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全面理解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全面理解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2015年第10期

全面理解“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邓 辉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这个题目比较

大。我觉得首先需要把这个题目的含义分析

一下。“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包含有三个

比较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中学生”,一个

是“地理”,一个是“核心素养”。在回答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这个问题之前,首

先需要搞清楚地理学的核心内涵。只有把

“地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有

可能做好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育。

一、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内涵

我一直在大学从事地理方面的教学活

动,也曾经接触到一些中学生的地理教育,

对地理学的人才培养有一点感性认识。地理

教学的过程很复杂,它跟纯粹的科学研究还

不太一样,需要搞明白地理科学内容与地理

的教育对象两方面的事情。地理学的内容很

庞杂,“人地关系”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还

不能完全涵盖地理学的所有研究内容。

在传统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是一个核

心,但不是全部。到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

段,研究的内容变化更大。中国地理学界喜

欢使用“人地关系”这个词,我不知道这个

概念的原始出处,英文的地理学文献中很少

用“人地关系”这个词,而是使用“文化生

态”这个词。在早期经典地理学发展时期,

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英国、美国、加拿

大,地理学家都比较关注文化与生态环境,

或者是人类社会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就

人地关系而言,地理学家既可以很客观地、

定量地分析自然地理的各要素,也可以实证

地或非实证地研究人文现象,研究文化的时

空分布与差异。“人地关系”这个概念已经

不能把地理学涉及的所有内容都涵盖进去

了。在中学,地理学的位置很尴尬,现在的

中学生很少把地理学看成理科,一说起地理

学就认为是文科,是背诵国名、省名和铁路

线。高考的考试科目里也把地理试卷放在文

综考试里,地理是文科生的必考科目,而理

科生是不用考地理的。

中学地理的尴尬,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有关系。地理学确实很特殊,它有一半是在

自然科学领域里,是以寻找客观规律为目的

的;还有一半是在人文科学领域里,这一类

的研究很多是属于非科学的,与客观规律不

相关。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内

容。植被、土壤、河流、山脉、温度、降水

等,是自然的要素;人口、城市、民族、宗

教、语言等,是文化的要素,它们都可以做

实证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超越

了对客观事物的实证研究的范畴,超越了传

统地理学的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转

而去研究地理意识、地理意向的内容,研究

形而上的东西,研究主观唯心的东西。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虽然很复杂,既包括

自然、人文等客观要素,也涉及思想、意

识、认知、心理等主观要素。虽然内容很复

杂,但地理学的各种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65·

点。空间性可能是地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无论是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地理学的人才培养,都需要重视空间分析,学会空间区域的划分,学会在区域里进行综合分析,这可能是地理学最核心的东西。但是,地理学不光具有空间属性,同时还具有时间属性。在地理学研究里,空间与时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空间里有时间的活动,时间里有空间的变化。如果我们仅仅开展现代的文化地理现象的空间研究,你可能是说不清楚这种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在文化地理的研究里,文化现象的时间变化,或者文化景观的时间变化的过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研究空间差异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空间差异之下还有一个时间的变化,也就是说,地理学研究是四维的,即三维的空间加上时间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在传统的地理学内部,是比较强调空间研究而忽视时间研究的。这个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的赫特纳(AlfredHettner),他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进行区域分析的科学,而研究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则是历史学。这种思想在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1938年出版的《地理学的性质》(TheNatureofGeog raphy)一书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本曾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中,哈特向明确提出,历史学是研究时间的科学,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时间与空间的研究不可能相容的观点。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美等国的地理学界曾经对所谓的“地理学的空间与时间”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学者发表文章,批评在地理学研究中轻视时间过程研究的观点。其中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时间过程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达比(H.C.Darby)和美国的苏尔(CarlO.Sauer)。正是由于他们各自出色的实际工作和系统的理论阐述,才促使哈特向对自己的理论作了修正,肯定了地理要素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二、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上是我就个人认识简单总结了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下面我来说说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学地理教育涉及三个方面:教师、学生、教材。毫无疑问,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教材。编写出版好的中学教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看到现在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选修的课本加起来好几本,内容很多。中学的地理老师能不能把这些书都讲好呢?这很可能是个问题。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学修养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给他们提供适用的教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编写出一套好的、容易使用的地理教材,要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即使教师没有讲清楚,中学生也可以自己去阅读教材。所以,中学教材应该尽量编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学生直接去阅读。我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学地理教材里,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成熟,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相对薄弱。相对国内地理学界来说,也是自然地理比较强大,文化地理相对弱一点。就文化地理而言,西方“新人本主义地理学”运动之后,文化地理学除了传统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内容之外,还涉及认知地理学的内容。除了实体的、客观的地图以外,还有一个主观的、意象的地图,它与个人的世界观、认识论、知识结构有关。对于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客观的自然地理现象、文化地理现象之外,也要介绍一些地理认识、地理意象的内容。就现在的中学地理教学而言,自然地理做得比较成熟,文化地理做得还不够全面。比如,关于民族、宗教、语言、城市的内容就不够系统,甚至比较碎片化。至于有关认·

