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定位_刘献君
高校定位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 G 4 2 1 ) 7O 6 3 o 72 8 (O 1O 一O 卜O
校管理者办学理念指导 下形成 的学校 的办学方 向和发展 特 色 , 映 了高 校 领 导 希 望 把 学 校 办成 什 么样 子 的 主 观 愿 反 望 。 宋保 忠认 为 “ 校 定 位 即 高校 办学 者希 望 把 学 校 办 成 高
第 2 卷第 7 4 期
Z l 年 7月 O 1
高等 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u l f g e o r s o d n eE u a in P i s p y a d S ca S i cs o ma h r re p n e c d c t ( hl o h n o i ce e ) o Hi C o o I n
辛 贤、 黄信恒认 为“ 高校定位 的内涵 为建设 怎样 的大学 , 即
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来区别其它大学 , 成 自己独特的竞争 形 优势 , 并把这种特色 传递给 广大学 生群体 , 之接受 并选 使 择 的过程” 。周绍森认 为“ [ 高校定 位是 指高 校 向社 会提
供劳务 的品种 、 数量 和质量 , 并对 高校在 未来 经济社 会发
文主要对 C NKI 收录 的 2 0 0 1到 2 1 的关 于高校定位 的文章进行 归纳 总结 , 0 0年 分析 学者们 的研究 重点, 并在
此基础 上对高校定位 的进 一步研 究方 向作 出了预测 。
关 键 词 : 高 校 定 位 ; 在 问 题 ; 响 因 素 ; 则 存 影 原 .
哪一层次为培养主体 ; 高校到底是为全国还是 仅仅 为所 在
收 稿 日期 :0 10 -8 2 1 —42 作 者简 介 : 玉 凤 (9 9)女 , 孙 1 8 一, 兰州 大 学 教育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高 等教 育 基 本 理 论 . 研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分析
2009年2月第22卷 第1期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 ′an Politics I nstitute Feb .,2009Vol .22No .1收稿日期:2008-12-26作者简介:邹卫邦,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系教授,西安政治学院任职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①此文系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0161DNA060476。
【军事任职教育研究】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分析①邹卫邦(西安政治学院政工系,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保证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前提。
准确把握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明确基本依据,是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科学定位的关键。
关键词: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15(2009)01-0104-04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我军院校建设重点发生战略性转移,军队院校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整体转型。
任职教育在军事教育的中心地位,客观要求各任职教育院校要科学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以保证其职能作用的高效发挥。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侧重从定位内涵、定位主体、定位依据三个主要方面,对其作些理性思考。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一)定位何谓定位?《现代汉语词典》对“定位”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仪器对物体所在的位置进行测量;二是经测量后确定的位置,这是“定位”的本义。
[1](p255)《辞海》对“定位”的解释:指在加工、测量工件或装配零部件时,把工件或零部件上已定的基准安放在机床、夹具或其他零部件相应的表面上,以确定其准确位置的过程。
[2](p1138)可见,定位的字面含义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具体位置。
当然,这种确定不是随意的。
国内有学者研究分析认为,定位核心的内涵大致有:(1)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
特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定位的再思考
比 较了 美国 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分类方法、国际教育 《 等学校的分 类就 必须从以 人为本的 理念出发, 体现出 社会与 标准分类法》广东 、 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的 分类方 个人多元化的需求。 既要区 分注重基础研究的“ 研究型大
高等学校的层次分类与如何定位问题是高等教育界一 细划到: 对象定位, 即招收什么层次、 什么类型的学生; 形式
直没有很好解决的世界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定位, 运用何种形式的高等 即 教育 培养人才; 区域定位, 培 即 与发展, 大学的层次分类与定位问题成了近几年教育理论界 养人才的空问范围; 层次定位, 即培养何种层次的人才; 类型 研究的热点和众多高校思考的焦点。大学的层次分类在社 定位, 即培养何种专业或何种学科的人才; 能级定位, 即培养 会上, 特别是在用人部门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家长中, 人才的 综合实力在同 层同 类学校中 所处的 地位; 特色定位,
有着 极大的 影响力, 甚至是导向 力。即 便是高等学校自 即 身, 培养出的 人才与同 层同类学校相比有哪些独特的 优势等 。 由于近几年的超速扩张, 也不同程度地在自己所处层次和如 七个方面 J
何定位上产生了迷失和盲从, 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层次定
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与定位呢, 一
发展的教育生态空间回归。
一
身的 状况等多元因 科学合理地划分高校的类型。 素, 分类的 水平上的 差异, 不是单纯以 而 某一个维度为标准对高校进行
划分。必须改变按照同一标准评估高校的做法 , 分级、 分层、 分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同类型高
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摘要]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地方高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发展战略的管理,其中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任何一所学校的前进与发展,都离不开正确和合理的定位。
[关键词] 地方高校战略定位误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地方高校就必须重视高校发展战略的管理。
其中,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学校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正确和合理的定位。
一、地方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一直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只不过随着“985工程”、“211工程”等的实施,近年来高等学校的层次之争愈来愈烈而已。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的划分有多种标准。
李文亚、林佳树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被教育部确定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即“985”学校;第二层次是进入“211工程”的学校;第三层次是至少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第四层次是除以上学校之外的其它高等学校。
刘献君教授认为办学层次主要是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
