、电池机体及备件先于70℃真空干燥4h .然后,在相对湿度小于3%的干燥空气环境中装配电池并进行实验.实验时将2mg 催化剂加入电解液使其分散均匀.2.4 电池放电性能测试装配好的电池在环境温度23~25℃、恒电阻40Ω、平均电流70mA (大电流)下连续放电至2V,测定电池输出电压随时间变化关系.3 结果与讨论对L i/S OCl 2电池体系,负极为金属L i,电解液是L i A l Cl 4(S OCl 2),正极碳是惰性电极,活性物质是S OCl 2.电池反应如下: 负极:L i -eL i+(1)正极2S OCl 2+4eS +S O 2+4Cl-(2)负极的L i +迁移到碳极表面,发生如下反应: L i ++Cl-L i Cl(3)量化求解MPc 对L i/S OCl 2电池的催化性能,主要是电池平均电压及电池容量的影响,计算式如下: 平均电压 V av =∑V △t /∑△t (4) 电池容量C =∫P d t =∫V 2/R e d t(5)实验时,R e =(40Ω)为固定值,每30s 记录数据,积分∫V 2/R e d t ,经数值化处理后得:C =∑V2/R e △t =1/R e ∑V 2△t(6)电池容量变化率X =(C -C 0)/C 0×100%(7)图1示出L iS OCl 2电池放电电压随放电时间变化关系.图1 L i/S OCl 2电池放电电压随放电时间变化关系Fig .1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discharged voltage and dis 2charged ti m e of the lithiu m 2thi ony chl oride batteries (S OCl 2s oluti on containing about 2mgM Pc ) 1)实验表明,在电解液中加入MPc 的L i/S OCl 2电池,其平均放电电压(图2)比不加MPc 的约高0.15~0.20V 左右.第3期许占位等:酞菁配合物对锂2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295 ・加入MPc 的L i/S OCl 2电池,由于它对L i +有类似于Na +的吸附配位作用,使得L i Cl 发生晶格错位,L i Cl 膜变得疏松.Lee S B 等[5]研究了碳正极上形成的L i Cl 膜紧密度的影响因素,该实验分别使用了纯碳正极和嵌入CoPc 的碳正极,发现后者S OCl 2通过多孔层的速率较快,原因即在正极嵌入CoPc 后,L i Cl 膜密度较纯碳正极的小.总之,MPc嵌入正极,利于L i Cl 膜变得疏松,可减少电池内阻,提高输出电压.图2 L i/S OCl 2电池放电平均电压与配合物关系Fig .2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average discharged voltage ofL i/S OCl 2and metal phthal ocyanine comp lexes 2)以低价态过渡金属Fe (Ⅱ)、Co (Ⅱ)、N i (Ⅱ)及Mn (Ⅱ)的酞菁配合物作催化剂的L i/S OCl 2电池,其实际电池容量可提高20%~65%,但Cu (Ⅱ)酞菁配合物几乎不能提高L i/S OCl 2电池实际电池容量(图3).图3 L i/S OCl 2电池实际电池容量变化率与MPc 配合物关系Fig .3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percentage of L i/S OCl 2capacity increment and phthal ocyanine comp lexes由于酞菁配合物为共轭体系,同时兼有给电子和受电子的特性,而S OCl 2具有亲电性.酞菁作为L i/S OCl 2催化剂时,S OCl 2还原反应过程是:首先S OCl 2与酞菁形成了加合物,接着发生了两步快速的电子转移过程[6].即:M 2Pc +S OCl 2→M 2Pc ・S OCl 2(8)M 2Pc ・S OCl 2+e -→M 2Pc ・S OCl ・+Cl -(9)M 2Pc ・S OCl ・+e -→M 2Pc +1/2S +1/2S O 2+Cl-(10)以上形成MPc ・S OCl 2加合物的反应(式1)为速控步骤.由于S OCl 2具有亲电性,对低价态的过渡金属离子,如Fe (Ⅱ)、Co (Ⅱ)、N i (Ⅱ)及Mn (Ⅱ),其外层电子较易和酞菁环的发生共轭效应,形成加合物MPc ・S OCl 2,从而提高酞菁环的电子云密度.但Cu (Ⅱ)的酞菁配合物Cu (Ⅱ)Pc 无催化活性,原因有二:一是从Mn (Ⅱ)、Fe (Ⅱ)、Co (Ⅱ)、N i (Ⅱ)到Cu (Ⅱ),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价态相同,而Cu (Ⅱ)的核内电荷数最多,最外层电子受核内正电荷吸引力最大,二是Cu (Ⅱ)最外层电子结构为3d 9,更趋向于得到一个电子变为3d 10稳定结构而不是失去一个电子变为3d 8,因而外层电子不易与酞菁环共轭.4 结 论1)L i/S OCl 2电池正极嵌入MPc 后,L i Cl 变得疏松,内阻减小,输出电压提高.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MPc (M =Mn (Ⅱ)、Fe (Ⅱ)、Co (Ⅱ)、N i (Ⅱ)、Cu (Ⅱ))可使L i/S OCl 2电池放电电压提高0.15~0.20V.2)MPc 对L i/S OCl 2电池实际容量的提高是通过它对S OCl 2的键合作用实现的.过渡金属离子Fe (Ⅱ)、Co (Ⅱ)、N i (Ⅱ)及Mn (Ⅱ)的酞菁配合物易于与S OCl 2形成加合物MPc ・S OCl 2,因而具有催化活性,而Cu (Ⅱ)酞菁配合物难于与S OCl 2形成加合物MPc ・S OCl 2,因而不具有催化活性.