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PPT

合集下载

第11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11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四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为主
策略
加强传染病监测
全球化控制
措施
一般性 (经常性) 传染病疫 情的控制 和管理
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 2. 改善卫生条件 3. 制定法律法规 4. 加强卫生检疫
所以其传染作用最强。
另外此期常需他人护理和探视,若隔离不严格,很
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
机体免疫力开始出现 病人体内的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
传染源作用
但有些传染病在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
并继续充当传染源
传染期 (communicable period)
定义: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其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病原携带者(carrier)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一般分为三类: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convalescent carrier)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 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为 人兽共患病。 –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类:
(1)以动物为主的:病原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并延
续给后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不发生人 传人的现象。
(2)以人为主的:病原体主要靠人延续其种属后代。
(3)人兽并重的:此类人与兽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并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资料

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发病 为主,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之间的传播;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 峰;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 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及严格的消毒制 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五)经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borne infection)
3.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动物的寄生物,
人只是偶然受到感染。 人感染了这些病后,其传染过程、传播
方式及流行过程与感染动物后并不完全相同。
4.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取决于人和动物接触的机会和感染动物
的数量、传播条件和传播媒介的存在、人的 卫生知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二、传播途径
◆ 若水源经常被污染,则多表现为慢性流行。若系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
◆ 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 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
2.经疫水传播
是指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所引起 的传播。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发病多表现有季节性、地方性及职业上 的差别,二般以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多发;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 可发生爆发或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 控制病例的发生。
当若干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 疫区。
影响疫源地大小的四个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 传播途径的特点; ◆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三个必备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 体彻底杀灭;

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PPT课件
• 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构成流行过程的3个 基本条件。
2020/11/8
13
一 传染源
• 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 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 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 病人:重要的传染源,病原体量大,具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症状,如咳嗽、腹泻等。
2020/11/8
6
➢流行特点
1.感染谱发生变化,中度和轻度病例所占的比例逐 渐增加;
2.传染源的流动性呈现快、远、广的特点; 3.传播途径多样,疾病播散快速; 4.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5.人口大量流动,流动人口基础免疫水平不一。
2020/11/8
7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ERI)
2020/11/8
9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因素
• 微生物进化是导致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 • 人口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 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 生态环境与气候的改变; • 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 • 食品加工、存储方式的改变; • 医疗手段的改变。
2020/11/8
10
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2020/11/8
8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 发生和出现不确定性,可呈大流行、点状暴发或散发,大 流行时来势汹、传播快,易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 性传播。
• 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种类多样,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 传播途径复杂。
• 人体除了天然屏障外,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 常呈现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超过3/4是人兽共患病; • 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 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人卫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 出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
机械携带(mechanical vector):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 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 原体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生物学传播(biological vector)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持续 时间、携带者的职业、行为习惯、生活环境、活动范围和卫生防疫措施等。
第三节 流行过程
3. 受感染的动物 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血吸虫病等。 真性人畜共患疾病: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病人的病程分期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 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第三节 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课件
?第二类:疾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近 30年来才被发 现和认识,如莱姆病、戊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
?第三类: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 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艾滋病等。
10
近四十年来新发现病原体
年份 病 原
疾病
1976 Ebola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
1977 汉坦病毒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源头
3
流行现状
?天花于1977年在全球消灭 ?脊髓灰质炎的消灭指日可待
?从1988年以来,全球脊灰病例减少 99.9%,从约35万例降低 至2015年报告的 80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指出: “正如 36年前我们消灭了天花一样,我们现在正站在历史 的拐角,彻底消除脊灰指日可待。”
?各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同程度的 下降
4
2017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17年(2017 年1月1日零时至 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 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 7030879 例,死亡 19796人,报告发病率为 509.54/10 万,报告死亡率为 1.43/10 万
5
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按类别统计
?一是甲类传染病中鼠疫报告发病1例,死亡1人,霍乱报告发病14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 0.0010/10万,较2016年下降50.00%
?二是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 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064058例,死亡19641人,报告发病率为222.06/10万,报告死亡率 为1.42/10万,较2016年报告发病率上升3.64%,报告死亡率上升8.59%。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 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 病总数的92.78%;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 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81%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严重临床症状或死亡。
隐性感染 无症状与体征
轻型感染
重症感染
死亡

有症状与体征的疾病
染 结

痊愈
16
第二节 传染过程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呈现出 “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和乙型脑炎等。隐性感染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中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 ,隐性感染较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极少,如水痘、麻疹等。 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在这类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等。
9
第二节 传染过程
10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
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病原体
传染病发生
环境
宿主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11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一、病原体(pathogen)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 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病原体的特性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皮肤黏膜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 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流行病学》传染病 ppt课件

