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改:如何写三维目旳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办:针对部分教师对《导学案》中旳三维目旳旳“情感·态度·价值观”模糊状况,课改办做了一下模式作为参照,但愿大伙齐心合力共同努力完毕学校课改任务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旳之三)所谓情感,是指人旳社会性需要与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旳态度体验。
人旳情感体现状态有如下几种:一是体现为情绪。
情绪是一种较低档旳简朴旳情感,如快乐、激动、紧张等。
情绪目旳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能产生快乐旳感觉。
二是体现为热情。
一种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旳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
一种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旳情感;·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旳热情。
三是体现为爱好。
爱好是强烈旳吸引性和鲜明性旳情感反映。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旳爱好。
四是体现为动机。
动机是情感冲动而浮现旳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旳驱动力。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旳动机,为完毕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体现为求知欲。
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与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旳情感体验。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旳需要,从而产生求知旳欲望。
六是体现为道德体验。
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七是体现为美旳体验。
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旳情感体验。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旳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旳责任,它还涉及乐观旳生活态度,求实旳科学态度,宽容旳人生态度等。
目旳体现举例:·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旳学习习惯;·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体现出宽容、忍耐旳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旳价值取向旳结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旳价值取向或见解。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旳统一;不仅强调科学旳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旳统一;不仅强调人类旳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旳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旳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旳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或情境的情绪和情感倾向,是个体在情感体验中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的一种内在信念和基本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它们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首先是对于事物的情绪和情感倾向的反应。
当我们面对事物时,会有一种直觉上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会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时,如果我们感到他友善和温和,我们会对他产生好感和愿意接近的态度。
而如果我们感到他傲慢和冷漠,我们会对他产生厌恶和避开的态度。
这种情感态度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的一种内在信念和基本准则。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他们追求的目标的信念和看法。
价值观通常是基于个体的文化、教育、家庭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和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个体的情感态度会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价值观也会通过影响情感态度来指导行为和决策。
例如,一个个体拥有友善和亲和的价值观,他对待他人的情感态度会更加积极和友好。
另外,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来进行调整和修正。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对于某个事物的负面情感态度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他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来适应自己的价值观。
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当我们对于某个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时,我们会倾向于接近和追求它,反之亦然。
而价值观则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间接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类心理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和决策。
情感是指个体对某种刺激或事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觉,态度是人们对特定对象或问题的倾向性评价,价值观则是一种固定的信念体系,指导着人们对于善恶、美丑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本文将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人的情感可以包括愉快、愤怒、悲伤、恐惧等多种情绪。
情感的产生可以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也可以是由个体内部的思维和感觉产生。
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体验,它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
例如,当人们看到一个悲伤的场面时,会感到悲伤和同情。
情感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愿,从而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系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或问题的倾向性评价。
它由个体对对象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组成。
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人们对不同对象和问题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态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关于善恶、美丑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个体心理世界中的信念体系,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一种固定的信念和准则,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并在个体的一生中得到巩固和改变。
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文化、宗教、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道德判断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第四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个体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受到其价值观的引导和决定。
个体对于某个对象或问题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对该对象或问题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情感:情感是指人的感性体验,包括愉悦、悲伤、愤怒、害怕、
憎恶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态度:态度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包括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树立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激励学生取得进步,避免消极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核心价值观培育
情感态度与核心价值观培育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互动。
情感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感受和情绪反应,而核心价值观则是个体形成的一种价值导向,用以指导个体的行为和判断。
本文将探讨情感态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分析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的培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表达和管理情感。
在培养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情感态度的最早源头,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学校教育则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沟通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情感故事、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情感表达和情感调适。
此外,培育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倡导。
社会应该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为学校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世界。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价值判断准则,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