参考文献(References):[1] WANG Yingche (王莹澈),CA I Shengt ong (蔡圣同).The app licati on and p r os pect of lithiu m reserve battery in fuze power s ource [J ].Journal of Detecti on &Contr ol,2000,22(4):45248.[2] L I U J ing (刘景),GE Honghua (葛红花),ZHOUGuoding (周国定),et al .Research status of lithiu m /thi onyl chl oride battery[J ].Battery,135(15):4082410.[3] XU Zhan wei (许占位),S U B iyun (苏碧云),S ONG・296 ・电 化 学2007年Yanhong(宋艳虹),et al.Research status of lithiu m/thi onyl chl oride battery cathode[C].I n:Pr oceedings ofthe4th Nati onal Physic2I norganic Sy mposiu m.L infen:Shanxi Nor mal University Press,2006.1982199.[4] G UO B ingkun(郭炳焜),L I Xinhai(李新海),Y ANGSongqing(杨松青).Che m ical cell p rinci p le&technol2ogy of cell[M].Changsha: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Press,2000.3092311.[5] Lee S B,Pyun S I,Lee E J.Effect of the compactnessof the lithiu m chl oride layer for med on the carbon cath2ode on the electr oche m ical reducti on of S OCl2electr olytein L i/S OCl2batteries[J].Electr ochi m ica Acta,2001,47(6):8552864.[6] Doddapaneni N.Low2te mperature perf or mance of high2rate lithiu m/thi onyl chl oride cells[C]//I n:Pr oceed2ings of the30th Power Sources Sy mposiu m,A tlantic:NJ,1982,1692171.[7] Bernstein P A,Lever A B P.T wo electr on oxidati on ofcobalt phthal ocyanines by thi onyl chl oride:i m p licati onsf or lithiu m/thi onyl chl oride batteries[J].I norg Che m,1990,29:6082612.[8] Abraha m KM,A la mgirM,W illstaedt E B,et al.Met2al phthal ocyanine2catalyzed lithiu m/thi onyl chl oridecells[J].Electr ochi m Acta,1992,37(3):5312535.[9] SHE N Yongjia(沈永嘉).The Syntheses and app lica2ti on of phthal ocyanines[M].Beijing:Che m ical I ndus2try Press,1999.36239.Studi es on Cat alyti c M echan is m of L i/S OCl2Batter i esby M et al Phthalocyan i n e Co mplexesXU Zhan2wei1,S UN Q ing2jin1,S U B i2yun1,CHE Tu2lin1,S ONG Yan2hong1,L I Yao2m in2,ZHAO J ian2she13(1.Shaanxi Key L abora tory of Physico2Inorganic Che m istry,D 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N orthw est U niversity,X i’an,710069,China,2.P.O.B ox121,X i’an,710065,China)Abstract:Effects of metal phthal ocyanine com lexes MPc(M=Mn(Ⅱ),Fe(Ⅱ),Co(Ⅱ),N i(Ⅱ),Cu (Ⅱ))as electr oche m ical catalysts on the perfor mance of L i/S OCl2batteries have been exa m ined at constant re2 sistance.And the reas ons ofMPc affecting the discharged v oltage and discharged ti m e of L i/S OCl2batteries were als o br ought for ward.A fe w ne w vie wpoints on the catalytic mechanis m of the reducti on of thi onyl chl oride by phthal ocyanine comp lexes were p r oposed.Key words:transiti on metal;phthal ocyanine comp lexes;lithium/thi onyl chl oride;catalytic mechanis m。