《流行病学》传染病  ppt课件

二、扩大免疫规划

EPI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 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 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 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 种类。
三、预防接种
(一)人工自动免疫 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 生物制品,接种(口服、注射等)机体 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 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多 联多价疫苗四类
3.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又称预防接种,是采用适 宜途径将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接种到 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传染病的 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 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4.卫生检疫
卫生检疫简称检疫(quarantine) 国境卫生检疫是指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照有 关法规,对出境、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货 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卫生检查 和必要的卫生处理,防止传染病由国境传入 或传出。 国内卫生检疫是指对国内交通的卫生检疫。 疫区检疫是指当国内某地区有应检疫的传染 病存在的时候,有关部门可宣布该地区为疫 区,并限制该疫区与非疫区的交往,对疫区 进行检疫,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异常反应
1.晕厥 注射后突然发生晕厥,轻 者只感心慌、恶心或手足发麻等, 短日子间即可恢复正常。 可使患者平卧,头放低,保待安静 和空气新鲜,可给温热开水或温热 糖水,一般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否则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2.过敏性休克 各类疫苗注射均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 应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0.5— 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还可应用 氢化可的松及呼吸兴奋剂等。
(4)免疫人口的死亡 人们通过人工免疫、病后或隐性感染而 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人群中这 些人的死亡增加,会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5)病原体发生变异 人群对病原体的新变异株缺乏免疫 力, 因而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出 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
28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 传染病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节肢动物传播 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疾病 流感、肺结核 伤寒、血吸虫 痢疾、霍乱 淋病、疥疮 疟疾、西尼罗热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梅毒、艾滋病
29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经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24
第三节 流行过程
2. 病原携带者(carrier) 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指潜伏期内携带并可向体外排出病 原体的人。少数传染病存在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如麻疹、痢疾、霍乱等。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 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和慢性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从未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经疫水接触传播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②发病有地区、季节和职业分布差异; ③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④加强个人防护和对疫水采取措施对控制疾病传播有效。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45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45页】
➢ 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又称虫媒传 播,指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和吸血叮咬来传播疾病。 传播媒介是蚊、蝇、蜱、螨等节肢动物。 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学传播。
7、经节肢动物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机械携带: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 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污染 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 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的故意污 染同样值得警惕。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8、经土壤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土壤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主要包括一些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及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破伤风、 炭疽)所致的感染。
经土壤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
9、经医源性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的分类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 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

《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
提醒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传染病案例分析
1
传染病爆发
研究一次传染病爆发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
疫苗接种策略
分析针对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策略并评估其效果。
3
社会应对
探讨社会在传染病爆发期间的应对措施和反应。
2
疫情调查
学习如何进行疫情调查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介绍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常用工具。
传染病流行的特点
1 传播途径
探讨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 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 播等。
2 感染机理
了解传染病的感染机理, 包括病原体如何进入人体 并引发感染。
3 风险评估
讨论如何进行传染病风险 评估,以及如何有效控制 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传染病流行病学》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传染病流行病学 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流行的特点、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疫苗接种以及一 些传染病案例分析。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关于人们健康的重要主题!
流行病学基础知识
1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与分类
了解什么是流行病学以及常见的流行病学分类。
传染病防控措施
卫生常识
介绍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勤洗 手、打喷嚏遮掩等。
疫苗接种
讨论疫苗接种的作用和流程,并 提醒大家及时接种。
戴口罩
说明佩戴口罩的必要性,以防止 传染病的扩散。
传染病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对应的疫苗种类,如麻疹、流感等。
免疫规划
解释免疫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式。
疫苗副作用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THANK YOU.
2023
传染病流行病学
目 录
• 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传染病流行病学主要领域 • 传染病流行病学关联学科 • 传染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 传染病流行病学应用案例
01
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 分布、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的学科,旨在 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预防医学中的关键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卫生政策、环境卫 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妇幼保健等。
统计学
统计学是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用于分析数据和研究因果关系 的学科。
统计学在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包括:描述性统计、分 析性统计、实验性统计和流行病学统计等。
社会学与人类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研究社会因素和人类行为对传染病传播影响 的学科。
VS
特点
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关注传染病的流行过 程、影响因素及控制效果,从整体角度研 究传染病流行规律。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监测和预警
通过监测传染病疫情,能够及 时发现疫情苗头,为采取防控
措施提供依据。
影响因素研究
了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如传播 途径、易感人群等,为制定防控 策略提供依据。
控制效果评估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给流行病学研究带来挑 战。
传染病传播途径多
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空气、水、食物等,难以完全控制其传播。
传染病跨国传播与国际合作
跨国传播
传染病跨国传播速度快,容易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流行。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传染病是必要的,如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 的作用。