75·

2015年第10期

知地理学的内容就基本上没有了。所以,中

学地理学的教学内容,我觉得应该比人地关

系的内容要稍微大一点,甚至有些主观的、

认识上的内容也应该适当增加。在传统地理

学里,区域一直被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实际

上区域的主观属性也是存在的。文化区的划

分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导致有些文化区的

界线划分差别很大;有时候它又只能是凭感

觉的,在图上是画不出来的,只能用文字来

描述。所以,我想,人文主义的内容、人本

主义的内容、意象地理学的内容是不是也可

以适当地加一些进去,让中学地理的知识体

系更丰富一些。

对于中学生来讲,我觉得基本的地理核

心素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的地

理素养,或者说基本的地理知识,是以课堂

教学为主的;还有一个是地理的学习能力和

地理的分析能力,这需要结合一些实习与实

践活动。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强调学生

能力的培养。其实,我觉得能力是很难一下

子培养出来的,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很难达

到培养能力这个目标的。地理学是属于实践

性的学科,需要有一些实践活动。在中学地

理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习、实践环节是非常必

要的。现在,即使是大学里的硕士生、博士

生,你让他去独立总结一个区域有什么特

点,可能他还不容易做到呢。作为一名中学

生,那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在中学阶

段还只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分析能力,更

深入的分析能力需要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进

行专业训练。

另外,中学和大学不太一样,中学的主

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而不是

大量灌输地理知识。我觉得目前的中学地理

教材有点像大学的,把大学内容基本上全套

拿到中学去了。中学地理教育不一定要按照

大学的地理教育模式来进行,要考虑中学的

特点和中学的要求,还要考虑到中学和大学

地理教育的衔接问题,如果在中学形成了错

误认识,到了大学很难矫正过来。

以上是我对“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

初步认识,仅供参考。谢谢!

(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洁)·85·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地理素养,即个体在受到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情感、地理态度等多种地理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格。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等构成元素的理解,还包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因素,因此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工作,这个工作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分阶段、有取舍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课程要求为基础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和教学组都会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一定的课程标准或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和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制定后严格执行,以课程要求为基础目标,在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某一阶段要掌握地理符号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从教材出发,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行查找地区,查找相关的地理符号及其含义等,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总结的内容,在这一自我实践、自我学习、知识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地理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制作出针对每次课程内容的课件,然后在课件当中明确地写清楚每次课程中的知识点、重点以及难点。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时,首先需要将本次课程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如地球的概述、地球的运动、经度和纬度等知识点,同时要标清楚重点知识为经度和纬度,然后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使不理解的地方得到解决,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课堂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单方面、孤立的评价,例如,对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后,鼓励其再接再厉,或者对某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督促其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这种单方面的、片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还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的答题技巧、答题的准确度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但是,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教学实际,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教学评价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或者邀请其他任课老师、班主任旁听,让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改变以往单方面的教师评价模式,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其地理核心素养。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知识点

