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翻译课文
•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善”:善于。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 “志”:想。“善”:好。“若”:好像。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念”:想。“得”,懂得。
我会背
伯牙善______,钟子期善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 “_____,_____!”志在______,钟子 期曰:“____,______!”伯牙____,钟 子期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______, ______乃_______,终身_______。
资料袋: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用 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 牙曾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 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 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 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 尺瑶琴为君死!
与伯牙绝弦有关的诗文: 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与本课相关的词语或成语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 妙。 • 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 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 •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 曲高和寡: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 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 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来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断弦之后仍然通过音乐相知相惜的故事。
伯牙和子期是两位音乐家,他们都非常喜欢音乐,深受音乐的启发和陶醉。
他们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一起演奏音乐,成为了知音好友。
一次,他们决定到秦朝故地秦陵观光,伯牙弹琴时不小心断了琴弦。
伯牙在断弦之后感到非常伤心,因为这使他不能再继续弹奏。
子期看伯牙伤心的模样,决定给他一个惊喜。
他拿起自己的琴,开始弹奏起《高山流水》这首曲子。
伯牙听到子期演奏的音乐,感到非常惊讶和感动。
尽管子期的琴声没有伯牙的琴那么悦耳动听,却流露出一股真挚的情感。
伯牙深深地被子期的才华折服,感叹道:“绝弦而后知雅音!”
从此以后,伯牙放下了自己的琴,他们两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尽管伯牙再也不能弹奏乐曲,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并通过音乐交流。
伯牙绝弦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两位音乐家之间的真诚和理解。
他们并非因为音乐才华和琴弦的断裂而放弃了彼此,而是通过这一事件结下了更深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寓意着真正的友谊是不
需要条件和外在的东西来维系的,只需要真挚的感情和相互的理解。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篇传奇故事,描写了一位音乐家为了纪念已故的乐伴而弹奏琴曲,掀起了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哀思。
这篇文章是汉族民间文献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哲学思考。
本文将对《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进行详细解析,带领读者领略这篇经典之作的精髓。
一、原文《伯牙绝弦》原文如下:伯牙鼓琴,钟子期曰:“善哉。
得无人于此乎?”伯牙曰:“是何人也?”子期曰:“时越乐正也。
”伯牙曰:“是夫子与?”子期曰:“然。
”伯牙神而喜,起而谒之。
既见,乃拜赐之,曰:“先生乐吾妻子死无成音,今吾伐木而为呼,得成此音。
子何以至于斯?”时越曰:“昔者有人於吴,善鼓琴,而好听卫飞廉,飞廉卒,归葬於其门,彻其琴,而弦犹挂。
夜半之时,忽闻其门中有声,若黍离离,如有慨者,奋楫而前以窥之,见一人形若飞廉,垂白髪,若有所思。
已,上而复下,然后去之。
既而闻其门中有音酌之声,发其门而入,阆苑之内,皆有弦死者。
果于其门中得一琴师,长如之久方领其义焉。
故蒋子横死,子期得业焉。
今先生感于飞廉之绝调,长夜独坐,并弃约旧,乃能如此。
至于汝之问,乃夫子不暇之论;据知系罕有之音者。
”二、译文《伯牙绝弦》的译文如下:伯牙在弹琴,钟子期说:“不错,难道在这里没有别人吗?”伯牙问道:“那是谁?”子期说:“是时越的乐正。
”伯牙兴奋地说:“他是老师吧?”子期回答:“是的。
”伯牙灵光一闪,起身来拜访时越。
相见时,伯牙对时越拜礼,并送给他礼物,说:“老师,我为我的妻子弹琴已经很久没有像刚刚这样感到有所成就了。
今天我刚才砍柴时,无意中弹奏出了这段旋律。
老师,你为什么要成就于此?”时越这样回答:“从前在吴国有个人非常善于弹琴,最喜欢听许市卫飞廉的音乐,可惜卫飞廉去世了,葬在他的门前,当时门前有一把琴,依旧挂着它的琴弦。
半夜里,忽然听到门里发出哀婉动人的音乐,听起来非常像卫飞廉的音乐,还有细碎的,忧虑的声音。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绝弦是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传说创作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吧!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

