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注释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八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7.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展示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全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北山下有个叫愚公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湾上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岁月、剩下力气连山上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阅读理解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①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移山人少且老老、小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工具简陋运土石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态度是不同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态度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质疑)河曲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笑、讥讽)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恐惧、害怕)天神:帝感其诚(敬佩、感动)3试结合语言具体分析智叟对待愚公移山态度持反对态度智叟话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加重是讥笑愚公无能4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面对智叟嘲笑愚公驳斥了他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思想愚公在“长息”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顶真修辞显得气势十足5如何理解本文神话结尾?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神来实现征服自然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量来实现愚公宏伟抱负是通过想象方式解决人和自然矛盾反映是古代劳动人民美好愿望它跟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不同。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列子〔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原文及其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其翻译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下面是关于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愚公移山》注释
《愚公移山》注释
《愚公移山》是先秦列御寇的著作。
译文如下: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
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至于《愚公移山》的注释,由于篇幅原因,难以详述。
建议查阅古文鉴赏辞典等相关资料获取更多更详细的释义。
《愚公移山》注释及注释
反
通“返”
始一反焉
焉
语气助词
笑而止之曰
止
制止
笑而止之曰
之
代词,指愚公
甚矣
甚
很
汝之不惠
惠
通“慧”,聪明
以残年余力
以
凭借
以残年余力
残年
衰残的年纪
以残年余力
余力
剩余的力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
甚至
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
长叹
汝心之固
固
顽固
固不可彻
彻
通达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
竟然
曾不若孀妻弱子
若
如
虽我之死
虽
即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原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原文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译文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两座山。一座放在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原文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本在冀州之南
本
本在冀州之南
之
河阳之北
阳
河阳之北
之
北山愚公者
者
年且九十
且
面山而居
面
惩山北之塞
惩
惩山北之塞
之
惩山北之塞
塞
出入之迂也
迂
聚室而谋曰
聚
聚室而谋曰
室
聚室而谋曰
谋
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_文言文的翻译
