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消防燃烧学笔记
消防工程师消防笔记(自己总结)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综合能力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有焰燃烧还需具备链式反应自由基。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一定的助燃物(氧化剂)、一定的引火源(温度)和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燃烧的类型着火燃烧的开始,出现火焰为特征定义可燃物+空气+一定温度和引火源-引起燃烧-着火源离开后继续燃烧分类点燃(强迫着火、引燃)定义:从外部能源(如电火花)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燃烧波传播自然定义: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类型:(1)化学自然:常温下发生(2)热自然:可燃物与氧化剂预混+加热(不是点火)爆炸定义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特质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说明: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而不是物理爆炸)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燃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一闪即灭)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意义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因为越容易达到)。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应用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燃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外部热源(引火源)使物质(固、液、气)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意义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因为越容易达到)应用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精讲班讲义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既然走上了消防考试的道路,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生活中有很多的苦难,然而这就是生活,但人生不止于此!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4)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称为有焰燃烧。
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在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无焰燃烧。
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叫做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称为助燃物。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可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的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容易自由结合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对于多数有焰燃烧而言,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因此,可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消防工程师考试笔记汇总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如果一个条件不具备,燃烧不会发生。
(考题)(一)可燃物按照其状态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3大类。
(二)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广泛存于空气中的氧气。
(三)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考题)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着火分为:点燃:自燃:化学自燃和热自燃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汽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现象。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点定义: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成为闪点。
闪点意义:闪点是衡量液体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液体温度低于闪点,液体不会发生闪燃。
液体火灾危险性类别:(必须记忆)考点甲类闪点小于28℃只需记忆温度28℃~60℃这两个温度界限即可乙类闪点大于等于28℃小于60℃丙类闪点大于等于60℃(二)燃点燃点定义: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
燃点危害性:物质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使用燃点来衡量!(三)自燃点自燃点定义: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不需要明火作用)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一)气体燃烧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将气体加热到燃点,燃烧速度快。
气体燃烧可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特点:燃烧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特点:反应快、温度高、压力升高、体积迅速膨胀、危害性大。
压力可达709.1~810.4kpa(二)液体燃烧液体燃烧方式:闪燃、沸溢、喷溅(三)固体燃烧固体燃烧包括: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动力燃烧第四节燃烧产物(一)燃烧产物的概念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成为燃烧产物。
消防燃烧学笔记
消防燃烧学笔记消防燃烧学一火灾燃烧的基本知识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可以看到火焰,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蜡烛棉芯较长时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有黑烟冒出。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的防火和灭火的方法。
防火的方法:一是控制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三是消除点火源,四是设置阻火装置。
灭火的方法: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化学抑制法。
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
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当温度不变时,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体积成正比,如果该反应按照某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步完成,则反应物浓度的方次即等于化学反应式中的反应比例常数。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燃物燃烧时,活化能越大,燃烧速度越慢,火场温度越低,燃烧速度也慢。
烟囱效应是指在建筑物的竖直通道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使自然对流循环加强,促使烟气上升的效应。
烟囱效应如何形成的:当燃烧发生时,烟囱内温度较高,密度小于外界密度,所以,外界空气不断地往烟囱内,烟囱内热空气向上运动,从而形成了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受两个因素影响:高度和内外温差。
高度越高,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明显。
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是的危害特别大。
在发生火灾时,楼梯通道、电梯井如不采取防火措施,就会起到烟囱的作用。
举例说明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一是烟气缺氧、窒息作用,如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量。
二是具有毒性、刺激性、腐蚀性作用,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硫、盐酸等酸性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三是具有热损伤作用,发生轰燃室内烟气温度在600度以上,将会对人体产生不可挽回的损伤。
