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合集下载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需啜粥一碗,以助药力。

覆取微似汗为佳。

汗出停服· 正· 文·来· 啦·1浅谈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就是受到外邪或者是情志上面出了问题,导致“阴阳不平衡”,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呢?一个人白天精神不好,昏昏沉沉,到了晚上精神焕发,这其实就是阴阳不平衡(此处只是举一个例子),吃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没事,你反而拉肚子了,也就是你的身体除问题了。

因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所以,倪海厦老师说过,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能够预防感冒,增强自身免疫力。

伤寒论中的经方,其药物搭配是很紧密的,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且经方中的药物比例是“黄金比例”,也就是计量可以变,但是比例不能变,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出来的比例,具有很权威的临床意义。

2方解桂枝:壮心阳,加速动脉血液流速,使病毒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以“汗液”为载体清除体外。

白芍:加速经脉血液回流速度,轻用还有补血的作用。

因为人的动脉长度和静脉长度是等长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甘草:解百毒,人体生病以后,食欲不振,因为能量都跑去对抗病毒了,所以肠胃蠕动减缓,会有食物坏死在肠道里。

大枣:因为喝完桂枝汤,人会出汗,为了防止津液不足,红枣将其肠胃津液补足,防止便秘。

生姜:起发阳的作用,就是提供动能,加速肠胃蠕动,恢复食欲。

桂枝汤的主力是桂枝、白芍,把人体的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甘草、生姜、大枣,起的主要作用是“固本”,保护肠道。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方剂,桂枝、白芍使心脏的力量加强,就五行来说“火生土”所以会调动食欲,此时啜粥一碗,可以增强药力,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解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解

桂枝汤合真武汤方解
桂枝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邪引发的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而真武汤则是古代名医张仲景根据桂枝汤加减而成,用于治疗风寒郁结、表里不和所引起的高热、寒战等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桂枝汤合真武汤的方解、药性及作用。

方解:
桂枝汤合真武汤的组成主要包括桂枝、白芷、生姜、大枣、甘草、茅根等中草药。

这六味药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

桂枝具有发散表邪、温经止血的作用;白芷能开窍散逆、辛温解表;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止呕的作用;大枣和甘草有调理脾胃、和解药性的作用;茅根能祛风散寒、解毒散结。

药性:
桂枝汤合真武汤具有辛温开散、祛风解表、和解药性的特点。

在治疗风寒表邪引发的症状时,可以迅速发散邪气、恢复气机,从而达到解表清热、祛风散寒的效果。

同时,它还能调和脾胃、协调表里关系,有助于整体疗效的提升。

作用:
桂枝汤合真武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咽痛等症状。

它能迅速发散邪气,缓解症状,恢复体内正常气机,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它还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身体调理有一定帮助。

总之,桂枝汤合真武汤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风寒引发的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师指导进行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桂枝汤合真武汤方剂的特点和作用。

桂枝汤:人体免疫力第一方!

桂枝汤:人体免疫力第一方!

