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初中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衔接小学和初中怎样衔接
我们常听到初中数学教师的议论:
——学生只要小学计算过关了,到初中什么都好办.
——学生连计算都不会,后续的教学怎么进行呀?
——学生做应用题不会分析,到初中用方程解应用题无从下手.
——小学很好的学生,一到初中就不行了.
——小学是怎么教学的,那么简单的内容也要大费周折.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不知如何学习。
上课不懂记笔记,自习课不知干什么,不会有计划的复习,考试后面对自己与小学相比差距很大的成绩不知如何是好,不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等等。
这些情况实际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需要做好小学初中衔接。
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初中是人生的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孩子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学习任务,较之小学阶段有大幅度的变化,能适应的则前进,否则可能掉队。
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过好小学、初中衔接关。
而要过好小学初中衔接关,首先应了解初中的学习特点和孩子到了初中阶段身心发展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
学科门类增多。
知识量比小学的大。
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
2、理论性增强。
这是最主要的特点。
小学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初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如小学代数侧重于运算,而初中代数一开始就引入负数。
比较之下更为抽象。
3、系统性增强。
小学教材由于理论性不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
构成较为整的知识体系。
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象。
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象,因此初中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
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
5、能力要求提高。
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我们在了解初中教材特点后,再来了解一下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1、“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
敏感性是指对人、对事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社会性是指对人生的意义、升学等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动荡性是指情绪容易激动,对事既积极热情,又焦虑不安。
闭锁性是指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些内敛。
2、“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
生理变化高峰是指学生生理发育迅速变化,性发育成熟。
智力发展高峰是指此时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记忆力、判断力和动作反应力及速度都已达到人体的最高水平。
如果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小学到初中,记忆力从70达到95判断力从70到80作及反应速度从70到80社会
需求高峰是指孩子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有所上升。
创造高峰是指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
孩子会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求独立的愿望,其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常持分析和批判态度,很反感家长把他们看成小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增强,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力图在各个领域有较出色的表现,想争取在集体中赢得适当的地位,得到好评和重视。
三、做好小学初中衔接的方法
了解了这些以后,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这个衔接。
1、帮助孩子摆正心态,做好心理调适。
首先,我来做个调查,请家长们回答我几个问题:
(1)您的孩子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如何?排名是否靠前?
(2)您对孩子在初中的学习抱有什么期望?是否希望至少跟在小学时差不多?
(3)您有没有跟孩子谈过进入初中后会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困难?
(4)孩子考试情况不理想,您会怎么办?是安慰、训斥还是其它?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还是很高的,家长的这种心态其实是不利于孩子很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的。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在一个班,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又都回归到同一起跑线上同场竞技,人人都名列前茅是不可能的,金字塔尖只能容一人。
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适时做好心态调整。
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做的是孩子、家长都要准确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预期目标。
期望值过高,就会造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从而导致自信心受挫。
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和挫折。
要让孩子对这些挫折有一个心理准备。
这样就不至于一遇到打击就垂头丧气。
在这个基础上给与孩子合理的期望,更有利于孩子的适应和学习。
2、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
这是每一个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开始。
由于小学初中的学习方式的区别和孩子水平的发展,由于初中学科知识量大、难度大、学习进度快、综合性强、系统性强、能力要求高、理解要求高等特点。
初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较为放手,不可能像小学那么具体地要求学生每个环节怎样做,而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如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单元小结、考后分析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很重要,孩子应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
如果不了解这些,还是用小学老一套办法远远不够,学习成绩也会下降的。
更为严重的是,等学生进入初三后,就会忽然发现自己不会,现在我所教的班级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面对初三这样密度大、内容多,综合性强的复习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就会被越落越远,最终难以跟上学习进度。
其中不乏在初一、初二学习不错的学生。
这些学生成绩下降,除了其他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习习惯不好。
他们一直以来就是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初一、初二,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还可以勉强凑活。
但是到了初三后就不行了。
有一个学生在刚上初三后不久,就找了教师好几次,都是问教师应该如何学习的。
因为她发现自己不会学习了。
教师问了她的一些具体情况后,告诉她应该改变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必须与现在的学习相适应。
并给予了指导。
学生答应了。
结果过了几天她又来了。
跟教师说,教她的方法她不适应,总觉得特别别扭。
而且不知不觉就回到了以前的方法。
她很是苦恼。
其实这也是刚进入初中的孩子面临的问题。
只要想改变学习方法,都会有一段不适应,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进入了混乱状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只要学生能够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自己对学习慢慢就有感觉了,学习方法也适应了。
而这个坚持就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学
生自己的意志力。
也需要时间。
在初一有这个时间,可是到了初三时间就比较紧张了,所以到了初三再改的确有点晚了。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指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指导孩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记为活用,孩子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1)预习。