四是烟气减光性。
在火场弥漫的烟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疏散。
五是烟气爆炸性,烟气中的不完全产物,使火场有爆炸的危险。
六是烟气的恐怖性,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恐怖性是人们的逃生速度大为降低。
已知木材的组成,求1kg木材燃烧所放出的热量(高低值)高值=4.18x{81c+300h-26x(o-s)}低值=高值—6x(9h -w)x4.18 c:碳h:氢w:水s:硫o氧+氮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一是化学自燃,不需要外界加热。
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技术实务重点知识手中笔记学习复习知识必备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2.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3.大部分燃烧产生和发展需要4 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口诀:可助火势4.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为着火和爆炸..5.气体燃烧方式有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6.液体燃烧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7. 固体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和动力燃烧爆炸..口诀:发表意见时发烟才有动力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和雷击..2.灭火的方法有冷却、隔离、窒息和化学抑制..3.火灾分A、B、C、D、E、F 六类..A 类固体、B 类液体、C 类气体..4.火灾按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记忆方法:313;151特别重大火灾:死30 人;伤100 人;损1 亿..重大火灾:死10 人至30 人;伤50 人至100 人;损5000 万至1 亿..较大火灾:死3 人至10 人;伤10 人至50 人;损1000 万至5000 万..一般火灾:死3 人;伤10 人;损1000 万..5.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口诀:防放备吸烟的不玩雷电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太阳向地球表面热传递的过程..口诀:传对幅7.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闷顶内、外墙面..口诀:管缝内外开8.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轰燃和衰减阶段..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0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02.粉尘爆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03.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04.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如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会降低..05.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06.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07.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08.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气均不能发送爆炸..09.随着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浓度的增加;爆炸产生的热量增多;压力增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浓度超过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和爆炸压力随可燃物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10、常见引起爆炸的点火源主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见表..常见引发爆炸的点火源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01.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02.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03.易燃气体分为二级..I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II 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 个百分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04.一般来说;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如氢气H2比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速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05.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大.. 06.易燃气体当压力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体积成正比;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即压力越大;体积越小;在体积不变时;气体的温度与压力成正比;即温度越高;压力越大..07.气体中所含的液体或固体杂质越多;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气体的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08.用高压合金钢并含铬、钼等一定量的稀有金属制造材料;定期检验其耐压强度等..09.易燃液体分为三级..1I 级..初沸点≤35℃;2II类..闪点<23℃;并初沸点大于35℃;3III 类..23℃≤闪点≤35℃;并初沸点大于35℃;或闪点大于35℃并≤60℃初沸点大于35℃且持续燃烧..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将闪点≥28℃且<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将闪点≥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10.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如大部分化工原料及其制品;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属可燃固体..11.氧化性物质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氧化剂;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含有两价的—O—O—结构的有机物质;也可能是过氧化氢的衍生物..第二篇建筑防火第一章概述01.建筑起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其它原因..02.建筑防火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防火、建筑材料防火、防火分区分隔、安全疏散、防烟排烟、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第二章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01.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爆炸极限和自燃点是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可燃气体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越容易与空气或其它助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越大..可燃气体的自燃点越低;遇有高温表面等热源引燃的可能性越大;火灾爆炸的危险性越大..02.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评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最直接的指标是蒸气压;蒸气压越高;越易挥发;闪点也越低;由于蒸气压很难测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液体的闪点来确定其危险性..闪点越低的液体;越易挥发而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燃也越容易..对于可燃液体;通常还用自燃点作为评定火灾危险性的标志;自燃点越低的液体;越易发生自燃..03.对于绝大多数可燃固体来说;熔点和燃点是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参数..熔点低的固体易蒸发或气化;燃点也较低;燃烧速度也较快..许多低熔点的易燃固体还有闪燃现象..固体物料由于组成和性质存在的差异较大;各有其不同的燃烧特点;复杂的燃烧现象;增加了评定火灾危险性的难度;评定的标志不一..