桂枝汤:人体免疫力第一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红枣20g、生姜3片。

6碗水煮成2碗,分2次饮。

上五味,(口父)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有效抵御病毒的,是人体免疫力。

最好的预防方是桂枝汤。

桂枝汤,正是为增强免疫力而设计!桂枝汤的精华,就是行阳!此“阳”即为人体免疫力。

桂枝汤是这样设计的:桂枝——辛温发表,行阳。

能够激发免疫系统的运转,促进动脉血管流速。

白芍——酸苦涌泄,敛阴。

能够加强静脉血管的回流,加强新陈代谢。

炙甘草、红枣、生姜——保护肠胃,增强免疫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的源头在肠胃。

桂枝与白芍,一阴一阳,一个发出去,一个收回来,促进人体气机流转,阴阳互动,从而调动起人体的免疫系统良性循环。

而炙甘草、红枣、生姜居中调度,从肠胃源源不断提供免疫力,从而让人体全身处于“行阳”的状态,处在最佳的免疫状态。

所谓寒热、燥湿、虚实、都是中医认为的“邪”,一旦出现寒、或者热,或者湿、或者燥,我们说这个人就已经得病了。

得了热病就用寒药治,得了寒病,就用热药治。

所以,如果用到去热的药,去湿的药,那是得了病才用的。

“平人无寒热”,正常人没有寒也没有热,没有燥也没有湿。

所以用清热、驱寒、去湿这些方法都不是预防的方法。

真正的预防是“行阳”。

行阳就是调节阴阳平衡。

就是在身体内加派巡逻队,加强护卫的意思。

你的身体就不会出现“邪”的情况。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白芍说占有优势



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 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 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 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 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 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营。” 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 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

另一种思路:拆方与合方

桂枝汤可看作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合芍药 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其中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病机是阳伤而气不 足。 芍药甘草汤主治:“两足当热,胫上微拘急”。 病机为阴伤而血不足。 两方合用则有调和阴阳气血之效,再加姜、枣, 既能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又能增强调理脾 胃之效。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 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 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 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药性回顾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 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 行瘀,补中等。
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 (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 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 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 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 纯辛温。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
人到中老年,很多疾病就会找上身。

一刮风下雨,有的人就会膝关节就会痛,痛得厉害的上下楼都得一步一步挪,外看关节处并没有红肿,但里面却疼痛难忍。

这个小病不死人,但让人有恐慌感,觉得自己会不会有一天再也不能走路了。

那么这是什么病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的症状就是膝盖处疼痛,外观不红肿,不敢着地,迈步走路统统加重,怕风,风吹后膝关节疼痛加重,两腿或者单腿沉重,晚间入睡时也疼痛。

舌淡苔白滑。

患上膝关节炎的原因一般是表虚,风湿邪气阻碍气血运行所致,过去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会患上这个疾病,但现在这疾病正在年轻化,中青年人不得不防。

膝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主要采用祛风除湿,解肌通络的方法,排除体内风湿,打通经脉才能治好。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加减方是治疗膝关节炎的经典名方,药方如下:
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9枚、怀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威灵仙6克、丝瓜络9克、木瓜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熬4付。

如果弯腰闪腰了,腰痛如折,那么拿掉威灵仙,加制附子15克、肉桂6克、生姜加到20克。

大便不通加生白术60克。

由于加入制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药店熬,制附子先入锅熬一个半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4付之后,驱邪外出,黄芪20克、防风12克、桂枝6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木瓜10克、苏叶10克、法半夏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熬5付。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探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医圣张仲景十类经方方证

医圣张仲景十类经方方证

医圣张仲景十类经方方证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歌诀:桂枝汤中加厚杏,外寒内饮见咳症,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正。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理气化痰、消胀除满。

此两味加于桂枝汤中,故治桂枝汤证兼见咳逆喘满者。

【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解析:喘家,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当其反复发作时,表现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时,用桂枝汤治疗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为佳。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解析:微喘是气上冲的证候。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后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但因有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临证思考】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常出现本方证。

要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辨证要点】咳喘,见桂枝汤证者。

【验案】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

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荣卫,理气化痰,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

结果:4月23日来诊告知:上方服二剂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歌诀:桂枝汤加龙牡敛,惊悸梦遗不得眠,皆因汗出伤津液,调营和卫使其安。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治疗烦惊、不眠、多梦等心神症,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又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梦交失精等。

【仲景论述解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总结桂枝汤方证

总结桂枝汤方证

总结桂枝汤方证1、桂枝汤: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个2、用法:上五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服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并且盖上被子,大约出汗一小时左右,全身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想洗澡一样,那样病可能就不会痊愈。

服药一次后,病好了,就不要再服第二次了。

服药后没有出汗,再次服药,如前发汗。

3、病机:太阳病中风证,风邪侵袭肌表,毛孔开放,卫气聚集抗邪于表,有汗出。

太阴中风证。

三才:寒——芍药热——桂枝、生姜平——大枣、炙甘草4、临床表现:发热,一般热势不高,鼻塞流涕,汗出,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细。