酞菁铜的磺化ppt

酞菁铜的磺化ppt
771cm-1、1055 cm-1、1308 721cm-1、1057 cm-1、1307 cm-1、1468cm-1处有酞菁骨架结 cm-1、1380cm-1处有酞菁骨架 构的特征吸收峰; 结构的特征吸收峰; 1308 cm-1、1468cm-1处为芳香 1380 cm-1、1505 cm-1处为 环骨架上C=C及C=N的伸缩振动峰; 芳香环骨架上C=C及C=N的伸缩 945cm-1处新出现一个中强振动 945 振动峰; 峰,它是与金属离子相关的特征 910cm-1处新出现一个中强振 吸收峰; 638 图1.加浓硫酸及蒸馏水 图2.加浓硫酸并加热 图3.加蒸馏水 动峰,它是与金属离子相关的 531cm-1、1153cm-1处有磺酸基 910 特征吸收峰, 1505 的特征吸收峰; 1153 图 1.溶液有分层,则为混合液,但上层清液得产物能溶解于浓硫酸。 1777cm-1 处有羧基的特征吸 1380 1784cm-1处有羧酸的特征峰; 1308 531 771 721 1777 收峰; 1784 1468 1307 1055 1057 638cm-1、1055cm-1处有硫酸根 图 2.溶液无分层现象,则是单一溶液,产物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或 1057cm-1 处有硫酸根的特征 的特征峰; 许发生了一定的反应。 吸收峰, 初步确定此物质是磺化八羧基 初步断定此物质为八羧基酞 酞菁铜 图3,产物在水中分层鲜明,烧杯上方是澄清的蒸馏水,下方是未溶 菁铜。 解的产物或者杂质,得产物不溶于水;
3.实 验 过 程
步骤一的反应原理 步骤一: 步骤二:
O 试剂名称 O C C O O O C C
1.尿素/26g
O
O
CuCl
H2 N
C
NH2
波 微

酞菁铜的的合成及其电子光谱的测定完美版PPT

酞菁铜的的合成及其电子光谱的测定完美版PPT

CN
M+4
CONH2 → MPc + H2O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酞菁铜粗产品的制备
5g邻苯二甲酸 通M取X过极n简 少(或1单量7Mgg配的氯 )尿+体酞化4素 与菁中铜亚心细铜金粉属末+离,C子溶O的于(N加配2H02位热m)研2作L达 →浓用细硫,到混酸然1中后匀9,0再此结o时C合,形溶成液金呈属浅大黄保环绿配持色合恒 。物。温20分钟,慢慢冷至室温
酞菁铜的的合成 及其电子光谱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通过合成酞菁铜,了解大环配合物的一般 合成方法,及金属模板反应在无机合成中 的应用;
2 进一步熟练掌握合成中的常规操作方法和 技能。
实验原理
➢自由酞菁(H2Pc)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它 是四氮大环配体的重要种类,具有高度共轭 π体系。
➢酞菁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酞菁配合物(MPc), 其分子结构如图2所示。
实验原理
• 金属酞菁的合成一般方法 ➢ 通过金属模板反应来合成 ✓ 通过简单配体与环配合物。这里的金 属离子起着一种模板作; ➢ 与配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类似,即先采用有 机合成的方法制得并分离出自由的大环配体, 然后再与金属离子配位,合成得到金属大环 配合物。 ➢ 模板反应是主要的合成方法。
实验步骤
数据处理
1. 产率计算 理论产量:_________ g 实际产量:_________ g 产 率:_________ %
实验步骤
2. 可见光谱
数据处理
表1 酞菁铜的可见光谱数据
(附用坐标纸描绘的光谱图)
波长 400 410 420 430 440 450 460 470 480 490
抽滤
2次
得固体

