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石头,它能使人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笔者曾经亲临过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老师创建的汉江奇石赏石文化博物馆,看到他们利用汉江奇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得到许多专家的交口称赞。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后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现代文明,石头充当了人类的“摇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头是文明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石头在人类文明

发展中,功不可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食文化、衣文化、鞋文化、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石头,或陈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大自然绝不会造就两块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一经发现,它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具有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古人云“一城易得,一石难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那就是“赏石文化”。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禹贡》,指出泰山的峡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贡品之一。到了汉代,就有了赏石文化的雏形,文人雅士将从山间或河滩中拾的一些奇异怪石和鹅卵石,置于庭院、摆于茶几,与同窗好友共同欣赏,人们称这些有观赏性的石头为雅石、供石和奇石,现代人称它为观赏石。唐宋时期,赏石藏石之风十分兴盛。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书法家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观赏奇石,为之吟诗作赋。清代郑板桥酷爱奇石,称奇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美”。曹雪芹更是从石中引出名著《红楼梦》,亦称《石头记》。当今,赏石文化深深渗透

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奇石收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奇石博物馆、奇石收藏家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投身自然,培养爱好,收藏奇石,于是雨花石、大理石、墨石、水晶石、钟乳石、木鱼石、九龙壁石、火山弹石、燕子石、鱼化石等五彩缤纷的石头“飞入寻常百姓家”。“楚文化源头、恐龙蛋产地、远古‘郧县人’故里”等一张张的闪光的文化名片,为学校确立“人文汉江?文化青曲?特色青中”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为实现学校“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深挖汉江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营创良好育人环境”之目的,2010年11月中旬,学校拿出两间闲置的教室,老师们拿出个人历时几十年搜集的千余块汉江奇石,创建了具有青曲地方特色的汉江文化展阅室和艺苑。老师们还利用业余时间探访民间,深挖地域资源、整合地方文化,精心编撰了20万余字的系列校本教材《璀璨的汉江文化》与《石头与文化》。两间展室搭建了才艺展示的舞台,一套教材激活了师生的创新思维。

石头,使我校德育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放大校本文化的育人功能,该校教务处、德育办协同行动,把美丽的汉江石纳入了地方课、美术课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汉江文化讲座、校本教材研读、美石拍照点评、奇石竞拍直播、赏石作文评选、趣话石头大赛、泥塑再现古今、奇石鉴赏入门”等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外的巧妙衔接、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把在操场东南角的“漫步石滩”景点处淘来的汉江石,因势像形、顺势

而为制作成了“校徽”、“轿车”、“游鱼”、“七星瓢虫”等极其精美的石头画,学生们在“捡石——洗石——画石”的过程中,一步步感受着博大精深的汉水文化,渗透着自己关爱南水北调水源区、呵护青曲镇这一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不懈努力,爱家报国自然地根植在心田里、付诸于行动中。学生们常说:“我们捡的是石头,做出来的却是艺术品﹗”“同学们,奇石具有‘坚贞不屈,不动摇变节’、‘淡薄名利,不哗众取宠’、‘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乐于奉献,不惜粉身碎骨’等十大品德。让我们努力做一块装点生活的美石吧,即便不能也要争当铺路石,但千万别做那居心险恶的绊脚石。”2012年10月25日下午课余时间,在校办、教务处、德育办联手推行的“品石德创十星”活动中,杨正林老师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励志教育时如是说。

石头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华夏大地上爱石、藏石、迷石、赏石、赞石者越来越多,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了我国的赏石文化,使观赏石在美化城市环境、点缀园林景色、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观赏石头的历史,远在1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也完成了由单纯地满足生存等物质生活的需求到追求精神生活的过度。观赏美石,既是原始的文化活动,反转来又促进了原始文化的发展。石头上千变万化的纹理和美丽的图像,必然对原始人的思维活动产生影响。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始发于自然。”原始人从石头上的

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虽然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认。因为既然动植物如贝壳、龟壳等对原始文化能发生影响,为什么石头就不能呢?既然现代人能模仿石头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为什么原始人类就不能模仿呢?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原始文化就是石文化。石文化对原始文化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神话故事方面。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奥秘无法解释,就产生了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女娲炼石补天,精卫鸟噙石填海等一系列为世人所熟知的神话传说,它们都对当时的文学及艺术产生积极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和《石头记》,山石中崩出美猴王,石头幻化成贾宝玉。