昔者,愚公者,燕人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与子幼子负畚锸,出入于山,年深月久,山石崩颓,道路崎岖,心欲移之,然力不足。
愚公曰:“吾与子幼子,虽老且病,然志不已,欲移此山,以利行旅。
吾闻天者,无难必成,人者,有志必遂。
吾宁移山,不辞劳苦,终当有成。
”邻人笑而应曰:“公年已耄耋,子幼力弱,岂能移此大山?且山之大,非一日之功,子虽壮健,亦难移也。
公何不罢休,以待天命?”愚公怒曰:“吾闻大禹治水,疏川导滞,九年而成。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终成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吾岂不能以移山为志,而俟天命哉?”邻人曰:“公虽志坚,然力不足,徒劳无功。
不如以智取之,何如?”愚公曰:“吾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志积久,虽无大舟,必能负此山。
”于是愚公乃发徒属,操畚锸,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闻而相与笑,以为不祥。
孔子闻之,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愚公移山,非独乐山,亦乐水也。
夫水者,智者所乐;山者,仁者所乐。
愚公移山,其志可嘉,其行可敬。
虽未成其事,其志已远矣。
”岁余,邻人复往观之,见愚公父子,箕畚运石,不知其几千万万。
邻人感其志,乃相与叹曰:“愚公移山,吾辈之羞也。
吾辈不如愚公之志,乃何以为人?”于是邻人皆发徒属,助愚公移山。
邻国之人,闻而相告,皆曰:“愚公移山,吾辈之助也。
”于是天下之士,皆愿助愚公移山。
十年之后,山移一篑,愚公之力,亦竭。
而山犹未平,然愚公之心,不以为倦。
邻人曰:“公之力,固已竭矣,山犹未平,吾辈何以为助?”愚公曰:“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吾辈虽不能尽移此山,然积德累功,亦必有成。
”又十年,山移一篑,愚公之力,亦竭。
而山犹未平,然愚公之心,不以为倦。
邻人曰:“公之力,固已竭矣,山犹未平,吾辈何以为助?”愚公曰:“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吾辈虽不能尽移此山,然积德累功,亦必有成。
”又十年,山移一篑,愚公之力,亦竭。
而山犹未平,然愚公之心,不以为倦。
邻人曰:“公之力,固已竭矣,山犹未平,吾辈何以为助?”愚公曰:“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的译文及注释: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注释:“方”指方圆。
“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八尺。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注释:“且”是将近的意思。
“惩”是苦于。
“塞”指阻塞。
“迂”是曲折、绕远。
“杂然相许”意思是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注释:“曾”是连……都……。
“损”是削减。
“魁父”是小山名。
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注释:“诸”相当于“之于”。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注释:“荷担者三夫”意思是三个能挑担子的人。
“箕畚”是用箕畚装土石。
原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注释:“孀妻”指寡妇。
“始龀”指刚刚换牙,七八岁。
“易节”是换季。
原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注释:“惠”同“慧”,聪明。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
昔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之塞,出入之迁,苦于险阻。
愚公患之,于是聚其子孙,告之曰:“吾与汝等,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众曰:“不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笑而应之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笑而止之曰:“汝何不量力而动乎?且焉置土石?”愚公曰:“吾将平此山,岂患土石之置哉?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成平地。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闻而笑之,曰:“吾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之塞,出入之迁,苦于险阻。
愚公患之,欲平此山,岂非痴人之所为乎?以吾观之,山之高,非一日之故也;其广,非一时之力也。
虽愚公之志,亦非一日之功也。
然则,吾惧其后无继也。
”北山愚公闻而曰:“吾闻之,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竟不成。
吾虽老,犹未死,志在平山,岂容其后无继乎?且吾之力,虽不足以平山,然吾之心,决不稍懈。
吾将与吾子孙,世世继之,虽无成,亦无憾矣。
”京城氏之孀妻,闻而叹息曰:“愚公之志,固不可及也。
吾虽笑之,然吾之心,亦随之矣。
吾愿与愚公同力,助其平山。
”于是,愚公与京城氏之孀妻,及众子孙,共力平山。
凿石填壑,指日可待。
山虽未平,而愚公之志,益坚矣。
居十年,山中草木畅茂,飞鸟翔集。
愚公之力,亦渐衰矣。
然愚公之子,继其志,复凿山不止。
又有邻人,愿助愚公,共成此志。
又十年,山渐平矣。
愚公之子,亦老矣。
而山之北,已通汉阴,达于豫南。
愚公之志,遂得成矣。