例如;粉状可燃固体是以爆炸浓度下限作为标志的;遇水燃烧固体是以与水反应速度快慢和放热量的大小为标志;自燃性固体物料是以其自燃点作为标志;受热分解可燃固体是以其分解温度作为评定标志..04.将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液体闪点基准定为小于28℃;乙类定为大于28℃包括并小于60℃;丙类定为大于60℃包括;这样划分甲、乙、丙类是以汽油、煤油、柴油的闪点为基准的..05.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甲类; 例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和天然气等绝大多数可燃气体..少数气体的爆炸下限大于10%;在空气中较难达到爆炸浓度;所以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乙类;例如;氨气、一氧化碳和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06.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举例注:1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按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2丁、戊类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当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1/4或可燃包装体积大于物品本身体积的1/2时;应按丙类确定..第三章 建筑分类与耐火等级01.按使用性质分类1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民用建筑的分类见表.. 民用建筑的分类上表中;住宅建筑是指供单身或家庭成员短期或长期居住使用的建筑..公共建筑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教育、办公、科研、文化、商业、服务、体育、医疗、交通、纪念、园 林、综合类建筑等..02.按其结构形式和建造材料构成可分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混结构等.. 03.按建筑高度可分为两类..1单层、多层建筑..27m 以下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m 或已超过24m 但为单层 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2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 的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高度大于24m 的非单层建筑..我国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高层建筑;称超高层建筑.. 04.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等级05.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主要是指组成建筑构件材料的燃烧性能.. 1.不燃性..用不燃烧性材料做成的构件统称为不燃性构件..不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砖、石、砌块、石膏板等.. 2.难燃性..凡用难燃烧性材料做成的构件或用燃烧性材料做成而用非燃烧性材料做保护层的构件统称为难燃性构件..难燃烧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经阻燃处理后的木材、塑料、水泥、刨花板、板条抹灰墙等..3.可燃性..凡用燃烧性材料做成的构件统称为可燃性构件..燃烧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起火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如木材、竹子、刨花板、保丽板、塑料等.. 06.耐火极限是指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h表示..其中;支持能力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承重或非承重建筑构件在一定时间内抵抗垮塌的能力;耐火完整性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焰和热气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现火焰的能力;耐火隔热性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07.影响耐火极限的要素:材料本身的属性、建筑构配件结构特性、材料与结构间的构造方式、标准所规定的试验条件、材料的老化性能、火灾种类和使用环境要求..08.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分一、二、三、四级;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也分为一、二、三、四级;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重要性和火灾扑救难度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②单、多层重要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第四章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01.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防止火灾蔓延、保障灭火救援场地需要、节约土地资源、防火间距的计算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出的可燃构建;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如为储罐或堆场;则应从储罐外壁或堆场的堆垛外缘算起..02.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在执行上表的规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相邻两座单、多层建筑;当相邻外墙为不燃性墙体且无外露的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无防火保护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面积之和不大于该外墙面积的5%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减少25%..2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图2-4-3 当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防火间距示意图图2-4-4 当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防火间距示意3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4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屋顶无天窗且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5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6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当符合规范允许减小的条件时;仍不应减小..7.防火间距不足时的消防技术措施:防火间距由于场地等原因;难于满足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时;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补救措施:1改变建筑物的生产和使用性质;尽量降低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改变房屋部分结构的耐火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2调整生产厂房的部分工艺流程;限制库房内储存物品的数量;提高部分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3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造为防火墙或减少相邻建筑的开口面积;如开设门窗;应采用防火门窗或加防火水幕保护..4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且与新建筑物相邻的原有陈旧建筑物..5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在设置防火墙时;应兼顾通风排烟和破拆扑救;切忌盲目设置;顾此失彼..8.锅炉房、变压器室布置1燃油和燃气锅炉房、变压器室应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但常负压燃油、燃气锅炉可设置在地下二层;当常负压燃气锅炉距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6m时;可设置在屋顶上..燃油锅炉应采用丙类液体作燃料..采用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大于等于 0.75的可燃气体为燃料的锅炉;不得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内..2锅炉房、变压器室的门均应直通室外或直通安全出口;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m的窗槛墙..3锅炉房、变压器室与其它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隔开..