(一)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2、人地协调观要贯穿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线索;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要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3、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4、人文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人类活动过程及其区位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5、区域地理教学中要以“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并提出人地协调的对策”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协调人地关系的办法。 (二)综合思维 1、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象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2、认识地理演化(运动、过程)时,主要应用“动态”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用动态的眼光认识地理要素、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 3、认识地理成因(区位)时,主要应用“全面”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地理成因)。 4、认识某区域的地理事象时,主要应用“系统”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系统的认识区域内,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5、归纳地理特征、分析地理成因类问题时,主要用要素综合的能力;分析地理演变(发生、发展、变化)类问题时,主要用时空综合的能力;分析区域特征的形成及人地关系类问题时,主要用区域综合的能力。 (三)区域认知 1、区域认知是把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把握区域认知需做到:将地理要素组织在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中认识(学习),并能察觉和分析区域中地理活动的特征、区位条件及二者关系;能从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角度入手认识区域地理问题(区域发展)。 3、区域认知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在(生活化的)区域情境中,认识(学习)地理要素、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谋求区域发展。 (四)地理实践力 1、地理实践力是在信息技术和地理工具支撑的环境下的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 2、常见的地理实践活动有:观察景观图片、视频,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制作实体模型、虚拟模型;进行地理实验;野外观察地貌、岩石、星空实践;人口、城市等社会调研。在此过程中要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要对人地关系有感悟和体验。 3、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是指:掌握行动的信息和策略(知识和工具)的能力、具有行动的动机和兴趣、采取相关行动的意愿和反思行动的能力。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自觉)、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

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尽管地理学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各个说法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思想,认为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而就目前而言,综合地理学界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观点,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大的方面。 1.地图技能 在中学阶段,地图技能不局限于掌握地图“三要素”,还包括识图、绘图、用图等方面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有显著的效用,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识图素养。识图不仅要认识各个类型的地图,还需要能够从地图中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地图信息来解决实际地问题。 2.空间视角 地理这门学科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空间的一门学科,非常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致力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并确定各个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3.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以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如大气、水文、土壤、植被、人口、聚落、经济、交通等一系列地理要素,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学习地理时不能割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初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初中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浅谈中学生核心素养

认真学习业务,深入钻研课改;努力提升自我,继续提高质量。 课改教研培训讲座 (2017.09--2018.02) ——浅谈中学生核心素养 张 锐 芳 义安一中教研室(发布) 2018.01

认真学习业务,深入钻研课改;努力提升自我,继续提高质量。 浅谈中学生核心素养 义安一中张锐芳教育要回答的两大问题: 1.培养什么人? 2.怎么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而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分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分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怎样培养人? 传统教育模式只抓出了成绩,压抑了学生;而现代育人模式,放飞了心灵,却丢失了学业。那我们今天的教育如何进行?如何施展?“中