石头作为图腾来顶礼膜拜,原始人把石头作为图腾来顶礼膜拜。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寄予赋有灵性的石头上,希望通过石头保佑他们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在我国羌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道口、田间地头、屋顶室内都供奉着一块白石,据传,这个民族在古代的部落战争中,一块白石救了他们。于是白石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而受到崇拜,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是原始人,泰山的山石文化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泰山山石崇拜。而且为世界各地的华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游览泰山时,除了目睹小泰山、红石门、醉心石等大型的山石奇观之外,更能看到一大景观:那些泰山的远方游客,那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捡起地上的石头,许一个心愿,然后把石头压在沿途的树枝或是石碑上。再有,在泰山的每一条游览路线和各个游览景点,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山石制成的长条形“泰山石敢

当”。据说在秦汉时期,人们把石敢当作为一种灵石,驱邪避祸,以镇风水。到了五代,出了一个以死保卫晋高祖的石敢,人们十分崇尚他的英雄行为,认为他能逢凶化吉,到明清时代,英雄人物“石敢”便与灵石“石敢当”融为一体了,而且成为泰山山石崇拜的一个物象。这种民间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已没有准确的考证,它只是作为民间香社的一种祭拜方式存在着,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由此不难看出,石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宝库,使之永远成为世界文化林中的一块瑰宝。

石头象征着坚定、坚固、顽强以及各种我们所向往的品质。因此,人们用石心比喻坚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谊,用石城汤池形容防守坚固的城池。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石头的魅力才这样恒久不衰。可以这么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利用石头或变相利用石头。所谓的变相利用,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石为器,或以石为原材料,制作成人类所需要的东西。石头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论是国家的重要建筑物,如皇宫、皇陵、御园、城堡、寺庙、堤坝、桥梁、大道等,还是民间的园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无不取材于石。至于石碑、石刻、石雕、石画、石钟、石罄、石鼓,石塔、石砚、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头上做尽文章。因为美丽的石材代表着高贵,也隐含些许神秘,而不同的石头又各具特色。山中的岩石峻峭凌厉;水中的卵石亲切圆润;北方的山石浑厚沉着;江南的石头奇巧精妙。根据石材不同的特点,人们把它用作很多用途:石刻、碑碣、石磬乐器、雕塑,尤其是建筑。建筑让石头的作用发挥得淋漓

尽致。人们常说,建筑是一部石头写的书。石头的历史也因建筑而格外融入了人类文明的历程。自古至今,从建筑的结构,到建筑表面的铺装,到建筑环境中的装饰,石材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石材的选择、组合、雕刻可以赋予建筑物不同的性格与韵味。时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建筑已远远不止于石头的构建,各种新奇的材料几乎可以达到人们想要的任何效果,石材却从来没有丧失它的光彩,依旧牵动着人们的梦想。因此,也没有人再去质疑“石头的史书”。石头依然高贵、优雅、沉着、大方地屹立于材料王国的宝座上,向人们讲述着它几千年文明的历程、几千年神秘的使命、几千年沧桑的变化。

纵观石头历史和石头文化,人们对石头的利用,一是在物质生活方面,一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富于创造力而从不安分的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已经不满足于自身的物质局限性,而力求在精神上超越它。并且,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石头的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挖掘、重视和研究那些潜伏在石头里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讲课讲稿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石头,它能使人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笔者曾经亲临过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老师创建的汉江奇石赏石文化博物馆,看到他们利用汉江奇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得到许多专家的交口称赞。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后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现代文明,石头充当了人类的“摇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头是文明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石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功不可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食文化、衣文化、鞋文化、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石头,或陈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大自然绝不会造就两块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一经发现,它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具有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古人云“一城易得,一石难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那就是“赏石文化”。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