刘教授认为,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
还有一种通常的分类,即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型”、“教学型”或“学术性”、“专业性”、“职业性”等。
在以上的分层体系中,地方高校处于四个层次中的第三层,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科研型高校。
地方高校的经费主要依靠省、市财政提供,社会资助的项目比较少,与省、部属大学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经费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
正因为这样,地方高校在制定战略部署的时候才更要重视合理定位的问题,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推动学校的发展。
另外,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于本土,就业面向基层,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准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
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战略定位的误区由于现行的一些评价机制的诱导以及办学理念上存在的误区,地方高校走入了追求“高大全”战略定位的误区。
院校研究中国化:问题、理论与实践——刘献君教授专访
院校研究中国化 :问题、 理论与实践
刘 献 君 教 授 专 访
刘 献 君 魏 署 光
( 1 . 华 中科技 大学 教育科学研 究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2 . 华 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 武 汉 湖北 4 3 0 0 7 4)
摘
要 :刘献君教授一直致力于在我 国高校推 动院校研究 , 推进我 国现代 大学进 程 。 刘 献 君教 授 推 动 成 立 了 中 国高 等教 育 学会 院校 研 究 分会 , 身 兼 管 理 者 与研 究 者 的 双重 身份 , 在 全 国 推 动 开 展 院 校 研 究 。经 过 十 多 年 的 探索 , 院校 研 究 中国化 的理 论 与实 践 取 得 了 丰硕
通讯作 者 :魏署光 , E — ma i l :w e i s h u g u a n g @h u s t . e d u . c n 。
・
7 4・
院校 研 究 中 国化 :问题 、 理论 与 实践
进人 2 1 世 纪 以来 , 随着 高 等教 育 大众 化 的发
展 以及 社 会 问 责 的 加 强 , 作 为 高 等教 育 研 究 的一 种 专 门研 究 范 式 , 院校 研 究 在 我 国 已经 得 到众 多 高 校 的认 可 , 不少 高 校领 导重 视 和开 展 院校研 究 。 院 校研 究 的开 展 , 推进 了我 国现代 大 学 管 理 的科
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 了比较深入 的研 究, 提 出办大学在战略上要站得 高一些, 没有 一流 的学科就 没有一流 的大学, 建 设教 学服 务型大学 , 办大学就是 要办一个 氛围等观点。 他 应邀 到国 内外 3 0 0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 。
本 刊特邀 华 中科技大学管理 学院魏署 光博 士, 就 院校研 究 中国化相 关问题专 访 了刘献君教授 。
民办高校定位系统理论与实践探析
民办高校定位系统理论与实践探析[摘要]民办高校定位是由多个逻辑关联很强的定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基于此,文章构建了“两层次,五要素”的民办高校定位系统理论。
民办高校定位系统由战略定位和战术定位两大层次,以及方向目标定位、类型层次定位与学科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五大要素构成。
在构建时,需注意战略定位和战术定位之间以及战术定位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关键词]民办高校定位系统战略定位战术定位一、民办高校定位概述定位理论创始人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认为,定位是指设计公司的产品和形象从而在目标市场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位置的一种行为①。
定位理论同样适用于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定位是指高校通过对自身的产品、服务或形象进行特别的设计和塑造,以在目标“顾客”(生源和用人单位)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
民办高校定位是“攻心”的过程,它描绘了学校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的位置、形象和图景。
民办高校定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0%,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已基本结束,开始向大众化中后期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众化与多元化往往相伴而生。
这是由两个“需求多元化”决定的:一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二是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多元化意味着高校要用差异化的模式、体制、理念、方式和内容等来满足高等教育需求者。
作为高等教育行业的弱势群体,民办高校面临的这一任务更为迫切,而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方能完成这一任务。
民办高校定位是高校应对“两口”竞争的有效途径。
第一种竞争是围绕生源而展开的“入口”争夺战。
民办高校生源在逐年减少,按其原因可分为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
高校办学定位研究:内涵、属性与内容
高校办学定位研究:内涵、属性与内容高校办学定位包含办学职能、办学层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等,促使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彰显办学属性,进而使办学定位与办学属性良性互动,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论逻辑,也是高校办学定位的操作流程。
[标签]高校办学定位内涵属性内容因而,办学定位可以认为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和结合办学的内外部条件以及办学的有关信息“测量”出的学校办学位置,办学定位是在现实中的合理位置。
关于定位理论的研究,最先是在营销学中兴起的。
在营销活动中,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
定位不是要对产品做什么事情,而是对产品在未来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位置,换言之,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
在营销学定位理论中,定位是“对未来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即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其目的是在潜在顾客心中得到有利的地位”②。
这可以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一种创造性试验,其基本原则不是去创造某种新奇的或与众不同的东西,而是去操纵人们心中原本的想法,打开联想之结。
可见营销学中的定位是指向未来的和心理的。
参照营销学的定位,可以将办学定位认为是办学的愿景,其时空是指向未来的与心理的,办学定位是将来的与心理预期的位置。
综合《现代汉语辞典》与营销学定位理论中的“定位”,办学定位至少包含两个方面或两个状态的内涵:一个是目前学校在所处的位置,属于目前状态;另一个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愿景,属于将来的状态。
可见,办学定位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有关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定位与学校的愿景构思。
高校办学定位是高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现状出发,对自身在社会与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与角色特征的选择与发展愿景的构思。
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2016.4(刘献君)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必要性,合法性:
