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合集下载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政治新课程的到来,对于一线的教学人员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政治新课程在带给政治课教师们全新的期盼的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要落实新课程,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研究并把握好其目标实现的策略。

毫无疑问,是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

但是,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在保持总体有序落实的前提下会各有侧重,比如英语学科可能更侧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物理学科可能更侧重“过程与方法”………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1、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会让学生情通理顺地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

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欣然进入乐学之境。

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政治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会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口福。

教师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

当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满足感。

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3、会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政治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综合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谈自己看法

综合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谈自己看法

综合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谈自己看法听了关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的专题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讲座内容首先是对音乐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价值进行了阐述,让我很清楚的明白了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审美,创造,社会将往,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那么在平时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平时学校的备课过程中,我想我就应该按照这些要素设计我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音乐,学习音乐,在讲座中还谈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强调在以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同时让我明白,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讲座中谈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在这部分内容中,突出了备课的重要性,我是一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看到不光是音乐课,其它课的老师备课的情况并不如意,和城里学校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年年从复教一个年级,所以备课自然有时候就没有做到十分重视,和讲座中提到的“音乐教师平时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每天都要做的,也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基本功”这句话有一定的差距,相信只有做到这些我才能不断的进步。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讲座中提到,曹理老师告诉我们音乐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六个转变。

我们在分析教材的时候要仔细,反复的聆听,挖掘作品内在的东西。

只有很好的分析了教材,才能更好的展开备课。

传授学生知识。

讲座的最后,谈到音乐教学设计中要清楚教学的目的,很好的去感受本堂课要表达的是什么?意义在哪?我想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通过聆听,让我清楚的明白了,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的运用音乐课程标准,展开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同时也更清楚的认识了备课,分析教材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教案中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教案中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教案中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

一个好的教案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因素。

学习态度和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学习态度与情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培养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情感的方法。

首先,学习态度在教案中的关注是必要的。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等方面。

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习态度的培养。

其次,情感因素在教案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兴趣、喜爱、厌恶等。

情感因素对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和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在制定教案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感共鸣和强化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参与度。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情感,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注重情感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心或者分享一个与学科相关的有趣的事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设置问题、提供资源和引导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积极的鼓励和合理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重要的。

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安排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合作、交流。

通过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培养相互倾听的品质,培养共同努力、互助互忍的合作精神。

最后,教师要树立典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语文课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语文课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语文课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

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片面的追求能力的培养,注重好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实施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效度,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明确的解读。

但是,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很多时候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有的时候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比较牵强,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

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呢?怎样才能自然而不牵强和做作呢?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教师要首先投入,感情要到位情感具有波及性和感染性,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想让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首先要受到文本的感染。

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

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与人性善恶上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沟通、理解,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

案例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我特别喜欢的诗。

我在第一次给学生范读: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自然的体会到诗人在这里所表达出的对大堰河的爱已经不限于她一个人,而是象大堰河一样淳朴、无私、善良、慈祥的劳动大众,诗人将真个感情融进了对整个时代、旧世界不平现象的揭露和抗议中,将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与对黑暗社会的憎恨结合贯穿起来,让人们由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同情发展成为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抗议。

解读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把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起来。

这相当于一种新的课程理念,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重视人文发展观,加强
社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全面提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自强不息、向上求索,从而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以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民主、正义、平等的价值观,
捍卫人的尊严,拥抱多元文化,发展正面能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共融,勇于承担责任,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他人的权益。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更好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忠诚于国家,爱国情操,热爱祖国,育人活社会,淡泊名利,拥抱新时代,赞誉英雄榜样,实践伟大的理想与使命。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习者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激发学习者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发挥有利因素,促进健康个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现代化建设。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最具灵活性的。

本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的基础上,就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命科学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

情感即一个人的情绪,是高兴、好奇或是不高兴、不满意,这些情感是形成正确态度的基础。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

在正确的态度之上便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这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映。

课堂教育注重科学价值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同时又承认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

2.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人的态度及观念是人在生长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与体验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观的选择。

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态度不可能一模一样。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光受课堂影响,还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有很大关系。

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在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前提下,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又必须指明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前两者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具体化的,是教师能“教”得出来的;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不可能像讲知识点或者讲授习题一样把它“教”出来。

对这样一种属于主观选择的目标,教师有两条途径将其渗透到教学中:(1)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2)联系社会实际,多举例,创设情境,使学习主体能从中学习、体会并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浅谈语文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

浅谈语文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

浅谈语文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相对于旧的教学体系,新课程中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的成长之路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影响。

一、以培养品质为导向,在课堂上陶冶情操个性品质是贯穿在人的全部活动中,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上的。

而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支配。

新课程旨在以课文为载体,在陶冶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1.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提供了极好的凭借语文课本中充满了培养学生品质的丰富营养。

如:《沁园春·长沙》,让学生领悟到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让学生领会到:即使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节操,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此外,像《劝学》中锲而不舍、学不以已的拼搏精神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取之不尽的源泉。

2.新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启发语文教材中无论古今中外,表现创新精神的内容也有不少。

如:《动物游戏之谜》、《飞向太空的航程》、《宇宙的未来》等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积极创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这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励学生大胆质疑和丰富想象。

3.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务实是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实际指导作用,也是许多中学生有待认识和加强的地方。

如:在讲读《劝学》时,要抓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凡事要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4.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绪养成乐观、豁达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

如:《定风波》,记叙苏轼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通过这些简朴的描述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解读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情绪关于情感的正确解读:对待事物应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例如考试失利,没能如愿以偿的考取好成绩,但还是不要悲观,人生处处都会有挫折,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和解决。