在隔墙和楼板上不应开设洞口;当必须在隔墙上开设门窗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窗..4当锅炉房内设置储油间时;其总储存量不应大于1m3;且储油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锅炉间隔开; 当必须在防火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5变压器室之间、变压器室与配电室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隔开..6油浸电力变压器、多油开关室、高压电容器室;应设置防止油品流散的设施..油浸电力变压器下面应设置储存变压器全部油量的事故储油设施..7锅炉的容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油浸电力变压器的总容量不应大于1260kV·A;单台容量不应大于630kV·A.. 8应设置火灾报警装置..9应设置与锅炉、油浸变压器容量和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10燃气锅炉房应设置防爆泄压设施;燃气、燃油锅炉房应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对燃油、燃气锅炉房通风要求的有关规定..9.柴油发电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10.消防控制室布置1单独建造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宜设置在建筑物内首层的靠外墙部位;亦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 3严禁与消防控制室无关的电气线路和管路穿过..4不应设置在电磁场干扰较强及其它可能影响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附近..11.消防设备用房布置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设备用房;如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防排烟机房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12.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在首层或二、三层;当必须设在其它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400㎡..2一个厅、室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3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4幕布和窗帘应采用经阻燃处理的织物..13.歌舞厅、卡拉0K厅含具有卡拉0K功能的餐厅、夜总会、录像厅、放映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下简称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布置在建筑的首层或二、三层;宜靠外墙设置;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和尽端;当必须设置在其它楼层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2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3一个厅、室的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当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小于50㎡;可设置一个出口..4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防烟、排烟设施等..第五章防火防烟分区与分隔01.不同耐火等级民用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当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 1.0倍;局部设置时;防火分区的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 1.0倍计算..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可按单、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营业厅、展览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采用不燃或难燃装修材料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置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大于4000㎡;2设置在单层建筑内或仅设置在多层建筑的首层内时;不应大于10000㎡;3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不应大于2000㎡..总建筑面积大于 20000㎡的地下或半地下商业营业厅;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的区域..相邻区域确需局部水平或竖向连通时;应采用符合规定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02.隧道内的变电站、管廊、专用疏散通道、通风机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应采取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等分隔措施与车行隧道分隔..03.水平防火分区;即采用一定耐火极限的墙、楼板、门窗等防火分隔物按防火分区的面积进行分隔的空间..按垂直方向划分的防火分区也称竖向防火分区; 可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楼层范围内;防止火灾向其他楼层垂直蔓延;主要采用具有一定耐火极限的楼板做分隔构件..0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相互分隔的独立房间;如卡拉OK 的每间包房、桑拿浴的每间按摩房或休息室等房间应是独立的防火分隔单元..当其布置在地下或四层及以上楼层时;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即使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面积也不能增加;以便将火灾限制在该房间内..05.观众厅、会议厅包括宴会厅等人员密集的厅、室布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时;建筑面积不宜大于 400㎡;且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自动灭火系统;幕布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06.住宅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与其他功能的建筑有较大差别;需独立建造..07.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居住部分与商业服务网点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性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完全分隔;住宅部分和商业服务网点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 08.中庭建筑火灾的防火设计要求1中庭应与周围相连通空间进行防火分隔..采用防火隔墙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采用防火玻璃时;防火玻璃与其固定部件整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但采用C类防火玻璃时;应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采用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并应符合规范的相关规定;与中庭相连通的门、窗;应采用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2高层建筑内的中庭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4中庭内不应布置可燃物..09.对不设窗间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高度不低于1.2m的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0.8m..10.防火分隔构件可分为固定式和可开启关闭式两种..固定式包括普通砖墙、楼板、防火墙等;可开启关闭式包括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水幕等..11.防火墙是具有不少于3.00h耐火极限的不燃性实体墙..12.防火卷帘一般设置在电梯厅、自动扶梯周围;中庭与楼层走道、过厅相通的开口部位;生产车间中大面积工艺洞口以及设置防火墙有困难的部位等..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安全;除中庭外;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10m;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 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该防火分隔部位宽度的1/3;且不应大于20m..13.防火门按耐火极限:防火门分为甲、乙、丙三级;耐火极限分别不低于1.50h;1.00h;和0.50h; 对应的分别应用于防火墙、疏散楼梯门和竖井检查门..14.防火分隔水幕宜采用雨淋式水幕喷头;水幕喷头的排列不少于3排;水幕宽度不宜小于6m;供水强度不应小于2L/sm..15.防火阀平时处于开启状态;发生火灾时;当管道内烟气温度达到70℃时;易熔合金片熔断断开而自动关闭..16.防火阀的设置部位1穿越防火分区处;2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3穿越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4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5竖向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但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水平风管与竖向总管的交接处可不设置防火阀;6公共建筑的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的竖向排风管;应采取防止回流措施或在支管上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公共建筑内厨房的排油烟管道宜按防火分区设置;且在与竖向排风管连接的支管处应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150℃的防火阀..17. 排烟防火阀设置场所:排烟管在进入排风机房处;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上;排烟系统的支管上..当管道内的烟气达到280℃时排烟阀门自动关闭..18.防烟分区面积划分: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0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
