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尽相同,对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有不同的标准,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很难适应这一发展。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应该从源头解决,统筹高校、企业、社会、政府和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然而,究其根本,还是企业与高校之间对于人才培养供求的脱节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不重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健全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发布招聘信息、统计毕业生及实习与就业人数、派发档案或进行集体咨询与讲述等;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咨询与辅导、职业能力的培养及测试和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同时,还较少涉及对大学生就业面试的应对及商务礼节礼仪的有效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对就业形势的分析报告,往往采取课堂集中面授和讲座等形式,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效果不佳。

而且,类似这样的就业指导基本面向所有大三或大四毕业生,

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个人兴趣、能力等自身存在的情况进行专业咨询与指导。

根据对大三及大四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学校或企业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指导与培养,然而由于高校以往开展的就业指导教学及讲座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往往令学生大失所望,也逐渐对类似的就业指导产生反感,也就忽视了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三)高校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错位一方面,企业未能与高校建立直接的人才供需链。

企业要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具备哪些能力及专业素质,高校则有针对性地设立教学课程和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

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明确。

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尽相同,对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有不同的标准,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很难适应这一发展。

(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好高骛远、功利色彩浓厚、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

一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去一些大城市就业,造成大城市人才过剩,小城市及乡镇人才短缺;二是大多数企业到高校招聘的岗位都是一些简单劳动及体力劳动等的领域,这显然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形成了巨大落差;三

是大学生自身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与他人合作能力、职业道德、动手及沟通的能力都十分缺乏。

学生平时不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消化与积累,或者是一味地死学课本,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去主动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动手、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都潜藏着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被用人单位淘汰的危机。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及方法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工作设计、需求分析、人才招聘、培训开发、绩效与薪酬管理等环节必须环环相扣,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工作需求招聘合适的人才,再根据工作设计进行人才培养,这些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式。

而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参考这一模式。企业应该与当地高校建立战略关系,然后高校要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配套培养,才能不至于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政府部门则要起相当重要的中介作用。鉴于这一模式,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教育公费的投入,政府要在高校人才培养及大学生的就业方面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持续性的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

政府应作为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积极促进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

式。

诸如政府完全可以号召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而同时委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供一系列基本技能及事务性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基层人才严重匮乏,存在大量用人需求,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与法规,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以高校及各教育部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于社会的需要高校应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坚持着眼人才培养应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能一味地追求生源而盲目设置专业。

要以就业为主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开展分类培养的模式,开设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当中。

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同时课程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座谈、讲座及课堂集中讲授等方式,要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教学方式。结合课程讲授、行为训练、单独交流指导、企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让就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又使其能力提升。

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设计并完善职业发展规划。

高校应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寻求与企业的合作,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一方面让大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能

使其了解到企业运行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自己专业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有效运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坚持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毕业生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不能老盯着“铁饭碗”,不能眼高手低,要知道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基层。到中小城市、中小微企业就业,在基层锻炼自己,挖掘自己潜能。

要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攻坚克难,努力扎实地掌握课本上理论性的知识,要有意识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校期间要多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组织与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是其毕业后就业的重要因素。

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自己的分析与综合判断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为自己寻求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诸如周末做兼职,从而为自己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身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意志。

总之,应该建立的就是一套将政府、企业、高校及学生本人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就业培养与配置体系,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系统,让这个系统的循环运行达到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要求。

增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增强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