《传染病流行病》课件

《传染病流行病》课件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血液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出 汗等,严重时可引起昏迷和死亡。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
05
总结与展望
传染病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传染病传播的速度 和范围不断扩大,防治难度加大。同时,一些传统传染病尚 未得到完全控制,新型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如COVID-19等 。
03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原则与策略
预防为主
预防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
,应注重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01
科学防控
02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防控
,包括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测等方面。
分类管理
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如隔离、
03Biblioteka 消毒、疫苗接种等。社会参与
0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传染
病防控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防控格局。
预防措施与手段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 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公 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免疫接种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疫苗 的可及性,对易感人群进行免 疫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个人防护
倡导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慢性病防控
流行病学在慢性病防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通过流行 病学研究,可以了解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流行病学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如制定烟草控制政策、疫苗接种政策和 食品安全政策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为政策调整提供 科学依据。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传染期短 续发病例成簇发生
传染期长 续发病例陆续出现
病原学检查 传染期可通过
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判定:痢疾病人粪便 培养2~3次
阴性 出院
意义:了解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
的重要依据。
27
(二)病原携带者(carrier)
无任何临床症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病原携带 者可分为三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convalescent 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 (healthy carrier)
28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排出病原体的数量 携带的时间 携带者的职业 生活环境 卫生习惯 携带者所处环境的卫生水平等
29
伤寒玛丽
49
7、医源性传播 定义
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严格 地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造成 的传播。
50
方式
器械、针头、 采血器等被 污染或消毒 不严引起
输血、生物制 品或药物受污
染引起
51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1)经胎盘传播 指感染是通过孕妇胎盘血液将病原体
传给胎儿而实现的。
• 性病 • 结核病 • 血吸虫病 • 霍乱 • 白喉 • 疟疾 • 登革热
7
新发现的传染病
疾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近 年才被发现和认识,如莱姆病,丙型肝 炎等。
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 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 型霍乱、SARS等
8
三、 传染过程与感染谱
(一) 传染过程
40
2、经水传播 方式 饮用水污染传播 疫水接触传播

《传染病流行病学》幻灯片

《传染病流行病学》幻灯片
David Heymann : The term“emerging
infections ”refers to newly identified and previously unknown infectious diseases which cause public health problems,either locally or internationally。
E I D特点
❖ 不确定性, 因此无法准备。 ❖ 临床医生不认识,不知道采取何治疗方案。 ❖ 预防医生不认识,不知道采取何种预防控制措施。 ❖ 政府官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作出决策。 ❖ 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易造成社会不稳定。
30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现近40种新传染病(1)
这一段时间 4.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5. 推断暴露时间,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 6. 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
时限 7. 确定接触者的免疫接种种类和时间 8.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9. 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推测暴露时间
➢ 从中位数的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 期,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
180d
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 托、转托手续。 疑诊肝炎的幼托和
作,不能献血。
饮食行业人员,应暂停原工作。
2. 临床病症期:
典型病症病人 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 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病症 易被发现并隔离治疗
非典型病人 病原体较少
不易被发现和隔离
3. 恢复期:
乙肝、伤寒、白喉等仍排病原体
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同时可能被BSE感染因子的牛估计超过1百万头,而 这些牛、牛肉及其制品被投入市场消费或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
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宿主的其他因素
宿主的年龄、免疫水平、营养状况、职业、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可以影响宿主对 病原体的反应。预防接种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提高宿主对某种 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三、传染过程的结局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或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包括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宿主的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 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宿主的个体遗传因素也与传染病的感染有关。
已证实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艾滋病、肝炎、结核、脑膜炎等传染病的易感基因也 陆续被发现。 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有望从基因水平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传染病的 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PPT
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n Disease Epidemiology)
叶冬青
安徽医科大学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传染过程 第三节:流行过程 第四节: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五节: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重点难点
※ 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 传染病预防策略(难点) ※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措施(难点) ※ 免疫规划的内容(重点)
严重临床症状或死亡。
隐性感染 无症状与体征
轻型感染
重症感染
有症状与体征的疾病 痊愈
死亡
感 染 结 局
第二节 传染过程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呈现出 “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和乙型脑炎等。隐性感染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中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者居多 ,隐性感染较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极少,如水痘、麻疹等。 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在这类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常以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等。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 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 体、寄生虫等)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传播, 感染易感者。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食物 接触
途 节肢动物
径 土壤
医源性
垂直
经济
社 政治
会 文化
因 素
宗教 风俗
易 感 人 群
自 气候
然 因 素
地理 动植物
流行过程示意图
门脉系统成虫
虫卵
尾蚴浮出水面
毛蚴
钉 螺
血 吸 虫 感 染
胞蚴
第三节 流行过程
一、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
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病原体引起宿 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第一节 概述
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2)
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死于 传染病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 。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不断出现。根据WHO 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约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
第二节 传染过程
病原体变异
抗原性变异 耐药性变异 毒力变异
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
多数病原体在外界的生存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病原体有较强的生存力。外 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如光、热、干燥、氧、放射性、声波、化学物质等不利 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二、宿主(host)
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宿主不仅 能受到损害,也能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抵御、中和外来入侵。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
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病原体
传染病发生
环境

宿主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一、病原体(pathogen)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 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病原体的特性
第一节 概述
我国传染病流行概况
艾滋病危害严重,艾滋病病毒感染模式正在发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 散的变化 。 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控制难度仍较大。 耐药性结核病流行卷土重来。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频发。 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任重道远!
第二节 传染过程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第三节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 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病人
传 染
携带者
源 受感染动

空气

传 播
继续保持 安静
第一节 概述
二、流行概况
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1)
1918年全球甲型流感流行,发病5亿以上,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 19世纪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0%~60%。 20世纪中、后期的全球传染病死亡率低于10%。 1980年5月8日,WHO宣告:全球消灭了天花 。 1995年全球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死亡人数的32%。 1991—2002年,WHO宣布美洲、欧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20世纪末,有效控制了麻风、白喉、鼠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