第一册--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定义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充分条件一定量的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必要条件1、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2、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引火源明火、电、雷击、高温、自然物质。
燃烧类型1、着火①点燃②自然(化学自然、热自然)。
2、爆炸:最主要的特征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燃点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燃烧的方式及特点气体燃烧:①扩散燃烧的特点: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
②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①闪燃②沸溢: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③喷溅: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固体燃烧:①蒸发燃烧②表面燃烧(无火焰燃烧)③分解燃烧(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一级消防工程师学霸笔记分享三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学霸笔记分享燃烧1.燃烧的本质及条件燃烧的概念: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的条件为: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着火三角形)。
燃烧的充分条件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大部分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着火四面体)。
总结:燃烧的必要条件少部分燃烧:无焰燃烧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大部分燃烧:有焰燃烧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链式反应自由基2.燃烧的类型及特点(1)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2)按燃烧物形态及混合情况分类注意:Ø 扩散燃烧在被点燃之前是纯可燃气体,混合燃烧在被点燃之前已经是混合气体。
Ø 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温升),密度相差较大。
2.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3.原油黏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3.燃烧性能参数闪点燃点自燃点火灾危险性越小越危险越小越危险越小越危险火灾1.火灾的分类(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类别物质举例A 类固体木材、棉、毛、麻、纸张等B 类液体或可熔化固体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C 类气体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D 类金属钾、钠、镁、钛、锆、锂等E 类带电变压器等带电燃烧的火灾F 类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记忆方法:姑(固)爷(液)去(气)金(金属)店(电)烹饪(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记忆方法:死亡313重伤151经济1512.建筑火灾发展及蔓延机理●建筑火灾蔓延传热基础(热量传递的方式):热传导(接触)、热对流(流体位移)和热辐射(电磁波)●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过程△500℃以上热烟可能引燃可燃物▲烟气流动路线:∠房间→走廊→楼梯间→上层→室外(主要)∠房间→室外∠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烟气流动的驱动力:①烟囱效应②火风压③外界风●烟气蔓延的途径:洞口窗口、闷顶、楼梯间、竖井、缝隙、外墙原因:未设防火分区、洞口分隔不完善、隔墙未至顶、可燃构件●建筑室内火灾发展的阶段火灾发展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衰减阶段。
消防基础知识笔记
一、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条件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链式反应自由基。
2、燃烧类型爆炸燃烧分类点燃着火化学自燃自燃热自燃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卫星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然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统一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音箱。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3、燃烧方式与特点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闪燃、沸溢、喷溅液体燃烧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固体燃烧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4、燃烧产物完全燃烧产物:CO2、H2O、SO2等。
自考消防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考消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火灾的类型和危害1. 火灾的类型火灾分为物质燃烧火灾和电气火灾两种主要类型。
物质燃烧火灾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燃烧;电气火灾是指由于电器设备、线路故障和绝缘材料老化损坏等原因引起的火灾。
2. 火灾的危害火灾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都会造成巨大危害。
它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火灾预防知识1. 预防火灾的立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实施并不定期检查火灾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用电安全。
2. 火灾隐患的排查与整治通过对建筑物、设施和设备的检查,排查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及时整治,并建立隐患整改台账,确保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三、火灾应急处理知识1. 火灾报警发现火灾隐患时,应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并按要求向社会公众发布警报信息,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避难措施。
2. 疏散逃生在火灾发生时,人员应迅速、有序地疏散,避免踩踏和堵塞,并避免使用电梯。
3. 灭火处理对于小范围的初起火灾,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对于大范围的火灾,应立即撤离受火区域,等待消防部门到场处理。
四、消防设施设备使用知识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对火灾进行自动灭火,适用于建筑物内的火灾灭火。
2. 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用来扑灭初期火情的灭火设备,包括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3. 排烟通风系统排烟通风系统能够及时将炊烟、火灾烟气排出建筑物,减少伤害。