感受石头魅力

第三课感受石头魅力教学参考 教时建议:3 — 5教时 一、本课概述: 石头,天地之骨,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就不断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也作为最早的美术材料......中华民族与石有不解之缘,女蜗炼五彩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陶渊明卧石寻梦,米芾拜石、孙悟空出石、一部《石头记》引起无数人评说……古老而神奇的东方石文化在石头中升华。石头不仅有实用价值,一些“天生丽质”的石头(石玩),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石头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它点缀着自然,美丽着环境,装饰着生活,寄托着情思。 本课内容旨在指引学生走近石文化。通过赏析岩画、石刻、石雕,探究古代文明,感知石头艺术,体验石头美感。赏石是一种文化,而创造“观赏石”则是一项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石头纹理的创造”,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与认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启迪遐思,丰富知识,美化环境与生活,增添生活情趣,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点燃学生心中艺术的火把。 二、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岩画、石刻、石雕的远古文明和神秘感,发现石头的美。 实践与创造:用多种方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造“观赏石”。 欣赏与评议: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石头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作品命名。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观赏石、石膏粉、油漆或油彩、松节油、刻刀、盛水器、布袋或塑料袋、纸板盒、清漆、油画笔、砂皮、单色台布、人造观赏石、小石头脸谱、戏曲服装道具等。 学具:油彩或油画颜料、笔、盛水器、塑料袋纸板盒牛奶盒等。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l 、欣赏史前岩画、石刻和石雕,感受古代文明。 2、欣赏观赏石,激发对“石头艺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石膏粉等材料制造“观赏石”,美化生活。 难点:1、石膏模型的制作与上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作激情。 五、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 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保护剧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从xx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出现状开展了调查。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基本状况戏曲剧种是根据各地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保护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对于表演、声腔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差异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断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须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还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近年

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方性文化越来越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xx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积极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同时,为了保持稳定,基本上以《中国戏曲志》和xx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6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大约40个剧种经常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74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数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此次调查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6个增加,6个持平。上海、河北剧种数量减少最明显。上海,原来有15个剧种,现在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39个剧种,现在只有24个。 剧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方文化名片予以保护,一些曾经沉寂的剧种得以恢复。国家现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文化的象征性,“文化”一词在不同的科学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先来了解什么是文化的象征性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由此,文化的象征性就可以理解为象征符的创造和运用对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由地创造出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换句话说,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一样,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有时会渐进地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出新的符号”,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的部分乖离和改造”。现代文化的剧烈变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社会里,由于人们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要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的感触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就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包括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报刊、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络中的等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处于这些视觉的听觉的甚至触觉的符号的包围中。现代人正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我们知道,象征符是通过人的思维在认识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象征符的创造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二是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样,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不是凭空而建的空中楼阁,也是形成于实践的过程中,并且通过一代代的积累提高的。如果说,象征符的创造活动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象征符的运用则是抽象还原到具体的过程,二者互为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象征符的创造和使用受现实生产实践能力水平的制约。 这个结论最大的意义在于,点明了某个特定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象征性现象背后的本质力量。 以消费文化为例,正如美国学者J·博得利亚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商品符号化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说简单点就是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义”。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与众不同,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的周期性则越来越短。 再以饮食文化为例,吃饱饭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吃背后的意义。年轻人都喜欢吃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吸引他们的,与其说是麦当劳、肯德基的美味,不如说是通过对这种世界流行快餐文化的认可来标榜自己的时尚行为。还有喝红酒已经成为小资情调的标志。各地传统特色小吃也已经从过去的角色中跳脱出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地域文化色彩。另外,饮食形式的象征化趋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论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 贺雪飞 【内容摘要】对广告商品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附加价值的传播已成为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广告中的文化附加值必须借助各种元素、符号才能得以表现,从本质上讲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元素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中不同“话语”类型的文化附加值在表现形式上的诸多特色。 【关键词】广告;文化附加价值;符号表现 今天,广告已经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或纯商业行为,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式,还是广告的传播无不被包容在文化之中。契合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有形产品到无形品牌的传播的转移,广告诉求更多强调的不是产品 (服务) 的物质属性,而是产品与人的联系,演绎的是人的情感、欲望和需求,表现的是人的意识和观念等等,即附加在商品实体及其价值之上的文化附加值。在众多广告话语和文本之中,我们所能找到的都是由此而派生、延伸出来的意义群落,它们共同建构起了广告内容文化附加值的“话语”类型,具体包括对价值理念的传播、对人类情感的传递、对生活方式的重塑、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①广告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影响的根本因素在于广告商品所蕴含的文化附加价值,它几乎在所有的购买决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文化附加值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表现符号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因此,在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文化附加值信息被符号化、具象化、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广告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 (画面、文字、音乐等) 来说明“产品”是什么,而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和认知也是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实现的。如同广告的文化附加值由多重意义及内涵构成一样,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也是由语言、形象、画面、色彩、音乐、场景等多重符号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符号元素作为意义的承载物和象征物,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域”,而这种“意义域”是文化所赋予的。根据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决定人们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文