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琴。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篇1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绝弦原文

伯牙绝弦原文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古文解读篇二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言文伯牙绝弦的翻译

伯牙闻言,心生感激,遂与隐士结为金兰之交。
此后,伯牙琴艺更加精进,然心中却始终不忘隐士之教诲。
一日,伯牙与隐士共赏明月,隐士忽然指着天空,对伯牙说:“此月也,与吾之琴音何异?”伯牙凝视良久,答曰:“此月乃天地之精华,吾之琴音,虽能感动人心,却不及天地之广阔。
”隐士闻言,微笑不语。
自此,伯牙更加努力地钻研琴艺,以期达到天地之境界。
然而,世间事总难如人意,伯牙虽弹琴无数,却始终未能达到心中的理想。
一日,伯牙抚琴,琴声哀怨,如泣如诉。
隐士闻声,匆匆赶来,见伯牙如此,心中甚是担忧。
隐士问伯牙:“吾友,何故琴音如此哀怨?”伯牙叹曰:“吾弹琴多年,虽有所成,然始终未能达到心中之理想。
今日抚琴,不禁感慨万千,故而琴音哀怨。
”隐士听后,沉思片刻,对伯牙说:“吾友,此乃吾之过错。
吾曾言愿以终身所学,尽传于君,然至今未曾传授。
今日,吾当尽吾所学,以助吾友达到理想。
”伯牙闻言,激动不已,遂与隐士同研琴艺。
然不久,隐士因病去世,伯牙悲痛欲绝。
隐士临终前,对伯牙说:“吾友,吾虽已逝,然吾之精神长存。
吾愿吾友以吾之精神,继续钻研琴艺,达到天地之境界。
”伯牙含泪答应,遂将隐士之遗物——一把琴,挂于床头,每日抚琴,以期达到隐士所言之境界。
岁月如梭,伯牙弹琴无数,然心中始终不忘隐士之教诲。
终于,一日伯牙抚琴,琴声悠扬,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此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
伯牙抚琴,琴声愈发激昂,如龙吟虎啸。
忽然,狂风暴雨中,一条白龙腾空而出,盘旋于空中,随后化作一股清泉,滋润大地。
伯牙琴音戛然而止,长叹一声:“吾已达到天地之境界,此生无憾矣。
”伯牙绝弦之后,世人皆称其琴艺达到了巅峰,乃千古绝唱。
然伯牙却深知,此乃隐士之精神所赐,故而将琴绝之,以示对隐士的感激之情。
从此,伯牙琴音虽绝,然其精神长存,永留天地之间。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翻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又称《伯牙绝弦图》,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故事。
该故事
源自于中国的古代传说,也被后人传颂于竹林七贤之一的伯牙。
原文:
伯牙依山而弦自絕焉,故于斯弦义葬于山。
传於世曰:“葬弦之山者,非
弦之故也,以伯牙之道弦焉;葬父母之言者,非父母之故也,以世俗之道言之也。
故王子者,其言亦可以弦,其课亦可以赖,其德亦可以知,则道同而归焉。
弦之胜也,直而至也,猛而有饰也;而善弦者不能得也。
人之世也,亦不可得
而弦也乎?岂其言邪?人见其貌而处之,未闻其名邪?世之騃者,猗不知王子
之善弦也?人之所存者,所以为有名也。
齐物者,唯物也,王子之所弦;弁象者,德也,王子之所守也。
”
翻译:
伯牙依山而断弦,因此在此山葬弦。
世人传说:“葬弦之山,并非因为弦
的原因,而是为了表达伯牙的道义。
葬父母之言,并非因为父母的原因,而是
为了迎合世俗的言谈方式。
因此,王子的言谈可用来弦,其教课可被依赖,其
品德也可被认知,从而使道义相通而归于一致。
弦的优势在于贯通,直接而至,剑拔弩张而又有修饰。
然而,对弦艺熟练的人不能得到这一境地。
人世间,岂
能获取到弦呢?难道只看到其外貌与其相处,却未听闻其姓名吗?世间的愚昧者,真的不知道王子的妙弦之技吗?人存活的意义,就是其有名有姓。
齐物者,就是物自身本身,也是王子所弦的;弁象者,是品德,也是王子所保持的。
”
第1页/共1页。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伯牙绝弦课文、知识拓展。
《伯牙绝弦》翻译整理