二、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理性三、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坚韧何谓坚强?就是面对困难挫折,无所畏惧,从不言弃;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也从不放弃。

对于学习和做事情而言,唯有如此,方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强”。

相比之下,许多孩子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坚强”的品质,他们在遇到挫折后只知道退缩、哭泣,甚至有的直接选择放弃。

四、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乐观四、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勇气,何谓勇气?心中有所畏惧,依然敢于迎难而上,以及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战胜所有的困难。

有时候,我们常常因为害怕挫折而裹足不前,犹豫不决,但是其实挫折和困难往往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让你强大。

倘若拥有一颗乐观的心,那么当一切不幸降临的时候,你便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将不幸转变成人生的动力,为自己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美好人生。

五、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智慧,何谓智慧?“智”指的是聪明,包括分析和判断能力;“慧”则表示拥有善良、真诚的本性。

而智慧,即要用头脑思考,用大脑说话。

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之智慧,何谓智慧?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懂得怎样更好地把握对方的想法,懂得察言观色,又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并且认真地加以研究。

一个人,想要有充足的智慧,必须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使人增长见识,陶冶性情。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读书,让自己在阅读中去汲取经验和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affectivedomain)联系起来。

从横向上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情意领域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监督、导向、改进教学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访谈、句子完成、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新課程實施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趙德成摘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成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深入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可以將它與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聯繫起來。

從橫向上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要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描述了人的情意領域的完整畫面;從縱向上看,這三個要素具有層次遞進性,構成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情意發展連續體。

情意領域的評價,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監督、導向、改進教學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任課教師可以採用觀察、訪談、句子完成、問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關鍵字:新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意領域;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00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成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都明確闡述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目標,並提出相應的教學與評價建議。

在當前的課程改革實踐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與評價問題,引起了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那麼,到底什麼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什麼要重視它們的評價?怎麼評價?在評價實踐中要注意些什麼?澄清、剖析和探討這些問題,對於當前新課程實施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要深入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可以將它與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國內也有人譯為情意領域)聯繫起來。

1956年,布盧姆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和動作技能三個大領域,並對認知領域的主要成分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和解釋。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者:余春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1期对于什么是新课程,自课改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认识上见仁见智,难于统一。

有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主流的观点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有观点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所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应该尽量做到“吸纳万象,丰富多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菜单,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让学生自主吸收其营养,不可越俎代庖,培养的方式要遵循“包容、开放和文明”的原则。

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主要从课内、课余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内培养方式1.教材开掘人教社组织编写的新中小学教材,特别是与人文学科有关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必修与选修教材,其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

例如,过去的旧教材里,节选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部分章节,里面也谈到了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史铁生年纪轻轻,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里失去双腿,这样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发生在史铁生本人还是我们自己身上,这首先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与此同时,史铁生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其内心世界的强大,在于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超越死生的胸襟与气度。

开掘教材,让经典篇目的思想文化价值得以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导其懂得生活的真善美,并努力追求这些真善美。

2.阅读教育阅读净化灵魂。

给大量时间让学生在一个乐于读书的年龄去海量阅读,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丰富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这样的感悟,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既是一种熏陶,也是一种升华。

当然,阅读的书目可以由老师推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推荐,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但是所读的书要有益于身心,有利于成长,有利于升华情感、提高认识水平,有利于栽培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共8篇)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共8篇)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共8篇)宁德市高级中学刘锦钦一、意义(必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

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

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

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课程改革,价值观,态度]新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课程改革,价值观,态度]新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评价由偏重知识向注重学生的全而发展转变,由注重认知领域向认知和情意领域相结合转变。

作为课程目标和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囿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身的内隐性、复杂性等特点,对如何测量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尚处于探索阶段,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成功的实践,需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其评价体系。

对人的情感发展的关注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议题。

基于用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界定课程标准的共识,各国在教育改革目标上都提出了情感领域的目标。

由此,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做以下理解:从存在形态来讲,三者具有相互独立性。

其中,情感属于心理过程,态度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倾向,而价值观是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观念系统,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行为有重要指导作用。

从内化程度讲,三者是具有层次递进性的情意连续体,体现了内化程度的不断增加。

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仍依赖一定的刺激情境。

态度则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超越刺激情境而发挥作用。

价值观是态度的凝聚和升华,是概括化的心向和价值的人格化,为内化过程的顶点。

随着从情感到态度再到价值观的内化程度的增加,个体的内部控制力量逐渐增强。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国内外研究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内容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实践性探索,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应融入对学生教育结果的评价体系,这可以改变过去重知识而轻情感的教育状况,更加完整而全而地获得学生的发展信息。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视角与方式的差异,人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评内容框架并不一致。

心理学领域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评的内容框架。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多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作为独立的范畴,来探讨其内容结构及其维度间的关系。

如周家冀等的《情感调查问卷》测查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社会情感内容。

浅议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皮连生等学者提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使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论原理的教案。

教师在选择和采用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媒体时,都要考虑终点目标和子目标,做到目标决定教法,目标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育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的培育的终结目标。

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但是感到很难落到实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教学观念上看,更多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认为情感培养只是认识过程的副产品,因而更多地强调让学生认识到什么,而比较忽视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什么;其次从教学过程看,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比较缓慢,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不像认知领域教学目标那样“立竿见影”,因而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因此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的技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编写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然后以清晰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

为此教师在理论上应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分类,在技术上关注目标导向教学设计中怎样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

(一)明确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结果的类型,才能提出每个教学单元具体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借鉴国外学者对情感领域目标的分类,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

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的类型:(1)接受:学生从感情上愿意接受某件事或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

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

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历史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究竟怎样落实?我们可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

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