石文化

绥德县第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升办学品位,走内涵发展之路,第六小学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提炼学校文化主题、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上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集思广益,结合学校实际,最终确定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石文化。 为此,学校组建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紧扣“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始终坚持“高起点、高品位”的原则,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享受快乐”为出发点,立足本校实际,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大力开发地方资源,彰显人文魅力,力争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同步并进。 二、建设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用文化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改变传统精神文化建设单一的路径,关注并丰富学生的物质和精神体验,着力发掘文化知识的陶冶价值,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发挥文化陶冶功能。 三、建设特点 六小“石文化”建设以“延续性、规模性、多元性和丰厚性”为特点,自成体系。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的建设都丰富多彩,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既有时间上的纵深积淀又有内涵

上的广博积累。 四、主要内容 (一)挖掘县域文化,确立“石文化”特色 历史上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可以说一直与“石”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而中国人对石的情感,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女娲石补天”“精卫填海”“米拜石”“石猴孙悟空”“石头记”等,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石的崇敬与喜爱,是基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对生活繁荣的美好追求。 绥德县有着深厚的“石文化”底蕴,有“汉画像石”“石羊阵”“千狮桥”“石牌楼”“四十铺石雕”等丰富的石文化资源,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之乡,是名州大地精神文化的物化体现,具有广泛的民族感召力。 六小是一所新建学校,地处城东新区三十里铺大道东头,为与摩崖石刻、黄土风情园、三十里铺大道的“石文化”浑然一体,学校领导反复论证,最终形成共识:构建以“石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深入师生实际,锻造“石文化”内涵 “石文化”艺术是一种发现艺术,是一种心境艺术。它美在自然,美在无瑕,质地美、神韵美、形态美、色彩美、意境美。既有硬朗、坚强、干脆、温润、沉稳、细腻等特性,又谐音“实”,有踏实、诚实、充实、朴实无华、实至名归等寓意,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由此,六小提出“点石成金”的“石文化”办学理念。