5、药症: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桂枝加大用量,降逆和补中气、利关节的作用就大。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桂枝降冲逆是气得旁流的作用。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桂枝汤是中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方,被载入了《伤寒杂病论》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严谨,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被广大医生和患者们所认可和推崇。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

其中,桂枝为主药,具有温阳解表、强筋骨作用。

生姜为佐药,能够温里散寒、解表散邪。

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益胃的作用。

甘草为引药,能够疏肝理气、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物相互协同,以达到调和人体阴阳、调整气血平衡的效果。

桂枝汤不仅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还能够治疗内伤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病症。

桂枝汤疗效确切、方便易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桂枝汤的配方组成和各个成分的功效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桂枝汤的历史背景、传统配方及其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桂枝汤的疗效,并在需要时正确使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篇,旨在引入读者对于桂枝汤及其配方组成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桂枝汤的作用和应用进行简要概述,描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桂枝汤的历史背景和桂枝汤的传统配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桂枝汤的历史背景部分,可以对桂枝汤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进行介绍,说明其在中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桂枝汤的传统配方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桂枝汤所使用的主要药材及其配伍原理,解释每种药材的功效及其在配方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总结桂枝汤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在结论部分中,可以简要概述桂枝汤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指出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桂枝汤-方剂分析

桂枝汤-方剂分析

用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 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 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 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 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方解:
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 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 、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 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 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 ,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 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 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 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使用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 月经过多者慎用。
加减变化:
1.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 散风寒; 2.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 3.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 咳平喘。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配伍特点: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芍药酸 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 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 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 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 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 ,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经方-----桂枝汤

经方-----桂枝汤

经方-----桂枝汤认识桂枝汤桂枝汤出自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魁"。

又称阳旦汤。

组成服法: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上五味,哎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桂枝汤与现代疾病的治疗现在临床上桂枝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

如用于感冒、发热性疾病、各种汗证、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眼耳鼻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骨关节疾病等病种。

1.呼吸系统: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发炎症。

桂枝汤对体温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退热降温,又能散寒升温。

2. 消化系统:桂枝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广泛,临证以脘腹不适或疼痛时作,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弱等为辨证要点,现代临床发现,桂枝汤对大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治脾虚运化不利的久利,又能治气郁、结肠痉挛引起的便秘。

3.循环系统:桂枝汤及其类方,能治疗心血管疾病巳被临床所证实。

桂枝汤对心率、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治心动过速,又有治心动过缓;慢性病后期或产生气血亏虚引起的低血压及中气不足、阴阳失去维繫的高血压,常可用之。

临证以畏寒、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淡黯,苔白,脉缓等为辨证要点,各种器质性心臟疾病所致的胸闷、怔忡症、心臟神经官能症及受恐吓后心悸等,只要符合辨证要点者,皆可用桂枝汤类治疗。

桂枝汤原方(怀孕早期)

桂枝汤原方(怀孕早期)

桂枝汤原方(怀孕早期)
桂枝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桂枝汤是《伤寒论》这本书里面的群方之首,通过加减桂枝汤可以衍生出很多治疗其他疾病的药方。

桂枝汤中桂枝为阳,白芍为阴,两个等量,就相当于阴阳平衡状态,再配合生姜可以止孕吐,炙甘草,红枣可以养胃补津液,防止孕妇因为吐的太厉害,损失太多津液,影响胎儿的发育。

桂枝汤还是中医治疗感冒发烧的常用方,服用桂枝汤还可以预防孕妇感冒发烧,要知道孕妇一旦感冒发烧就很难搞,西药用了怕有副作用,中药又不是每个医生都会用,所以在怀孕第1到2月服用桂枝汤是有很多好处的。

怀孕早期开始的顺利会让孕妇有个好的心情养胎,孕妇的心情很重要,毕竟第一次当妈,生理和心理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所以各位先生们在怀孕早期要多关心和陪伴太太,让她慢慢适应孕妇这个角色。

桂枝汤原方: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四个切开为引,三付。

服后食欲转佳,呕恶消失,面色红润。

此案思路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妊娠恶阻不食,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自然汗止病除。