于是,天下之人,皆曰:“愚公之志,不可谓不坚;愚公之力,不可谓不大。
吾等虽不及愚公,然亦当效法其志,以成大事。
”愚公移山,虽非一时之功,然其志之坚,力之勤,终成大业。
盖人心之诚,可以感天动地,移山易也。
故曰:“志者,事之始也;成者,功之终也。
”。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愚公移山文言文及其翻译
古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临汉阴,出人往来,苦于险阻。
愚公患之,欲铲平此山,以为通途。
于是,愚公召集其子,共议移山之策。
子曰:“吾父之志,固已坚矣。
吾将效先人之志,助父移山。
”愚公曰:“善。
”于是,愚公与其子,以及邻人,共负畚锸,操镢斧,以备移山。
愚公每日携畚锸,早出晚归,不懈于劳。
邻人见之,皆曰:“愚公年迈,移山之志何其坚也!”愚公闻之,笑而不答。
曰:“吾虽老,志在移山,非为劳也,为后世子孙造福耳。
”岁余,愚公移山之志未衰。
一日,有智叟过而问之,曰:“老丈,子之移山,何其难也?吾观山之高大,非一日之功,子何故不待之自然,而欲强行移之?”愚公答曰:“吾闻之,山有志者,终成其事。
吾虽老,志不移,必成其志。
”智叟笑曰:“子之志诚坚,然吾恐子之子孙,不能继此志也。
”愚公曰:“吾虽老,尚能为之,子何疑吾子孙之不肖也?吾子孙若能继吾志,移山之业,必成于世。
”智叟无以应,然心中窃笑愚公之愚。
愚公归,终日思智叟之言,欲与邻人商议。
邻人曰:“智叟之言,不足为虑。
吾等虽不能移此山,然能助愚公成其志,亦吾辈之幸也。
”于是,愚公与邻人共议,选其壮者,以备力役。
又求助于邻村,得壮丁数百人,共襄盛举。
愚公与众人力战不懈,寒暑易节,移山之志益坚。
岁月如梭,不觉十年。
山虽未移,然愚公之志未改。
一日,天降神石,自山而出,愚公以石击山,山为之裂。
于是,愚公与众人力运神石,填于山谷,山遂平。
移山之事,传至国君,国君闻之,叹曰:“愚公移山,志之坚也,世无其匹。
”遂命左右,封愚公为“移山侯”,以表彰其志。
愚公移山,非一日之功,非一己之力,乃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终成其事。
此乃古之明训,后世子孙,宜效此志,以成大事。
翻译:古时候,有一位住在北山的愚公,年纪已经九十岁了,他的家面对着山而建。
山的那边靠近汉水南岸,出入的人们都苦于道路的险阻。
愚公对此感到忧虑,想要把这座山铲平,以便开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于是,愚公召集他的儿子,共同商议移山的策略。
《愚公移山》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注释及翻译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翻译及原文
愚公移山翻译及原文愚公移山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困难重重的任务,以及大家团结合作,努力坚持,最终赢得胜利的故事。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愚公移山》的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形如插几,连绵不断,自秦以来,几为阻隔西北之路,劳而无功。
每岁雪融水涨,必有土石崩裂,河泥泛滥,祸及于下,远近骇动。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之北,有神人也,状颜若卢,顶戴皆黑,白耳垂长。
一日,前来晓谕愚公曰:“汝家北有二山,阻隔人间,吾欲为汝移之。
” 愚公辞谢曰:“二山虽小,人力所不能服,扰之而无益,不若止已。
” 神人不怒而笑,令同去,日夕刨凿,垒石于海中,倾二山于渤海之口,以镇东海之波涛,北冥之鳐鱼。
愚公乃大喜曰:“得闻天仙之语,足见日月之明,运至若此,嗟乎胜人者有之。
”翻译:太行山、王屋山二山,连绵不断,方圆七百里,海拔万仞。
这两座山自秦朝以来就阻隔了西北的大道,劳而无功。
每年春天,雪融水涨,土石崩塌,河泥泛滥,给下游带来了无穷的灾害和恐慌。
有一天,太行山和王屋山北面的神仙来到了愚公家,他长相面目俊秀,黑色的头发耸立着,两只白色的耳朵垂在耳边。
他对愚公说:“你家北面是两座大山,为人所阻,我想帮你搬过去。
”愚公谦虚地说:“两座山虽然不大,可是人的力量无法胜任,闹来闹去也无济于事,还是算了吧。
”神仙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让愚公同他一起去。
他们日日夜夜地挖掘、敲打、建造,将两座山改造成了海中的一堆石头,并倾倒在渤海之口,以镇住东海的巨浪和北冥的鳐鱼。
愚公非常高兴地说:“我听了仙人的话,不但见到了日月的明亮,而且也想到了不可胜人的地方!”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关于人的力量与人的智慧的故事,是一则象征着奋斗不息、不居于已的精神摆动的故事。
传说中与愚公一起挖山的人数不一,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愚公移山朝代:先秦作者:列御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注释
原文
愚公移山
【作者】列御寇【朝代】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
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易,交换。
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其,愚公。
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6)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翻译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
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