[山东,琴书,传承,其他论文文档]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山东琴书流派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也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演唱风格稳重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二十世纪末,山东琴书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保护和扶持。菏泽学院音乐系作了大胆尝试,把山东琴书等曲艺引进课堂。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而山东琴书也正是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 (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又称“玩局”)。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琴书前景堪忧,每况愈下。而作为鲁西南大地的唯一高等学府—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办学特色的目标,并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菏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的高校课程。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从山东琴书的简介;历史溯源;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代表曲目;传承意义,作以下阐述。 一、山东琴书的简介和历史溯源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始定名“山东琴书”。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军a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己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 二、山东琴书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一撂地说书。随着山东琴书的影响不断扩大,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 书遂称为“南路琴书”。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 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理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一) 论文关键词:孤象征意义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演变 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有亢者狐,率彼幽草。(《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小雅·都人士》) 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见则天下大旱。(《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文化素质讲座-符号与象征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 符号与象征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符号与象征 象征(symbol)是一个和众多与人类思维有关的学科相联系的概念,早在远古时期的巫术与神话中,就已存在象征的运用。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几乎各学科领域都有对象征的研究与阐述。在西语语境中,symbol兼具“象征”与“符号"两种含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象征"还是“符号”的辩论,而实际上,在语言学、艺术学、文化学与心理学层面上,象征与符号在很多时候是等同的,符号是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象征是需要符号指称的象征。 黑格尔说过:“‘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换一句话讲,艺术一开始便是象征性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它与单纯的符号或记号不同,意义与表现意义的手段之关系不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在艺术里,意义与象征的联系是密切吻合的。 用“象征”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外在事物”,既可以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之物,又可以是人工创造的。事实上,作为艺术品,当它成为象征物时,不管它是对自然物的肖似模拟或变形处理,本身便打上了人的精神烙印。当同一题材的某一形象与某一特定意义联系在一起时,这一形象便成了符号,它是这种意义的代表。因而,这种象征有别于一般的“外在事物”。现代“象征形式哲学”的代表人物卡西勒指出,一种象征形式应理解为一种精神能量,借它之助使一种精神的意义内容和一种具体的感性记号相连,并内在地属于此记号。据卡西勒看来,“象征不只是一种指示性记号,从一个领域指示另一个领域,而且是参与这两个不同领域的记号,即通过外部物质世界中的记号显示内部精神世界中的记号,或从可见物质世界中的记号显示内部精神世界中的记号。因而具有精神活动的人被其称作‘象征动物’。因此作为一种记号观念的象征主要与它所‘代表’、‘暗示’、‘含蕴’的精神内容有关。”也就是说,象征不是独立性存在,它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是沟通“能指”与“所指”的中介。只有当符号暗示了有别于自身的意义时,象征才是存在的。 发现远古时期的巫术和神话中就已存在象征的运用,所以这一概念的历史也极为悠长。故而学术界存在着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认真考究就会发现,由于象征的意涵外延广大,几乎每一同人类思维有关的学科都有与之相关的内容,研究者在对象征概念运用和研究时都只是从自己相关的领域出发,或就某一人对象征的理解进行论述。黑格尔首先在他的巨著《美学》(第二卷)中,讨论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提出人类艺术史的第一种类型,就是象征型的,他说“‘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他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他只应看作艺术前的艺术”;他还指出:“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在此,他还论述了宗教、神话和象征的关系。象征主义运动风靡全球之后,涌现了一大批关于象征

国内外石头主题公园案例汇总

国内外主要石头主题公园 一、国内石头主题公园 (一)江苏常州石文化主题公园---梦幻石乐园(在建) 占地面积:1200亩。 总体形象:梦寻石缘乐享人生 总体定位:以石文化交流为主题,集石文化创意、观赏石展示交易、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石文化主题休闲旅游目的地。 五大重点项目:太湖之谜、省石巡礼、石头历险记、室内冲浪馆、赏石永久国际会议论坛。 具体内容:常州石文化主题公园是以石文化为主题,集科普探秘、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康体养生、会议度假于一体的主题公园。该园以科技创新、艺术创新为主导,以参与和体验为重点,以景观和娱乐相结合为追求,围绕主题分设了解石园、赏石园、乐石园、鉴石园和享石园等五大园区。每一个园区都有不同的石

文化主题,不同的石园林景色和不同的玩石趣味游乐项目,使游客全方位地感受石文化的深邃和情趣。最终将石文化主题公园打造成为“两个中心一个世界”中国乃至全球的观赏石文化创意中心、中国乃至全球的赏石交流交易中心、石文化主题游乐大世界。 (二)珠海横琴岛石博园

国内唯一的石文化公园----珠海石博园开园石博园是一个以石文化为主旨,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石疗保健、石趣饮食、奇石贸易为一体的主题公园。石博园公园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把“石头与地球”、“石头与人类生活”、“石头与爱情”、“石头与艺术”、“石头与音乐”、“石头与民俗”等内容充分通过景观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各种演出的演绎方式来表达,以求对石头有一个全新的解读和表达,从而打造一个独特而又充满情趣的的石文化园。石博园将结合功能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构思和造园手法,撷取石文化中最经典的片段,实现现代主题公园创造欢乐、制造欢乐的目的,赋予石头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满足现代人追求新、奇、特的心理,从而创造成功的主题公园。石博园占地30余万平方米,投资1.1亿元人民币,是当今世界后现代主题公园的典型代表,结合了浪漫主义、功能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造园手法,重点演绎了石头与音乐、图腾、宠物、彩绘、科普、拓展、烧烤、爱情、餐饮、保健等方面的亲密本质,可分为罄乐歌舞区、图腾崇拜区、高山流水区、奇石动物区、彩绘广场区、野战拓展区、爱情岛区、石博宴会区、动感时空区、天体浴场区、化石科普区等11个大区。 1、功能分区 公园总体规划将公园分为六个功能区,分别为: (1)入口区 入口区包括入口广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展览馆、商铺等,整体上这一部分的设计风格围绕石文化主题,突出原始粗犷的特点,大门首先要在体量和建筑特色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围墙与整个园区风格一致,生态化。