同时该方口感甜而微辣,自然可开胃进食。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解析:外为阳;内为阴..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指中于肌腠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本条可分二段讲解: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言外之意是病在外..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解析:伤寒本不宜下;大下之已属逆治;下后表不解;亦宜用桂枝汤解肌;而又错误地用麻黄汤发汗;更是错上加错;使邪入里而出现心下痞..因有恶寒;知表还未解;这种情况;应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解后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按:表里并病;若里实适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是经方定法;须记..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解析:阳明病;常多汗而不恶寒;今虽汗出多;但仍恶寒;提示表还未解;可知脉迟是因表虚;故可用桂枝汤先发汗以解表..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而解;又如疟状、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解析:病人烦躁;汗出则解者;这里暗示是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而解..但之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有两种可能;如果脉见沉实;则知已传阳明无疑;病热传变如此迅急;故应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如果脉见浮虚;则知病仍在表;故宜用桂枝汤以发汗..按:时发热;自汗出;为桂枝汤证;但发热于日晡所;为阳明病里实证;两者很难鉴别;验之于脉亦是一法;须知..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解析:这里的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等症..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之属;如再细审有桂枝汤证;则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表..按:下利脉浮;为表里合病;病欲从表解;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葛根汤或桂枝汤发汗治之..本条所述;脉浮当是浮弱;并且症有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用葛根汤;不可用桂枝汤..这里的太阴病脉浮;暗示了表里合病有虚实之别;并说明;这种太阴病并非是真的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否则即有表证亦宜用四逆辈先救其里;不可用桂枝汤先攻其表..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学者当细悟..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解析:下利而腹胀满;是指虚寒下利;故虽身疼痛;治疗时要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用桂枝汤..按:本条所述乃真的太阴病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仍宜用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用桂枝汤攻其表;可见上条第276条非真太阴病甚明..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解析: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这是里和表未和;治疗宜少量给服桂枝汤小和其外..按:霍乱上吐下泻;损伤人体津液甚烈;吐利止后;遗有表证未解;治疗宜发汗解表;但不可使汗出过多;应宜少量桂枝汤消息和解之..小和之;当是少量治疗的意思..或行一剂桂枝汤;多次分服法;见微汗即止..这里可知;经方的量证用药;亦是一法..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解析:产后风;系指妇女产后患太阳中风证..因其临床特点是连绵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这是桂枝汤证未罢的表现..病的日子虽久;而桂枝汤证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可用桂枝汤..按:汉代道家多采用大小、二旦、六神给方剂命名;在上篇已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主要源自汤液经法;桂枝汤在汤液经法称小阳旦汤..本条中的阳旦汤当是指小阳旦汤即桂枝汤..临证思考伤寒论对桂枝汤论述最多;也说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面是很广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急性或慢性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炎、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即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天行病”即指古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不过要记住;只有当症状反应出桂枝汤证时才可用桂枝汤..中医与西医的主要不同是;中医是根据患者症状反应出的特点用药;即有是证;用是方..每一个方剂都有其适应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谓之解肌;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故其应用以津液有所虚损为先决条件..有关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点: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 太阳、阳明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5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者..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辨证要点太阳病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验案例1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00~5:00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两脉缓..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治之;故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症全消..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至夜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1~2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病之表虚证;主在荣卫失调;治以调和荣卫;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 2~37 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继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症解.. 二、桂枝加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解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病在表;当发汗;但用烧针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疗;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针眼受寒被感染;则出现红肿如核状;更易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这时的治疗宜在其核肿处灸一壮;以治疗针眼感染;同时给服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气病..按:关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匮要略·奔豚气病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体验;乃知所谓惊恐;并非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例如痰饮、瘀血等;常可引发惊恐证候..尤其不正确的治疗;更易导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多在这些惊恐神心证的基础上而发生..本条所述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错误;再加针处感染;给人体以强烈刺激;很易促使惊恐发作..由于烧针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故称必发奔豚..又练气功不得法使气上逆;也可引发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解析:本条是上条在金匮要略重出;而在前加“发汗后”三字;是衍文;应去之..临证思考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桂枝加桂汤证;是治疗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剧烈者..现代医学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气功走火入魔等..辨证要点太阳病;桂枝汤证又见气上冲者..验案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疼;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作用..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解析: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误下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腹满时痛是太阴病常见的证候;因称属太阴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的腹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为表里并病;但不是阴证而是阳证..故以桂枝汤以解外;更加芍药以治腹满痛..临证思考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强缓中止痛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补血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验案刘某;男;30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与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五剂;胃脘疼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子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黄6克..用法水煎温服..歌诀:桂枝加大黄汤方;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解析:本条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药汤方解析;兹再就大实痛者。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医圣张仲景桂枝汤