《伯牙绝弦》翻译整理《伯牙绝弦》翻译《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意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供应的关于最美的半命题作文,内容如下:【《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人教版六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绝弦》翻译】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观察一座雄伟峻拔的泰山矗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观察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肯定能知道他的心愿。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觉得很难过。
于是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打算一生不再弹琴。
【主译】善:擅长,擅长。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巍巍: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阔。
念:心里所想的。
必:肯定,必定。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琴。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锺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锺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锺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锺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拓展资料: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

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
(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
”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伯牙绝弦的意思解释

伯牙绝弦的意思解释【词语】:伯牙绝弦【拼音】: bo ya jue xian【解释】:比喻朋友间因感情破裂或不和而断绝关系。
【出处】:《列子,汤问》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例句】:唐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近义词】:琴绝弦亡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钟子期死后,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
同“钟期既死,伯牙摔琴”。
【反义词】:琴瑟相谐、管鲍之交【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典故】: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若泰山”和“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行,途中他完全进入了琴曲所表达的意境。
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渐地飘出了船外,好像有了一股似有若无的淡淡的愁绪。
船外的波浪声和岸上的犬吠声使他如痴如醉,他仿佛觉得自己已变成了一个乘船在波涛之中的楚国游子。
突然间,他的琴弦被拨动了,发出了一声穿云裂石的奇响,他意识到这是他的听众打搅了他的雅兴。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导读:《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供参考借鉴!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伯牙绝弦的意思和注释

伯牙绝弦的意思和注释
“伯牙绝弦”是一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其中“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擅长弹琴;“绝弦”则指断绝琴弦,不再弹琴。
该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擅长弹琴,而钟子期则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俞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琴声了,于是他便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中,“伯牙绝弦”表达了俞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痛苦和决绝。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失去知己后的悲伤和孤独。
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伯牙的音乐家,他精通琴技,擅长演奏古琴。
他和一个好友名叫子期是音乐的知音,两人常常一起探讨音乐艺术,并互相借鉴琴技。
他们的琴声和谐而美妙,闻名于当地。
然而,时运不济的伯牙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好友,心灰意冷之下,他决定辞去官职,离开凡尘。
他来到了一座山区,隐居在一间小屋中,开始过着孤独而默默的生活。
伯牙心中充满了对好友子期的思念,每每想起他们一起演奏琴曲的画面,心中就更加痛苦。
他决定通过琴音来表达对子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于是他拿起古琴,开始弹奏起来。
琴声响起,伯牙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仿佛能够感受到与子期一起演奏琴曲的时光。
他不仅演奏起了他们经常演奏的曲目,还创作了一首新曲,专门为子期而作。
这首曲子名为《高山流水》,寓意着伯牙和子期之间不分彼此、互相交流的默契。
随着时间的推移,伯牙的琴艺日渐精进,琴音更加动人。
他的琴声引来了周围的村民们,他们对伯牙的琴艺赞不绝口,纷纷前来聆听。
伯牙感到很欣慰,他一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音乐传承下去。
然而,令伯牙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他在山上演奏时,却听到一只猛兽的嘶吼声。
他顿时惊慌失措,下意识地停止了演奏。
但是,这只猛兽却没有停止攻击的意图,而是朝着伯牙扑来。
伯牙只能拿起手中的琴弦,试图用琴弦自卫。
猛兽扑倒在地,伯牙不禁松了一口气,但是他的琴弦也断了。
琴弦的断裂声如同伯牙心中永远的伤痛一般,他无法再继续演奏。
伯牙感到自己像是失去了一切,他的琴弦也成了他心灵的断弦。
伯牙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琴艺生涯,并把破碎的琴弦投掷到了深山之中。
他感到自己已经不能再与音乐为伴了。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弹过古琴。
他情愿选择绝弦,也不愿再次面对无法弹奏的琴弦。
伯牙过着与音乐无关的生活,他渴望与子期再次相遇,然而命运并不眷顾他。
众人对他的琴艺渐渐遗忘,他也慢慢淡忘了自己的琴声。
伯牙变得默默无闻,任时光荏苒。
然而,就在伯牙绝望之际,奇迹发生了。
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自称为钟子期。
伯牙绝弦的道理