(1)使高等学校分类全面体现三大职能 原分类容易造成“重学轻术”,“自我封闭”。 (2)学校定位与转型中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 适应。 黄淮学院为与应用人才技术培养相适应,学校
类型定位为:教学服务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3)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服务
——王嘉毅(大学,2015.4)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战略是从定位开始的。 在军事领域,定位是指针以敌人确定最有
利的位臵。(电视展《太行山上》的游击战)
在企业领域,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 定位,涉及不同的运营活动。(马云)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 个网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做任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吉林大学的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力学;
华中科大的机械、电气;
兰州大学的敦煌学、草业科学; 徐州医学院的麻醉学科; 河南科大的轴承专业。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4.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主体。
战略规划仅仅是为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确定了战略目标,明确了战略重点,提出了 战略措施,而要将这些转化为现实绩效,推 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则要靠战略实施。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有效的战略管理在于,不断促 进战略制订过程与战略实施过程有 机地融为一体。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三、重点——抓住大学发展中的 五个基本要素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理念。
大学是理念组织。
“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思想指 导下运作的。”
问题与策略:关于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
问题与策略:关于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地方高校决策发展战略、制定建设规划、做好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势、体现办学特色等方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地方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
本文立足地方高校的发展现实,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究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认识问题及其决策办学定位的策略选择。
一、关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问题的认识地方高校已成为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不仅在面向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学习化社会创建等方面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
但也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出现“学校类型不清”“办学层次盲目攀高”“办学规模盲目求大”“学科专业盲目求全求新求热”“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等状况,影响和制约了地方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
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清不准、缺乏对高校自身的身份和地位的清晰认识则是关键因素。
刘献君教授指出:“高等学校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一所大学如果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办学就会走向盲目,学校就无法办好”。
那么,地方高校如何定位自身的办学才是科学合理的和清晰准确的?关于定位,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
从科学主义解释范式上讲,定位一是指通过测量而确定事物所在系统或环境中的位置;二是指通过对系统或环境的整体把握,把事物放置于适当的位置。
如果按照科学主义的解释,那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则应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了解高校自身所处的环境,明确高校在地方区域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任务;二是明确高校自身在区域化高等学校系统中的位置,确定把高校办成什么样子的大学。
所以,在科学主义解释范式的语境中,思考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逻辑应是:环境条件及所处位置——职责和任务——大学设计。
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定位”这一概念则被赋予更多的主体目的和价值判断,如人生定位、能力定位、生活方式定位等。
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
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现代大学是一种规模宏大、组织复杂、功能多样、对社会负有多种责任的特殊组织,其管理以科层制和专业化基础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学管理者不仅要从现有知识中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从国内外大学办学实践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还应该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吸收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管理,可以从学习《论语》开始。
关键词:论语;教育管理;大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 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2)05-0001-04作者简介:刘献君(1945-),男,湖南宁乡人,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5期现代大学是一种规模宏大、组织复杂、功能多样、对社会负有多种责任的特殊组织,其管理以科层制和专业化基础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学管理者不仅要从现有知识中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从国内外大学办学实践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还应该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吸收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威力。
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管理,可以从学习《论语》开始。
近一段时间,笔者和部分学生一道学习《论语》,本文就领导、管理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讨论。
一、“政者,正也”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管理属政治范畴。
领导者、管理者要懂政治。
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政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①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
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
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便概括了。