认真学习业务,深入钻研课改;努力提升自我,继续提高质量。 学生核心素养”给我们设置了航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走出教育的迷津。但是,教育的航道仍然是需要靠我们自己探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是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以我们主要研究数学核心素养!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 能力和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 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支点和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个性、全面、可持续的助力。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义教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十个核心词、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更为一般的数学素养:学会学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更为具体化就是培养学生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是什么?就是数学抽象,即直观想象;引发的数学特征----数学高度的抽象性;(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的思维是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43034091.html,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 作者:胡冬运 来源:《学生之友·素质教育》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出发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引起了教师的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外,还应兼顾学生心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这对学生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具有创新性且可操作性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师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策略,使初中地理教学除了兼顾地理学科本位,还能兼顾教育全局,对于促进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提升和地理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提出了三点教学策略,分别为:合理设计问题,培养学生人地观念、通过构建时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合理设计问题,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构建生态社会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人地协调观就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人地协调需要学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我们生活的环境美好,自然资源充足时,人类的生活才会美满而幸福。为了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地理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并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基础知识教学后,笔者提出问题:“致使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使学生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既起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和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品行。 二、通过构建时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虽然地理学科在学习时会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板块,但是他们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一个城市的植被覆盖率低,当发生沙尘暴或是洪水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中学教育带来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浅谈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浅谈 在进行初中地理学习时,要明确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地理学科文化素质,落实地理学科学习的方法,本文就初中的地理的课程学习特点,对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进行阐述,把初中地理教育中提高学科素养的工作落实到地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去,更好地推动我国的义务教育建设工作。 标签: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进程推进的不断加快,对于初中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印发的相关课程理论改革中对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把培养学生专业的地理素养要求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而全方位地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质,真正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做好。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 (一)终身性地理知识、技能的理念培养 终身性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和人地关系四项地理基本指标,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个体在社会生活与生存中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 (二)渐进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渐进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看,不同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表现出既具有共同指向性,又具有层级阶段差异性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二、如何加强地理学科素养培养 (一)丰富课堂环节,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丰富课堂地理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地理能力,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可以分为文字内容、图片内容、活动内容三个部分,其中活动内容是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地理社会实践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各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所不同,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课下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但地理教育资源不足的学校,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要求。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地理学科知识点的实用性,根据不同地理知识点的实用性,可以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各省市的简称的实用性就很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处处见到,本节课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让不同的同学扮演各省市的不同车辆,让其他同学根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分钟带你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什么鬼?在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里?是指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吗?相信很多小伙伴听到“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词时大多都是这样的反应。那么,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在2016年9月13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抓住几个关键数字来加以认识。 数字“1”:1个概念和1个核心 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数字“2”:2个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数字“3”:三大背景/三个途径/三大领域 三大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的迫切需要。 三个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关于“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 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 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 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 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 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 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 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 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 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ɹ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

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完成对新的引入,具体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解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等方面,根据国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要充分地挖掘地理教育的内容,而地理课程也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如今我们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都和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如物种灭绝、滥伐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灾害频繁、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这些更是体现了地理教育在今后的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也要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核心素养”,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词语的改动,必备的地理素养即:1、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2、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而地理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具有地理科学特性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人地观念应是公民具备的重要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识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的能力。 我们的时代在快速的发展,现在的地理学习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以成绩高低为标准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人地观念是这个理科生学习地理后听到最多的一个名词,学习了这么久的地理,虽然还是不太能够把握住其精髓,但是还是觉得我们人类应该协调好人类社会、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推进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文理兼备的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地理不能像数学、物理等这种理科学科和语文、历史那种文科学科那样,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系列论文)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核心素养应具有“可教性”,这反映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有利于我们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如果仅仅从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的价值,是不能完全说得通的。 其实,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以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的工具性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 作为教师,是不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这个语言教学也就不仅仅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今后的学生要实现的是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习的思辨能力,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个可能才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国家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下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我国新时期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提升完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良好需求,形成运作

发展良好的公民个体。为个体能适应未来社会、为个体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个体生活成功和社会持续良好健康全面发展。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 教学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当前世界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适应社会教育质量标准,所以教师应充满社会责任感,形成对社会及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科专业素养、跨学科视角综合运用的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需努力提升完善自我实现,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个体自我成功与适应社会良好需求,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素养是基本素养,教师应学会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热爱科学、爱护环境,促进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等诸多方面的持续发展。以积极愉快的发展观、积极健康的情绪、创造性的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启迪新思维、开拓新方法。 2.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远意义 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启迪思维、对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

初中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各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6):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物理(4):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化学(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生物(4):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语文(4):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历史(5):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政治(4):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地理(4):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艺术(3):艺术感知能力、艺术审美情趣、艺术创意表达 音乐(4):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美术(5):理解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体育与健康(3):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通用技术(5):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信息技术(4):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英语(4):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学科核 心 素 养 具体表述 数 学(6)数 学 抽 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 辑 推 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 学 建 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