钛的配合物及钛化合物PPT资料全面版

钛的配合物及钛化合物PPT资料全面版
• Ti3+ 紫红;
• [TiO(H2O2)2]2+ 橘黄; • H2TiO3 白色↓; • TiO2 白(钛白颜料)或桃红(金红石)↓; • (NH4)2TiCl6 黄色晶体; • [Ti(H2O)6]Cl3 紫色晶体; • [Ti(H2O)5Cl]Cl2•H2O 绿色晶体; • TiCl4 无色发烟液体.
在更高的温度下,不挥发的TiCl2会进一步歧化:
Ti+4HF=TiF4+2H2
溶液中,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金属铝 2Ti+6HF=2TiF4+3H2
CrO42- MnO4-
TiF4+2F-=[TiF6]2-
可使溶液中的钛(Ⅳ)还原为Ti 离子: 用锌处理钛(Ⅳ)盐的盐酸溶液,或将钛溶于热浓盐酸溶液中得到三氯化钛的水溶液:
• 如果将干燥的气态四氯化钛和过量的氢 气在炽热管中还原可以得到紫色粉末状 三氯化钛:
• 2TiCl4+H2 ===TiCl3+HCl
三氯化钛的歧化反应
• 三氯化钛在高于723K时,于真空中歧化 为二氯化钛和四氯化钛。在更高的温度 下,不挥发的TiCl2会进一步歧化:
• 2TiCl3(s)====TiCl4(g)+TiCl2(s) • TiCl2(s)====Ti(s)+ TiCl4(g)
产生四醇盐:
TiCl4+2ROH+4NH3 ===Ti(OR)4+4NH4Cl
• 这些醇盐是液体或者易升华的固体,较 低级的醇盐极易水解生成TiO2,这一性 质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将这些醇盐
(常称为有机钛酸盐)涂在各种材料的
表面,暴露在大气中时就能产生一层薄 的、透明的TiO2附着层,因而用作防水 织物和隔热涂料;也可涂在玻璃和搪瓷 上,烘烧后增强了抗刮性能。

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doc

配位化学论文小作业之酞菁配合物论文.doc

酞菁及其配合物的发展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酞菁化合物的发展简史;综述了酞菁的多种合成方法;对酞菁化合物在光电导体,非线性光学,发光,和有机超晶格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描述;并对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如,在癌症治疗方面)作了简要说明;同时也阐述了酞菁三明治的发展、合成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酞菁、合成、配合物、应用1.酞菁化合物的发展史l907年。

Braun等人在乙醇中加热o-cyanobenzamide。

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蓝色沉淀,后来证实这就是酞菁。

在三十年代早期,Linstead及其合作者合成了许多酞菁。

1935年,伦敦皇家学院的J. Monteath Robertson用升华法得到了可供X射线衍射研究的单晶,从而使酞菁成为第一个以X射线衍射方法被证实其分子结构特征的有机化合物。

酞菁环组成二维共轭π-电子体系,在此体系中,18个π-电子分别于内环C—N位[1],在红光区,酞菁具有强烈的吸收;其固态颜色依据中心原子,晶型,颗粒大小不同,可在深蓝色到金属铜和绿色之间变化。