医圣张仲景桂枝汤

医圣张仲景桂枝汤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内伤杂病。

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在《伤寒论》第一个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正气是关键,有了正气才能祛除邪气。

如果把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则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方子,叫小建中汤。

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就变成了黄芪建中汤。

其组成如下:黄芪6克、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

一般都是用前面六个药,煮了之后兑入饴糖。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就是说黄芪建中汤可以补益身体诸多不足,不足就是虚,像气虚、气短、乏力、虚汗多;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五脏气血枯竭;小儿挑食厌食偏食爱吃零食,过敏性疾病;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劳。

药方的功效这张方子里头,有大量的饴糖。

饴糖是什么?饴糖就是麦芽糖,有不少饭馆做早点,有那种糖油饼,糖油饼上面那层甜甜的,黄黄的东西,那就是用饴糖做的。

五脏皆虚从中治,黄芪建中汤就是因为有饴糖才能称之为“建中”。

糖肯定是甜的,甘能缓能补。

所以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而且饴糖这味药非常好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饴糖不能够随便用其他东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

在补剂的“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饴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

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

在小肠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又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

聊中药:桂枝

聊中药:桂枝

聊中药:桂枝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第一方,也叫“经方第一方”。

所谓第一方,证明其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桂枝汤中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生姜、红枣与炙甘草,桂枝为不仅此方的君药,也是张仲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药名桂枝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在本草著作中首见于《新修本草》:“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

然宋以前所用“牡桂”、“菌桂”及“桂”,其药用部位皆是肉桂树的枝皮,而非现在所用桂枝。

以“幼嫩枝条入药”的记载始见于北宋医家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

明清以来,桂枝的药用部位,一直存在着枝条和嫩皮两种观点。

20世纪50年代,将桂枝的药用部位统一为嫩枝条,并写入教材。

本品别名有柳桂、肉桂枝等。

中医中药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东、广西。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本品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以质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中药桂枝性味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功效。

注意:1)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凡外感热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

2)本品通血脉,易动血,故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

3)本品用量过大易出现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热等不良反应,故不可服用过量。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凡用桂枝之方,均有“去皮”的修制要求,说明当时之桂枝药材有“皮”可去。