滨州文化

滨州文化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的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因公元951年(后周显德三年)置滨州而得名。滨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有序。从鲁北阳信小韩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这就有人类繁衍,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正如《易?系辞》所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代为薄姑氏领地,因“薄”与“蒲”、“博”“渤”“鹁”等字通假,才有了“蒲台”、“博兴”、“渤海湾”“鹁鸪李”诸多地名的历史由来。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在现代史上,滨州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渤海根据地。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蕴涵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一、历史名人 1、孙武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2、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61~前93年)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富平县(今惠民县)人自幼好学,性格诙谐。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被征为贤良方正,入朝事汉武帝,为太中大夫,政绩卓著。因多著述,为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东方朔之父姓张,名夷,字少平,母田氏。因其出生三天丧母,由邻母拾朔抚养,故名日“朔”;时东方天色始明,故以“东”为姓。东方朔自幼聪慧过人,成年人朝后,常以滴谏事汉武帝。建元年间,汉武帝不顾国困民穷,欲大兴土木,建上林苑。后武帝采纳东方朔的谏正,收回御命,使人民少受赋税与徭役之苦。东方朔还屡陈农战强国之计、兴利除弊之策,多为武帝所采纳。 东方朔常被汉武帝问以众臣不解异难之事,且多能解答甚详。东方朔晚年不顾年老体弱,刻苦著述,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 3、董永

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历时一个月,6000余名读者参与,十余位文化名家把关,58991票,终于选出了咱陕西今天的十大文化符号:兵马俑、大雁塔、黄帝陵、西安城墙、革命圣地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由于陕西文化厚重博大,为了尽量减少此次评选留下遗憾,我们在读者建议、专家推荐的基础上,另设立了十大入围文化符号。 兵马俑 无论是影响力、知名度还是“含金量”,兵马俑成为陕西文化符号都当之无愧。有句话叫“没去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已经成了国际友人来中国必选的旅游景点,它不仅是陕西的,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兵马俑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浩大、气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目前是陕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 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12000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站在一号坑前最令人感到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帝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西安城墙 在哪里还能看到比西安城墙更为完整的古代城防建筑?没有了,陕西仅此一座,中国仅此一座,世界也仅此一座。 明洪武年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一座大于唐皇城的城垣拔地而起,600多年后,西安城墙最初的防御功能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西安城墙连同它四周近百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环城公园,成为今天西安人休闲娱乐、外地人凭吊历史的文化景区。 秦岭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在众多古代诗歌中,秦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自然景观。同时,秦岭是“界线”。在地理学家眼里,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

石头文化知识

然石材常见的表面加工(Surface Finishing)方法 抛光(Polished): 表面非常的平滑,高度磨光,有镜面效果,有高光泽。花岗岩、大理和石灰石通常是抛光处理,并且需要不同的维护以保持其光泽。 亚光(Honed): 表面平滑,但是低度磨光,产生漫反射,无光泽,不产生镜面效果,无光污染。 粗磨(Rough-Rubbing): 表面简单磨光,把毛板切割过程中形成的机切纹磨没即可,感觉是很粗糙的亚光加工。机切(Machine-Cut): 直接由圆盘锯砂锯或桥切机等设备切割成型,表面较粗糙,带有明显的机切纹路。 酸洗(Pickling): 用强酸腐蚀石材表面,使其有小的腐蚀痕迹,外观比磨光面更为质朴。大部分的石头都可以酸洗,但是最常见的是大理石和石灰石。酸洗也是软化花岗岩光泽的一种方法。荔枝(Bushhammered): 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是用凿子在表面上密密麻麻的凿出小洞,有一模仿水滴经年累月的滴在石头上的一种效果。