由于酞菁是由van der waals构成的分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堆积方式,Iwatsu认为酞菁分子堆积是柱状平面结构,在一个酞菁柱内,其作用力主要来自第一临近位。

由于酞菁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在空气中加热到400-500℃不发生明显分解),加上酞菁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其表现出的优异性能,使得酞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得以广泛进行。

在工业上,酞菁化合物已经广泛应用于染料和色素但是,酞菁化合物最近在其它领域也引起了广泛兴趣如能量转换(光伏打和太阳能电弛),光电导材料,气体检测,发光,光学非线性,光敏化荆(photosensitizers),整流器件(rectifying devices),光存储器件,液晶,低维材料和电致变色等。

这些应用大多与酞菁电子结构紧密有关。

对酞菁吸收谱研究表明酞菁有两个吸收带:一个是在600-700nm的可见光区(Q—band),另一个是在300-400nm 的近紫外光区(B-hand)。

金属酞菁配合物

金属酞菁配合物

金属酞菁配合物
金属酞菁配合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它们的分子结构呈现出从金属中心向周围配位的典型结构,同时保留了酞菁环的特点。

这些配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还能够通过不同的化学改性手段实现其多样化的应用。

例如,它们可以作为催化剂、光敏材料、生物传感器等。

此外,金属酞菁配合物还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有望在生物成像、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酞菁种类繁多,而用化学命名又较为复杂, 根据酞菁基本结构以及组成、溶解特性不同,可分 为: 无金属酞菁和金属酞菁:无金属酞菁的大环内有一 空穴,可以容纳过渡金属,因为中心的氮原子具有 碱性,所以在强碱得条件可生成二价离子。 取代酞菁:在相应的位置引入取代基,对应的位置 被称为 α 位和 β 位。 不同芳环的酞菁:根据芳环的大小,分为酞菁、萘 酞菁、蒽酞菁等。相应的环被芳环取代而生成了对 应的酞菁衍生物。
1.2 酞菁配合物的结构
酞菁是含有四个吡咯分子的大环化合物 ,其大环由 8 个 N 原子和 8个 C 原子交替 连接而成,由于共轭作用形成含有 18 个 π 电子的 π 体系,其上电子密度的分布相当 均匀,以致分子中的四个苯环很少变形并 且各个碳-氮键的长度几乎相等[7]。酞菁环 是二维电子体系,环内有一空穴,空穴的 直径约为 2.7×10-10cm,可以容纳铁、铜、 钴、铝、镍、钙、钠、镁、锌等许多过渡 金属和金属元素 。
2005 年,Cristian A.[11]等用此方法合成了 β 位八取代的酞菁锌配合物,合成路线如图7所示
H H
2.1.1 钼酸铵固相催化法
以尿素或者氯化铵作为氨合剂,少量的 钼酸铵催化下,加入适量的盐作助熔剂,例 如无水硫酸钠等,使“分子碎片”在高温熔 融状态下与金属卤化物或氧化物进行反应合 成金属酞菁配合物。以邻苯二甲酸及其衍生 物邻苯二甲酸酐或者邻苯二甲酰胺等作为“ 分子碎片”进行环合时,一般采用此方法, 如图中合成路线 1。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所 得的产物一般杂质较多,需要反复分离提纯 。
1927 年,德国弗来堡大学的研究人员 在制备邻苯二腈时,偶然得到了一种 深蓝色物质。很显然,他们得到的是 铜酞菁[2]。
1933 年英国著名的 Linstead 教授创造 了酞菁这个新名词。1935 年Robertson 教授用 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金属酞菁 的结构进行分析[5],得出了与 Linstead 教授完全一致的研究结果,从而进一 步证实了使酞菁的化学结构。对酞菁 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水溶性酞菁:在苯环上引入磺酸基或羧酸 基等水溶性基团。 两亲性酞菁:酞菁在水和油里都有一定的 溶解性。
2. 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2.1 模板反应法
