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实质

合集下载

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生理基础----神秘的大脑
大脑的主要机能----接受、
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各种 信息。 大脑两半球分别对身体对侧的 感觉和运动负责: 左半球--身体右半边 右半球--身体左半边
是不是有了正常的人大脑就一定 能 产生正常人的心理呢?

美国孤儿院实验:
▪ 上世纪 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一项惨 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了一批新生儿把他们放在 暗室里生活,只给保证存活,尽可能避免社会接触,让他 们与世隔绝,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一样,慢 慢地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 这些婴儿长到一定年龄 后,再把他们释放出来,让他们 过正常人生活,虽然经过 长期的训练和教育,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始终没能恢复人的 基本特性,变得终生痴呆,只有个别人学会了吃饭、穿 衣 的生活能力。
布洛卡,法国著名医生(1824—1880)
▪ 大脑左半球前部额下回受到损害 后,患者出现一种语言障碍—— 不能说话了,但仍能听懂别人说 的话。这个部位被称作“布洛卡 区”。这个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 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 症”——运动性失语症 。人们由 此推测布洛卡区就是专门控制说 话机能的部位。
第二节人的心理的实质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
理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情感与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环境
灵魂说:
自古以来,人来就希望知道心理是怎样产生的。由于 人会做梦,能够梦到早已去世的亲人,因此有人认为, 人的灵魂和肉体是互相分离的,人死以后,灵魂会跑 到另一个世界中去。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 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许多宗教和 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如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第一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灵魂说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

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

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

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

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

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

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

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

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

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

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曾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可见,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

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3、反射的两种类型
按照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含义:指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 类型: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性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 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 成。
(2)条件反射
含义:是指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 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是指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刺激
感受器
传入N
中பைடு நூலகம்

反馈联系



效应
效应器
传出N

2、反射的基本环节
(1)开始环节——内外界刺激影响感觉器官,引起 神经兴奋,并经传入神经向中枢传导; (2)中间环节——脑中枢发生兴奋和抑制过程,在 此基础上产生心理现象,如认识、情绪、意志; (3)终末环节——神经兴奋从脑中枢沿着传出神经 传导到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 表情、言语等。
反射弧是永久固定的
反射弧是暂时的、易变的
适应的范围小,只适应不 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
变的环境
多变的环境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
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从心理的产生来看,由于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所以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 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 从心理的内容来看,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 实(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正确与错误的不同。

从反映论来看,反映的正确与错误是反映过程所造成的。

正常的大脑也可由于物理因素、生理因素、世界观、方法论等而出现错误的反映;病态的大脑产生错误的反映,则是疾病所造成的,是大脑功能或结构的障碍所致。

●从精神病理学角度判断某一种精神活动属于病态或正常范围,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

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第二节常见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心理方面的表现。

●一、感知觉障碍●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

●知觉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指在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病人对于一般的刺激难以忍受。

如怕光、怕声音等。

●●2、感觉减退:指在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病人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3、内感性不适:指病人身体内部在无器质性损害的情况下,产生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即体感异常。

这种不舒服感的部位不具体,性质欠明确。

心理的实质——精选推荐

心理的实质——精选推荐

1、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3、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范围:4、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5、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7、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就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再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8、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答:1、刺激物的新异性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

2、刺激物的强度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物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9、注意的特性:10、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1、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2、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的变化现象。

它是感觉受刺激时间影响的结果。

1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的14、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5、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根据知觉印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

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16、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够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2.脑的机能:大脑的作用和活动;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如眨眼、吸允、呕吐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性刺激,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无条件反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种族的动物所共有,它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以及延续后代;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个体通过学习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灯停,绿灯亮”的规则;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现象分类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个彼此分离且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7、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你意识结构—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而成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科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佛罗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需要;8、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切活动必需参加的成分是心理组织的一部分;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目的性意识努力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性,无意识努力10、注意规律和教学一注意规律1、无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性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感觉的阈限值越大,感受性就越弱,对刺激的敏感性就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就越强,对刺激就越敏感;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想象,兼做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般规律是:若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这种感觉性降低;(二)不同感觉的补偿和协作,感觉补偿是指当人在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补偿;(三)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各种感受性都存在适应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14、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二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的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征;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共同命运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象加工处理以其做吃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得整体的现象;大小恒常:人对客观大小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而改变的特征;形状恒常:人对客观形状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而改变的特征;颜色恒常: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不变的知觉;亮度恒常: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光线强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对物体的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方向恒常:指当我们的观察物体时,即使头部发生倾斜,仍然认为物体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观: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言,定势,期待心理等客观:对象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和属性额刺激顺序关系,对象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象本身的特点,他人的语言指导,刺激的模式等错觉是对正常事物主观歪曲的体验,幻觉是没有现实事物刺激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15、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倾斜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手段:视觉记忆、听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记忆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6、前摄和后摄抑制前摄和后摄是干扰回忆的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保持最急剧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逐渐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人类遗忘曲线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进程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揭示了人类遗忘的发展进程;二是发现了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18、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2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比卖弄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的行为;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例的欲望;社会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西药;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论A、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B、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来其激励作用;C、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D、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E、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三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偶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A、马斯洛过分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2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22、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由不远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冲突,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如“想吃粥,又怕烫”23、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4、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2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A、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B、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A、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B、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26、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27、气质和性格的区别A、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人的社会性;B、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C、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本 身不能独立产生心理,人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 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可能性。而要把这 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客观现实。 (一)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1、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2、生物的反映形式 3、动物的反映形式 4、人类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条件反射 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
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灯行动;打过针的 儿童见到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心理惧怕;吃过梅子的 人能“望梅止渴”等都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使个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
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条件,做出灵活有效的反应。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3、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动物根据一定的条件形成的条件反射,常 常因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抑制。主要有: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再加以 强化,结果就会造成其强度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建立初期,有许多与条 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经过训练只对其中被强化 的刺激物产生反射,对其余刺激物不发生反应。 延缓抑制:条件反射随着无条件刺激物的暂时 延缓而出现的暂时抑制称为延缓抑实质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脑 的手术、微电刺激脑、脑切片等科学验证,探讨 脑的机能,证明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 关。脑电图的研究发现,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 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时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 是不同的。所有这些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 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教育综合知识心理的实质