其所谓“去皮”,并非剥掉树皮,而是去其栓皮。

现已用柳桂作桂枝,因其幼嫩,外表已无粗糙之栓皮可去,故不可拘于古方之规定而强去其枝皮,否则,将难以收到使用桂枝的预期目的。

《本草经解要》桂枝。

气温,味辛,无毒。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病上气咳逆矣。

桂枝汤的类方

桂枝汤的类方

桂枝汤类方

二、桂枝加桂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注解:《金匮要略》有“奔豚病,以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 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 病在表,当发汗,但以烧针劫使大汗出,是不得法的治疗,病必不除。大汗表不解,本易导 致气上冲,若针处被寒(实即感染)红肿如核者,则更促进气上冲的剧烈,故必发奔豚,气从少 腹上冲心者,即其候也。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被寒,与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也。 按:关于奔豚病的病因,《金匮要略》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过多年的体 验研究,知此所谓惊恐,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刺激,而是指机体自身发惊发恐的神经证。例 如痰饮瘀血诸疾,常有惊恐的为证,尤其不得法的治疗,更常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 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 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常于此惊恐神经证的基础上而发生的。本条之 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误治,再加针处感染,给神经以剧烈刺激,未有不使其惊 发者。由于烧针逼汗太过,或练气功不得法等而使气逆而上。皆可导致奔豚的发生。 【辨证要点】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了桂枝加桂汤证,为治桂枝汤 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验案】张某,女,59岁,门诊病历号: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 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润,脉缓。证属营卫不和,汗出上 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跳动已,睡眠 仍差。继用酸枣仁汤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汤。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 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 均有用本药的机会。故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 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 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 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本条可分五段解之如下:①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不充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 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②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③汗出不应发热, 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乃精怯邪留之候。久久不已,则组织枯燥,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 出恶疮。④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久久必身瞤,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动经之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瞤 即胸中痛。⑤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状。若证之剧 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弛痛,而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亦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微剧, 宜以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芪 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当选用之, 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验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变已确切无疑。 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胸胁串痛,肝脾肿大,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 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 伴见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确认是黄汗之证,乃由表虚湿盛所致,故以调和营卫,益气 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 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依证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后特 来告知仍如常人。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方解【方组】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1.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桂枝汤类方归纳

桂枝汤类方归纳

桂枝汤类方归纳1.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两方之用,皆因误下而损伤了胃气,风邪从肌部经下膈、心下内陷至小肠。

由于胃气损伤,正气不足,所以基本没有化热;但小肠气机紊乱,故见“腹满”;小肠之络受阻不通而“时痛”,严重时为“大实痛”。

由于邪已内陷入里,故基本脉象为“沉”。

本方以芍药六两通小肠之络,降心下、胃、小肠、大肠之气,如由“满”进而变为“大实痛”时,仅用芍药六两力量不够,须加大黄二两,以增下降之力。

小肠的运动减弱则产生腹满,运动亢进则引起下利。

以上两方,也可以看作太阴病的代表方。

一般认为太阴属脾,治疗当用人参汤(理中丸),实际上人参汤应为阳明寒证之治,四逆辈所治已非典型的太阴病。

2.小建中汤证其方之用,针对①正气不足;②气机紊乱;③ 血络不通。

小建中汤所对应的脏腑为胃和肾,用胶饴、大枣、生姜、甘草以生胃之气津,通过桂枝、芍药的作用输送到全身。

芍药加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输胃气入肾,所以,小建中汤补益的对象主要是肾。

悸、衄、烦、咽干口燥等是由于胃气不能内守而上越至心下、胸及头面部所致。

胃气不守,过多地留于肌部而为湿热,肌部之气回流恶化而致四肢酸疼,手足烦热。

手足烦热与肾阴虚也有关。

肾的气阴不足,固摄失调,故“失精”。

本方证所治虚劳病,原来有全身气血津液的不足,此也可影响血脉运行,本方证胃气过多地向上、向外,使胃气生血、行血的作用失调,血络不通,造成腹中痛,里急。

本方用多量的胶饴补助胃的气津,因为血是由胃津变化而生。

3.黄芪建中汤证方中黄芪之量应该加倍,以黄芪、桂枝对应芍药的内向、下降之性,使气血流通全身,其力量强于桂枝汤。

本方是十分有效且常用的补剂,江布氏的常用剂量为黄芪30g、桂枝15g、芍药30g、大枣15g、生姜15g、炙干草10g、胶饴2块。

临床上可分别加用活血、滋阴、止血、利水、固肾、助阳、化饮、化痰、清热之品。

《千金方》当归建中汤主治也是腹痛,加当归以助桂枝、芍药的通络作用。

在选用活血药物时,有三点必须考虑:① 推动血的去路,如当归、川芎、丹皮;②促进血的回路,如芍药;③改变血的性状,如桃仁、虫类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

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

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外为阳,内为阴。

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

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

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

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

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是太阳表虚证。

与之相对的是太阳表实证,称之为伤寒。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

中风由于汗出而敏干恶风因名之中风;伤寒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伤寒。

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

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体自然功能所限,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