关于这方面,孔子还有其他一些精辟论述,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院校研究与大学规划
院校研究与大学规划刘献君【摘要】@@ 大学规划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规划中,院校研究人员承担着态势分析、专题研究、文本撰写等方面的任务,同时还要关注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估.rn一、大学规划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rn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两大战略目标,这两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4页(P49-52)【作者】刘献君【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大学规划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规划中,院校研究人员承担着态势分析、专题研究、文本撰写等方面的任务,同时还要关注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估。
一、大学规划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两大战略目标,这两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而教育创新的主体在院校。
只有各级各类院校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两大战略目标。
院校研究立足于院校,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的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一种研究。
[1]院校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院校研究是自我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单个的高等学校,是研究者对所在学校的研究;院校研究是管理研究,高等学校的工作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后勤产业服务,组织管理信息保障等方面,院校研究主要研究管理问题;院校研究是咨询研究,“管理就是决策”,在学校管理决策中,院校研究主要提供决策咨询;院校研究是应用研究,研究大体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院校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理论,而是运用理论指导,采用科学方法,对学校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院校研究重在系统收集资料,科学分析资料,提供决策支持。
根据我国的国情,院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院校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与报告,院校年度报告的撰写与研究,院校日常管理中的专题研究,院校管理中遇到的新的重大问题研究,院校战略管理研究。
发展院校研究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
发展院校研究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作者:刘献君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1期摘要: 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决策支持系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没有决策支持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不健全,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一个突出问题。
院校研究的核心职能是通过收集与分析数据,为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为此,应在高教研究机构和发展规划处的基础上建立院校研究机构,大力发展院校研究。
教育部门应重视和支持院校研究,使之成为高校决策体系中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速国家教育数据库建设,并向院校研究人员开放;要进行新的人事制度设计,改革相应的考核晋升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高等学校;高校治理;院校研究;决策体系;决策支持系统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10-05收稿日期:2016-11-18作者简介:刘献君(1945-),男,湖南宁乡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院校管理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强调国家治理问题。
《决定》又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学校治理是指学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
可见,决策是学校治理的关键性因素,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决策体系一般包括决策系统、监督系统、执行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高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一、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对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决策者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数据系统;知识、技术;人员、机构。
刘献君:《院校研究论略》
刘献君:《院校研究论略》本文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并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
刘献君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普遍开始建立高教研究所(室),其本意是加强对学校自身发展的研究。
20多年来,高教研究所(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相当一些研究是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开展的。
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政府办大学的体制,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也没有相应的社会问责,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缺乏开展院校研究所需的外部条件。
同时,由于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高教研究所(室)的研究其后大体上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朝学科方向发展,争取博士点、硕士点,培养高校研究和管理人才;二是朝行政性方向发展,为学校领导写讲稿、写文章,进行秘书性、经验性的工作总结。
因而,我国的高教研究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状况,即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问题研究多,具体的实践问题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科学性、系统性研究少。
近几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规模大为扩展,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学校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市场经济的确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通过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办学自主权开始确立。
基于上述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借鉴美国院校研究的经验,着手开展我们自己的院校研究。