教育综合知识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8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9页,共47页。
脊髓的功能: (1)反射中枢:躯体反射(腱反射、曲肌反射等) 和内脏反射(排尿、排便反射等) (2)上、下行传导路径的中继站。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20页,共47页。
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情绪等均有密切关系。
奥尔兹的“快乐中枢”试验 边缘系统与情绪的产生、内分泌活动有关。 边缘系统的海马对于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发挥重
要作用。
H.M的顺行性遗忘症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22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23页,共47页。
位于椎管内,脊髓和脑的各部有广泛的联系, 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 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
脊髓灰质:中间呈蝴蝶状的部分。
脊髓白质:灰质周围的部分。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6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7页,共47页。
识增强与心理
上、道德上准
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 需要与社会地
位矛的盾矛动盾4荡.新 的 心独 理立 成性性 熟需 水要 平与 的
矛盾
在认识方面、情 绪情感方面、个 性上都由于青少 年活动社会性的 增强以及社会地 位的变化,出现 了与儿童期不同
社会的新性特点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32页,共47页。
心理学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 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 福、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人本主义理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福、满足感和成 就感等。该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这些内在动机的实现和满足,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成 长。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 。
详细描述
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到个体的外部行为表 现,从而推断其内在心理状态。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实
验和临床治疗等。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性较强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 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可以通过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和生物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
04
决策与创造力
决策与创造力也是管理心 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如何提高组织的 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例 如,群体决策、创新管理 以及问题解决等都是重要 的决策与创造力研究主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 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各种心 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 法和心理分析等都是常见的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评估与诊断是临床心理 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 如何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 行为表现来评估和诊断心理 障碍。例如,人格测验、智 力测验和心理健康量表等都 是常用的评估工具。
预防与干预是临床心理学中 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 到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 和治疗心理障碍。例如,心 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常 用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心理的实质 名词解释

心理的实质 名词解释

心理的实质名词解释心理的实质:一种源自内心的复杂过程心理是一个多面性的领域,涉及到人类心智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心理的实质是指背后驱动这些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本质或基本机制。

1. 内在动机:心理的实质之一是内在动机,即人们内心的驱动力。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从内部获得满足和激励的需要和欲望。

这种动机可能包括个人的好奇心、追求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通过内在动机,人们能够克服挑战,积极参与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活动。

2. 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心理实质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情绪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心理状态,涉及到人们对外界刺激的积极或消极反应。

情感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

情绪和情感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决策、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

3. 认知过程:心理的实质还涉及到认知过程,即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

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

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认知方式,这取决于个体的基因遗传、经验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通过认知过程,人们能够掌握新知识、思考复杂的问题以及做出适应性的决策。

4. 基本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也是心理的实质之一。

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绪风格,能够影响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人格特质包括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尽责性等。

这些特质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并与个体的情感状态、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

5. 社会影响和文化因素:心理的实质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环境和文化价值观等,它们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来了解这些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的实质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内在动机、情绪与情感、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涉及最根本的哲学观点和科学观点。

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究竟是什么?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楚的。

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所以,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如同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机能一样。

(一)人脑的结构从结构上看,人脑并不是简单的一整块,而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是由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的。

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

其表现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

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很像核桃仁,它是由150亿个脑细胞分6层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互相交错在一起。

灰质下面是白质,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

这些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以利于传递信息。

大脑半球皮质可分为4个部分: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其中额叶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位。

人脑的额叶得到充分的发展,占皮层表面的29%。

(类人猿只占16%,狗占7%)大脑半球皮质是高级神经中枢,它所进行的神经活动称为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半球皮质以下的其他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

二者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大量的神经,与身体内外的感觉器官、效应器官相联系。

(二)人脑的机能1、大脑的机能。

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

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报告给大脑,以便进一步调节。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反射的形成

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

强化
中性刺激→条件刺激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四)两种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
(2)第二信号系统:词作为信号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一)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头部和面部 2、脊神经:躯干和四肢 3、植物性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低级、无条件反射 2、脑: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 大脑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一)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1、兴奋: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 2、抑制: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 (二)基本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想一想: 为什么清晨起来用冷水洗脸会让人尽快清醒? 为什么晚上不易入睡时,越是翻来覆去

(二)基本规律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例如,婴儿闹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复习题



1、简单说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什么是反射、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包 括哪些部分? 3、什么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其特点 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请举 例说明。 6、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一)反射 反射就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 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二)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本能、固定 例如,吮吸、眨眼、缩手反射等。 (2)条件反射:习得、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例如:望梅止渴,恐惧的习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