中者指中于肌腠内。

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

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在也。

中风、伤寒都属病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

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违背仲景观点的,不足为凭。

桂枝汤治疗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证,并不是治伤于风或伤于寒。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解析:这里的“太阳病”,是指症状具备太阳病提纲特征者。

如果又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症状,则可用桂枝汤治疗。

此是继上条,阐明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还用于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者,言外之意不要以为桂枝汤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不论急性病、慢性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析: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

太阳病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错误的治疗,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病还在表,故可给服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

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则再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析: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

症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若误给服桂枝汤,则必导致实实之祸。

作为医生,必须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进行错误的治疗。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

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

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

若精气实于表,则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则邪气与汗一起被排出体外,病即解,若误给服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即呈实实之祸。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析:太阳病呈现桂枝汤证,给服桂枝汤治疗则病当解而不烦,今初服药后反烦不解者,并非药有所误,是邪盛气郁药力受阻的关系,遇这种情况,可先针刺风池、风府各穴,而后再给服桂枝汤便可治愈。

按:初服桂枝汤出现反烦不解,有针刺风池、风府辅助治疗一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解析:脉洪大,当是脉浮。

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必是传抄有误,错乱于此。

本条可分二段讲解:没有辨清桂枝汤的适应证而给服用桂枝汤,这种不合法的治疗导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

如诊其脉见脉浮,则病仍在外,可考虑用桂枝汤和前法治疗。

若患者的脉浮而症状形似疟疾,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发微汗则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暗示服过其他发汗药,而在表的外证还未解除,如脉见浮弱,当以桂枝汤汗以解之。

按:在《伤寒论》中,称桂枝汤解肌,麻黄汤发表,为示二者的区别,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外证未解,意同上。

外证不解,当用桂枝汤发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证,宜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病,先发汗不解,是说先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病不解。

此时医者不详审其原因,却又错误用下法治疗,如果当时脉见浮,则病必然未愈。

因为脉浮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

今脉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解外当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适宜桂枝汤解之,这是因为汗下后津液损耗,不会再有表实证,而多呈现表虚桂枝汤证。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脉内的荣气,而是由于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皆和所致。

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形成经常自汗出的症状。

桂枝汤因有调和荣卫的作用,故给服桂枝汤复发汗,使荣卫和则愈。

按:古人把人体的体液分为二类,行于脉内者称为荣血,行于脉外者称为卫气。

荣血的作用称为荣,卫气的作用称为卫,二者均来自谷气,化生于胃,人体赖之以生存,故又统称为养人的精气。

脉内之荣和脉外之卫经常保持谐和,本条即论述卫不和于外的证治。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解析:脏无他病,是指无其他内脏病的病症。

言外之意是病在外。

时发热自汗出者,是说发热自汗出有定时。

此也是因为卫气不和所致,治疗应在发热汗出前服桂枝汤即治愈。

按:病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均是常见病,用桂枝汤多效,宜注意。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解析: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证候,故可用承气汤下之。

不过里热明显者小便应见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当然用发汗解之;假设头痛剧烈者必致鼻衄,此证发汗治疗宜用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二字,可知身无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用之。

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是脉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阳伤寒证,治当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又出现心烦,再诊其脉见浮数,可知病还在外,这种情况可再用发微汗法治疗,适宜给服桂枝汤。

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黄汤,而宜用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亦宜再与桂枝汤,而不可与麻黄汤,这被视为经方的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

清便自调,谓大便正常。

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而医者竟用下法,这种误治使患者连续腹泻,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传里,转变为虚寒在里的太阴病。

此时,虽身疼痛表还未罢,亦宜用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

若误下后,没有出现下利清谷,只见身疼痛者,当然宜用桂枝汤急救其表。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经方的定法,须记。

又服四逆汤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也应用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证,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卫强则浮而不固,荣弱则虚而不守,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不已。

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按:欲救邪风句,有语病,后世风伤卫之说即从此出。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虽然能总结出证治的规律,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于病理的解说往往出现主观臆测,当注意客观对待。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