可以说,开展院校研究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促进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领导和高教研究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充分了解院校研究的基本特征,认识院校研究的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当前院校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把院校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博采众长,正确把握特征开展院校研究,首先要弄清院校研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院校研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对院校研究的含义,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体有:院校研究是高校进行自我研究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学院和大学广泛而全面地收集有关大学内部运行、资源利用和办学效益的数据和信息;[1]院校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组织或大学的研究,其宗旨是为高等学校提供有益的信息咨询,以改善学校的管理,为学校政策的制定出谋献策;[2]院校研究是有组织地收集、记录和分析有关高等教育机构的计划、进程和环境方面的数据及信息的研究活动;[3]院校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专门领域,强调整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对高等教育组织的管理和普遍性问题进行的一种新分析;[4]院校研究是专门为改进管理(如规划、政策发展、资源配置以及所有功能领域的管理、决策或评估)提供信息支持的研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高校适应变革能力的贡献,以及为帮助高校适应变革所起的关键性作用;[5]院校研究是经由数据收集、分析、报告和相关的参谋工作,促进院校正确决策和有效运行的研究活动;[6]院校研究旨在促进对高校的理解,并促使高校计划及其运作不断得到改进。
论“以学生为中心”刘献君pdf
( )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摘 要 :体现 “ 以学生为 中 心 ” 理 念 的 教 育、 教 学 思 想 古 已 有 之, 但由于班级教学制的提 。 出, 工业革命的影响 , 中国的 特 殊 国 情 等 原 因 , 近代以来的教育逐渐偏离了“ 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 、 心理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 高等教育大 众 化 进 程 的 推 进 , 现在人们开始重新重视 “ 。“ , 以学生为中心 ” 以学生为中心 ” 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 实现从以 “ 教” 为中心向以 “ 学” 为中心转变 , 从“ 传授模式 ” 向“ 学习模式 ” 转变 ,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 使学生在知识 、 , 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 实现 “ 以学生为中心 ” 是一种范式的转变 , 必须全面 、 整体 、 协调 推进 。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学习 ;学生发展 (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0; G 6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4 2 0 3 2 0 1 2 0 8 0 0 0 1 0 6 - - -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2 0 1 2年8月 A u . 2 0 1 2 g 第3 V o l . 3 3 N 3卷 第8期 J o u r n a l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o . 8 g
O n t h e S t u d e n t c e n t e r e d I d e a l -
u n L I U X i a n - j
( H u a z h o n U n i v e r s i t o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W u h a n 4 3 0 0 7 4, C h i n a) g y f g y,
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_刘献君
: ’ , ,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r e t h r e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s u c h a s t e a c h i n r e s e a r c h a n d s o - y g , c i a l s e r v i c e . I n t h e w e s t e r n d e v e l o e d c o u n t r i e s t h e s e t h r e e f u n c t i o n s h a d b e e n s s t e m a - p y , t i z e d .A f t e r d e c a d e s o f e f f o r t s t h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t e a c h i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h a d b e e n s s t e m a t i z e d g y ’ , ’ u i t e f a r f r o m t h e s s t e m a t i z a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s e r v i c e . T o i n C h i n a s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w h i l e t h e r e s q y , l r o m o t e t h e s s t e m a t i z a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t s h o u l d d r a w l e s s o n s f r o m t h e s e r v i c e e a r n - - p y , i n o f Am e r i c a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c o r e s s t e m o f s o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s t e m; b u i l d t h e g y y , s o t e a c h i n e r v i c e r i e n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b o n e s s t e m o f s o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s t e m; - - g y y y , a n d c r e a t e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s t e m o f s o o t i m i z e t h e e c o l o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u n i v e r s i t - y p g y ; ,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s t e m a t t a c h i m o r t a n c e t o r e s o u r c e c o n v e r s i o na n d r e a l i z e t h e o r a n i c c o n n e c - y p g t i o n o f v a r i o u s s s t e m s a n d e l e m e n t s i n t h e s o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s t e m. y y : ; ; ; l s o K e w o r d su n i v e r s i t o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s t e m s e r v i c e e a r n i n t e a c h i n e r v i c e r i e n t e d - - - y g g ys y ; r e s o u r c e c o n v e r s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摘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应通过转型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种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类型定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应用技术型;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硕士为辅;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区域)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研究定位: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定位:建设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办学定位高校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极为重要,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引导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使高等学校合理分类、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1]。