五、消防救援知识1. 灭火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灭火救援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的灭火救援能力,加强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2. 消防救援装备配备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和火灾风险,配备相应的消防救援装备,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3. 消防救援演练定期组织消防救援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六、消防安全管理知识1. 消防安全制度建设企业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确保消防安全。
第一册--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doc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定义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充分条件一定量的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必要条件1、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2、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引火源明火、电、雷击、高温、自然物质。
燃烧类型1、着火①点燃②自然(化学自然、热自然)。
2、爆炸:最主要的特征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燃点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燃烧的方式及特点气体燃烧:①扩散燃烧的特点: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
②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①闪燃②沸溢: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③喷溅: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固体燃烧:①蒸发燃烧②表面燃烧(无火焰燃烧)③分解燃烧(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学科引言:消防燃烧学是一门研究火灾与燃烧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了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安全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火灾的起因、传播规律以及防控措施,消防燃烧学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与燃烧过程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燃烧原理:研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燃烧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和生成的产物。
2.火灾起因:探讨火灾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如电器故障、化学反应、人为失误等。
3.火灾传播:研究火焰的传播规律,包括火势蔓延速度、烟雾扩散等。
4.火灾防控:探索各种预防和应对火灾的方法和技术,如消防设施、灭火剂等。
第二部分:消防燃烧学的研究内容消防燃烧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火灾风险评估:通过对建筑物、工厂、车辆等场所进行系统评估,确定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2.燃料特性研究:分析不同材料的燃烧特性,如点燃温度、燃烧速率等,为火灾预防提供依据。
3.火灾模拟与仿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火灾的起因、传播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以指导火灾防控工作。
4.火灾控制技术:研究各类灭火装备、灭火剂的性能和应用方法,提出有效的火灾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消防燃烧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消防燃烧学在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火灾预防:通过对火灾起因、传播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
2.灭火技术:研究各种灭火剂的性能和应用方法,为实际灭火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3.建筑设计与消防设施规划:根据火灾特性和消防需求,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防火结构和消防设备布局。
4.火灾调查与事故分析:通过对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消防工作。
结论:消防燃烧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自学考试消防燃烧学笔记
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火灾燃烧根抵知识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复原反响。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响,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挠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响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燃烧两类;气相燃烧和外表燃烧;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根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响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份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 A 在物质 B 中扩散时, A 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 B 中A 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份:、、等气态产物。
2、 2、2、3二、简答1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置冷磁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2、条件。
必要条件包括三个,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充要条件有六个,除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之外,还要满足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者含氧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方式和持续发展。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重点知识点汇总(笔记)
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1.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2. 发光的气象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火焰)3. 由于燃烧不完全,燃挠产物中会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发烟)二.燃烧发生的条件燃烧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1)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2)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3)足够能量的引火源(4)三者相互作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三、气体燃烧(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液化灶)。
特点: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此种。
特点: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
四、液体燃烧液体可燃物先蒸发形成可燃蒸气,可燃蒸气发生扩散并与空气掺混形成可燃混合气,着火燃烧后在空间某处形成火焰。
①闪燃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后,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一闪就灭)②沸溢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渣油、沥青油等燃烧时热波向深层运动时,使油品中乳化水或自由水气化,大量蒸气在上移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最后出现向外溢出的现象。