所谓模板反应法,就是以金属原子或离子为 “模板剂”,由可以形成酞菁环的“分子碎片” 通过模板反应直接环合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 成方法。“分子碎片”的种类不同,所对应的环 合条件和产率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 分子碎片”和不同的中心金属可以选择不同的方 法进行合成。较为常用的模板反应合成法的合成 路线如图所示。
对称与不对称的酞菁:对称和不对称酞菁是依据酞 菁的结构来分的。非中心对称,主要是取代基的种 类或者数目不同,这样生成的就是不对称酞菁,由 于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不同则会引起酞菁分子的对 称性降低。 聚合酞菁 :平面高分子聚合酞菁 、一维线型聚合 酞菁和酞菁结构的聚合物 。
脂溶性酞菁:在苯环上引入亲脂性取代基, 由于他们对酞菁的溶解性以及功能性有很大 的影响,所以就必须对取代基结构进行优化 ,来满足不同的特定要求。
2011 年,G.K. Karao lan[14-15]等用此 方法合成了四碘化物,合成路线如图 。 此法特别有利于一些难缩合的前驱体, 如 3,6-二取代邻苯二腈的缩合,这些碎 片用其他方法往往难以得到。
2.2 插入配位法
插入配位法是先由“分子碎片”和烷氧基 钠盐或锂盐制得钠酞菁或锂酞菁,再经无机酸 处理得到无金属酞菁配合物,然后使无金属酞 菁配合物与其他金属盐反应得到相应的金属酞 菁配合物。1988 年,M.J. Cook[17]等采用此种 方法合成了一系列 位八烷氧基取代酞菁及其 金属衍生物,如图 。
3.1 酞菁配合物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3.1.1 四磺酸基酞菁锌荧光猝灭法测定甲硫咪唑
甲巯咪唑(thiamazole) ,又称他巴唑或甲硫噻唑( 文中用 RSH 代表) , 是目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 甲亢) 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它通过抑制甲状腺素的 合成而起到治疗作用,用药之后, 75 %~80%经尿排 泄出。因而分析患者用药后排泄物中甲巯咪唑的含量 ,将有助于了解此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水平, 中国 药典采用回滴定法测定甲巯咪唑含量,不能满足这方 面要求。因而进一步寻找方便、快速、准确、检测限 低的测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Zn(CH3COOH)2 Nitrobenzene 150℃ 24h
2.1.3 DBU液相催化法
DBU(1,8-二氮杂二环[5,4,0]-7-十一烯)是一 种强有机碱,以邻苯二腈为原料,DBU 为催化剂, 醇为溶剂合成金属酞菁配合物的方法为 DBU液相催 化法,如图中合成路线 3。
2011 年,E. Yaba [13]等用此方法合成了四 取代酞菁锌和酞菁钴,合成路线如图 。
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 概述 2. 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3. 酞菁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 的应用 4. 前景展望
1. 概述
1.1 酞菁的发展史
1907 年 Braun 和 Tchemiac 在研究邻氰基苯甲酰胺 的化学性质时偶然得到的一种物质,他们发现这 个无色的物质受热后有微量的蓝色物质生成。显 然这种蓝色物质就是酞菁,然而当时他们两人并 没有给出这种蓝色物质的化学结构也没有给它命 名[1] 。
2.3 直接取代法
对于带有取代基的金属酞菁配合物,除了 从带有取代基的“分子碎片”出发之外,还可 以先合成无取代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然后使无 取代的金属酞菁配合物与一些化合物在一定条 件下反应,制得有取代基的金属酞菁配合物, 此为直接取代法。但是制得的产物成分比较复 杂,有多种异构体,分离困难。
3.酞菁配合物的应用
2.1.2 惰性溶剂法
以邻苯二腈或其衍生物作为“分子碎片 ”和金属卤化物(或者金属、金属氧化物 等)在高沸点的惰性溶剂(如硝基苯、二 元醇、氯萘、联环己烷等)中环合得到金 属酞菁配合物的方法即为惰性溶剂法,如 图中合成路线 2。 2009 年,段武彪[12]等用硝基苯作为溶 剂合成了四取代氨基酞菁锌及其碘化物, 合成路线如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