刘献君教授也指出:“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办好高等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2]。
新建本科院校尽早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找准自身在区域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有利于学校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有利于社会公众提高对学校的整体认识和市场认可度。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的主体,截至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共有421所[3],占我国本科高校的四分之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首先是高校的自发行为,具体时间大约在2005年至2010年,诸如常熟理工学院、黄淮学院等学校在从专科向本科“蜕变”过程中,结合当时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而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说”。
2012年底,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考察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时,发现遭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小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等国科技大学都比较发达,且该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高于研究型大学,这正是我国众多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高校学科建设的阶段性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有其确定的发展内容,而且前一阶段发展好了,后一阶段才能顺利发展。
高校学科建设同样如此,有其阶段性。
考察若干高校学科建设过程发现,高校学科建设大体有三个阶段:起步、发展、提高。
起步阶段,主要是将学科建起来,明确发展方向、重点,达到一定规模,需10年左右。
发展阶段,主要是扩大规模、建立平台,在若干点上有所突破,需10年左右。
提高阶段,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在已有平台、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提高,也需10年左右。
以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为例,1979年开始创办文科,经过起步、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提高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93年)。
1979年,学校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创建了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从国内和校内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中找了几位老师,开始语言研究。
此后,从政治理论课部找了几位老师,分别开始办社会学、经济学、科技哲学等专业,从新闻界调了几位有新闻实践经验的同志,开始办新闻专业。
到1993年,完成了文科发展的起步,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办得比较好。
起步阶段的主要经验是:学校领导者有改革创新的勇气、胆略和决心。
工科大学办文科,当时是一个重大突破,从上到下阻力重重。
以朱九思同志为首的领导班子敢于担当,千方百计冲破阻力,把文科办起来了,实属不易。
而且,在创办文科的过程中,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例如,从数学系将林少宫、李楚霖等高水平的数学教师调至经济学系,共同创办数量经济学科,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等经济学家都是我校数量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的。
从湖北日报、襄樊日报将汪新源、程世寿等同志调至学校,领导新闻系,使新闻专业一开始便重视实践环节。
2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1994年以经济学院和文学院成立为标志,步入了发展阶段。
1994年,学校文科的大体状况是,没有博士点,有7个硕士点;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科研经费每年二十多万元;文科基本上挤在一个楼(东七楼)。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
Constructing Teaching Service Oriented University --On Classification of Universities
作者: 刘献君[1]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31-35页
主题词: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高校分类;教学服务型大学
摘要:为了全面体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办出特色,应该建设一批教学服务型大学。
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
度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产出地
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
形成为地方仝方位服
务的体系.。
关于大学定位的文献综述
p st m n Sc u i l o e s a Y a d h a t y d v l p n f o l ’g l r c a r h t d n e l e eo me t ’o l ‘ f t e h o u ie st s T i a t l t mp s t n l z r m h o lwi g n v ri e . h s ri e at i c e t o a a y e fo t e f l n o t r e a p c s h o c p fu ie s y p st n n , e c n e n h e s e t : e c n e to nv r i o i o i gt o c r - t t i h
i g pon s o v riy p sto ng he prncpl fu vest n it funie st o iini ,t i i e o ni r iy
po ii n n . sto i g
性, 依据 的一定 的外在标准确定大学所处 的相对位置 , 合理
刻 在 消 费 者 的 大 脑 中。 ” 然 , 种 定 位 是 一 种 市 场 导 向型 显 这
K e wor s unv r iy ost0 ngh g e e uc t c lg y d ie st p iini ;i h r d ai on ol e; e
d v lp n o l e eo me t a g Au h rS d r s S h o o u ai n L n h u to ’ a d e s c o l f Ed c t , a z o Un v ri , o ie st y 7 0 0 ,a z o ,a s , ia 3 0 0 L n h u G n u Ch n
院校研究中国化:问题、理论与实践-刘献君教授专访