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消防燃烧学笔记
消防燃烧学一火灾燃烧的基本知识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可以看到火焰,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蜡烛棉芯较长时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有黑烟冒出。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的防火和灭火的方法。
防火的方法:一是控制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三是消除点火源,四是设置阻火装置。
灭火的方法: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化学抑制法。
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
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当温度不变时,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体积成正比,如果该反应按照某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步完成,则反应物浓度的方次即等于化学反应式中的反应比例常数。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燃物燃烧时,活化能越大,燃烧速度越慢,火场温度越低,燃烧速度也慢。
烟囱效应是指在建筑物的竖直通道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使自然对流循环加强,促使烟气上升的效应。
烟囱效应如何形成的:当燃烧发生时,烟囱内温度较高,密度小于外界密度,所以,外界空气不断地往烟囱内,烟囱内热空气向上运动,从而形成了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受两个因素影响:高度和内外温差。
高度越高,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明显。
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是的危害特别大。
在发生火灾时,楼梯通道、电梯井如不采取防火措施,就会起到烟囱的作用。
举例说明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一是烟气缺氧、窒息作用,如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量。
二是具有毒性、刺激性、腐蚀性作用,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硫、盐酸等酸性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三是具有热损伤作用,发生轰燃室内烟气温度在600度以上,将会对人体产生不可挽回的损伤。
四是烟气减光性。
在火场弥漫的烟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疏散。
五是烟气爆炸性,烟气中的不完全产物,使火场有爆炸的危险。
六是烟气的恐怖性,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恐怖性是人们的逃生速度大为降低。
已知木材的组成,求1kg木材燃烧所放出的热量(高低值)高值=4.18x{81c+300h-26x(o-s)}低值=高值—6x(9h -w)x4.18 c:碳h:氢w:水s:硫o氧+氮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一是化学自燃,不需要外界加热。
火灾灭火技术专业学习笔记整理与分享
火灾灭火技术专业学习笔记整理与分享一、引言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学习和掌握火灾灭火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火灾灭火技术进行整理与分享,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火灾。
二、火灾分类火灾可分为实物火灾和液体火灾两种类型。
实物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火灾,如木材、纸张等。
液体火灾则是指液体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火灾,如汽油、柴油等。
了解火灾的分类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
三、火灾灭火器材1. 灭火器:灭火器是最常见的灭火工具之一,根据不同的灭火介质,灭火器可分为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在使用灭火器时,应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如先拔掉安全销,再按压喷嘴,将灭火剂喷射到火源上。
2. 消防水带:消防水带是另一种常见的灭火工具,主要用于扑灭实物火灾。
使用消防水带时,应先打开水龙头,确保水压正常,然后将水流对准火源进行喷淋。
3. 消防水枪:消防水枪适用于大型火灾,可远距离喷射水流,形成强力冲击力。
在使用消防水枪时,应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喷射角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灭火效果。
四、火灾灭火技巧1. 灭火原则:灭火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报警、迅速扑灭、全面排查”。
当发现火灾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扑灭,并及时向消防部门报警。
同时,还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排查,确保火势得到有效控制。
2. 灭火路径:在灭火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灭火路径。
一般来说,应从火源附近开始灭火,逆风方向进行灭火,以防止火势蔓延。
同时,还应避免火势蔓延至其他易燃物质,采取隔离措施。
3. 灭火途径:灭火的途径主要有物理灭火、化学灭火和生物灭火三种方式。
物理灭火是指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火焰等方式进行灭火;化学灭火则是利用化学反应来扑灭火势;生物灭火则是通过生物介入来消除火源。
五、火灾预防措施1. 安全教育:加强火灾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消防演练、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火灾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江苏自考12406消防燃烧学重点复习
江苏自考12406消防燃烧学重点复习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置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7、释放热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 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置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2、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必要条件包括三个,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充要条件有六个,除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之外,还要满足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方式和持续进行。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的防火和灭火方法: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正确地应用燃烧条件是进行火灾预防和扑救的基础。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火灾的预防:一是控制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三是消除点火源,四是设置阻火装置,阻止火焰蔓延;或在建筑物之间预留防火间距。
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以下灭火方法:一是隔离法,二是窒息法,三是冷却法,四是化学抑制法。
4、燃烧产物(包指烟)的危害性:火灾中的燃烧产物(火灾烟气)是火灾致命的主要原因。
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物,具有的危害性如下:一是烟气具有缺氧、窒息作用,如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量。
二是烟气具有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的作用,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硫、盐酸等酸性产生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三是烟气具有热损伤作用,发生轰然时室内烟气的温度在600度以上,将会对人体产生不可挽回的损伤。
四是烟气的减光性,火灾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在火场上弥漫的烟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
五是烟气的爆炸性,烟气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H2S、苯等易燃物,使火场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六是烟气的恐怖性,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恐怖性会使人们的逃生速度大为降低,辨别方向的能力进一步减弱。