它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并在个体的社会互动中发挥作用。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家庭教育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明确和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学校教育应该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教育活动中。
通过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
此外,社会也应该积极倡导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体系。
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有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形成,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是主要教学目标。
本文从我校特色文化出发,立足“幸福教育”的核心要素,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学课程的总目标简单表述为三点:第一,获得“四基”;第二,增强能力;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其中,总目标的第三点“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集中表述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主导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不能脱离“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而单独地传授、空洞地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希望学生喜欢数学,进而喜欢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落实课堂的重视程度以及内涵把握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我校校长高峰提出,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一个连接点与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的20个核心要素中某一个或几个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然后让学生把看到、领会到、体验到的道德或者情感要素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讨论、展开、深化、想象来实现。
“幸福教育”的20个核心要素包括:安全与健康、纪律与秩序、守时观念、爱心与孝心、尊重与礼仪、自主性、责任、毅力、信用、情绪的稳定、宽容与分享、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公正与公平、感恩、交际与合作、劳动观、生命观、挫折力、环保意识、经济观念。
有效把握其中的关键点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就有了抓手。
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临的困境(一)教师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当下的教学虽不再以传授式为主,但依旧有传统教学的影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哎,你知道吗,咱们活在这世上,不光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心里头那点事儿,那才是真章呢。
说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嘿,这仨词儿听着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咱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跟人打交道,还有心里头那杆秤,是怎么个分量。
先说情感态度吧,这就像咱们天天吃的家常菜,得有点味儿,得对胃口。
你瞧,早上起来,迎着朝阳,心里头美滋滋的,那就是积极的态度嘛。
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儿,也别急着上火,咱得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平常心去对待。
毕竟,人生嘛,哪能没点磕磕绊绊呢?关键是你怎么看待这些个沟沟坎坎,是笑着翻过去,还是哭着绕开走?再聊聊价值观,这玩意儿就像是咱人生的指南针,指哪儿打哪儿,可不能含糊。
有的人觉得钱是万能的,啥事儿都得用钱来衡量;有的人呢,觉得情义比天大,朋友多了路好走。
其实啊,这两种想法都没错,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平衡。
我个人是觉得,钱嘛,够用就好,多了也是累赘;情义呢,那是无价的,得好好珍惜。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不好,但爸妈总是笑眯眯的,从没听他们抱怨过啥。
他们告诉我,人穷志不能短,只要咱们努力,啥日子都能过出个样儿来。
那时候我不懂,现在长大了,才明白这话里的分量。
你看,这就是价值观的力量,它能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还有啊,我觉得咱们这代人,得有点担当,得有点儿社会责任感。
别老是想着自己那点小日子,得想想咱们能为这个社会做点儿啥。
比如说,看到路上有垃圾,咱顺手捡起来;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咱搭把手。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其实都是在传递正能量,都是在为这个社会添砖加瓦。
最后啊,我想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东西,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咱们在生活中慢慢积累、慢慢感悟出来的。
所以啊,咱们得用心去生活,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不易。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反之,一个有着良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着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试验,不达结果不罢休;”这里既包含了科学家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科学方法与能力的体现;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人的行为习惯受环境与积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保守性、排他性与顽固性,而科学的最新发展往往又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态出现;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一旦产生,就要对传统的行为习惯产生冲击,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先进的科学思想观念与落后的行为习惯之间的争斗;1876年,当贝尔首先发明电话时,人们只不过把它当做新奇、有趣的玩具,不认为它会成为有价值的通讯工具,电报公司也拒绝生产;贝尔只能顶着风险,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用募捐的资金进行长途电话的通讯实验;直到实验完全成功,才逐渐改变人们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乎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
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
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
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年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而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首先,情感态度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是中学生对事物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良好的情感态度不仅能够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社会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一个积极乐观的中学生往往能够面对挫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反,一个消极沮丧的中学生在困难来临时可能会选择逃避。
因此,培养中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价值观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所持的看法和评判标准。
中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行为表现,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个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中学生往往能够以积极正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首先,中学教育的质量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
学校应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以引导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家庭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家长还应该合理规划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并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社会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2:探究。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作活动。
3:合作。
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课堂标准:
1、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2、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3、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的重要性情感态度是指个体对于世界和社会所持有的感受、情感和态度。
在语文学科中,情感态度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欣赏以及写作表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情感态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情感体验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叙述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依托,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才能更好地欣赏和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细腻性和情感共鸣能力,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情感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赋予作文以情感色彩和个人风格。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有助于他们写出更加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作文,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二、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个体对于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的概括性评价和判断,它是构建个体人格的重要基石。