伯牙绝弦的道理
伯牙绝弦的道理是:人生苦短,知音难求,要珍惜真正理解、欣赏自己的人。
这其中表现出的真挚友谊、深厚情感和艺术中的情感传达都是非常珍贵的。
1. 人生苦短:伯牙绝弦是因为失去知音而产生的无尽思念,这反映了人生短暂,真正理解和欣赏我们的人是稀有的,一旦失去可能就难以再次遇到。
2. 知音难求:伯牙绝弦的故事告诉我们,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要珍惜身边那些真正理解、欣赏我们的人。
3. 真挚友谊: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是深厚而真挚的,他们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共同追求音乐的境界。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仅建立在共同兴趣和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更要有相互支持和欣赏的精神。
4. 艺术中的情感传达:伯牙绝弦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艺术并非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达。
只有当我们的技艺与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真挚的友谊和知音难求的感慨,也体现了艺术中情感传达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 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
绝:断绝。
弦: 弹琴。 鼓: 弹。 若: 像。 念:想、思念。 必:一定。
得: 知道、领会。
谓: 认为。 世: 世界上。 乃: 于是,就。 复: 再。 知音:知心朋友,真正
了解自己的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 善哉!
善于
好
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②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 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 山。”
③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 水势浩大的样子像江河。”
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一定能准 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音乐。 ▪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
“你弹得太好了。就像巍峨泰山屹立在我面 前。” ▪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太妙了!这琴声如奔腾不息的河水从我心 中流过。” ▪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 确道出他的心意。 ▪ 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 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 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怀视之”——鲁迅 ▪ “酒逢知己千杯少”
十一、与本课相关的词语或成语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 妙。
▪ 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 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
4.并让我们一起积累中华经典的交友诗文和句子。
伯牙绝弦
二、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懂 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用铅笔加 斜线给句子划分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隆隆雷声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皎皎明月 萧萧竹叶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白雪皑皑
杨柳依依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八、深悟绝弦
•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本书 中,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 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 短诗,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 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 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 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 琴为君死!
▪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 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 谁听呢?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了。
初解绝弦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 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
一、导入
• 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
真的友谊的基础是相互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在 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了。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伯牙绝弦》
1.看看子期、伯牙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 2.体会真正的知己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3.通过我们第二次对文言文的接触,让自己进一 步地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于是你又怎样感叹?
伯牙把情感融进乐曲中去了,用 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峨屹立于 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 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可谓达到 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七、拓展、思考
•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
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 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呢?
▪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地读课文,从朗读 的过程中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真挚友谊 和真知己的境界。
九、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 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 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 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 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 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 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 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十、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君子之交淡如水” ▪ “莫逆之交” ▪ “士为知己者死” ▪ “管(仲)鲍(叔牙)之交” ▪ “刎颈之交”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 “忘年之交” ▪ “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任何人 真切地理解他了,于是——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 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 魅力所在。
六、置身其中、亲身体验
•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隆隆雷声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皎皎明月 萧萧竹叶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白雪皑皑 杨柳依依
• 一起想象这样的一副画面:伯牙正在鼓琴,
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 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 怎样感叹?用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