菠萝(Picked): 表面比荔枝加工更加的凹凸不平,就像菠萝的表皮一般。 剁斧(Chiselled): 也叫龙眼面,是用斧剁敲在石材表面上,形成非常密集的条状纹理,有些像龙眼表皮的效果。 火烧(Flamed): 表面粗糙。这种表面主要用于室内如地板或作商业大厦的饰面,劳动力成本较高。高温加热之后快速冷却就形成了火烧面。火烧面一般是花岗岩。 开裂(Nature Split): 俗称自然面,其表面粗糙,不过不像火烧那样粗糙。这种表面处理通常是用手工切割或在矿山錾以露出石头自然的开裂面。 翻滚(tumbled): 表面光滑或稍微粗糙,边角光滑且呈破碎状。有几种方法可以达到翻滚效果。20毫米的砖可以在机器里翻滚,3厘米砖也可以翻滚处理,然后分裂成两块砖。大理石和石灰石是翻滚处理的首选材料。 刷洗(Brushed): 表面古旧。处理过程是刷洗石头表面,模仿石头自然的磨损效果。

最能代表中国的七大文化

最能代表中国的七大文化 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厚重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中,我们还应该向世界推荐什么? ---------题记-------- 一种精神——茶道精神

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 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普洱的愈存愈香…… 品完之后回味无穷,清香留在唇齿间。这都是中国茶叶所独具的魅力。 除了舌尖的诱惑之外,饮茶所浓缩的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 这就是茶道精神,值得中国向全世界推荐。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一两好茶、一壶沸水、一套古韵犹存又契合茶叶特性的茶具,一个洒落阳光的午后, 煮一壶好茶,看茶叶在沸水间上下翻腾,最后静静沉落,凝练成最适宜的颜色,

清香溢满心间。 就像是看人生起伏,繁华过后见真淳。掬一杯好茶,满足味蕾,更体会中国人的智慧。 如此之魅力,如此之精神,怎能不向全世界展示? 一种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 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从西周开始民间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

12吕剧《祥林嫂》浅评

12吕剧《祥林嫂》浅评 山东艺术学院李建军 一、吕剧《祥林嫂》改编的重要意义 吕剧《祥林嫂》是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而改编的。 作者讲述了一个农村在当时典型的故事,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祥林嫂”从小被卖给小她11岁的祥林做童养媳,先后嫁给二个丈夫都死去,生过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这对于一个丧夫又丧子的女人,命运是何等的悲惨。在当时封建思想束缚下,她的命运非但得不到理解,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瘟神”。她百思不得其解的苦命问“我”时,“我”也是不好回答。在她眼里这样一个见过世面的人都没有办法回答她,无奈,绝望的她只能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静静的死去。 这是一个寻常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像祥林嫂这样命运悲惨的妇女不只有她,作者只拿这么一个人物来让人沉思、让人不安、让人觉醒,沉思——社会发展中思想决定人的出路;不安——社会发展中思想毁灭人的命运,觉醒——社会发展中思想教你如何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与他所处的社会又发展到怎样的前景。无疑祥林嫂的命运是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制度的压迫,二是人们的思想的束缚,三是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的限制。 二、吕剧艺术形式的典型人物的艺术再现