在语文学科中,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认知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价值观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在语文学科中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
这有助于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个体所追求的目标。
情感态度是指对待事物所形成的感情和情绪,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决策和行为。
首先,情感态度是人们对事物所形成的感情和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带给人快乐、幸福和满足感,使人们向往美好的事物并享受生活。
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使人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它是对善恶、美丑以及正确与错误等的判断。
个体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它能够指导个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例如,有些人重视友情和家庭,他们会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情的保持为重要目标;而有些人则更注重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感,他们会以事业成功和个人成长为主要追求。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个体在生活中追求不同的目标和追求不同的幸福。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根据这些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目标。
有了目标,个体才能有所追求,有所向往,这样才有动力和方向来努力奋斗。
同时,情感态度对于实现目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支持和鼓励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动力和乐观的态度,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削弱个体的决心和坚持力。
总结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个体的决策和选择,并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当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实现我们的人生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几层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几层境界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事儿,这可有意思啦。
第一层境界呢,是最基础的,就像咱们对家人的爱。
比如说,每天早上妈妈给咱们做早饭,可能是热乎乎的粥,还有香喷喷的鸡蛋饼。
爸爸送咱们上学,在自行车后座上紧紧抱着爸爸的腰,那时候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这种爱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小草离不开土地一样。
这就是最开始的情感境界,是对身边亲近的人的依赖和喜爱。
再往上一层呢,是对朋友的真诚态度。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呀。
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明,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我参加跑步比赛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
我当时觉得特别沮丧,腿也疼得厉害。
可是小明没有不管我,他立马跑过来把我扶起来,还陪着我去医务室。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对朋友要真诚,要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这就是对待朋友应有的态度,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学会关心和帮助朋友,分享快乐,分担烦恼。
还有更高的一层境界呢。
那就是对周围人的友善和尊重。
在我们的班级里,有学习好的同学,也有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有长得高的,也有长得矮的;有性格活泼的,也有比较内向的。
可是不管是谁,我们都应该友善地对待。
就像我们班的小红,她不太爱说话,成绩也一般。
但是她画画特别好。
有一次学校要办画展,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一组,觉得她没什么其他的优点。
可是我觉得她画画好就是很厉害的地方,我就主动和她一组。
后来我们的画展出得特别成功。
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是多么重要。
这个境界就是让我们学会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
最后呢,最高的境界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责任感。
有个大哥哥,他特别爱护环境。
他看到马路上有垃圾就会主动捡起来,还会告诉身边的人不要乱扔垃圾。
他还经常去参加植树活动,种了好多好多的树。
他说这个世界是大家的,我们都要爱护它。
他这种对世界的爱和责任感就是最高的境界啦。
同学们,我们也要一点点提升自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境界,从爱家人,到真诚对待朋友,尊重身边的人,最后到爱这个世界,这样我们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大班幼儿教案编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大班幼儿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概念。
3. 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关爱他人、尊重师长。
二、教学内容:1. 情感:认识基本情感(喜、怒、哀、乐),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2. 态度: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合作、分享、感恩。
3. 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关爱、尊重、公平、正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情景模拟: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幼儿体验并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师长。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准备生动有趣的故事课件,以便进行故事导入。
2.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生活道具,如玩具、图片等,用于情景模拟。
3.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4. 角色道具:准备一些角色道具,如头饰、衣物等,用于角色扮演。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价其情感表达和调节能力。
2. 听取小组讨论的声音,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3. 观察角色扮演过程,评价幼儿关爱他人、尊重师长的表现。
4. 通过课后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六、教学活动安排:1. 教学活动一:故事《情绪的小精灵》(认识基本情感)时间:10分钟内容:通过故事让幼儿认识情感,了解喜、怒、哀、乐四种基本情感。
2. 教学活动二:情绪表达游戏(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时间:15分钟内容: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 教学活动三:故事《合作的力量》(培养积极态度)时间:10分钟内容: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合作态度。
4. 教学活动四:分享美食活动(学会分享)时间:15分钟内容: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美食,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尊重他人、友善对待他人、具有同理心并对他
人友好。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应该平等地相处,而不应该因为种族、宗教信
仰或任何其他原因而产生分歧。
我还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社会道德和遵守法律,不要滥用职权或者利用任何形式的暴力。
我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多给予,多了解他人,尊重别人的看法和做法,
并对他人多一些宽容,不要轻易指责、嘲笑、攻击、否定他人。
我认为我
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感情,努力超越自己的戒心和恐惧,关心他人的幸福,因为我们有共同感受,有共同的价值观。
我坚信,我们应该友好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个人,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不仅仅是对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还有那些可能不熟悉的人,及我们深处
心灵中最需要爱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20010926/3002911.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目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论述所见甚微。
统而言之,可以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属于情感领域或布卢姆教育目标中所说的情意领域,是近年来兴起的情感教育的关注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情感,与整个内涵复杂、概念宽泛的情感领域相比,显得简约而单纯。
具体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揭示。
1.情感与态度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引发相应情感。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某特定对象与某种感觉形成稳定联结后,就会形成对该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