院校研究中国化:问题、理论与实践-刘献君教授专访刘献君;魏署光【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刘献君教授一直致力于在我国高校推动院校研究,推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
他认为,院校研究是高校的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和应用研究。
通过研究与实践相互推进,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培训院校研究队伍,组建强有力的团队等措施,我国已经形成开展院校研究的氛围。
院校研究正由“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阶段。
我国院校研究将继续立足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创新的局面。
%Professor Liu Xianjun has been devoted to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research(IR)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IHL) in China. He thinks IR is IHLs’ study of itself and its management,consulting and operation. Through interac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breakthroughs in studies of special issues,IR professionals training and IR team building,the IR climate has been improved in China. IR in China is shifting from “initial Formation”to “Normative Development”. It should be grounded on the frontier areas and,open to the world and future and new possibilities.【总页数】9页(P74-82)【作者】刘献君;魏署光【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湖北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1【相关文献】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研究水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培君教授专访 [J], 姜志萍2.大学之道探微 --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书评 [J], 王建平3.油页岩科学研究领军人——刘招君教授 [J], 柳世友4.院校研究: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的助推器--访全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刘献君教授[J], 张兴华5.院校研究: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的助推器——访全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刘献君教授[J], 张兴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发展定位笔谈·编者按:教育部副部长周济同志最近提出,高等学校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学校发展定位问题。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相适应。
每所大学都应该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
现在,很多高等学校都在思考定位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拓宽视野,把握学校定位的内涵,从而使定位更加准确、科学,本刊发表四篇文章,供参阅。
论高等学校定位刘 献 君①(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
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
在对高等学校进行定位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展其所长,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
关键词:高等学校;发展定位;高等教育系统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1-0024-05On the ident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LIU Xian -jun(Hu 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ident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of three layers :the identity of higher edu -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the identity of an individual university in the whol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identity of various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 university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ts university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he identity of universities in the whole higher educa -tion system with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s its essence .When setting the identity of the universities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ollow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the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of 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uniquenes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dentity for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个网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003年1月第24卷 第1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3Vol .24 No .1①收稿日期:2002-10-25作者简介:刘献君(1945—),男,湖南宁乡人,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做任何事情,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基础和前提。
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办好高等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
一高等学校定位,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即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
1.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任何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这三个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运行规律、目标和功能各不相同。
对社会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因素也包括三个方面:力(权力)、利(利益)、理(道理、知识)。
政治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力,辅之以利、理;经济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利,辅之以力、理;文化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理,辅之以力、利。
综观社会,政府、军队、公安等应属于政治领域,企业、商场、农场等应属于经济领域,学校则属于文化领域。