剧本在创作时,本着体现鲁迅先生的核心思想,又围绕吕剧音乐的艺术特色,演员在表演时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 (一)理解剧本 首先,最感观的就是剧情故事,其次,人物的初步形象,再就是音乐旋律。音乐旋律是最容易体现吕剧的艺术特色的。吕剧的曲牌多是四平、反四平。曲调的平缓、优美,何况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在鲁西南,受吐字规音的影响,吕剧的旋律相对比豫剧、淮剧而言就平缓委婉了,不像豫剧那么高亢,更不像是淮剧那样的激烈、起伏大。越是平缓的音乐伴奏越能表现主人公在下雪的街头游荡时周围是热烈的爆竹声中,所体现出来的无奈、孤寂和惆怅,不得不接受的不公与命运的多舛。这于鲁镇上空响起激烈爆竹的热闹声和新年喜悦的气象中,更加突出主人公的悲催遭遇,更加吻合了原著小说中的意境。“逢上必下,逢左必右”这种舞台调度规律也就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注意力,当越来越响的爆竹声唤醒了仿佛在蒙睡中的祥林嫂,以委婉低沉,失去生机的音乐旋律,诉说着她的故事:“见潇潇,雪漫漫,寒冬腊月又一年,长长的岁月,我怎么过……如梦如真在眼前”唱到这里时,就已经在回忆中诉说“自己的故事了”,观众这时在心理上也和演员产生了共鸣(要听她诉说的故事了),加上“清版”的节奏手法更彰显出了人物孤寂、无奈的处境。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论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 贺雪飞 【内容摘要】对广告商品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附加价值的传播已成为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广告中的文化附加值必须借助各种元素、符号才能得以表现,从本质上讲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元素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中不同“话语”类型的文化附加值在表现形式上的诸多特色。 【关键词】广告;文化附加价值;符号表现 今天,广告已经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或纯商业行为,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式,还是广告的传播无不被包容在文化之中。契合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有形产品到无形品牌的传播的转移,广告诉求更多强调的不是产品 (服务) 的物质属性,而是产品与人的联系,演绎的是人的情感、欲望和需求,表现的是人的意识和观念等等,即附加在商品实体及其价值之上的文化附加值。在众多广告话语和文本之中,我们所能找到的都是由此而派生、延伸出来的意义群落,它们共同建构起了广告内容文化附加值的“话语”类型,具体包括对价值理念的传播、对人类情感的传递、对生活方式的重塑、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①广告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影响的根本因素在于广告商品所蕴含的文化附加价值,它几乎在所有的购买决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文化附加值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表现符号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因此,在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文化附加值信息被符号化、具象化、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广告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 (画面、文字、音乐等) 来说明“产品”是什么,而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和认知也是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实现的。如同广告的文化附加值由多重意义及内涵构成一样,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也是由语言、形象、画面、色彩、音乐、场景等多重符号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符号元素作为意义的承载物和象征物,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域”,而这种“意义域”是文化所赋予的。根据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系统,它

诗经里的石文化

古 首先对题目解释一下,古风指夏楚古风俗,古石指汉江穿心石,古节日指襄阳穿天节,古诗歌指《诗经·汉广》,他们都与中华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夏楚是两个古老的民族,楚族又算是夏族的一个分支,这两个古老的民族都先后在汉水流域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其古风俗至今仍活跃在华夏荆楚。夏民族认为,石头是神性的物质,有崇石的习俗,据《书经·夏书·禹贡》载:“厥贡,……铅松怪石”。说明夏禹本人也十分尊崇石头,并把“怪石”同金属、木材一起列为必须的贡品了。因而产生了夏禹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神话传说。又传说夏禹的母亲吞薏苡(一年生草,叶狭长,有平行脉,花生于叶腋,果实椭圆,其仁白色,可杂米中作粥饭及磨面,并入药。)而生夏禹。这种传说就使居住在汉水边的古襄阳的人们形成了一种风俗,就是春天里人们在汉江边寻找有孔窍的石子,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妇女的头上,祈求生子、吉祥。大人们喜爱小孩子,希望长大以后有所作为,也有用薏苡草作丝、汉江穿心石作珠,戴在小孩腕上的,意在消灾避邪,健康成长。这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珍珠项链、玉坠和手镯。这种习俗,传下来就产生了郑交甫在万山(汉水南岸,古襄阳人最早居住地)遇汉水女神(江妃二女)赠佩珠定情的神话传说,也就有了以此为背景的古诗歌《汉广》和到现在仍然流行的男女结婚时互赠戒指和项链的风俗。 汉江穿心石在宋代杜馆所著《云林石谱》和明代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等典籍中都有描述。《云林石谱》:“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又小窍。土人每因春时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明代袁中朗和黄亚夫分别诗咏穿心石。袁中朗咏: 溪上望穿石,欹悬如瓮子。 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镜里。 平平翠叠中,一峰夭矫起。 淡与奇相值,幽艳忽无比。 鬼斧凿天真,刻意出新诡。 一处勾玲珑,千崖璨花蕊。 虚空不受云,飞仙无停趾。 唯有地籁风,终古来游止…… 黄亚夫咏: 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莓台。 钩廉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家池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