态度是对某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稳定的反应倾向。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构成,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244~2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态度肯定会隐含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具体的内心体验。
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逐渐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评价,并经过一系列的判断与感受,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倾向。
只是具体情感会影响到对某事物具体态度的形成,态度一经形成,又会决定对该事物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即将采取的行为举措。
情感注重的是将外界刺激与个体需要相权衡,从而产生一种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态度则侧重于对外界刺激形成总体评价与稳定的反应倾向。
这种反应倾向的形成,既有经验因素也有情感因素,成为个体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好的效果。
不同情感会形成不同态度,不同态度又进而引发、强化相应情感,并可能会导致迥异的学习效果。
2.情感与价值观情感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价值倾向也一定包含相应情感。
人们对某事物的情感反应,不论是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都包含有内在价值观的潜在作用。
没有个体价值观对事物是否有意义、重要与否的评判,相应的情感就难以产生。
而处于个体人格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虽然以认识为基础,但并不来源于认识,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投入,形成的也只能是一些漠然或中立的事实观念,对个体不会存在任何实质性意义。
因而,对事物的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含着一定价值观念的折射,而价值倾向里也总是包含一定的情感因素,没有情感的价值倾向是矛盾的。
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经价值观评判后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价值观则提供了对某事物会产生何种情感的评判标尺。
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区分好坏、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具有情感与意志的特征,浸透于整个人格之中。
同时,这种对外在客体的价值观常常是以相应的兴趣、趋向、爱好等情感体验表现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对情感的评价也能透出对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信息。
3.态度与价值观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能表达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念,而所谓的价值就是态度对象对人的意义。
价值观是衡量某种事物对个体活动的意义标准,没有对事物价值的权衡,根本无所谓会产生何种情感、形成何种态度。
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即是人的价值观,态度的核心意义就是体现对某事物一定价值认识的个体反应。
我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态度,但只会有少数几种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作为基础的信息或意义内容,形成了基本框架,构成了态度的基础和核心。
态度作为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本身就具有某种评价意义,而在这种评价过程中,价值观往往起着指导作用。
态度的产生和表现,往往就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态度总是反映着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某一物体或活动对个人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同一事物对人有无价值、具有什么价值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态度,个体态度直接受其价值观的调节,并鲜明地表现着他的价值观。
在各种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态度,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特定价值观,一种态度可能就是一种中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
二、布卢姆的情感教育目标及其分类长久以来,情感一直是教育界、心理界的关注对象。
由于情感教育目标相对于认知和动作技能目标来说更内在也更复杂,并表现为多因素、多层次,为便于教育者把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情感内化的不同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态度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划分为五级。
(周家骥、顾海根、卢家楣:《情感目标和评价的研究》,载《心理科学》,2002(6)。
)(1)注意。
它是内化的初级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能有目的地接受所要注意的事物。
这一级可分为觉察、愿意接受、控制或选择的接受三个亚层次。
(2)反应。
它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并作出反应,表现出某种兴趣爱好及反应后的满足。
这一级又可分解为按指令反应、积极地反应、愉快地反应。
(3)价值倾向。
它是指学生能将价值准则与自己的行为或与某种现象、事物、对象相联系,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它具有稳定性和清晰性,通常还会表现出热情和愉悦。
(4)组织(价值体系化)。
它是指学生能将各种价值标准加以分析比较和系统化,建立起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并对之进行判断。
此时,学生已开始形成人生观,从而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价值内化。
(5)性格化。
它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情感内化,不断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价值标准成为自己性格中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而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
性格化是最高水平的价值内化。
这样一个由低到高排列的递进式有序连续体,使情感目标更为具体而易于理解,并且步步深化。
但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由于长期以来很少关注情感教育目标,这种分类目标并未真正被广大师生所理解、接受和应用。
同时,即使是个别教师把握了这种情感教育目标的分类,也仍然缺乏明确的评定标准和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实质性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而,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来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教育目标及其评价方法。
三、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以至于在现实教育中时有为追求认知目标而忽视或放弃情感教育的现象出现。
其实,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有意识活动,由情感决定的学习意愿构成了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提升看作是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
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义的表达。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172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布卢姆也认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
”(王荔:《浅谈情感目标的评价意义》,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人类的认识活动与情感密切相关,在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性,它会极大地影响到认知活动正确、有序地进行。
虽然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但情感并不同于认知。
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
只是情感总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即不会存在凭空产生的情感。
因而往往只有在我们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有的颜色、声音会使人愉快;当我们知觉到某种情境时,才会油然升起一种悲伤感或幸福感。
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我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知之深,则爱之切”即是鲜明写照。
同样,情感对认知活动也存在重大影响,在认知过程中也总是渲染着情绪、情感的色彩,情感影响到认知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情感具有选择功能,也就是说,情感具有影响一个人对客体选择倾向的效能。
如,当一个人看书读报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有好感、有兴趣的内容上,这时情感就发挥了对认知活动的选择性调控作用。
这种情况发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好感的学科上,会在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有兴趣的内容上。
(二)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要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一个处于良好情绪状态的学生会更多地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克服困难、对付挫折的勇气和力量,而一个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学生则会明显缺乏这种积极性的表现。
当然,如果处理不好,情感也会成为认知活动的障碍。
如,一个感到数学内容极为枯燥的学生,往往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只能被迫性地记住粗浅的表面公式而无法主动深入学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