5、烟囱效应的形成:如教材图1-3烟囱效应示意所示,界面2处的压力P1=P+Hr,P2=PHr0,当T=T0时,P1=P2;当燃烧发生时,烟囱内的温度T>T0,导致烟囱内部的密度反而小于外界密度,γ<γ0,所以P1<P2,外部空气不断地烟囱内,烟囱内的热空气向上运动,从而形成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高度和内外温差。
从原理公式可以看出高度越大,P1和P2的差值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这是高层建筑火灾通过楼梯间和电梯并迅速向上发展的原因;内外温差越大,P1和P2差值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危害特别大。
在发生火灾时,楼梯通道、电梯井如不采取防火措施,就会起到烟囱的作用。
6、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温度不变时,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与该瞬间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例,如果该反应按照某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步完成(简单,基元反应),则每种反应物浓度的方次即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比例常数。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燃物燃烧时,活化能越大,燃烧速度越慢,火场温度越低,燃烧速度越慢。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表达式,燃烧反应速度与温度;氧气浓度;活化能有关。
第二章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一、填空1、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化学自燃;热自然和点燃三种。
2、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自燃和引燃两类。
其中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着火的现象称为化学自燃;需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能发生自动着火称为热自燃。
3、从加热角度来看热自燃和点燃的区别,热自燃是整体加热,点燃是局部加热。
4、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热生成速率q g的表达式为△H c VK n C A k exp-E/RT,热损失速率q l的表达式为q l=hs(T-T0);q g温度的指数函数;q l为温度的线性函数;斜率为hs。
6、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置关系由三个因素决定,它们是压力、对流换热系数、环境初始温度。
7、发热量越大,体系越容易自燃;发热量相同,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散热能力越强,越不易自燃;较低自燃点物质的加入可使高自燃点的物质自燃点降低。
8、导热系数越小,散热速度越小,越易自燃。
9、着火条件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10、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的自燃判断准则是:δ大于某一临界值δer.11、链式反应三步骤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12、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可借助于光照和加热等方法。
13、链式反应根据链传递前后自由基数目之比,可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
14、链式反应着火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要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链式反应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15、链式反应系统中自由基数目能否发生积累是链式反应工程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自由基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对于支链反应,分支链生成自由基的反应速度常数用ƒ表示,它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其值增大,即活化分子的质量分数增大。
17、对于支链反应,链终止反应速度常数用g来表示,其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18、¢=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加速增加;当¢<0时,反应速度时间趋于定值。
19、根据链锁反应理论,要使已着火系统灭火,必须增大自由基的销毁速度。
20、电火花点火的机理有两种理论,分别是热理论和电理论;低温时电理论起主要作用,当电压升高后,热理论起主要作用。
21、电火花放电可以通过电容放电和感应放电来实现。
22、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火花能量必须大于引燃最小能量;电极距离必须大于电极熄火距离。
23、高温质点强迫着火的判据是高温质点表面附近可燃介质的温度分布曲线的斜率等于零。
24、关于引燃能的说法错误的是导热系数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正确的是越大),混合气体越(正确的是不容易)容易..被点燃。
关于引燃能的说法正确的是:一是热容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大,混合气体越不容易被点燃;二是燃烧热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
25、关于引燃能的说法正确的是:一混合气体压力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二混合气体初始温度越高,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三混合气体活化能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大,混合气体越不容易被点燃。
26、电极距离必须大于电极熄火距离,电极能量大于最小引燃能,电火花才能引燃混合气体成功。
27、对于已着火体系,可以采取稀释氧浓度的方法进行灭火,当氧浓度低于12%,或水蒸气浓度高于35%,或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0%-35%时,绝对多数燃烧都会熄灭。
28、降低环境温度使系统灭火时,必须使温度降到比着火时的环境温度低,这种现象称为灭火滞后。
29、对灭火来讲,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比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更大;相反,对防止着火来说,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的作用。
30、与水反应发生自燃的物质的共同特点是:放出可燃气体和大量的热,可燃气体在局部高温环境中与氧结合发生自燃。
二、简答1、可燃物的着火方式的种类和各自特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类:⑴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⑵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与氧化剂的混合物均匀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就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器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⑶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合气体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引燃。
大部分火灾都是因引燃所致。
2、体系具备着火条件是否就一定着火:着火条件是: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不可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即非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要正确理解着火条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系统达到着火条件并不意味着已经着火,而只是系统已具备了着火的条件;⑵着火条件是就系统的初态而言的,它的临界性质不能错误地解释为化学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变化有突跃的性质。
⑶着火条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3、利用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置关系,分析说明改变环境温度时,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着火的临界条件:4、Bi数的物理意义是:用来表征对流传热能力和固体导热能力相对大小的参数,当Bì小于0.1时,可认为物体内部各处温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