在阅读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
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
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
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
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
思想开小差、会分心,这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
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3)善于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初中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要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竞争激烈的中考。
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初一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一年。
在初一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孩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孩子会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样,成绩却比以前差多了。
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学习内容的加深,孩子会发现他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不会学习。
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3、对孩子既要信任,又要做好督促。
初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结识新的朋友、摸索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培养新的爱好、进行新的定位。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孩子波动还非常大,这都是正常的表现。
是孩子自己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他们需要家长的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家长也要适时地给以鼓励和帮助。
而不可总是拿孩子的小学成绩与现在进行比较,动不动就批评打击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
而且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而不是跟以前一样,处处管着自己。
因此,孩子进入初中后,家长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相信孩子会处理好学习和其他事情的关系。
对于学习,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该相信孩子是愿意学习好的,也是愿意考好的,尤其是初一的孩子,他们希望通过考试确立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的实力。
如果没考好,首先孩子自己就非常难过,很内疚了,很沮丧。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小学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家长这时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给孩子以安慰、鼓励和信任。
这样孩子就会从家长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反之,如果家长训斥、打击孩子,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容易降低孩子因为没有考好产生的愧疚心理,甚至觉得反正家长已经训斥过了,无所谓了。
这样就难以让孩子产生积极的动力。
当然,信任孩子并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家长还是要做好督促工作。
在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下,一些同学在放纵自己,电脑游戏、上网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
浑浑噩噩的过完了初一。
到了初二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什么都不会了,已经被同学远远的落在后面。
这样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学习。
家长也在无形之中放松了监督。
一些孩子的玩心比较重,缺乏自制力。
自然就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工作中见过不少。
也常常为他们可惜。
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制定一张可以执行的时间表,和家长的善意的监督和提醒。
4、善于与老师沟通。
进入初中以后,因为学习比较紧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明显减少,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少。
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及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的动态,与学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当然,这里面一定要把握个度,不可太过频繁的打听孩子的情况,而且方法要适当。
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当然,更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
很多家长,尤其是住校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几乎不过问了。
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映几乎都是问老师,“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而且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孩子在小学时不这样的。
”从这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又如何教育、帮助孩子呢?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家长学会正确的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家长应该与班主任定期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家里的情况,便于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5、处理好孩子的焦虑。
我们每一个人在换环境的时候,都会出现不适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孩子更是如此。
比如情绪特别容易波动。
跟同学的关系难以处理。
其实这些反应都是很正常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浸入在一定的关系氛围里面、关系网里。
浸入到一定的文化环境里,当一个人不得不从原来的环境里出来,进入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就会产生焦虑,产生各种不适应。
作为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渡过这样一个阶段。
让孩子对其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心理准备。
当孩子出现焦虑和各种不适应时,作为家长应该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以支持。
告诉孩子,你很理解他,他现在的想法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就应该出现这样的感觉。
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要鼓励孩子尽快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结交新的朋友,用朋友之间的友情来冲淡这种焦虑,而且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还可以从朋友中获得情感的支持。
这是解决孩子焦虑的最好的方法。
当然,家长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
但是家长的措施一定要慎重,否则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也就是说,主要靠孩子自己渡过这个过渡时期。
初中生正处于由幼稚的童年向青年过渡的青少年时期。
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还不能完全独立和自觉,很需要父母的继续关怀、引导,督促、帮助。
爱因斯坦说过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同样,我们的家长在初一帮助孩子做好小学初中衔接,让孩子顺利地融入到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就是为孩子支起了一个支点。
有了这样一个支点,就为孩子三年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