高等学校属于文化领域,而不属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这就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基本定位。
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和内在的学术性。
“大学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外在的社会性和内在的学术性。
”[1]人们在思考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时,也往往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外在的社会性出发,着重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责任。
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是大学的使命。
后来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研讨会上,他再次强调:大学应该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为国家服务。
[2]类似的论述还有,“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哈罗德·珀金);“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R.V.加西亚);“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威廉·洪堡);“大学是社会之光”(竺可桢);大学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西奥多);“大学具有塑造社会的能力”;大学是“检验许多较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的场所”等等。
[3]为社会服务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种服务,只能立足于“理”,即通过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来促进社会发展。
从内在的学术性出发,则着重强调大学的超越性和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责任。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学者和学生追求真理的社区”[4]。
日本京都大学第13任校长鸟养利三郎指出:“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部分,这一大学社会,其宗旨是以探索真理为其神圣事业。
”耶鲁大学第9任校长小贝诺·施密特德则强调:大学的意义及价值在于追求真理。
[5]因此,发展学术对大学、学者具有生命的本体意义。
而发展学术重在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则要求学者的活动只服从真理的标准,以“理”来衡量。
同时,只有充分尊重大学内在的学术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的学术自由,才能实现大学外在的社会性,更好地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为人类的长远利益服务。
2.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导致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不断强化,使得从业人员的岗位日益专业化。
职业的专业化反过来要求教育培养专门化的人才。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可以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高等学校不得不在严酷的竞争中寻找生机。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竞争的状态能激励一些院校像企业那样去寻找特色,并从中取得利益。
”[6]因此,高等学校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明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
办学类型涉及多个方面,如按隶属关系来分,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办学主体来分,有国家主办的高校、民办高校;按学科结构来分,有单科性学校、多科性学校、综合性院校。
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学校定位时,主要应考虑后者,即学校的学科结构类型。
办学层次,主要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同。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
[7]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办学观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水平、课程体系、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
办学类型、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办学水平往往体现在办学特色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水平。
高校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高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8]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问题。
由于各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地位、等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况且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有效地发展学术,必须集中智力和资源。
如果在分配人才和资金方面对所有的大学一视同仁,势必造成资源的分散,无法促进学术的有效发展。
分层能促使各学校各具特色。
千校一面,培养的人才就很难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9]。
伯顿·克拉克曾经断言,“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10]。
当然,高等教育系统层级的形成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完成的,而是各高校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定位来实现的。
3.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是指根据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
本文对此不作重点论述。
二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定位不准确,缺乏个性和特色。
如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学校想上博士点。
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想办成综合大学,大家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里挤。
因此,当前研究高等学校定位,主要是研究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大家开始探索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
例如,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北京大学定位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济大学的定位是“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中山大学定位为“居于国内一流前列的,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定位为“国际化、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定位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定位为“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云南大学的定位是“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在国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性本科院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